:::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由「地域意識」到「族群意識」:論臺灣外省人族群意識的內涵與緣起,1970~1989
作者:王甫昌
書刊名:族群、民族與現代國家:經驗與理論的反思;蕭阿勤, 汪宏倫 (主編)
頁次:181-256
出版日期:2016
出版項: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主題關鍵詞:地域意識族群意識外省人
學門:社會學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0
期刊論文
1.Yang, Dominic Meng-Hsuan、Chang, Mau-Kuei(2010)。Understanding the Nuances of Waishengren: History and Agency。China Perspectives,3,108-122。  new window
2.李棟明(1971)。居台外省籍人口之組成與分布。臺北文獻,11/12,62-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甫昌(20080600)。族群政治議題在臺灣民主化轉型中的角色。臺灣民主季刊,5(2),89-14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Wei, Yung(1976)。Modernization Process in Taiwan: An Allocative Analysis。Asian Survey,16(3),249-269。  new window
5.Gans, Herbert J.(1979)。Symbolic Ethnicity: The Future of Ethnic Groups and Cultures in America。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2(1),1-20。  new window
6.(19570801)。今日的問題(二):反攻大陸問題。自由中國,1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福春、李賜福(19600316)。揭穿國民黨所謂安全措施下的選舉舞弊。自由中國,22(6),11-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林勝偉(20031200)。從「戰士」到「榮民」:國家的制度建構與人口類屬的形塑(1949-1970)。臺灣社會研究季刊,52,187-25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1986)。解開「臺灣結」與「中國結」的結--青年座談紀錄。中國論壇,23(2)=266,10-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Corcuff, Stéphane(2000)。Taiwan's "Mainlanders": A new ethnic category。China Perspectives,28,71-81。  new window
11.李鴻禧、胡佛、荊知仁、陶百川(19860525)。充實國會.維護憲政[座談會]。中國論壇,22(4)=256,4-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9871003)。人民有主張台灣獨立的自由、海內外全力籌組「台灣政治受難者事件救援會」。民進報週刊,3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957)。社論(一)我們的地方政制(「今日的問題」之九)。自由中國,17(10),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1960)。社論(一):台灣人與大陸人。自由中國,23(2),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杜凡庸(1976)。起用人才的檢討。中國論壇,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周道濟(19700800)。論內閣局部改組。東方雜誌,4(2),8-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秋水(1958)。台灣人對於陳內閣的期望。自由中國,19(7),9-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高資敏(1987)。賞春色、憐春意--為國民黨把脈開方。聯合月刊,66,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夏承中(1985)。用民主共識化消弭畛域隔閡。中國論壇,20(10)=2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鹿加(1986)。唯才是用與省籍觀念。我們的雜誌,15,12-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張景涵(19710100)。消除現代化的三個障礙。大學雜誌,37,8-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唐建國(1987)。「非暴力台獨革命」與本土化、大陸代表之關係--兼對立法委員有關「中國結與台灣結」質詢的平議。聯合月刊,70,40-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唐建國(19871200)。國會的改革、公道與革命:學者與立委對「國會改革之辯」的平議。聯合月刊,77,10-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楊開雲(19820300)。正視地域觀念問題:兩個突破省籍地域觀念的實例--訪田中鎮長劉楚傑與鳳 林鎮長邵金鳳。中國論壇,13(12),46-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童清峰(1989)。郝柏村要一柱擎天。新新聞週刊,112,40-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1987)。遠見論談:少康對老康。遠見雜誌,8,24-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華國權(19870300)。政治衝突的現象、原因與化解:處理臺灣政治衝突的芻議。聯合月刊,68,12-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華國權(19870600)。美國的民主文化與我國的反民主文化:兼論「政治家與政客之間」。聯合月刊,71,36-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聞立中(1987)。訪張系國談解嚴後情勢。聯合月刊,73,18-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賴信真(20120600)。戰後臺灣女性參政權的實踐--以1946~1998年省議會女性省議員與婦女保障名額關係為例。臺灣史學雜誌,12,71-10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魏鏞、艾南(1975)。台灣現代化之過程:一項分配性的分析。中華月報,719,52-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19871100)。學者問政·立委答詢--國事座談, 兩場盛會。聯合月刊,76,34-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Sama, Jonathan D.(1978)。From Immigrants to Ethnics: Toward a New Theory of †'Ethnicization'。Ethnicity,5,370-378。  new window
34.Scott, Simon(2006)。Taiwan's Mainlanders: A Diasporic Identity in Construction。Revue européenne des migrations internationales,22(1),87-106。  new window
35.Wang, Fu-chang(2013)。A Prolonged Exile: National Imagination of the KMT Regime in Postwar Taiwan。Oriens Extremus,52,137-172。  new window
36.張潤書(1976)。半月短評:人才運用的偏差。中國論壇,3(4)=28,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中國論壇(1982)。封面主題:正視地域觀念問題。中國論壇,13(10)=154,5-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Lung, Kwan-Hai(1971)。Post-war Social Change in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1945-1969。ASPAC Quarterly of Cultural and Social Affair,2(4),7-45。  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1966)。民國五十五年立法委員名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德美(1987)。以前瞻眼光看以前瞻眼光看歷史問題,以歷史眼光看未來發展歷史問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樂善(1984)。取消省籍觀念,用人唯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孫勝治(1988)。拋棄省籍心結、「本土化政策」可反映本土民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紀政(1987)。大陸政策模糊、省籍意識對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許榮淑(1984)。省籍觀念的制度與規劃之質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黃正一(1987)。化解省籍矛盾、加強省籍融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黃主文(1988)。解開省籍糾結、走出「二二八」和「台獨」陰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簡漢生(1987)。同舟一命,消弭省籍情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德禹(2001)。政治體系與選舉行為:民國七十八年增額立法委員及縣市長選舉的分析(台北市立委)。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鍾榮吉(1983)。怎樣徹底消除省籍隔閡、促進全民團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林丘湟(2006)。國民黨政權在經濟上的省籍差別待遇體制與族群建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鄒雲霞(1981)。眷村居民我群認同感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效玲(1979)。民間社團之研究--以台北地區同鄉組織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彭懷恩(1986)。中華民國的政治精英--行政院會議成員的分析(1950-1985)(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柴雅珍(1997)。戰後臺灣「外省人」的塑造與變遷(1945-1987)(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郭冠麟(2005)。從竹籬笆到高樓大廈的故事:國軍眷村發展史。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中央選舉委員會(1991)。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增額立法委員選舉選舉實錄。臺北:中央選舉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臺灣省戶口普查處(1959)。中華民國戶口普查報告書。臺灣省戶口普查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臺灣省戶口普查處(1969)。中華民國五十五年臺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書。臺北:臺灣省戶口普查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Grichting, Wolfgang L.(1971)。The Value System in Taiwan, 1970: A Preliminary Report。Taipei:W. L. Grichting。  new window
6.楊妍(2007)。地域主義與國家認同:民國初期省籍意識的政治文化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實錄編纂委員會(1981)。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增加中央民意代表名額選舉選舉實錄。臺北:中央選舉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選舉總事務所(1973)。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增加中央民意代表名額選舉選舉實錄。臺北:選舉總事務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實錄編纂委員會(1987)。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增加中央民意代表名額選舉選舉實錄。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司法行政部(1971)。近年來殺人犯罪實狀之研究。台北:司法行政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中央公職人員增選補選選舉總事務所(1970)。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中央公職人員增選補選選舉實錄。台北:選舉總事務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選舉總事務所(1975)。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增額立法委員選舉選舉實錄。台北:動員戡亂時期選舉總事務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鍾艷攸(1999)。政治性移民的互助組織(1946-1995)--台北市之外省同鄉會。台北:稻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林桶法(2009)。1949大撤退。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董翔飛(1984)。中華民國選舉概況。中央選舉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王甫昌(20030000)。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市:群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王維林(1962)。臺北市貧民區之調查與分析。臺北市:省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社會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19870311)。走出歷史陳跡的陰影•解開政治禁忌的情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鍾榮吉(19760909)。大法官人選具備四項特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一得(19560510)。校長苦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銘義(19870524)。「省籍矛盾與省籍融合」問題座談會記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9480716)。監院投票結果,同意考委十人,不同意九人請另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9480715)。監院昨天舉行投票,同意大法官十二人,不同意五名請總統另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94807158)。大法官十二人略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9490329)。李代總統補充提名,大法官考委十七人,監院已正式投票同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9760917)。國人對第四屆大法官的期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9891204)。北市立委選舉 黃書瑋與李鍾祥失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9720530)。社論:第一流人才,第一等陣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9791114)。朝野團結合作互相信賴 在理性原則下共謀改革 國建會促用人不分黨派和畛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9791115)。國建會人士建議政府擴大延攬青年才俊 不分出身唯才是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19820720)。高級人員進用,絕無省籍之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19821203)。政府任用人事,絕無差別待遇,李登輝強調只要有信心有能力,絕對沒有省籍、黨籍之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19830323)。政府一貫用人標準,以才德經驗為取向,孫院長指出並未衡量省籍因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19830601)。為國掄才任人用事,省籍絕非考量依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19831201)。老班底、新局面、整軍再出發!。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19861207)。「鐵票」莫非生銹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19870311)。歷史癒合不幸傷口,省籍隔閡逐漸消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19870311)。以未來意識看待歷史問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19870511)。關懷台灣同胞並重視人才引用 為執政黨過去現在與未來方針蔣主席勉立委同志以新觀念反映民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19870219)。研議充實中央民意代表機構原則上決定不採行遴選制度 將妥善評估大陸代表制僑胞代表制可行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19881220)。要求設立大陸代表制 招致批評 憤然退黨並拒辭立委引發震撼。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19890725)。外省新生代出頭、大選提名作業頭疼。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19890418)。本土意識大陸情結以外 第三種聲音響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19890418)。擎天組織各地發展引關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19890905)。年底選戰眷村鐵票會「生銹」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19891105)。外省第二代本土化、省籍隔閡漸縮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1989)。黃復興黨部 蓄意排擠本省籍人士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19890811)。提名名單有個耐人尋味現象 外省籍與軍方支持者比例打破紀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19890516)。重整眷村子弟兵,鞏固鐵票票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19891204)。「今年大選的評析及檢討」座談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戎撫天(19831014)。國會問題終需規劃解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戎撫天(19840321)。挑戰與回應:展佈歷史新頁--蔣總統經國先生再膺艱鉅與國運之開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戎撫天(19851212)。中央民代大陸省籍缺額補選法理依據與政治考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戎撫天(19880106)。執政黨與民意的互動:--從兩項重要政治議題的初步結論說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丘宏達(19860418)。關於充實中央民意機關問題之分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宋朝欽(19900721)。試院改組人事完成規劃,現任委員最多留七人,台籍名額提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何凡(19590501)。玻璃墊上:梁先生的下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吳建國(19800630)。從現實的角度探討民主的路向--美國加州柏克萊「台灣民主政治前途」座談會紀實之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李旺臺(19890726)。眷村子弟正逐漸崛起地方政壇:外省第二代社會階層的剖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林若雩(19840708)。幕前幕後:考試委員改組在即,將近百人毛遂自薦,省籍限制不合時宜應予破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林若雩(19840807)。人與事:考試委員人選日內揭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林若雩(19840809)。考試委員大幅變動提名特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林照真(19890213)。外省第二代如何面對省籍糾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金惟純(19791115)。大家幫忙給政府出主意--國建會觀察之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高資敏(19840328)。不分籍貫促進全民大團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高資敏(19870216)。消弭分離意識--「國安法」之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許聞淵(19480725)。大法官考試委員籍貫問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張茂桂(19870418)。「大陸代表」與省籍問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張茂桂(19870812)。省籍問題爭議的盲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張屏峰(19691102)。國民黨提名國代立委候選人經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張景為(19891204)。外省籍立委席次今年大幅提昇,一舉增至18人、北高市議員則呈現北高南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徐璐(19891101)。省籍、選舉與政治分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徐璐(19891102)。省籍、選舉與政治分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荊知仁(19851208)。試擬中央民意代表代謝方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楊力宇(19870116)。中華民國在台灣蛻變及其前途之展望(下)--在台訪問的觀察與感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黃逸文(19620917)。省議員任期與北市選情。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黃逸文(19630307)。國民黨省議員候選人,北市為何未提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黃逸文(19630320)。北市三屆省議員選情蠡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黃肇松,周陽山(19870212)。建立競爭規則,化解分離主義--中華民國的民主發展座談會系列之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彭懷恩(19870421)。國會不可以再製造新的不公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19880711)。國民黨第十三屆中央委員,李主席提名一八〇候選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趙少康(19831205)。北市選民趨理性圓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葉星(19781206)。不是諍言的諍言--童、花、龔三文讀後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陳祖華,黃年,盧世祥,翁台生,何光明(19790718)。以台灣的發展模式做新中國的建設藍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陳朝平(19891206)。黨意與民意落差太大?!丁守中上榜,並非爆冷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陳陽德(19870420)。設大陸代表將激發政治衝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閻愈政,張屏峰(19630311)。三屆省議員競選前奏:走馬看選局春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樂新生(19870000)。「民主化」而非「台灣化」--「本土化」意識應有內涵。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顏文閂(19800612)。政治上具有歷史意義的大事 中央民意代表增加名額及辦法正式決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19561008)。景美軍友社 改選理監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19570401)。角逐婦女保障名額 兩候選人實力伯仲 胡克柔佔人和 李連麗卿得地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19581124)。大家談:三輪車夫指出規定不合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19590928)。下屆省議員及市長、北市揭開選戰序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19600424)。北市選壇花絮 郭岐作緊急呼籲 陳愷在危險邊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19621212)。競選省議員 趙邦平爭取黨提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19630404)。國民黨籍未獲提名的候選人 限期撤銷登記 否則開除黨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19630404)。決戰場邊看選情 花蓮縣兩候選人堪稱勢均力敵 競爭將必激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19660812)。監院過關 有驚無險 考試委員 一榜及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19691104)。選情透視第六選區空前激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19730906)。台北市第二屆市議員選舉國民黨提名候選人簡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19731125)。選舉繽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19740325)。兩眷村改建國宅 已初步規劃完成南機場整宅明日發包。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19751206)。選戰線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19780627)。增額中央民意代表 將較上次增選四名 本次應選名額共一百廿四名 國代增加三名立委增加一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197808038)。考院六屆考試委員提名特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19790717)。旅美學人昨建議政府用人唯才消除地域觀念。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19790721)。社論:機會均等與用人唯才--兼論消除地域隔閡問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19791228)。從三十年來台灣與大陸的實驗證明中國只有走民主憲政的大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19800710)。國建會十四日揭幕,七組參加人員合計約三百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19831125)。選舉兵法自別於黨籍和黨外 雷渝齊尋求「弱者」支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19851105)。建立政治競爭的規範--江炳倫教授與張俊雄先生對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19861212)。「從選舉結果看未來政治發展」系列之六再改造運動:執政黨當前重要課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19861213)。「從選舉結果看未來政治發展」系列之七徬徨與抉擇:政治反對陣營的未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19860808)。執政黨市委會辦理輔選 參選立委名單敲定國代部分斟酌難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19870311)。國會政治 對話觸及敏感問題 立委呼籲:胸懷平常心 看待「二二八」。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19870311)。如何消弭分離意識?立委促從文化著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19870910)。貫徹國會全面普選黃信介等組籌備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19880212)。社論:談「本土化」與「外省籍第二代」理念的關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19891203)。丁守中的勝利「知識份子的光榮革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蘇嫻雅(19870325)。省籍問題千千結四種心態化不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懿玲(19700708)。何必限台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Chang, Mau-Kuei Michael(1994)。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Sheng-chi Wen-ti in Taiwan: Focusing on Changes after Political Liberalization。Ethnicity In Taiwan: Soci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Taipei: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new window
2.魏鏞、朱雲鵬(1980)。現代化與政治參與:台灣的發展經驗。中國現代化的歷程:知識分子與中國現代化。台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茂桂(1997)。台灣的政治轉型與政治的「族群化」過程。族群政治與政策。臺北: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Wei, Yung(1973)。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on Taiwan。China and Question of Taiwan: Documents and Analysis。New York:Praeger。  new window
5.Wei, Yung(1973)。Taiwan: A Modernizing Chinese Society。Taiwan in Modern Times。New York:St. John's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6.Bennett, John W.(1975)。A Guide to the Collection。The New Ethnicity: Perspectives from Ethnology。St. Paul, MN:West Publishing Co.。  new window
7.王甫昌(20080000)。由若隱若現到大鳴大放--台灣社會學中族群研究的崛起。群學爭鳴:台灣社會學發展史,1945-2005。臺北:群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林憲(19860000)。社會變遷衝擊下之精神疾病。臺灣社會與文化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施正鋒(1997)。台灣族群政治。族群政治與政策。台北: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楊孟軒(2010)。五零年代外省中下階層軍民在台灣的社會史初探:黨國、 階級、身份流動、社會脈絡,兼論外省人大遷徙在「離散研究」diaspora studies中的定位。中華民國流亡台灣60年暨戰後台灣國際處境。台北: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薛化元(2001)。中央民意代表延任與台灣本土政治菁英的態度:以(臨時)省議會在野派為中心(1950-1969)。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民族與國家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魏鏞(1977)。台灣:一個在現代化過程中的中國社會。近代的台灣。台北:正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魏鏞、艾南(1980)。台灣現代化之過程:一項分配性的分析。科學、人才與現代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Wei, Yung(1974)。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on Taiwan: Analyses and Predictions。Taiwan's Future。Tempe, AZ:The Union Research Institute for Center for Asian Studies,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