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漢代道家思想
作者:陳麗桂
出版日期:2013
出版項:臺北:五南
集叢:五南當代學術叢刊;6
ISBN:9789571172774
主題關鍵詞:道家老莊哲學漢代
學門:哲學/宗教研究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3) 博士論文(1)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0
期刊論文
1.陳廣忠(1996)。漢代道家的宇宙論。中國文化研究,13,39-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胡家聰(1990)。從《管子》看田氏齊國崇奉黃帝--兼論「百家言黃帝」的時代思潮。中國史研究,199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儀鳳(19980200)。「老子」王弼注、河上公注、嚴遵「道德指歸」三家注本比較。孔孟月刊,36(6)=426,16-2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趙雅博(19990200)。從《道德指歸》看嚴遵的思想。哲學與文化,26(2)=297,110-1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趙雅博(19990100)。從「道德指歸」看嚴遵的思想。哲學與文化,26(1)=296,2-14+9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豐楙(19901000)。老子「想爾注」的形成及其道教思想。東方宗教研究,新1,149-1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馬承玉(1998)。「想爾」釋義--《老子想爾注》與《四十二章經》之關係。世界宗教研究,1998(4),135-1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那薇(1988)。試析嚴君平的直覺思維。哲學研究,1988(10),47-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萍(2001)。嚴遵、揚雄的道家思想。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1),72-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麗桂(19950300)。從「太平經」看道教對黃老理論的附會與轉化。中國學術年刊,16,27-5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梁宗華(1999)。道家哲學向宗教神學理論的切換--《老子想爾注》“道”論剖析。哲學研究,1999(8),51-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鼓應(20000600)。從《呂氏春秋》到《淮南子》論道家在秦漢哲學史上的地位。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52,41-9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張運華(1996)。從《老子想爾注》看道家思想的神學化。人文雜誌,1996(3),12-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唐建(2005)。天師張陵族系及里籍考辯。宗教學研究,2005(3),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廣忠(20000000)。嚴遵「老子指歸」的思想特色。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9,245-26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詹哲裕(19960600)。漢末魏晉時期老莊學說對儒家禮法思想的衝擊。復興崗學報,57,107-14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Schipper, Kristofer、陳鼓應(1999)。道與吾。道家文化研究,15,399-4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徐復觀。淮南子與劉安的時代。大陸雜誌,4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姚璋(19351010)。淮南王書中的哲理。光華大學半月刊,4(1/2),41-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姚璋(19351110)。淮南王書中的哲理。光華大學半月刊,4(3),53-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嚴靈峰(19820200)。嚴遵老子指歸中總序與說目的真偽問題。大陸雜誌,64(2),36-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鄭萬耕(1984)。嚴君平哲學思想概述。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84(3),48-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那薇(1985)。嚴君平《道往指歸》淺析。社會科學研究,1985(3),96-10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鍾肇鵬(1985)。嚴遵的《老子指歸》及其哲學和政治思想。世界宗教研究,1985(2),33-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那薇(1990)。嚴君平所崇尚的理想人格。孔子研究,1990(2),34-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鄧星盈、黃開國(1997)。試論嚴君平的學求思想。社會科學研究,1997(6),92-9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鄭良樹(1999)。《老子》嚴遵本教記。書目季刊,32(4),23-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張濤(1999)。嚴遵易學思想淺析。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8(3),39-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張實龍(1999)。嚴君平解讀《老子》之方法。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8(4),27-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張運華(2000)。《老子指歸》「道開虛無」的自然哲學。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4(4),24-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陳世驤(1957)。〈想爾〉老子道德經敦煌殘卷論證。清華學報,1(2),41-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李剛(1993)。道教老學的誕生--《老子想爾注》。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1),40-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錢順清(1994)。道教與黃帝、老子及張道陵。中國道教,1994(4),51-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鍾肇鵬(1995)。老子想爾注及其思想。世界宗教研究,1995(2),57-62+155-1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唐明邦(1995)。《老子想爾注》--道教祖師宣道的金科玉律。宗教學研究,27,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瀚青(1996)。《老子想爾注》教育思想簡論。世界宗教研究,1996(1),91-9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湯其領(1997)。張陵蜀地創道初探。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3),109-1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寶陽子(1998)。蜀方志中有關張道陵的幾則資料。宗教學研究,1998(2),61-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梁宗華(1999)。道家哲學向宗教神學理論的切換--《老子想爾注》道的剖析。中國哲學,1999(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鍾來菌(2000)。華夏文化史上的兩塊里程碑-《老子》與《老子想爾注》。東南文化,135,70-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魏峽(2000)。張陵「客蜀」創道新解。宗教學研究,2000(3),60-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潘顯(2000)。「道美」:妙不可言?--論道教美學思想從《河上公章句》道到《想爾注》的轉變。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09,39-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黃永峰(2004)。張陵養生思想片論。中華文化論談,2004(3),107-1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田中麻纱已(1975)。後漢の道家思想について--処世・実践における考察。東方学,50,51-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龔鵬程(1994)。《老子道德經想爾》辨義。道教文化,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王澤應(1995)。漢代道家的義利學說。衡陽師專學報(社科版),19(1),7-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張運華(1995)。道家思想與漢代學術。世界宗教研究,61,77-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于迎春(1996)。漢代道家思想的興盛及其對文人的影響。齊魯學刊,1996(1),17-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陳麗桂(1996)。從《新書》看買誼融合儒道法的思想要論。中國學術年刊,25,40-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劉厚琴(1997)。漢初新道家的作用與特點。遼寧師範大學學報,113,67-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葛亮(1997)。漢代的《莊子》研究與《莊子》影響。天津師大學報(社科版),1997(5),51-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楊秀實(1998)。黃老思想與東漢政治。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37(2),90-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王萍、劉保良(1998)。論班固的道家思想。山東大學學報,1998(3),103-1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王克奇(1998)。漢代的道家和異端思想。文史哲,1998(5),79-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譚久華(2000)。西漢初年的統治思想及其產生的原因。黔東南民族師專學報,2000(4),14-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鲍新山(2000)。西漢前期黃老思想與儒家學說的興衰沉浮。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47,14-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姜生(2000)。東漢原始道教與政治考。社會科學研究,128,84-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王萍(2000)。漢初道家思想的流傳。山東大學學報,2000(3),60-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余明光(2000)。黃老無為而治與西漢前期社會經濟的重建。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0(5),76-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尚永亮(2001)。《莊子》在兩漢之傳播接受。文學評論,2001(3),89-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王萍(2001)。道家思想在東漢中後期的發展。東岳論叢,2001(5),78-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劉章烈(2001)。黃老之學對西漢及當代中國的啟示。地方政府管理,2001(11),33-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劉曉東(2002)。漢代黃老之學到老莊之學的演變。山東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1),21-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林永強(2003)。漢出道家思想指導地位的確立。黑龍江農星師專學報,2003(1),39-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鄭良樹(2003)。西漢《老子》古義。中文學刊,2003(3),35-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馬良懷(2005)。論漢晉之際道家思想的發展。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2005(1),72-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杜宗才(2008)。試論漢代道家的生態和諧觀。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35(3),37-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程雅君(2008)。先秦兩漢道家哲學對中醫學生命觀的影響。宗教學研究,2008(4),31-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張濤、王榮優(2009)。東漢道教易學的形成和發展。南都學壇,29(4),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丁原明(1995)。《淮南子》對管子四篇哲學思想的繼承和發展。管子學刊,1995(3),7-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李增(2003)。論河上公注老之氣化宇宙論觀特色。哲學與文化,30(9),93-10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謝天佑、王家範(1981)。評淮南子的無為思想。中華文史論叢,17,231-2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陳槃(19820900)。史記齊太公世家補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3(3),367-39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陳麗桂(19930300)。淮南子裏的黃老思想。中國學術年刊,14,113-16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陳麗桂(19880600)。淮南子的無為論。國文學報,17,93-12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陳鼓應(20000600)。先秦道家之禮觀。漢學研究,18(1)=35,1-2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陳鼓應(20021100)。漢代道家易學鈎沉。臺大文史哲學報,57,43-45+47-6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蔡振豐(20000600)。嚴遵、河上公、王弼三家《老子》注的詮釋方法及其對道的理解。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52,93-95+97-1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鄭燦山(19951000)。敦煌寫本「老子想爾注」之思想特色與架構。中國文化月刊,192,90-1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鄭燦山(19991200)。漢唐「道德經」註疏輯佚。國家圖書館館刊,88(2),145-2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陳麗桂(19870600)。淮南子論修養。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20(1),45-6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羅根澤(1936)。莊子外雜篇探源。燕京學報,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王德有(1984)。《老子指歸》自然觀初探。哲學研究,1984(9),60-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趙中偉(1999)。天人之際,大道畢矣:嚴遵天人思想研究。第二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鼓應(1997)。初讀簡本《老子》。郭店老子國際研討會,美國達慕斯大學主辦 (會議日期: 1997/05/22-1997/05/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朱越利(1999)。《老子想爾注》的結精術。第二屆海峽兩岸道教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1999年3月4日),1-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羅因(2007)。《老子指歸》的養生思想。第二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 (會議日期: 2007年3月24-25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羅因(2008)。戰國秦漢《老子》養生思想的發展--從簡本《老子》到《老子指歸》。先秦文本與出土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系 (會議日期: 2008年12月27-28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麗桂(1999)。《淮南子》與《春秋繁露》中的感應思想。「第一屆說秦兩漢學術研討會」。臺北:洪葉文化。155-1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陳儷文(1997)。《老子指歸》--書道涵義之探索(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鴻愷(2008)。漢代老學之發展與變遷(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為博(2000)。嚴遵《老子指歸》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謝志祥(2007)。道家「自生」概念史研究--從先秦到東晉(碩士論文)。靜宜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劉汝霖(1929)。周秦諸子考。北平:文化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賈誼、楊家路(1967)。新書。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羅振玉(1983)。三代吉金文存。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荀卿、王先謙、楊倞(1973)。荀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念孫(1978)。讀書雜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孫紀文(2005)。淮南子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繼如(1998)。淮南子譯注。台北:建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德有(1987)。道旨論。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許匡一(2000)。淮南子。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董仲舒、凌曙(1967)。春秋繁露注。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卡(1993)。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孔安國、孔穎達(1997)。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劉安、高誘、劉文典(1985)。淮南鴻烈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麗桂(2002)。新編淮南子。台北: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左丘明、杜預、孔穎達(1997)。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張舜徽(1983)。周秦道論發微。臺北:木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李昉(1968)。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莊周、郭慶藩(1974)。莊子集釋。河洛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李學勤(1994)。簡帛佚書與學術史。台北:時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班固、顏師古、王先謙(1955)。漢書。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王弼、老子(1974)。老子王弼注。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錢穆(1986)。先秦諸子繫年。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王明(1984)。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蒙文通(1997)。中國哲學思想探源。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黃震(1979)。黃氏日鈔。京都:中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丁原明(1997)。黃老學論綱。山東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林麗娥(1992)。先秦齊學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老子、嚴遵、王德有(1994)。老子指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王雲度(1997)。劉安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徐漢昌(1990)。管子思想研究。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張運華(1998)。先秦兩漢道家思想研究。吉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韓非、陳奇猷(1983)。韓非子集釋。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羅根澤。諸子考索。泰順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呂不韋、許維遹(1977)。呂氏春秋集釋。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張立志(1971)。山東文化史研究甲編。台北: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李增(19970000)。淮南子哲學思想研究。臺北:洪葉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左丘明、韋昭(1951)。國語。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老子(1975)。老子。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司馬遷、張守節、司馬貞、裴駰(1961)。史記。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范曄、劉昭、李賢、王先謙(1955)。後漢書。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張道陵、饒宗頤(1950)。老子想爾注校箋。香港:張道陵。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高亨(1940)。老子正詁。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于省吾(1943)。殷契駢枝。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郭沫若(1957)。十批判書。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金谷治(1959)。老荘的世界 : 淮南子の思想。京都:平樂寺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平岡楨吉(1961)。淮南子に現われた氣の研究。東京:理想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楠山春樹(1971)。淮南子。東京:明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何如璋(1981)。管子集校。東豐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胡遠濬(1977)。老子述義。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李豐楙(1982)。神話的故鄉--山海經。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何炳武(1999)。黃帝與中華文化。西安:陝西旅遊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戴卡琳(2000)。解讀《鶡冠子》--從辯論學的角度。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孫以楷、陳廣忠、梁宗華(2004)。道家與中國哲學‧漢代卷。北京:新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劉秀、袁珂(1982)。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陸德明(1985)。經典釋文。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葛志毅、張惟明(1998)。先秦兩漢的制度與文化。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于大成(2005)。淮南鴻烈論文集。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金春峰(2006)。漢代思想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湧、李慶(1990)。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與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侯外廬、趙紀彬、杜國庠、邱漢生(1957)。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劉安、劉文典(1968)。淮南鴻烈集解。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陳麗桂(1997)。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左丘明、杜預、孔穎達(2001)。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陳麗桂(19910000)。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陳德和(1999)。淮南子的哲學。南華管理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卿希泰(1996)。中國道教史。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劉安、高誘、何寧(1998)。淮南子集釋。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管仲、安井衡(1976)。管子纂詁。河洛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劉安、張雙棣(1997)。淮南子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李笑岩。從《漢志》藉錄及諸子文獻中辨析先秦時期地黃帝形象,http://www_jianbo_org/showarticle_asp?artideid=16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陳麗桂(1999)。《荀子‧解蔽》與《管子》四篇心術論的異同。劉正浩教授七十壽慶榮退紀念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葛志毅、張惟明(1998)。黃帝與黃帝之學。先秦兩漢的制度與文化。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祝瑞開(1981)。心術上派和心術下派的分歧及其對後來哲學的影響。先秦社會和諸子思想新探。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錦銨(1974)。莊子書的考證。新譯莊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楊寄林(1994)。太平經釋讀。中華道學通典。海口:南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吳相武(1999)。關於「河上公注」成書年代。道家文化研究。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吳相武(1999)。老子想爾注之年代和作者考。道家文化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郭沫若(1982)。稷下黃老學派的批判。十批判書。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博(1993)。論《黃帝四經》產生的地域。道家文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王德有(1994)。嚴遵與王充、王弼、郭象之學源流。道家文化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志民(1993)。[齊文化概論]序。齊文化概論。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永祥(1991)。漢代唯物主義的道氣同一性--《淮南子》道、氣轉化的同一性。中國古代同一思想史。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張運華(1998)。漢代道家理論的代表--《淮南子》。先秦兩漢道家思想研究。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周桂鈿(2000)。融合諸子學說。秦漢思想史。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蒙培元(1990)。《呂氏春秋》、《淮南子》中的自然素樸論。中國心性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張立文(1994)。《淮南子》的心為身本。心。台北:漢興書局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張立文(1994)。《淮南子》宇宙生氣的思想。氣。台北:漢興書局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丁原明(1997)。《淮南子》對黃老學的總結。黃老學論綱。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陳廣忠(2001)。《淮南子》研究。中國道家新論。合肥:黃山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汪高鑫(2002)。漢出到家的史學貢獻與史學思想--司馬談的史學貢獻與史學思想。中國史學思想通史。合肥:黃山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嚴靈峰(1965)。辦嚴遵《道德經指歸論》非偽書(附上卷輯佚)。嚴遵道德指歸論六卷‧書前。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王德有(1987)。《老子指歸》之道。道與論。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賈順先、戴大祿(1988)。嚴遵的生平和。四川思想家。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那薇(1991)。河上公《老子章句》的治身養性思想。道教通論--兼論道家學說。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那薇(1991)。嚴君平的《老子指歸》。道教通論--兼論道家學說。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那薇(1992)。東漢道家向養生的轉化--《老子河上公注》。漢代道家的政治思想與直覺體悟。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那薇(1992)。東漢後期道向道教的演變--《老子想爾注》。漢代道家的政治思想與直覺體悟。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那薇(1992)。兩漢之交道家對現實的批判和直覺體悟--《道真經指歸》。漢代道家的政治思想與直覺體悟。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王利器(1992)。道藏本《道德真經指歸》提要。王利器論學雜著。台北市:貫雅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張國華(1994)。《老子指歸》的道家思想。中國秦漢思想史。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熊鐵基(1995)。嚴遵在老學中的地位。中國老學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張運華(1998)。道家自然思想的重大發揮--《老子指歸》。先秦兩漢道家思想研究。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張運華(1998)。身國並重的道家養生論--《老子河上公注》。先秦兩漢道家思想研究。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王明(1984)。老子河上公章句考--序說。道家道教思想研究。重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黃釗(1991)。嚴遵、河上公等對道家學說的新貢獻。道家思想史綱。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張國華(1994)。《老子河上公章句》的道家思想。中國秦漢思想史。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熊鐵基(1995)。河上公章句。中國老學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嚴靈峰(1966)。「老子想爾注教箋」與「五千字的來源」。老莊研究。台北: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嚴靈峰(1966)。再論「老子想爾注」與「五千文」。老莊研究。台北: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嚴靈峰(1966)。老子「想爾注」寫本殘卷質疑。老莊研究。台北: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湯一介(1988)。《老子想爾注》與《老子河上公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黃釗(1991)。《老子想爾注》及其對道家思想的曲解。道家思想史綱。長沙市: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李剛(1995)。道教老學的發生--《老子想爾注〉。漢代道教哲學。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卿希泰(1996)。五斗米到東西蜀的創立和傳播--《老子想爾注》的基本思想。中國道教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張運華(1998)。以神學注解《老子》的《老子想爾注》。先秦兩漢道家思想研究。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趙中偉(2004)。天下萬事之本--《老子想爾注》的形上思維。道者,萬物之宗--兩漢道家形上思維研究。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戴君仁(1975)。雜家與淮南子。淮南子論文集。台北:文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周駿富(1975)。淮南子與莊子的關係。淮南子論文集。台北:文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劉昭瑞(1995)。論《老子想爾注》中的黃容「偽技」與天師道「合氣」說。道教文化硏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