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由國土規劃觀點檢視台灣地區原住民保留地土地使用衝突之研究
作者:林秋綿
作者(外文):Lin, Chiou-Mien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大學
系所名稱:都市計劃研究所
指導教授:辛晚教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1
主題關鍵詞:衝突土地使用衝突原住民原住民保留地國土規劃及管理conflictland use conflictaboriginesaboriginal reservesnational planning & managemen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9
  政府為保障原住民之生計,特劃有原住民保留地。但近幾年來為維護台灣地區之特有景觀及未來之永續發展,而陸續有國家公園﹑水土保持區﹑河川集水區及水質水源保護區等使用分區之劃設。而這些保護區與原住民保留地多所重疊,保護區內之種種限制,已使原住民之經濟活動及土地使用受到影響。
但台灣學術界,對原住民土地的研究,或從人類學及社會學的觀點來分析原住民社會變遷或其意義;或由行政的角度來分析原住民政策;亦有從經濟觀點來分析經濟變遷對原住民經濟的衝擊。即便有關原住民保留地與其他使用的衝突,也僅限於與國家公園設立之衝突分析而已。但在社會經濟結構變遷下,現有的原住民保留地問題與以往亦大不相同,現階段原住民保留地的土地衝突可分為兩個類型,包括:原住民保留地與其他特殊地區競合所產生的土地使用衝突,亦即保育與開發不能兼顧的問題,以及保留地上超限及違規使用問題。
本研究由國土規劃的觀點切入,藉由理論中心思想的建立,以及文獻、田野的觀察,為原住民保留地在國土規劃的結構下,重新予以定位,得出保留地的地位,應從被動的被限制的狀態下,轉變為主動積極的生態保育的主導的結論。而現今的原住民保留地劃設目的,則應包含下列三項: 一、國土生態保育及保安;二、存續原住民文化;三、維持原住民生計。基於此,保留地的政策走向應做以下調整:一、基於國土保安及生態保育的目的,對保留地使用限制,應加以補償;二、調整目前一體禁止的管制方式
;三、對專供原住民生計使用之保留地劃設,應避開禁止開發區。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aboriginal livelihood, the Taiwan Government sets up the aboriginal reserves. Most of the reserves are located in mountain areas, where land use is subject to development restriction, thus making living difficult. In these days capital and modern techniques from plain areas to the reserves, have resulted a big change in the pattern of land use and raised many conflicts between aborigines and peoples from pla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tecting special ecological views and maintaining Taiw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Government also establishes many conservation areas, such as national parks, wild animals’ conservation areas, natural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reas, etc. The related laws have regulated and limited many land use and development activities in these conservation areas. However these areas are also aboriginal reserves, the activities of aborigines are banned, such as hunting, reaping and digging. This brings about conflicts between the Authorities and aborigines on the subject of land use and developments.
This paper has sought to elaborate on the land use conflicts on the aboriginal reserves in Taiwan. Many aboriginal reserves are located in the conservation areas, where land use and development activities are banned. Though there are related compensation laws and hardly carried them out in fact. The limits make the aboriginal living difficult. This brings about two results: no develop land use, let the aboriginal reserves become the wastelands; to use the aboriginal reserves against the laws, no matter what environments are damaged. For to resolve the conflicts on the aboriginal reserves, there are three suggestions as following.
1.To discuss the range of conservation areas and the items and extent of limits, in order to reduce the effects of aboriginal livelihood.
2.Under the principle of property right protection, when the rights of aborigines have be infringed, the compensation of aborigines should be given.
3.Any policy or plan is involved in aboriginal reserves should consider from the view of aborigines.
壹、中文部份
1.----(1963),清代台灣大租調查書,台灣文獻叢刊第一五二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山崎繁樹等(1995),1600-1930台灣史,台北:武陵出版公司。
3.中村勝(1996),「廢除保留政策歸還原住民土地」,中國時報時論廣場,1996.11.2第11版。
4.王俊秀(1997),原住民生態智慧的環境價值的初深─環境正義的觀點,環境價值與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113-132。
5.王益滔(1996),光復前台灣之土地制度與土地政策,台灣經濟史十集,台銀經濟研究室。new window
6.內政部民政司編印(1994),澳洲原住民土地權法案輯要。
7.內政部譯印(1993),紐西蘭毛利人政策概況及法案輯要。
8.立報,1995.4.9,第一版。
9.中國時報,1996.12.3,第10版
10.山崎繁樹、野上矯介(1995),1600-1930臺灣史,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11.行政院經建會(1995),原住民保留地之劃設與管理,國土綜合開發研討會主題四開會資料。
12.行政院經建會(1996),國土綜合開發計畫。
13.江奉琪等編譯(1980),美國印地安民族政策概況及法案輯要。
14.江奉琪等編譯(1980),加拿大原住民政策概況及法案輯要,內政部。
15.紀俊傑(1996),環境正義:環境社會學的規範性關懷,第一屆環境價值觀與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1996年11月30日成功大學。
16.紀駿傑、王俊秀(1998),環境正義:原住民與國家公園衝突的分析,山海文化雙月刊第19期,pp.86-104。
17.紀駿傑(1999),永續發展:一個皆大歡喜的發展?,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十期,pp.16-20。new window
18.夷將.拔路兒(1996),「巧取豪奪壓縮原住民保留地」,中國時報時論廣場,1996.10.11第11版。
19.辛晚教(1987),台灣地區土地利用及其政策,收錄於「台灣地區土地利用之基本方針及構想」,內政部營建署委託計畫,pp.1-168。
20.宋秉明(1995),玉山國家公園與其原住民之衝突分析,觀光研究學報,第一卷第一期,pp.80-88。new window
21.宋秉明(1999),論台灣原住民文化受國家公園衝擊之因應,國家公園學報第九卷第一期,pp.65-80。new window
22.李永展(1998),鄰避設施衝突管理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九期,pp.33-44。new window
23.李永展(1999),永續發展:大地反撲的省思,台北:巨流圖書公司。new window
24.李亦園(1992),文化的圖像,台北:允晨叢刊。
25.李承嘉(1999),原住民保留地政策與問題之研究,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委託研究。
26.李慈敏(1991),族群動員--以台灣原住民二次還我土地運動為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7.李銘珠(1997),澳洲原住民爭土地更要爭未來,聯合報86.5.27第42版。
28.但昭偉、邱世明(2000),多元文化主義觀點之下的道德教育與評量─一項初步的觀察,教育資料集刊,25卷,pp.225-242。new window
29.林英彥(1969),台灣先住民之農業經營,台灣銀行季刊第20卷第4期,PP.222-230。new window
30.林秋綿(1992),以生態管理觀點檢討我國山坡地開發管理相關法令,法商學報第28期,中興大學法商學院,pp.203-224。
31.林佳陵(1996),論關於台灣原住民土地之統治政策與法令,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2.林益仁(1996),對深層生態學的省思,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
33.林瓊華(1997),台灣原住民土地產權之演變1624-1945,東吳大學經濟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34.胡台麗(1991),山地文化園區的文化角色,中國民族學通訊第27期,pp.58-59。
35.洪泉湖(1992),台灣地區山地保留地政策制定之研究,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36.洪泉湖(1993),台灣地區山胞保留地政策之研究,原住民政策與社會發展:1993國際原住民年「台灣原住民政策與社會發展研討會」實錄,pp.288-324。
37.洪鴻智(1995),洪鴻智(1995),空間衝突管理─策略規劃方法之應用,法商學報第31期,pp.172-206。
38.紀駿傑﹑王俊秀(1995),環境正義:原住民與國家公園衝突的分析,台灣社會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論文集,東海大學社會系,pp.257-287。
39.徐世榮(1997),歷史上台灣原住民土地流失之政治經濟分析,原住民土地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2-1∼2-22。
40.徐世榮(2000),如何規劃一個永續發展的社會?,經社法制論叢第25期,pp.231-256。
41.高德義(1984),我國山地政策之研究─政治整合的理論途徑,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42.朗.簡博(2001),保護區與原住民權益,2001.3.21「原住民族與國家公園國際論壇」演講大綱,pp.8-10。
43.許木柱(1987),弱勢族群問題,台灣的社會問題,台北:巨流公司。
44.陳玉峰(1997),台灣生態史話,台北:前衛出版社。
45.陳奇祿(1953),屏東霧台村民族學調查簡報,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第2期,PP.17-22。new window
46.陳明燦(2001),財產權保障、土地使用限制與損失補償之探討:兼評「都市計畫容積移轉實施辦法」,收錄於陳明燦「財產權保障、土地使限制與損失補償」一書,台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pp.1-44。new window
47.陳明燦(2001),從財產權保障觀點論土地使用限制與損失補償:兼論我國既成道路與公共設施保留地相關問題,收錄於陳明燦「財產權保障、土地使限制與損失補償」一書,台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pp.45-110。new window
48.陳宗韓(1994),戰後原住民政策之分析--國家與社會觀點,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49.陳秋坤(1994),清代台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1700-1895,中研院近史所。new window
50.陳茂泰(1986),從旱田到果園──道澤與卡母界農農經濟變遷的調適,收錄於黃應貴主編之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pp.333-369。new window
51.陳瑞芸(1990),族群關係、族群認同與台灣原住民基本政策,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52.陳美如(2000),多元文化世界的差異與認同:後現代的兩難,人文與社會科教育通訊,9卷2期,pp.148-155。
53.陳獻明(1997),台灣地區原住民保留地沿革之探討,人與地157期,pp.17-27。
54.郭秀岩(1975),山地行政與山地政策,中研院民族所集刊第40期,pp.97-106。
55.張平吾(1992),國內族群及其解決理論之探討─以台灣地區族群為例,警政學報第20期,pp.18-41。
56.張長義、黃躍雯(2001),論國家公園的設立與原住民地方社會的自主意識,中華民國區域科學學會/ 住宅學會2001年聯合年會暨論文研討會, pp.R-D1-I-1∼11。new window
57.張誌聲(1997),太魯閣國家公園設立對當地原住民土地資源利用衝突之研究,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58.張隆盛(2001),論原住民的狩獵傳統與國家公園法的修正,大自然第70期,pp.98-101。
59.張慧端(1996),「台灣原住民社會發展方案」執行成果評估報告書,台灣省原住民行政局委託研究。
60.張曉春(1972),台灣地區山胞大專學生社會調適之研究,台大社會學刊第8期,pp.63-99。
61.傅祖壇(1992),當前自然資源保育課題與對策之探討,台灣經濟預測與政策,第23卷第1期,pp.91-112。new window
62.彭琳淞(1993),國家公園與原住民權益系列報導,自立晚報82.7.14∼82.7.29第四版。
63.彭國棟(1999),淺談環境正義,自然保育季刊,第28期,pp.6-23。
64.黃朝恩(1994),人類與自然資源,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65.黃躍雯(1999),台灣國家公園原住民保留地政策─制度與空間觀點的檢視,國家公園學報第九卷第二期,pp.182-198。new window
66.黃躍雯(2001),生態旅遊的理念與實踐:原住民部落的觀點,保護區管理的國際新趨勢研討會論文集,2001.5.29,pp.77-94。
67.黃書禮(1991),整合生態與經濟-應用能值分析於公共政策評估,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NSC80-0301-H005-03Z),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68.黃書禮、許伶蕙(1993),永續發展之生態經濟觀,台灣經濟預測與政策,第24卷第1期,pp.99-130。new window
69.黃書禮(1999),生態土地使用規劃,台北:詹氏書局。new window
70.葉俊榮(1995),集水區保護與開發的衝突與調和─永續發展下的改革方案,六年國建與水資源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公司,pp.268-311。
71.溫英傑(1997),溪流利用與社區發展,台灣原住民自然管理與運用研討會會議實錄,1997.8.29,pp.91-97。
72.溫豐文(1984),現代社會與土地所有權理論之發展,台北:五南圖書公司。new window
73.詹素娟(1986),清代台灣平埔族與漢人關係之探討,遾代中國區域史研討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pp.195-222。new window
74.楊鈴慧(1996),部落、族群與行動─太魯閣人和地區原住民的階序性認同,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75.楊國柱(1996),經濟文明邊陲的戰爭幾時休?--原住民的「權利」vs.平地住民的「權益」,人與地157期,pp.13-16。
76.廖文生(1984),台灣山地社會經濟結構性變遷之探討,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77.歐陽宇等(1997),原住民之土地使用發展探討-以嘉義縣阿里山鄉原住民保留地使用為例,原住民土地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3-1∼3-20。
78.鄭玉波(1990),民法物權,台北:三民書局。
79.鄭秀娟,84.4.9於立報第二版。
80.衛惠林(1956),賽夏族的氏族組織與地或社會,台灣文獻第7卷第3期,pp.1-6。new window
81.蔡志堅(1996),國家公園內原住民生態參與模式之建構─以玉山國家公園與東埔社布農族為例,中興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82.諾瑪.卡西(2001),生命.人民和國家公園:加拿大Gwich’in第一國族經驗談,2001.3.21「原住民族與國家公園國際論壇」演講大綱,pp.5-7。
83.鍾青柏(1990),台灣先住民社會運動之研究─以還我土地運動為個案分析,大學邊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84.聯合報,86.11.6,第42版。
85.聯合報,87.7.9,第11版。
86.蕭代基(1995),自然資源保育與利用制度之檢討,台灣經濟預測與政策,第26卷第1期,pp.33-49。new window
87.蕭新煌(1983),台灣山地經濟政策與經濟發展問題,台銀季刊第35卷第1期,pp.126-161。new window
88.顏愛靜(1997a),台灣地區原住民保留地管理問題與對策之探討,原住民土地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1-1∼1-35。
89.顏愛靜(1997b),原住民保留地與公有土地資源管理制度之研究(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NSC86-2415-H-004-005。
90.顏愛靜(1998),台灣地區原住民各族群土地制度變遷之研究─總論篇,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
91.顏愛靜(2000),現階段原住民保留地管理問題與對策之研析,政治大學學報第80期,pp.57-104。
92.藤井志津枝(1997),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理蕃政策,台北:文英出版社。
93.邊泰明(1997),限制發展土地之補償策略與財產權配置,土地經濟年刊,第8期,pp.161-164。new window
94.顧玉珍、張毓芬(1999),台灣原住民族的土地危機:山地鄉「平權會」政治經濟結構之初探,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4期,pp.221-292。new window
貳、外文部份
1.Barbier, Edward B. 1989. Economics Natural- Resource Scarcity and Developmen t. London: Earthsan Publications Limited.
2.Barbier, Edward B. ed. 1993. Economics and Ecology :new frontier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ondon; New York: Chapman & Hall.
3.Blair 1991. Urban & Regional Economics. Boston: Irwin.
4.Bryant, Bunyan 1995. Issues and Potential Policies and Solutions for Environmental Justice: An Overview. in Bunyan Bryant, ed., Environmental Justice: Issues Policies and Solutions.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pp.8-34.
5.Calabresi, Melamed 1972.”Property Rules, Liability Rules, and Inalienability: On View of the Cathedral, Harvard Law Review,85(6), pp.1089-1128.
6.Capek, Stella M. 1992. Environmental Justice, Regulation, and the Local Commun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Services, 22. pp.729-746.
7.Capek, Stella M. 1993. The ‘ Environmental Justice’ Frame: A Conceptual Discussion and an Application. Social Problems, 40(1), pp.5-25.
8.Daly, Herman E. 1998. Sustainable Growth: An Impossibility Theorem. in Dryzek & Schlosberg ed., Debating the Earth: The Environmental Politics Reader.,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285-289.
9.Davos, C. 1986. Group Environmental Preference Aggregation- The Principle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2(1), pp.55-65.
10.Dekker 1992. Conflict in Urban Development: A Comparison Between East and West Europe. Hants: Ashgate.
11.Dessler, G. 1980.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台北:華泰書局。
12.Goverde 1992. Study of Urban Conflicts: Scope Approaches and Methodological Aspects. in Conflict in Urban Development: A Comparison Between East and West Europe. Hants: Ashgate, pp.1-9.
13.Gresch, P. & Smith, B. 1985. Management Spatial Conflict: The Planning System in Switzerland, Progress in Planning. Vol.23, Oxford: Pergamon Press.
14.Gutmann, A. ed. 1992. Multiculturalism and Politics of Recogni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5.Hodgetts, R. 1987. Effective Supervision: A Practical Approach. N. Y.:McGraw-Hill, Inc
16.Hung, W. 1998. National Park Management and the Needs of Indigenous People: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ional park headquarters and aboriginal people in Taiwan. A thesis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of Oxford Brookes University, U. K
17.Laffery, William M. 1998. The Politic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lobal Norms for National Implementation. in Dryzek & Schlosberg ed., Debating the Earth: The Environmental Politics Reader.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265-284.
18.J. Mamuta 2001. Negotiating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Dispossession And Commodification: Reclaiming and Regenerating The Ancestral Domains of The Lumad of Mindanao, Southern Philippines. A dissertation for the degree of Ph. D. in Urban Affairs and Public Policy of University of Delaware, U.S.A..
19.McFarland, D. 1974. Management :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4th Edition, N.Y. Macmillan Publish Co., Inc.
20.Robbins, S. 1989.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oncepts, 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s. 4th ed.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21.Tamir, Y. 1995. Two Concepts of Multiculturalism. in Y. Tamir,ed., Democratic Education in a Multicultural State. Oxford:Blackwell, pp.3-14.
22.Thomas, K. 1972. Conflict: Toward Conceptual Clarity.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Vol.17 No.3, pp.363.
23.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1987. Our Common Futur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4.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1998. From One Earth to Onr World. in Dryzek & Schlosberg ed., Debating the Earth: The Environmental Politics Reader.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257-264.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