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漢代樂府歌辭新探:從娛樂與表演角度出發的研究
作者:林宏安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施逢雨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3
主題關鍵詞:樂府詩樂府詩學娛樂目的說唱藝術小戲表演表演場合書寫文本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11
漢代樂府歌辭主要是兩漢時期娛樂性俗樂表演節目裡的文字部分,兩千年來,一直在文學史中享有相當崇高的評價,但從《漢書‧藝文志》首次著錄其目起,它們一直被當成一種書寫文本加以欣賞、探討,更沾染了濃厚的政治反映論色彩,餘響迄今未息。
本文首章檢討了從漢到現代以來無數論者共同建構的「樂府詩學」,指出其偏重文本意義研究的侷限與偏差,並力主漢代樂府歌辭是表演藝術中的一環,無法自現場表演與娛樂目的所形成的有機整體中切割開來單獨進行討論。
二章,透過歷史重建,論述漢代社會各階層對俗樂表演的熱愛,以及以樂府為首的表演藝術活動在漢代的活躍情形。
三章乃以前兩章為基礎,以表演場合與娛樂目的為中心,對部分漢代樂府歌辭重新進行分析與解讀,示範如何在傳統樂府詩學的文本研究路徑之外,找到鑑賞漢代樂府歌辭意趣的新方式。
四章,仍然以現場表演為基礎,探討漢代樂府歌辭為後世稱道的若干語言、文字及章法藝術特色的背景成因,認為這些特色可能來自現場表演與書寫文本之間的落差。整部論文強調的重點在於:欲理解漢代樂府歌辭,就必須將之再度放回當時演出的場合脈絡(Context)中來進行整體考察,不能但據歌辭文本,在一個封閉詩學體系中自說自話。
(甲) 與樂府研究直接相關的資料
陳鴻森。 〈漢武始立樂府說研議〉。 《幼獅學誌》18:1(1985)。
曹道衡。 〈論《文選》中樂府詩的幾個問題〉。《國學研究》第3卷(1995)。
曹道衡。 〈從樂府詩的選錄看《文選》〉。 《文學遺產》1994年第4期。
Frankel, Hans H. " The Formulaic Language of Chinese Ballad ''Southeast Fly the Peacocks''." 《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39本,下冊(1969),頁219-44。
高莉芬。 〈漢代樂府歌詩與倡優文化的關係考察〉。 載《第三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政大中文系,2000。
葛曉音。 《漢唐文學的嬗變》。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古今樂錄》。 陳釋智匠撰。 收於劉躍進。《玉臺新詠研究》(見該條)。
《古今注》。 晉崔豹著。 台北:中華書局,1981。
《漢鐃歌十八曲集解》。 清譚儀撰。 台北:藝文印書館《叢書集成‧靈鶼閣叢書》本,1966。
《漢鐃歌釋文箋正》。 清王先謙撰。 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
《漢詩說》。 清沈用濟、費錫潢撰。 台南:莊嚴出版社《四庫全書存目叢書》,1997。
《漢詩統箋》。 清陳本禮撰。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叢書集成三編》,1997。
《漢詩音註》。 清李因篤撰。 上海:上海書店《叢書集成續編》,1994。
黃節。 《漢魏樂府風箋》。 台北:學海出版社,1983。
桀溺(Diény, J-P)。 〈牧女與蠶娘──論一個中國文學的題材〉。 收於《牧女與蠶娘》(見該條)。
廖蔚卿。 〈建安樂府詩溯源〉。 收於羅聯添編。《中國文學史論文選集》。台北:學生書局,1978。
廖蔚卿。 《漢魏六朝文學論集》。 台北:大安出版社,1997。new window
洛保生。 〈漢樂府「采詩娛樂說」質疑〉。 載《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2:4 (1997.12)。
逯欽立。 〈漢詩別錄〉。 載《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十三本,1948。new window
彭梅盛。 〈陌上桑的人物和主題思想〉。 收於《樂府詩研究論文集》(見該條)。
亓婷婷。 《兩漢樂府詩研究》。 台北:學海出版社,1980。
錢志熙。 《漢魏樂府的音樂與詩》。 鄭州:大象出版社,2000。
任哲維。 〈關於「陌上桑的人物」的討論〉。 收於《樂府詩研究論文集》(見該條)。
矢田博士著,李寅生譯。 〈「昔為倡家女,今為蕩子婦」──兼論漢代倡家的實際社會生活狀況〉。 載《河池師專學報‧社科版》,1998年3月。
臺靜農。 〈兩漢樂舞考〉。載《文史哲學報》。 台北:台灣大學文學院,1950,第一期。new window
王季思。 〈陌上桑的人物〉。 收於《樂府詩研究論文集》(見該條)。
王文顏。〈樂府詩中的幾個問題〉。 《古典文學》第九期,1987。
王文顏。 〈漢代樂府古辭的三個問題〉。 收於《第二屆漢代文學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治大學中文系,1997。
王運熙。 《樂府詩述論》。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王運熙、王國安。 《漢魏六朝樂府詩》。 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
萬繩楠。 〈解開千年之謎:〈短歌行‧對酒當歌〉〉。 收於《紀念陳寅恪先生誕辰百年學術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聞一多。 《樂府詩箋》。 收於《聞一多全集》。
蕭滌非。 《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 台北:長安出版社,1981。
楊玉成。 〈樂府詩的套語〉。收於《王夢鷗教授九秩壽慶論文集》。 台北:政大中文系,1996。
楊玉成。 〈詩與樂的交融:清商三調新探〉。 《國文學誌》1998年第二期。new window
余冠英。 《漢魏六朝詩論叢》。 台北:鼎文書局,1977。
余冠英。 《漢魏六朝詩選》。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余冠英。 《樂府詩選》。 台北:華正書局,1991。
俞平伯。〈漫談「孔雀東南飛」古詩的技巧〉。收於《樂府詩研究論文集》(見該條)。
《樂府廣序》。 清朱嘉徵撰。 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1997。
《樂府古題要解》。 唐吳兢撰。 《歷代詩話續編》本。
《樂府詩集》。 宋郭茂倩編。 台北:里仁出版社,1981。
《樂府詩研究論文集》。 作家出版社編輯部編。 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
《樂府正義》。 清朱乾撰。 京都:同朋舍《京都大學漢籍善本叢書》,1980
增田清秀。 《樂府の歷史的研究》。東京:創文社,1981。
張永鑫。 《漢樂府研究》。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朱希祖。 〈漢三大樂歌聲調辨〉。 《清華學報》 4:2(1927)。
朱曉海。 〈七哀解題及申論〉。 《學術集林》 第十七卷(2000)。
(乙) 其他資料
白川靜著,何乃英譯。 《中國古代民俗》。 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
《北堂書抄》。 唐虞世南編。 台北:宏業書局,1974。
Benjamin, Walter. (班雅明)著,林志明譯。 《說故事的人》。 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1998。
Booth, Wayne. The Rhetoric of Fic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1.
《采菽堂古詩選》。 清陳祚明撰。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刻本。
陳瑞庚。 《王制著成之時代及其制度與周禮之異同》。 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5。
陳直。 《漢書新證》。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59。
陳延傑。 《詩品注》。 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95。
《船山古詩評選》。 清王夫之編撰。 台北:自由出版社,1972。
《楚辭集注》。 宋朱熹注。 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
《春秋公羊傳注疏》。 唐徐彥疏。 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82。
《春秋左傳注疏》。 唐孔穎達疏。 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82。
《初學記》。 唐徐堅撰。台北:鼎文書局,1976。
《楚辭補注》。 宋洪興祖撰。 台北:長安出版社,1989。
《答萬季埜詩問》。 清吳喬撰。《清詩話》本。( 見該條 )
《鈍吟雜錄》。 清馮班撰。 《清詩話》本( 見該條 )。
杜國庠。 《杜國庠文集》。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
《杜詩詳注》。 清仇兆鰲注。 台北:里仁出版社,1980。
范文瀾。 《文心雕龍注》。 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93。
《方言箋疏》。 漢揚雄撰,清錢繹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弗雷澤(Frazer, James)著,汪培基譯。 《金枝》。 台北:桂冠圖書出版公司,1994。
高辛勇。 《形名學與敘事理論》。 台北:聯經出版有限公司,1987。
顧頡剛編。 《崔東壁遺書》。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顧頡剛等。 《古史辨》。 北京:樸社,1931。
顧肇倉編。 《元人雜劇選注》。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古列女傳》。 漢劉向撰。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本,1979。
郭永吉。 《西漢儒家的政治地位及其對國家政策的影響力》。 台北:清華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7。
《國語》。 三國韋昭注。 台北:里仁出版社,1980。
《古詩紀》。 明馮惟訥編。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83。
《古詩賞析》。 清張玉穀撰。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漢文大系》,1987。
《古詩源箋注》。 清沈德潛編撰,王父注。 台北:華正書局,1995。
韓南(Hanan, Patrick D.)著,張保民、吳兆芳譯。 〈早期的中國白話小說〉。收於王秋桂編。 《韓南中國古典小說論集》。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
《韓非子集解》。 清王先慎撰。 台北:世界書局,1961
《漢書》。 漢班固撰。北京:中華書局點較本。
《漢書補注》。 清王先謙撰。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藝文志考證》。 宋王應麟撰。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83。
《漢書疏證》。 清沈欽韓撰。 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出版社,1991。
何定生。 《定生論學集》。 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8。
洪淑苓。 〈女性與智者──巧女故事的兩個介面〉。 收錄於鍾慧玲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 台北:里仁書局,1997。
《後漢書》。 劉宋范瞱撰。 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
黃汝成。 《日知錄集釋》。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黃竹三。 〈論泛戲劇形態〉。 《文學遺產》,1996第四期。
湖北省博物館編。 《曾侯乙墓》。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胡萬川。 〈論民間文學集體性之質變與發展〉。收於《第二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台中:中興大學中文系,2001。
吉聯抗。 《秦漢音樂史料》。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
加藤繁。 《中國經濟史考證》。 台北:華世出版社,1976。
《校正三輔黃圖》。 清張閬聲校。 台北:世界書局,1984。
《晉書》。 唐房玄齡等撰。 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
《舊唐書》。 後晉劉昫撰。 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
勞幹。 〈漢代察舉制度考〉。 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十七本,1948。
李殿魁。 〈談講唱文學與地方戲曲〉。 收於《中國古典戲劇論集》(見該條)。
《歷代詩話》。 清何文煥輯。 台北:藝文印書館,1983。
《歷代詩話》。 清吳景旭撰。台北:世界書局,1966。
《歷代詩話續編》。清丁福保編。 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
《禮記注疏》。 唐孔穎達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92。
李建民。 《中國古代游藝史──樂舞百戲與社會生活之研究》。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new window
李立信。 《七言詩之起源與發展》。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
李山。 〈《詩‧大雅》若干詩篇圖贊說及由此發現的〈雅〉、〈頌〉間部分對應〉。《文學遺產》2000年第四期。
連雲港市博物館。 〈江蘇東海縣尹灣漢墓群發掘報告〉、〈尹灣漢墓簡牘釋文選〉。 《文物》,1996年第八期。
梁啟超。 《中國之美文及其歷史》。 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重印本。
《兩漢文學史參考資料》。 北京大學中國文學史教研室編。 北京:中華書局,1960。
廖奔、劉彥君。 《中國戲曲發展史》。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林劍鳴。 〈論漢代奴婢不是奴隸〉。 《學術月刊》1982年第三期。
《隸釋》。 宋洪适編。 台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石刻史料新編》,1982。
劉大杰。 《中國文學發展史》。 台北:華正書局,1987。
劉躍進。 《玉臺新詠研究》。 北京:中華書局,2000。
劉志遠等編。 《四川漢代畫像磚與漢代社會》。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龍彼得 (Piet van der Loon)著,王秋桂、蘇友貞譯。 〈中國戲劇源於宗教儀典考〉。 《中外文學》7:12(1979)。new window
《龍城札記》。 清盧文弨撰。 台北:藝文印書館《抱經堂叢書》,1966。
盧昆、孫安邦編。 《漢魏晉南北朝隋詩鑒賞辭典》。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
逯欽立。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台北:木鐸出版社,1989。
呂錘寬。 〈斬命魔與東海黃公〉。 收於曾永義、沈冬編。 《兩岸小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見該條)
呂正惠。 《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 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
《六朝選詩定論》。 清吳淇撰。收於《三曹資料彙編》(見該條)。
《陸機集》。 金聲濤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2。
羅錦堂。 〈秋胡戲妻本事考〉。收於《大陸雜誌語文叢書第一輯》。 台北:大陸雜誌社編印,1963。
馬茂元。 《古詩十九首探索》。 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
馬也。 《戲劇人類學論稿》。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3。
韋伯 (Max Weber)著,劉援、王文予譯。 《宗教社會學》。 台北:桂冠圖書出版公司,1993。
《孟子注疏》。 宋孫奭疏。 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97。
《民族音樂概論》。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 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無出版日期。
《南齊書》。 梁蕭子顯撰。 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
倪其心。 《漢代詩歌新論》。 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2。
《廿二史劄記》。 清趙翼撰。 台北:世界書局,1962。
彭美玲。 〈說奉觴上壽〉。收於《張以仁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
錢林森編。《牧女與蠶娘──法國漢學家論中國古詩》。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錢穆。 《秦漢史》。 台北:東大圖書出版公司,1985。
錢志熙。 《唐前生命觀和文學生命主題》。 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錢鍾書。 《管錐編》。 北京:中華書局,1994。
《潛夫論箋》。 漢王符撰,清汪繼培箋。 台北: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1987。
《清詩話》。 清丁福保編。 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
邱坤良編。 《中國傳統戲曲音樂》。 台北:遠流出版社,1981。
邱坤良。〈「中國劇場之儀式劇目」研究初稿〉。 《民俗曲藝》第39期(1986)。new window
裘錫圭。 〈神烏賦初探〉。 《文物》1997年第一期。
屈育德。 〈論巧女故事〉。收於《神話、傳說、民俗》。 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
《全後漢文》。 清嚴可均輯。 台北:世界書局,1982。
《全唐詩》。 清‧曹寅等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群書治要》。 唐魏徵編。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本,1965。
任訥。 《唐戲弄》。 台北:漢京文化事業,1985。
容世誠。 《戲曲人類學初探》。 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
《三曹資料彙編》。 河北師範學院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組編。 北京:中華書局,1980。
《三國志》。 晉陳壽撰。劉宋裴松之注。 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
《三國志集解》。 清盧弼集解。 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
《尚書注疏》。 唐孔穎達疏。 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82。
《升菴集》。 明楊慎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施逢雨。 《李白詩的藝術成就》。 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
施逢雨。 〈「旁通」與「寄託」──兩種解讀詩詞的特殊方式〉。 《清華學報》新23:1(1993.3)。new window
《詩比興箋》。 清陳沆撰。 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
《詩筏》。 清賀貽孫撰。收於郭紹虞編,《清詩話續編》。 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
《史記會注考證》。 漢司馬遷撰,瀧川龜太郎注。 台北:洪氏出版社,1985。
《詩藪》。 明胡應麟撰。 台北:廣文書局,1973。
《詩體辨源》。 清許學夷撰。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師友詩傳錄》。 清郎廷槐編。《清詩話》本(見該條)。
舒蘭編。 《中國地方歌謠集成‧台灣情歌》。 台北:勃海堂文化事業公司,1989。
《四溟詩話》。 明謝榛撰。 《歷代詩話續編》本(見該條)。
《宋書》。 梁沈約撰。 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
蘇國龍。 〈中國悲劇的民族特徵〉。 《戲曲美學論文集》。 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6。
《隋書》。 唐魏徵等撰。 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
孫崇濤、徐宏圖。 《戲曲優伶史》。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3。
《太平御覽》。 宋李昉等撰。台北:商務印書館,1992。
《談藝錄》。 明徐禎卿撰。何編《歷代詩話》本(見該條)。
田仲一成。 《中國祭祀演劇研究》。 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1994 。
《通志二十略》。 宋鄭樵撰。 台北:世界書局,1984。
Twitcheet,Denis & Loewe, Michael(崔瑞德、魯惟一)編,楊品泉等譯。 《劍橋中國秦漢史》。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王大錯編。 《戲考》。 台北:里仁書局,1980。
王國維。 《戲曲考原》。 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
王國維。 《宋元戲曲考》。 台北:藝文印書館,1996。
王利器。 《鹽鐵論校注》。 北京:中華書局,1992。
王夢鷗。 《鄒衍遺說考》。 台北:商務印書館,1966。
王秋桂編。 《韓南中國古典小說論集》。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
王瑤。 《中古文學史論》。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
聞一多。 《神話與詩》。收於《聞一多全集》。 北京:三聯書店,1982。
《文選》。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 台北:華正書局,1986。
《文章辨體序說》。 明吳訥撰。 台北:里仁書局,1998。
巫鴻。 〈漢代藝術中的天堂圖像與天堂觀念〉。 《歷史文物雙月刊》2000年八月號。new window
蕭兵。 《楚辭新探》。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西漢會要》。 宋徐天麟撰。 北京:中華書局,1955。
《西京雜記》。 託名漢劉歆撰。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1965。
信立祥。 《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邢義田。 《秦漢史論稿》。 台北:東大圖書出版公司,1987。new window
《新唐書》。 宋歐陽修撰。 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
蕭亢達。 《漢代樂舞百戲藝術研究》。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徐中舒。 〈豳風說──兼論《詩經》為魯國師工歌詩之底本〉。 《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六本,第四分冊,1936。new window
《選詩補注》。 元劉履撰。 台北: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1983。
《荀子集解》。 清王先謙集解。 台北:世界書局,1987。
嚴振益、鐘夏。 《新書校注》。 北京:中華書局,2000。
亞里斯多德著,陳中梅譯。 《詩學》。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
楊華。 《先秦禮樂文化》。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楊儒賓。 〈離體遠遊與永恆的回歸──屈原作品反映出的思想型態〉。 載《國立編譯館館刊》 22:1 (1993)。
楊蔭瀏。 《中國古代音樂史稿》。 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0。
楊伯峻。 《列子集釋》。 北京:中華書局,1979。
姚小鷗。 〈巾舞歌辭與中國早期戲劇的劇本型態研究〉。 收於胡忌編。 《戲史辨》。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
姚一葦。 〈元雜劇中之悲劇觀初探〉。 收於陸潤棠、夏寫時編。《比較戲劇論文集》。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new window
耶律亞德(M. Eliade)著,楊儒賓譯。 《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
《義門讀書記》。 清何焯撰。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珍本二集》,1971。
《藝文類聚》。 唐歐陽詢編。 台北:文光出版社,1977。
余嘉瑞。 《中古文學概論》。 台北:鼎文書局,1977。
余從。 〈小戲的特點與演進規律〉。 收於曾永義、沈冬編。 《兩岸小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見該條)
余英時。 《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0。
余英時。 《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元稹集》。 唐元稹撰。 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點校本,1983。
袁仲一。 〈秦代金文、陶文雜考三則〉。 《考古與文物》1982年第4期。
《玉臺新詠箋注》。 陳徐陵編,清吳兆宜注。 台北:明文書局,1988。
曾永義。 《戲曲源流新論》。 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new window
曾永義、沈冬編。 《兩岸小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
曾昭燏等。 《沂南沂畫像石墓發掘報告》。 濟南:山東文化部文物局,1956。
張鶴泉。 〈東漢墓祭問題試探〉。收於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編。《秦漢史論叢》第六輯。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
張鴻勛。 《敦煌說唱文學概論》。 台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93。
張敬。 〈論淨丑角色在我國古典戲曲中的重要〉。 收於《中國古典戲劇論集》(見該條)。
張立齋。 《文心雕龍註訂》。 台北:正中書局,1967。
張清鐘。 《古詩十九首彙說賞析與研究》。 台北:商務印書館,1994。
《戰國策》。 漢劉向輯錄,高誘注。 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9。
趙岡。 〈中國歷史上的奴婢與待遇〉。 《幼獅學誌》19:1(1986)。
趙敏俐。《兩漢詩歌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趙敏俐。 〈論漢代文人五言詩與漢代社會思潮〉。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4年第10期。
趙幼文。 《曹植集校注》。 台北:明文書局,1985。
鄭傳寅。 《中國戲曲文化概論》。 台北:志一出版社,1995。
鄭振鐸。 《中國文學史》。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
《政論》。 後漢崔寔撰。 《群書治要》本(見該條)。
《中國古典戲劇論集》。 未著編者。 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5。
周策縱。 《古巫醫與六詩考》。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6。
周貽白。 《中國戲劇史講座》。 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
《周禮注疏》。 唐賈公彥疏。 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97。
朱東潤。 《讀詩四論》。 台北:東昇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0。''
朱光潛著,張隆溪譯。 《悲劇心理學》。 台北:日臻出版社,1995。
朱金城。 《白居易集校箋》。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朱曉海。 〈論〈神烏傅〉及其相關問題〉。 《清華學報》 新28:2 (1998.6)。new window
朱自清。 《古詩歌箋釋三種》。 台北:宏業書局,1983。
朱自清。 《中國歌謠》。 香港:中華書局,1976。
《朱子語類》。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