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台灣現代主義詩學流變析論
作者:陳義芝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en,I-chih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張子良先生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5
主題關鍵詞:現代主義新詩超現實主義象徵主義立體主義現代性古典本土現代主義後現代達達主義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9) 專書(4)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45
摘 要
台灣新詩發展各階段都與現代主義詩學相辯證,自1930至1990年代,超現實主義、象徵主義、意象主義、立體主義、未來主義、後現代主義、達達主義……,以不同於西方起源的順序,交錯地引進台灣,經過論戰激盪、創作修正,鎔鑄成新的風貌。主要脈絡如下:
1930年代水蔭萍在日據政府思想箝制以及文學新變的自覺下,提倡超現實主義,可惜時間很短,《風車》詩刊只出四期即停刊,這一主義除了少數幾人的實證,並未擴大影響。
1940年代紀弦、覃子豪接受中國大陸由戴望舒、施蟄存所領導的現代啟蒙,1950年代兩位來到台灣,或以「新現代主義」推動新詩的再革命,或以一種醒覺的象徵主義姿態,開發台灣新詩的創作美學。「現代派」運動後,林亨泰實驗有立體精神的符號詩;余光中主張擴大現代主義的內涵;《創世紀》詩社從「新民族詩型」的主張轉而提倡超現實主義。對論戰洗禮過後的詩壇,這三方面都產生了實質的影響。然而以西化為正統的主流發展,使得矯造、虛無之弊叢生,1964年《笠》詩社成立,在現代主義的寫作方法中強調現實主義精神,1960年代後期楊牧也對西化的風潮加以修正補充,呼籲重新認識傳統。
1970年代年輕詩人群現身,新的詩社蜂起,台灣詩學在吸收現代的同時展開回歸傳統的四個面向,1980年代進一步呈現繁茂的新生狀態,包括語言符號與精神思維,為緊接而來的「後現代詩」風潮預留了溫床。
後現代對現代既是延續又是反動,既有前衛的菁英性、邊緣性又有戲耍的通俗性、應用性,此風約持續十年,全球一體化的形式追求終於逼出民族特色消失的危機感。1990年代中期開始,回歸抒情素樸、尋找中心意義的呼聲遂日亟。此時,夏宇以達達的觀念推出詩集《摩擦‧無以名狀》,為二十世紀早期的一個西方主義,做了一次迴光返照式的實驗,懷著「以暴制暴」的心態,終結了詩壇花哨至極的創作遊戲。
本文循此線索,以西方原初的各種詩學主張對照台灣所接受的、所表現的、所誤用的,試為二十世紀台灣詩學流變勾勒出較為清晰的脈絡。
參考及引用書目

【中文書目】
水蔭萍(楊熾昌),《水蔭萍作品集》,呂興昌編,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5。
方莘,〈西洋文學對中國現代詩的影響〉,《藍星詩學》第11期,2001年9月30日,頁1-7。new window
王岳川,《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台北:淑馨出版社,1993。
王德威,〈編後記〉,《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著,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6,頁499-501。
王潤華,《內外集》,台北:國家書店,1978。
文訊雜誌社,《光復後台灣地區文壇大事紀要》,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
──,《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文訊雜誌社,1996。
中國時報,《台灣:戰後50年》,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5。
孔新苗、張萍,《此刻此地你我共有》,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4。
白萩,〈對「現代」的看法〉,《現代詩散論》,台北:三民書局,1972初版,2005二版,頁34-37。
──,〈廣場〉,《陽光小集》第9期,1982年6月。
──等,〈中國現代詩談話會〉,《文訊》12期,1984年6月。
白靈,《一首詩的誕生》,台北:九歌出版社,1991。
──,〈詩的夢幻隊伍〉,《八十四年詩選》,辛鬱、白靈主編,台北:現代詩季刊社,1996。
──,《一首詩的玩法》,台北:九歌出版社,2004。
古添洪,〈台灣現代詩的「外來影響」面向〉,《海鷗》詩刊第29期,2003年6月,頁61-91。
羊子喬,〈光復前台灣新詩論〉,《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9:亂都之戀》,羊子喬、陳千武主編,遠景出版公司,1982。
老高放,《超現實主義導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
伍蠡甫、林驤華編著,《現代西方文論選》,台北:書林出版公司,1992。
向明,《新詩50問》,台北:爾雅出版社,1997。
向陽,《十行集》,台北:九歌出版社,1984。
──,〈微弱但是有力的堅持〉,《台灣現代詩史論》,封德屏編,台北:文訊雜誌社,1996,頁363-375。
──,〈都市與後現代.講評意見〉,《林燿德與新世代作家文學論》,中國青年寫作協會編,台北:行政院文建會,1997,頁215-218。
──,〈杯底金魚盡量飼〉,《向陽台語詩選》,台南:真平企業公司,2002a,頁119-120。
──,《長廊與地圖:台灣新詩風潮簡史》,台北:向陽工坊,2002b。
──,〈歷史論述與史料文獻的落差〉,《聯合報.聯合副刊》,E7,2004年6月30日。
朱剛,《詹明信》,台北:生智出版社,1995。
江文瑜,《男人的乳頭》,台北:元尊文化公司,1998。
余光中,《逍遙遊》,台北:文星書店,1965。
──,〈現代詩第一〉,《創世紀詩刊》第26期,1967年3月10日,頁8-9。
──,《蓮的聯想》,台北:大林書店,1969(初版於1964年)。
──,《敲打樂》,台北:藍星詩社,1969。
──,《在冷戰的年代》,台北:藍星詩社,1969。
──,〈史班德〉,《英美現代詩選》,台北:大林書店,1970,頁79-86。
──,《掌上雨》,1963年初版,台北:大林出版社,1973。
──,〈現代詩怎麼變?〉,《龍族評論專號》第9期,1973年7月,頁10-13。
──,《左手的繆思》,台北:大林出版社,1976。
──,《青青邊愁》,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7。
──,〈第十七個誕辰〉,《現代詩導讀‧理論、史料篇》,張漢良、蕭蕭編,台北:故鄉出版社,1979,頁393-414。new window
──,〈控訴一枝煙囟〉,《七十五年詩選》,台北:爾雅出版社,1987,頁26。
李元貞,《女性詩學》,台北:女書文化公司,2000。
李癸雲,《朦朧、清明與流動──論台灣現代女詩人作品中的女性主體》,台灣師大國文所博士論文,2001。new window
李英豪,〈剖論中國現代詩的幾個問題〉,《創世紀》詩刊第19期,1964年1月,頁24-29。
──,〈論現代詩之張力〉,《創世紀》詩刊第21期,1964年12月,頁12-20。
李敏勇,〈台灣在詩中覺醒〉,《混聲合唱》,趙天儀等編選,高雄:春暉出版社,1992,頁5-14。
──,《台灣戰後文學反思》,台北:自立晚報社,1994。
李瑞騰,《新詩學》,板橋:駱駝出版社,1997。
李魁賢,《詩的見證》,台北板橋: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4。
──,《李魁賢詩集.第一冊》,台北:行政院文建會,2001a。
──,《李魁賢詩集.第二冊》,台北:行政院文建會,2001b。
──,《李魁賢詩集.第三冊》,台北:行政院文建會,2001c。
──,《李魁賢詩集.第四冊》,台北:行政院文建會,2001d。
──,《李魁賢詩集.第五冊》,台北:行政院文建會,2001e。
──,《李魁賢詩集.第六冊》,台北:行政院文建會,2001f。
李歐梵,〈中國現代文學中的現代主義〉,《中西文學的徊想》,香港:三聯書店,1986,頁23-45。
──,〈追求現代性(1895-1927)〉,《現代性的追求》,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6,頁229-299。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5。
呂興昌,〈林亨泰研究資料彙編(上)〉,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4a。
──,〈林亨泰研究資料彙編(下)〉,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4b。
阮美慧,《台灣精神的回歸:六、七○年代台灣現代詩風的轉折》,成功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2。new window
吳晟,《吳晟詩選》,台北:洪範書店,2000。
宋澤萊,〈林宗源、向陽、宋澤萊、林央敏、黃樹根、黃勁連影響下的兩條台語詩路線〉,《台灣新文學》第9期,1997年12月。
杜十三,《地球筆記》,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6。
──,《石頭悲傷而成為玉》,台北:杜十三工作室,2000。
杜國清,〈新即物主義與台灣現代詩〉,1999年美國加州大學台灣文學國際討論會論文。
林于弘,《解嚴後台灣新詩現象析論》,台灣師大國文所博士論文,2001。new window
林亨泰,《林亨泰全集一.文學創作卷1》,呂興昌編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a。
──,《林亨泰全集二.文學創作卷2》,呂興昌編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b。
──,《林亨泰全集三.文學創作卷3》,呂興昌編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c。
──,《林亨泰全集四.文學論述卷1》,呂興昌編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d。
──,《林亨泰全集五.文學論述卷2》,呂興昌編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e。
──,《林亨泰全集六.文學論述卷3》,呂興昌編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f。
──,《林亨泰全集七.文學論述卷4》,呂興昌編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g。
──,《林亨泰全集八.文學論述卷5》,呂興昌編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h。
──,《林亨泰全集九.文學論述卷6》,呂興昌編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i。
──,《林亨泰全集十.外國文學研究與翻譯卷》,呂興昌編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j。
林明德等編,《中國新詩選》,台北:長安出版社,1982。
林彧,〈B大樓〉,《七十一年詩選》,台北:爾雅出版社,1983,頁208-209。
──,〈單身日記〉,《七十三年詩選》,台北:爾雅出版社,1985,頁69-70。
林淇瀁,《書寫與拼圖──台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new window
林淑貞,〈覃子豪在台之詩論及其實踐活動探究〉,《台灣文學觀察雜誌》第4期,1991年11月,頁34-57。
林瑞明,《台灣文學與時代精神──賴和研究論文集》,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3。
──,《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6。
林群盛,《聖紀豎琴座奧義傳說》,自印本,1988。
林燿德,《銀碗盛雪》,台北:洪範書店,1987。
──,《都市終端機》,台北:書林出版公司,1988a。
──,《不安海域》,台北:師大書苑,1988b。
──,《都市之夢》,台北:漢光文化公司,1989。
邱振瑞,〈那一班車,可以回到我們的大海〉,《七十四年詩選》,台北:爾雅出版社,1986,頁177。
孟樊,《當代台灣新詩理論》,台北:揚智文化公司,1995。
胡品清,《法蘭西詩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2000。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0。new window
施懿琳、楊翠,《彰化縣文學發展史》,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
紀弦,〈發刊辭〉,《新詩週刊》第1期,《自立晚報》第3版,1951年11月5日。
──,〈現代詩‧創刊宣言〉,《現代詩》第1期,1953年2月1日。
──,《現代派消息公報》,《現代詩》第13期,1956年2月1日。
──,《紀弦詩論》,台北:現代詩社,1954。
──,《新詩論集》,高雄:大業書店,1956a。
──,〈從現代主義到新現代主義〉,《現代詩》第19期,1957年8月31日,頁1-9。
──,〈跟你們一樣〉,《現代詩》第19期,1957年8月31日,頁27-30。
──,〈對於所謂六原則之批判〉,《現代詩》第20期,1957年12月1日,頁1-9。
──,〈中國新詩之正名〉,《現代詩人書簡集》,張默主編,台中:普天出版社,1969,頁163-175。
──,《紀弦論現代詩》,雲林:藍燈出版社,1970。
──,《紀弦回憶錄.第一部》,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a。
──,《紀弦回憶錄.第二部》,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b。
──,《紀弦回憶錄.第三部》,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c。
──,《紀弦詩拔萃》,台北:九歌出版社,2002。
洛夫,〈六十年代詩選.緒言〉,《六十年代詩選》,張默、瘂弦主編,高雄:大業書店,1961,頁1-6。
──,《石室之死亡》,高雄左營:創世紀詩社,1965。
──、張默、瘂弦,《中國現代詩論選》,高雄:大業書店,1969。
──,《魔歌》,台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974。
──,《時間之傷》,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81。
──,〈詩壇春秋三十年〉,《中外文學》第10卷第12期,1982年5月,頁6-31。
──,〈剔牙等四首〉,《七十四年詩選》,李瑞騰主編,台北:爾雅出版社,1986,頁61-64。
──,〈詩人之鏡〉,《洛夫與中國現代詩》,費勇著,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a,頁218-246。
──,〈超現實主義與中國現代詩〉,《洛夫與中國現代詩》,費勇著,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b,頁259-261。
凌雲夢,〈詭異的銀碗〉,《都市終端機》,林燿德著,台北書林出版公司,1988,頁253-273。
草根社,〈草根宣言〉,《草根》月刊第一卷第一期,1975年5月4日。
高大鵬,《獨樂園》,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80。
高天恩,〈從荒謬到靜默〉,《聯合報.聯合副刊》,第8版,1987年5月24、25日。
翁文嫻,《創作的契機》,台北:唐山出版社,1998。
夏宇,《備忘錄》,台北:自印本,1986。
──,《腹語術》,台北:現代詩季刊社,1991。
──,《摩擦.無以名狀》,台北:現代詩季刊社,1995。
──,《夏宇愈混樂隊》,台北:愛做音樂公司,2002。
──,〈詩,如何過火〉,《中外文學》第32卷第1期,江長威紀錄,2003,頁144-176。
奚密,《現當代詩文錄》,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
──,〈台灣新疆域〉,《二十世紀台灣詩選》,馬悅然、奚密、向陽主編,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
張健,〈藍星.創世紀.笠.三角討論會〉,《笠》詩刊第115期,1983,頁4-17。
張我軍,〈張我軍作品〉,《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9:亂都之戀》,羊子喬、陳千武主編,台北:遠景出版公司,1982。
張漢良、蕭蕭編著,《現代詩導讀.導讀三》,台北:故鄉出版社,1979。new window
張漢良,〈中國現代詩的「超現實主義風潮」〉,《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頁73-90。
張默,〈新民族詩型之特質〉,《創世紀詩刊》第十期,1958年4月,頁34-36。
──、瘂弦主編,《六十年代詩選》,高雄:大業書店,1961。
──主編,《現代詩人書簡集》,台中:普天出版社,1969。
──,〈「創世紀」的發展路線及其檢討〉,《現代詩導讀.理論、史料篇》,蕭蕭、張漢良編,台北:故鄉出版社,1979,頁415-428。new window
──,〈見林見樹探《河悲》〉,《河悲》,蘇紹連,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80。
──,《台灣現代詩筆記》,台北:三民書局,2004。
許達然,〈李魁賢詩的通感〉,「李魁賢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文學台灣基金會主辦,2002年10月19-20日。
商禽,〈無言的衣裳〉,《七十一年詩選》,台北:爾雅出版社,1983,頁299-300。
──,《夢或者黎明及其他》,增訂再版,台北:書林出版公司,1998。
陳大為,《亞洲中文現代詩的都市書寫》,台灣師大國文所博士論文,2000。new window
陳千武,〈銀婚日〉,《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詩卷壹》,張默主編,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頁75。
──,《台灣新詩論集》,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
陳明台,《台灣文學研究論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
──,〈楊熾昌.風車詩社.日本詩潮〉,《台灣文學研究論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頁39-63。
陳芳明,〈台灣文學史分期的一個檢討〉,《台灣文學發展現象》,文訊雜誌社編,台北:行政院文建會,1996。
──,〈改寫輓歌的高手〉,《聯合文學》第16卷第8期,2000年6月。
──,〈橫的移植與現代主義之濫觴〉,《聯合文學》,第202期,2001年8月,頁136-148。
──,《後殖民台灣》,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2。
──,〈台灣現代主義的再評價〉,《文訊》,第230期,2004年12月,頁7-9。
陳坤宏,《消費文化理論》,台北:揚智文化公司,1995。new window
陳虛谷,《陳虛谷作品集》,陳逸雄編,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
陳義芝,《落日長煙》,高雄:德馨室出版社,1977。
──,〈拒絕傲慢,回歸素樸〉,《創世紀》詩刊,1999年春季號,頁18-19。
──編,《2004台灣詩選》,台北:二魚出版社,2005。
陳嘉農,〈未竟的探訪〉,《一九八二年台灣詩選》,台北:前衛出版社,1983,頁156-158。
陳黎,《島嶼邊緣》,台北:皇冠出版公司,1995。
程抱一,《和亞丁談里爾克》,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2。
覃子豪,〈關於「新現代主義」〉,《筆匯》第21期,1958年4月16日。
──,《覃子豪全集Ⅰ》,台北:覃子豪全集出版委員會,1965。
──,《覃子豪全集Ⅱ》,台北:覃子豪全集出版委員會,1968。
──,《覃子豪全集Ⅲ》,台北:覃子豪全集出版委員會,1974。
渡也,《憤怒的葡萄》,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83。
──,《我是一件行李》,台中:晨星出版社,1995。
焦桐,《完全壯陽食譜》,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9。
游喚,〈八○年代台灣文學論述之變質〉,《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2)文學現象卷》,林燿德主編,台北:正中書局,1993。
楊守愚,〈楊守愚作品〉,《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9:亂都之戀》,羊子喬、陳千武主編,台北:遠景出版公司,1982,頁219-258。
楊雲萍,〈楊雲萍作品〉,《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9:亂都之戀》,羊子喬、陳千武主編,台北:遠景出版公司,1982,頁33-54。
楊宗翰,〈中化「現代」〉,《台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2,頁285-315。
楊牧,《楊牧詩集Ⅰ》,台北:洪範書店,1978。
──,〈現代詩二十年〉,《文學知識》,台北:洪範書店,1979。
──,〈現代的中國詩〉,《文學知識》,台北:洪範書店,1979。
──,《一首詩的完成》,台北:洪範書店,1989。
──,鄭樹森編,〈導言〉,《現代中國詩選》,台北:洪範書店,1989,頁3-17。
──,《楊牧詩集Ⅱ》,台北:洪範書店,1995。
楊喚,〈詩的歷程〉,《楊喚全集Ⅱ》,歸人編,台北:洪範書店,1985,頁453-456。
楊華,《黑潮集》,台北:桂冠圖書公司,2001。
楊澤,《薔薇學派的誕生》,台北:洪範書店,1977。
──,《彷彿在君父的城邦》,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80。
──,《狂飆八○》,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9。
溫瑞安,〈長安〉,《台灣新世代詩人大系(上)》,簡政珍、林燿德主編,台北:書林出版公司,1990,頁269-272。
瘂弦,《中國新詩研究》,台北:洪範書店,1981。
──,《瘂弦詩集》,台北:洪範書店,1985。
──,〈創世紀的批評性格〉,《創世紀四十年評論選》,瘂弦、簡政珍主編,台北:創世紀詩雜誌社,1994,頁355-360。
葉石濤,《沒有土地,哪有文學》,台北:遠景出版公司,1985。
葉笛,〈日據時代台灣詩壇的超現實主義〉,《水蔭萍作品集》,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5。
葉維廉,〈詩的再認〉,《中國現代詩論選》,洛夫等主編,高雄:大業書店,1969,頁84-92。new window
──,〈葉維廉答客問:關於現代主義〉,杜南發專訪,《中外文學》10卷12期,1982年5月,頁48-56。
──,《解讀現代.後現代》,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
──,〈紀元末切片〉,《聯合報.聯合副刊》,第37版,1999年12月12日。
趙小琪,〈藍星詩社與西方現代主義〉(下),《藍星詩學》第14期,2002年6月30日,頁170-188。
趙衛民,《新詩啟蒙》,台北:業強出版社,2003。
廖永來,《廖永來詩選》,台北:草根出版公司,2000。
廖炳惠,〈後現代的馬克思主義者──詹明信〉,《文學的後設思考》,呂正惠主編,台北:正中書局,1991。new window
──,《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4。
──,〈台灣:後現代或後殖民?〉,《兩岸後現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林水福主編,新莊:輔仁大學外語學院,1998。
廖咸浩,〈離散與聚焦之間〉,《台灣現代詩史論》,封德屏編,台北:文訊雜誌社,1996,頁437-450。
──,〈悲喜未若世紀末〉,《兩岸後現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林水福主編,新莊:輔仁大學外語學院,1998。
碧果,《碧果人生》,台北:采風出版社,1988。
鄭烱明,〈旅程〉,《一九八二年台灣詩選》,台北:前衛出版社,1983,頁203-204。
──, 〈鄭烱明作品〉,《混聲合唱》,趙天儀等編選,高雄:春暉出版社,1992,頁643-663。
鄭樹森,《奧菲爾斯的變奏》,香港:素葉出版社,1979。
──,〈推荐獎決審意見──評陳義芝〉,《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3年10月2日。
劉大白,〈劉大白詩歌賞析〉,《胡適、劉半農、劉大白、沈尹默》,台北:海風出版社,1990,頁165-213。
劉正忠,《軍旅詩人的異端性格──以五、六十年代的洛夫、商禽、瘂弦為主》,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1。new window
──,〈主知.超現實.現代派運動:台灣,1956-1969〉,《台灣詩學》學刊第2號,2003年11月,頁127-152。
劉克襄,〈七○年代〉,《一九八四台灣詩選》,台北:前衛出版社,1985,頁113-114。
──,《在測天島》,台北:前衛出版社,1986。
劉菲,〈現代與傳統──瘂弦訪問記〉,《花之聲》,詩宗社主編,台北:仙人掌出版社,1970,頁157-171。
蔡明諺,〈「現代」的用法及其相對意義〉,《台灣詩學》學刊4號,2004年11月,頁23-44。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出版社,1987。
潘重規,《樂府詩粹箋》,台北:學海出版社,1977。
潘麗珠,〈論近二十年來的台灣現代詩研究〉,《台灣當代文學》,頁39-54。
賴和,《賴和全集.新詩散文卷》,林瑞明編,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
蕭蕭,〈十行天地兩行淚〉,《十行集》,向陽著,台北:九歌出版社,1984,頁3-20。
──, 〈覃子豪的詩風與詩觀〉,《文訊》,第 97 期,1993年11月,頁74-78。
──,〈五十年代新詩論戰述評〉,《台灣現代詩史論》,文訊雜誌社主編,台北:文訊雜誌社,1996,頁107-121。
──,〈創世紀的超現實主義化合性美學〉,《創世紀》第138期,2004年3月,頁127-141。
──,《台灣新詩美學》,台北:爾雅出版社,2005。
鍾明德,《在後現代主義的雜音中》,台北:書林出版公司,1989。
鴻鴻,《黑暗中的音樂》,台北:現代詩季刊社,1993。
──,〈與夏宇同代──讀《摩擦.無以名狀》〉,《聯合文學》第130期,1995,頁153。
簡政珍,《台灣現代詩美學》,台北:揚智文化公司,2004。
──,〈台灣現代詩美學的發展〉,《海鷗》詩刊31期,2004年9月,頁69-101。
羅青,《詩人之燈》,台北:光復書局1988a。
──,《錄影詩學》,台北:書林出版公司,1988b。
──,《詩的風向球》,台北:爾雅出版社,1994。
蘇紹連,《河悲》,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80。



【西文及中譯書目】
Arnason, H.H., History of Modern Art, 3rd rev. , Harry N. Abrams., N.Y.
A9 Search (A9.com)
Breton, Andre. Manifestoes of Surrealism,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72。
──. “Two Dada Manifestoes”, The Dada Painters and Poets, Edited by Pobert Motherwell, Boston: G.K. Hall, 1981。
── & Eluard, Paul. "Notes On Poetry", The History of Surrealism,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Calvino, Italo. Why Read the Classics? tr. Martin McLaughlin, New York: Pantheon Book, 1999。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com)
France, Peter, ed. The New Oxford Companion to Literature in French, Clarendon Press, Oxford, 1995.
Hart, James & Leininger, Phillip, ed.,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American Literature, Oxford Univ. Press, 1995.
Kennedy, Richard S., ed., E. E. Cummings Selected Poems, Liveright Publishing Corp., New York, N. Y., 1994。
Perkins, David, A History of Modern Poetry, Modernism & After, Belknap Press, Harvard Univ., 2001.
Shattuck, Roger. " Introduction", The History of Surrealism,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Southam, B.C.. A Guide to the Selected Poems of T.S. Eliot, 6 th ed., New York: Harcourt, 1996。
Tomkins, Calvin.,The world of Marcel Duchamp,Time Inc., 1966。
Tzara, Tristan .“Manifesto on feeble love and bitter love” , The Dada Painters and Poets, Edited by Robert Motherwell, Boston: G.K. Hall, 1981。
布雷德伯里等編,《現代主義》,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
布魯姆(Bloom,Harold),《比較文學影響論──誤讀圖示》,朱立元、陳克明譯,板橋:駱駝出版社,1992。
李歐塔(Jean-Francois Lyotard),《後現代性與公正遊戲》,談瀛洲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波特萊爾,〈黃昏的和歌〉,陳敬容譯,《外國名家詩選Ⅰ》,鄒絳編,重慶:重慶出版社,1992,頁215-216。
──,〈應和〉,郭宏安譯,《外國名家詩選Ⅰ》,鄒絳編,重慶:重慶出版社,1992,頁207-208。
查德威克(Chadwick , Charles),《象徵主義》,郭洋生譯,河北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89。
哈山(Ihab Hassan),《後現代的轉向》,劉象愚譯,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3。
莫雷亞斯(Moreas , Jaen),〈象徵主義宣言〉,《象徵主義‧意象派》,黃晉凱等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黃晉凱、張秉真、楊恆達主編,《象徵主義‧意象派》,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蕭特(Robert Short),〈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布雷德伯里、麥克法蘭主編,胡家巒等譯,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
羅鋼、劉象愚主編,《後殖民主義文化理論》,薩依德等著,陳永國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