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北魏皇位繼承不穩定性之研究
作者:蔡金仁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Tsay chin jen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王吉林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5
主題關鍵詞:北魏皇位繼承皇帝拓跋氏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2)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45
皇位繼承一向是研究歷代政治鬥爭焦點,因專制王朝最高領導者是皇帝,而為了爭奪此一至尊地位,不論是漢人所建的中原王朝,或異族所建的征服王朝與滲透王朝,皇位繼承均不穩定。漢族所建的王朝一般採用嫡長子繼承制,而非漢族所建之征服王朝及滲透王朝,其皇位繼承從原本在塞外所採用的推選制,在統治中國後逐漸漢化,受漢民族的嫡長子制影響,皇位繼承在此兩種思維影響下,易代之間常生動亂,經常處於不穩定狀態。
北魏為中國最早統一北方與南朝漢族政權對立的少數民族王朝,故選定北魏為研究對象。因北魏宮廷存在一種特殊繼承文化,即道武帝所定之「子貴母死」制。在皇位繼承人確定後,便殺害其生母,目的是防止母后的干政,終北魏一朝,「子貴母死」不僅影響皇位繼承,更成為政治鬥爭工具。
本文研究基本架構除緒論、結論外,內文共分五章,一、二章首先將漢民族與北亞游牧民族的不同繼承方式加以闡述比較,並將游牧民族進入中原後繼承制的變化,做一分析,探討其變動之因。其次考察部落聯盟時期,從神元帝力微至道武帝拓跋珪之君位繼承,歸納出影響此時期君位繼承之因素與力量;接著將「子貴母死」之制訂與執行,及其對皇位繼承的影響做一檢討。
三、四兩章則對北魏王朝之皇位繼承做一徹底研究,從明元帝繼位至孝明帝止,分析每位皇帝繼承之過程,探討影響其繼位之力量為何?第五章歸納得出影響北魏皇位繼承之因素與力量,分成皇太后、拓跋宗室、代人貴族、官僚系統、宦官五部分詳加考察,綜合而得出各種因素與力量在北魏皇位繼承過程中發揮之影響與效果。
隨著時空政治環境的差異,政治勢力會有所改變,各時期影響皇位繼承力量亦不同,但仍然有其脈絡可循,從歷史的考察研究中瞭解造成北魏皇位繼承不穩定之各項因素與力量,必能對北魏的皇位繼承有一全盤且詳盡的瞭解。而同時,北魏皇位繼承不穩定事實的具體呈現,能提供研究少數民族王朝皇位繼承的新取向,希望對日後研究異族政權皇位繼承的部分能有所貢獻。
一、基本史料
(西漢) 司馬遷,《史 記》,中華書局點校本。
(東漢) 班 固,《漢 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南朝宋) 范 曄,《後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晉) 陳 壽,《三國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唐) 房玄齡,《晉 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北齊) 魏 收,《魏 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北齊) 魏 收,《魏 書》,百衲本。
(唐) 李百藥,《北齊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唐) 令狐德棻,《周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南朝梁) 沈 約,《宋 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南朝梁) 蕭子顯,《南齊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唐) 姚思廉,《梁 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唐) 李延壽,《北 史》,中華書局點校本。
(唐) 李延壽,《南 史》,中華書局點校本。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清)王夫之,《讀通鑑論》,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4年7月。
(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臺北:大化書局,1984年5月。
(東周)左丘明著、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臺北:中華書局,1993年5月。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中華書局點校本。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考異》,欽定《四庫全書》本。
(唐)杜佑,《通典》(點校版),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6月。
(唐)林寶,《元和姓纂》,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珍本別輯。
(唐)唐玄宗撰、李林甫等奉敕注,《大唐六典》,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9 月。
(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62年9月。
(西漢)劉向集錄,《戰國策》,臺北:里仁出版社,1982年1月。
(清)錢大昕,《廿二史考異》,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9月。
(清)趙翼,《陔餘叢考》,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年11月。
(清)趙翼,《廿二史劄記及補編》,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3月。
(清)萬斯同,《魏將相大臣年表》,收於《二十五史補編》,第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3月。
(南宋)鄭樵,《通志》,臺北:新興書局,1959年7月。
(北齊)顏之推著、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臺北:明文書局,1999年3月。


二、近人論著
(一)專書
毛漢光,《中國中古政治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4月。new window
王國維,《觀堂集林》,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9月。
王廷洽,《中華姓氏譜—胡姓卷》,北京:現代出版社,2000年9月。
元史研究會編,《元史論叢》第3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月。
白鋼主編、孟祥才著,《中國政治制度通史》第三卷秦漢,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
(日)白鳥庫吉著、方壯猷譯,《東胡民族考》,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9月。
白翠琴,《魏晉南北朝民族史》,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8月。
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彙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8月。
田餘慶,《拓跋史探》,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3月。
札奇斯欽,《北亞游牧民族與中原農業民族間的和平戰爭與貿易之關係》,台北:正中書局,1973年1月。
米文平,《鮮卑石室尋訪記》,濟南:山東書報出版社,1997年12月。
牟潤孫,《注史齋叢稿》,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6月。
朱大渭,《六朝史論》,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8月。
朱子彥,《後宮制度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8年1月。
(日)谷川道雄著、李濟滄譯,《隋唐帝國形成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0月。
杜建民編著,《中國歷代帝王世系表》,濟南:齊魯書社,2003年4月。
沈任遠,《歷代政治制度要略》,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8年3月。
何茲全,《讀史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4月。
呂一飛,《北朝鮮卑文化之歷史作用》,合肥:黃山書社,1992年。
呂一飛,《胡族習俗與隋唐風雲—魏晉北朝北方少數民族社會風俗及其對隋唐的影響》,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年10月。
呂光天、古清堯,《貝加爾湖地區和黑龍江流域各族與中原的關係史》,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呂思勉,《讀史札記》,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9月。
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香港:太平書局,1962年10月,共二冊。
岑仲勉,《元和姓纂四校記》,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29,1991年12月。
李小樹,《秦漢魏晉南北朝監察史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5月。
李 卿,《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家族、宗族關係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
李 憑,《北魏平城時代》,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1月。
杜士鐸主編,《北魏史》,太原: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1992年8月。
(日)谷川道雄著、耿立群譯,《世界帝國的形成》,臺北:稻鄉出版社,1998年9月。
余華青,《中國宦官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汪征魯,《魏晉南北朝選官體制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1月。
周一良,《周一良集》,第二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0月。
周思源,《文明太后》,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4年2月。
周良霄、顧菊英著,《元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
柳春藩主編,《臨朝太后大傳》,第一卷,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
林旅芝,《鮮卑史》,香港:波文書局,1973年6月。
林 幹,《東胡史》,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11月。
林 幹,《匈奴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
林幹、再思,《東胡烏桓鮮卑研究與附論》,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5年8月。
林瑞翰,《魏晉南北朝史》,臺北:五南出版公司,1990年5月。
(日)竺沙雅章著、吳密察譯,《征服王朝的時代》,臺北:稻鄉出版社,1998年9月。
洛陽市文物局編,《洛陽出土北魏墓誌選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年6月。
姚大中,《古代北西中國》,臺北:三民書局,1981年5月。new window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6月。
姚從吾,《東北史論叢》上冊,臺北:正中書局,1970年5月。
韋慶遠,《明清史辨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7月。
唐長孺,《山居存稿》,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7月。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12月。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5月。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浦薛鳳,《政治文集》,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8月。
孫同勛,《拓拔氏的漢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之一,1962年12月。new window
孫同勛,《拓拔氏的漢化及其他—北魏史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05年3月。new window
祝總斌,《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4月。
高 敏,《秦漢魏晉南北朝史論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7月。
高 敏,《魏晉南北朝兵制研究》,鄭州:大象出版社,2000年3月。
馬長壽,《烏桓與鮮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11月。
康 樂,《從西郊到南郊—國家祭典與北魏政治》,臺北:稻禾出版社,1995年1月。
陶晉生,《女真史論》,臺北:稻鄉出版社,2003年11月。new window
陶新華,《北魏孝文帝以後北朝官僚管理制度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6月。
景有泉編,《馮太后傳》,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
張金龍,《魏晉南北朝禁衛武官制度研究》下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1月)。
張金龍,《北魏政治史研究》,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
張博泉,《金史論稿》,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7月。
張蔭麟,《中國上古史綱》,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9月。
張儐生,《魏晉南北朝政治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3年2月。new window
張繼昊,《從拓跋到北魏—北魏王朝創建歷史的考察》,臺北:稻鄉出版社,2003年12月。new window
曾金聲,《中國秦漢政治制度史》,臺北:啟業書局,1969年3月。
勞 榦,《魏晉南北朝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91年6月。
程維榮,《拓跋宏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4月。
黃啟昌,《胡姓史話》,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
黃 烈,《中國古代民族史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7月。
楊聯陞,《國史探微》,臺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5月。
劉淑芬,《六朝的城市與社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10月。new window
劉學銚,《鮮卑史論》,臺北:南天書局,1994年8月。
劉學銚,《北亞游牧民族雙軌政治》,臺北:南天書局,1999年11月。
劉學銚,《匈奴史論》,臺北:南天書局,1987年10月。
劉精誠,《魏孝文帝傳》,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臺北:雲龍出版社,2002年3月。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史論稿》,臺北:昭明出版社,1999年12月。
逯耀東,《從平城到洛陽》,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1年1月。
黎 虎,《魏晉南北朝史論》,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年7月。
錢 穆,《國史大綱》上、下冊,台北:國立編譯館,1983年11月。
陳炳應、盧冬,《古代民族》,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04年12月。
陳連慶,《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姓氏研究—魏晉南北朝民族姓氏研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6月。
陳寅恪著、陳美延編,《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6月。
陳寅恪著、陳美延編,《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7月。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7月。new window
陳 爽,《世家大族與北朝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陳琳國,《魏晉南北朝政治制度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3月。
趙超,《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
趙萬里,《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臺北:鼎文書局,1972年9月。
韓國磐,《魏晉南北朝史綱》,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4月。
韓國磐,《北朝經濟試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5月。
鄭欽仁,《北魏官僚機構研究續篇》,臺北:稻禾出版社,1995年4月。new window
鄭欽仁、李明仁編譯,《征服王朝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02年8月。
蕭啟慶,《蒙元史新研》,臺北:允晨文化實業有限公司,1994年9月。new window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三冊(三國至隋唐五代時期),上海:中國地圖出版社,1989年10月。
嚴耀中,《北魏前期政治制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7月。

(二)期刊論文
大同市博物館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大同方山北魏永固陵〉,《文物》,1978年7月。
山西省考古博物館,〈大同南郊北魏墓群發掘簡報〉,《文物》,1992年8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魏宣武帝景陵發掘報告〉,《考古》,第9期,1994年9月。
方壯猷,〈匈奴王號考〉,《燕京學報》第8期,1930年12月。
王化昆,〈尒朱榮與北魏後期的政治〉,《北朝研究》,1993年1期。
王吉林,〈元魏建國前的拓跋氏〉,《史學彙刊》,第8期,1977年8月。
王吉林,〈北魏建國時期與塞外游牧民族之關係〉,《史學彙刊》,第9期,1978年10月。
王吉林,〈統一期間北魏與塞外游牧民族之關係〉,《史學彙刊》,第10期,1980年6月。
王吉林,〈北魏繼承制度與宮闈鬥爭之綜合研究〉,《華岡文科學報》,第11期,1978年1月。
王伊同,〈五胡通考〉,《中國文化研究彙刊》,第3期,1936年9月。
王德棟、曹金華,〈北魏乳母干政的歷史考察〉,《楊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5年4月。
王曾才,〈北魏時期的胡漢問題〉,《幼獅學報》,第3卷第2期,1961年4月。
王儐生,〈關於拓跋氏繼統制的幾個問題〉,《晉陽學刊》,第3期,1991年。
王曉衛,〈北朝鮮卑婚俗考〉,《中國史研究》,1988年3期。
孔 毅,〈北魏外戚述論〉,《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4年10月。
朴漢濟,〈北魏王權與胡漢體制〉,收於《中國史研究的成果與展望》(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1年。
西嶋定生,〈中國古代統一國家的特質—皇帝統治之出現〉,收於杜正勝編,《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下冊,台北:華世出版社,1979年11月。
米文平,〈鮮卑石室的發現與初步研究〉,《文物》,1981年2月。
米文平,〈鮮卑石室所關諸地理問題〉,《民族研究》,1982年第4期,1982年4月。
米文平,〈鮮卑源流及其族名初探〉,《社會科學戰線》,1982年3月。
朱大渭,〈代北豪強酋帥崛起述論〉,《文史》,第31輯,1988年11月。
佟柱臣,〈嘎仙洞拓跋燾祝文石刻考〉,《歷史研究》,1981年12月。
何德章,〈鮮卑代國成長與拓跋鮮卑初期漢化〉,《北朝研究》,1993年第2期。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郭建邦執筆,〈洛陽北魏長陵遺址調查〉,收於《考古》,1966年第3期。
吳少珉,〈北魏鮮卑族政治家元澄〉,《史學月刊》,1986年1期。
吳少珉,〈試論北魏「河陰之變」〉,《史學月刊》,1983年1期。
李永康,〈試論北魏後期的吏治腐敗與社會腐敗〉,《北朝研究》,1997年2期。
李明仁,〈拓跋氏早期的婚姻政策〉,《嘉義技術學院學報》,第53期,1997年8月。new window
李貞德,〈漢魏六朝的乳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0本,1999年6月。new window
(日)谷川道雄,〈北魏末的內亂與城民〉,收於《日本學者研究中國論著選譯》,第四卷,〈六朝隋唐〉,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8月。
車傳鼎,〈元魏權貴官僚之聚斂貲財〉,《國立中央大學文史學報》,第22期,1992年3月。new window
段塔麗,〈北魏至隋唐時期女性參政的地域分佈及其特徵〉,《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1年第1輯。
周兆望,〈魏晉南北朝婦女的尚武從戎風氣〉,《北朝研究》,1998年1期。
施光明,〈北朝民族通婚研究〉,《民族研究》,1993年4期。
馬志強,〈北朝宦官散論〉,《北朝研究》,1993年1期。
曹永年,〈早期拓跋鮮卑的社會狀況和國家的建立〉,《歷史研究》,第5期,1987年10月。
莊華峰,〈北朝時代鮮卑婦女的生活風氣〉,《民族研究》,第6期,1994年11月。
莊華峰,〈北朝時代鮮卑婦女的精神風貌〉,《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2期,2001年5月。
郭素新,〈內蒙古呼和浩特北魏墓〉,《歷史研究》,1981年6月。
宿白,〈東北內蒙古的鮮卑遺跡—鮮卑遺跡輯錄之一〉,《文物》,1977年5月。
宿白,〈盛樂、平城一帶的拓跋鮮卑—鮮卑遺跡輯錄之二〉,《文物》,1977年11月。
宿白,〈北魏洛陽城和北邙墳墓—鮮卑遺跡輯錄之三〉,《文物》,1978年7月。
張柏忠,〈哲里木盟發現的鮮卑遺存〉,《文物》,1981年2月。
張明善,〈嘎仙詞祝文刻石與嵩山高靈廟碑〉,《文物》,1981年2月。
張郁,〈大青山後東漢北魏古城調查記〉,《考古通訊》,第3期,1958年。
張金龍,〈拓跋珪「元從二十一人」考〉,《北朝研究》,1995年第1期。
張繼昊,〈從數件史事論北魏世祖太武帝拓跋燾的君權〉,《空大人文學報》,第11期,2002年12月。new window
張繼昊,〈漢武帝將立其子而殺其母說法的檢討—兼論漢武帝的皇位繼承問題〉,《空大人文學報》,第12期,2003年12月。new window
張繼昊,〈北魏子貴母死問題的再探討〉,《空大人文學報》,第12期,2003年12月。new window
勞 榦,〈論魏孝文帝之遷都與華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本,1939年12月。
勞 榦,〈論漢代的內朝與外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3本,1971年1月再版。
勞 榦,〈北魏後期的重要都邑與北魏政治的關係〉,《慶祝董作賓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外篇第四種,1960年7月。
楊志玖,〈阿保機即位考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7本,1948年4月。new window
熊德基,〈鮮卑漢化與北朝三姓的興亡〉,收於氏著《六朝史考實》,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7月。
趙文潤,〈論北魏的滅亡和孝武帝西遷的幾個問題〉,《北朝研究》,1995年第3期。
趙振績,〈渤海族系與契丹之關係〉,《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11期,1979年5月。new window
謝 劍,〈匈奴政治制度的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1本,1969年6月。
劉心長,〈試論北朝的社會機制〉,《鄴城暨北朝史研究》,1991年4月。
劉南彪,〈北魏鎮兵制淺談〉,《北朝研究》,1996年1期。
劉淑芬,〈中古的宦官與佛教〉,鄭欽仁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鄭欽仁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9年12月。
陳 述,〈論契丹之選汗大會與帝位繼承〉,《史學集刊》,第5期,1947年12月。
陳琳國,〈北魏女改革家—文明太后馮氏〉,《文物》,1986年3期。
陳連開,〈鮮卑史研究的一座豐碑〉,《民族研究》,1982年6期。
雷家驥,〈慕容燕的漢化適應與統治〉,《東吳歷史學報》,第1期,1995年4月。new window
蔡幸娟,〈北朝宦官制度研究〉,鄭欽仁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鄭欽仁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9年12月。
蔡幸娟,〈北魏立后立嗣故事與制度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第16號,1990年3月。new window
蔡幸娟,〈北朝后妃選擢與入宮方式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第22號,1996年12月。new window
蔡幸娟,〈史傳中之女主臨朝「稱制」「攝政」與「聽政」〉,《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第23號,1997年12月。new window
蔡幸娟,〈北魏內宮制度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第23號,1997年12月。
蔡幸娟,〈北朝女官制度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第24號,1998年12月。new window
蔡幸娟,〈時論與北朝女主政治—兼論漢魏時代女主政治時論之濫觴〉,《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第25號,1999年12月。new window
蔡幸娟,〈北魏保皇太后政治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第25號,1999年12月。new window
鄭昌淦,〈世襲制的起源、演變及其影響〉,《文史知識》,第8期,1984年8月。
蕭啟慶,〈北亞游牧民族南侵各種原因檢討〉,《食貨》復刊,第1卷,1972年3月。new window
蕭功秦,〈論元代皇位繼承問題—對一種舊傳統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蛻變的考察〉,《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7期,1983年4月。
嚴耕望,〈北魏尚書制度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8本,1971年1月。new window

(三)學位論文
王怡辰,《東魏北齊的統治集團》,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6月。new window
李明仁,《北朝、隋及唐朝前期繼承制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6月。new window
金榮煥,《拓跋鮮卑早期歷史研究—以《魏書》〈序紀〉之分析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6月。
張繼昊,《北魏變亂問題初探(西元三九六—五三四年)》,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6月。
張繼昊,《北系部落民與北魏政權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12月。new window
裘友任,《突厥汗國政治組織之社會基礎研究》,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6月。
蔡幸娟,《北朝女主政治與內廷職官制度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6月。new window
陳冠穎,《靈太后與北魏政治》,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三、日文
(一)專書
內田吟風,《北アヅア史研究—鮮卑.柔然.突厥篇》,京都:同朋社,1975。
白鳥庫吉,《白鳥庫吉全集》第8卷,東京:岩波書店,1970年10月。
田村實造,《中國史上の民族移動期》,東京:創文社,1985年3月。
佐藤長,《中國古代史論考》,京都:朋友書店,2000年6月。
前田正名,《平城の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東京:風間書局,1979年。
船木勝馬,《古代游牧騎馬民の國—草原から中原へ》,東京:誠文堂新光社,1989年2月。
越智重明,《中國古代の政治と社會》,福岡:中國書店,2000年3月。
福島繁次郎,《中國南北朝史研究》,東京:名著出版社,1979年增訂版。
窪添慶文,《魏晉南北朝官僚制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03年9月。

(二)期刊論文
大澤陽典,〈馮氏與其時代—北魏政治史之一齣〉,《立命館文學》,192號,1961年6月。
川本芳昭,〈胡族國家〉,收於《魏晉南北朝隋唐時代史の基本問題》,東京:汲古書院,1997年6月。
古賀昭岑,〈關於北魏的部落解散〉,《東方學》,第59期,1980年。
佐藤智水,〈北朝造像銘考〉,《史學雜誌》,第88編第10卷,1979年10月。
谷川道雄,〈初期拓跋國家における王權〉,《史林》,第46卷6號,1963年。
志田不動 ,〈代王世系批判〉,《史學雜誌》,第48期2、3卷。
河地重造,〈北魏王朝の成立とその性格について〉,《東洋史研究》,第12卷第5號,1953年。


四、英文
Eisenberg Andrew. “Retired Emperorship Medieval China: The Northern Wei”. T’oung Pao .77. 1991.
Holmgren Jennifer. “Empress Dowager Ling of the Northern Wei and the T’o-Pa Sinicization Question”. Papers on Far Eastern History. No. 18. Sep.1978.
Holmgren Jennifer. “Women and Political Power in the Traditional T’o-Pa Elite: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Biographies of Empresses in the Wei-Shu”. Monumenta Serica. Vol35. 1981.
Ho, Ping-Ti(何炳隸).“Lo-Yang, A.D. 495-534 : A Study of the Physical and Social-economic Planning of a Metropolitan Area”.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26. 196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