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敦煌講唱文學研究
作者:劉承炫
作者(外文):Yousuenghyun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李德超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8
主題關鍵詞:講唱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7
論文摘要
講唱是「講」故事或「唱」故事或「講唱」故事的文學樣式。講故事是人類的普遍行為,在世界上,人類隨時隨地都可以講故事。古代早就有講故事的文學,即神話、傳說、寓言等。至今,世界各地的土著還保留自己的神話、傳說、笑話等各種故事,其社會文不文明是次要的問題。
有些民族沒有文字,但他們用口傳的方式把所有故事流傳給後代。筆者小時候看不懂童話,因而奶奶說故事給我聽,那些故事可能是奶奶的奶奶說給她聽的吧?她們都已不在人間,但那些故事還漂浮在筆者的腦海裡,任何人絕不可以說那些故事沒有價值,這就是民間、通俗文學與口頭文學的價值。本論文的對象是敦煌的口頭講唱,其中有民間、僧尼、藝人的講唱,這些作品起初都以口語創作並傳播,然後有些人以文字來記錄下來。其價值在於筆者上述的意義裡。
在世界上,人類每天都說話,但隨便說的事情不能成為文學,作為文學的故事具有一定的形式。這不意味著形式支配故事的內容,內容與形式之間沒有支配的關係,只有互補的關係而已。「講」的形式與「故事」的內容,因時代與民族而異,所有民族都保有各自民族的講故事類文學。有些民族因沒有文字而只能以口傳方式保留祖先的口頭文學;有些民族歷代以文字記錄的方式來保留口頭文學。中國歷史悠久,而且早就發明了文字,因而把古老的口傳文學保留得很久,如《詩經》、樂府民謠等。
民間文學的口傳方式顯然有地方性與時間性的侷限,若時間過了很久,大部分的民間文學就不存在了。但是幸好敦煌文學見世,其中有不少的民間文學與通俗文學,也有相當數量的敘事文學。它們雖然以書面形式保存下來,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著口頭文學的原貌。敦煌講唱顯然具有講故事的文學樣式,但現代人不把它叫做小說。小說是現代人的術語,其概念也是由現代人所規定的,從現代人的眼光來看,敦煌民間敘事文學似小說非小說。現代人大都認為小說是作家以文字來創作的,它區別於無名氏以口語創作的故事。因此筆者使用「講唱」此術語。
敦煌講唱是無名氏創作的口語故事,其創作主體是多元的,唐五代的一般民眾、僧侶、藝人都參與講唱的創作。不管其創作主體如何,它們都具有共同特點:語言通俗,接近口語,有說有唱,韻散結合等等。敦煌講唱是唐五代的口語記錄,其存在樣式雖是書面文本,但基本上是在口語傳播中產生的。
在中國古代詩歌發展上,唐詩獲取了最高成就,作家和作品的數量也繁多,內容豐富,藝術成就也高。到了唐代,敍事文學也開始勃興而發展起來,從民間文學到文人文學,廣泛出現了多種敍事體裁。唐代敘事文學由「白話」敘事文學與「文言」敘事文學構成。
唐代文人也跟民眾一樣地喜愛講故事、聽故事。但他們卻可以用書面的方式寫故事,而且用閱讀的方式來享受故事,其故事即是傳奇。從現代的小說概念來看,它也似小說非小說,但與敦煌民間敘事文學相比,更接近小說,可以把它叫做「唐代」小說。中國早就有講故事類的文學,其名稱歷代都不同:古代神話與傳說、漢魏六朝志怪與志人、唐代傳奇、宋元話本、明清章回等。
筆者認為,某個時代的文學都是在民間與文人的交流下產生的。不管任何時代,口頭文學與書面文學的數量總是很少,民眾的口傳方式限制其文學的保存,一般來講,時間越久,作品數量越少。因此,不易探索民間文學與文人文學的交流,但是,對唐代敘事文學而言,有相當數量的作品可以探索它們的交流。筆者首先探討敦煌講唱後,再探討兩者各自的特點與交流的具體關係。
敦煌講唱雖然以書面的形式保存下來,但是還保留口頭文學的原貌與特徵,這些因素不能與文人的書面文學混為一談。因此,筆者探討敦煌講唱作為敘事文學的普遍性,同時探討作為口頭文學的特殊性。講唱樣式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但在唐代以前,根據一些蛛絲馬跡,談不上它的具體面貌。敦煌講唱為古代敘事文學提供了具體資料,它是唐前與唐後各種講唱文學的重要環節,根據它可以探討出古代講唱的普遍特徵。
文學是人類社會活動的產物。唐人在唐代社會裡創作出各種敘事文學,唐代是指特定時期,唐代社會是指此特定時期的特定空間。唐代經濟繁榮,為其文化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在此基礎上,唐代城市規模擴大,如當時的長安是世界最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已成爲亞洲著名的國際大都市。這樣,人們的交流就推廣,因而為民眾與文人的交流提供了廣泛和頻繁的基礎。敦煌地區是東西文化交流的要衝地帶,也是中國中原與西北交流的要衝地,因而此地可以吸收多元的文化。在這種多元的文化交流下,敦煌民眾、僧人、藝人都以口語創作了多樣的故事。
參考書目

中文書目

一、古籍

〔漢〕班固、〔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6。
〔漢〕劉向撰、黃清泉注,《列女傳》,台北:三民書局,2003。
〔南朝宋〕范曄、〔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卷八十九,北京:中華書局,2006。
〔梁〕釋慧皎,《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97。
〔晉〕干寶撰,汪紹楹校注,《搜神記》,台北:里仁書局,1999。
〔唐〕姚思廉,《陳書(一、二)》,北京:中華書局,2002。
〔唐〕魏徵等撰,《隋書(全六冊)》,北京:中華書局,2002。
〔唐〕張九齡等原著,袁文興、潘寅生主編,《唐六典》,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
〔唐〕長孫無忌,《唐律疏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5。new window
〔唐〕劉知幾撰,〔清〕蔡焯通釋,《史通通釋》,台北:世界書局,1988。
〔唐〕五兢,謝保成集校,《貞觀政要集校》,北京:中華書局,2003。
〔唐〕徐堅等著,《初學記(上、下)》,北京:中華書局,2005。
〔唐〕釋道世著,周叔迦、蘇晉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全六冊)》,北京:中華書局,2003。
〔唐〕歐陽詢,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唐〕李白,〔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上、中、下)》,北京:中華書局,1999。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全四冊)》,北京:中華書局,2000。
〔唐〕韓愈,馬其昶校注,馬茂元整理,《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唐〕韓愈,錢仲聯集釋《韓昌黎詩繫年集釋(上、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唐〕白居易,顧學頡校點,《白居易集(全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96。
〔唐〕元稹,《元稹集(上、下)》(北京:中華書局,2000)
〔唐〕張鷟,《朝野僉載》,北京:中華書局,1997。
〔唐〕李肇,《唐國史補》,台北:世界書局,1991。
〔唐〕劉餗,程毅中點校,《隋唐嘉話》,北京:中華書局,1997。
〔唐〕劉肅,許德楠、李鼎霞點校,《大唐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
〔唐〕孟棨,丁福保輯,〈本事詩〉,《歷代詩話續編(全三冊)》,北京:中華書局,2001。
〔唐〕崔令欽,〈教坊記〉,《唐國史補》,台北:世界書局,1991。
〔五代〕王仁裕撰、曾貽芬點校,《開元天寶遺事》,北京:中華書局,2006。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全十六冊)》,北京:中華書局,1997。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全二十冊)》,北京:中華書局,1997。
〔宋〕司馬光、〔元〕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全二十冊)》,北京:中華書局,1995。
〔宋〕王溥撰,《唐會要(上、中、下)》,北京:中華書局,1998。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全十冊)》,北京:中華書局,1995。
〔宋〕李昉編纂,夏劍鐵校點,《太平御覽(第二版)》,十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上、下)》,台北:里仁書局,1980,頁526~534。
〔宋〕晁公武、孫猛校證,《郡齋讀書志校證(上、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宋〕孟元老,鄧之誠注,《東京夢華錄》,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
〔宋〕羅燁,《醉翁談錄》,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台北:世界書局,1980。
〔明〕吳承恩,《西遊記(上、下)》,台北:三民書局,1999。
〔明〕馮夢龍編,《古今小說(下)》,台北:世界書局,1958。
〔明〕馮夢龍原著、蔡元放改撰、劉本棟校注,《東周列國志》,台北:三民書局,1999。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2003。
〔清〕徐松、孟二冬補正,《登科記考補正(上、中、下)》,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
〔清〕褚仁穫,《隋唐演義(上、下)》,台北:三民書局,2005。


二、論著

王平,《中國古代小說敘事研究》,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王汝濤編校,《全唐小說(全四冊)》,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3。
王仲犖,《隋唐五代史(上、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王更生編著,《韓愈散文硏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
王孝廉主編,《神話、信仰與儀式》,板橋:稻鄉出版社,1996。
王夢鷗,《唐人小說校釋(上、下)》,台北:正中書局,1998。
王夢鷗,《唐人小說研究四集》,台北:藝文印書館,1978。
王根林、黃益元、曹光甫校點,《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王昊,《敦煌小說及其敘事藝術》,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卞孝萱,《唐傳奇新探》,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卞孝萱,《唐人小說與政治》,廈門:鷺江出版社,2003。
石磊,《晏子春秋譯注》,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
史葦湘,《敦煌歷史與莫高窟藝術研究》,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
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台北:明文書局,1988。
向淑雲,《唐代婚姻法與婚姻實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1。
伏俊璉,《敦煌文學文獻叢稿》,北京:中華書局,2004。
任半塘,《唐聲詩(上、下)(新一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任半塘,《敦煌歌辭總編(上、中、下)(新一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李宗為,《唐人傳奇(新一版)》,北京:中華書局,2003。
李斌城主編,《唐代文化(上、中、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李建軍,《小說修辭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修訂本)》,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李劍國,《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上、下)》,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8。
李樹紅,《回族民間文學史綱》,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9。
李修生、趙義山主編,《中國分體文學史:小說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何新,《諸神的起源》,台北:木鐸出版社,1987。
何恭上編著,《隋唐五代繪畫》,台北:藝術圖書公司,1995。
吳文治編,《韓愈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
吳光正,《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與母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吳宗國,《隋唐五代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
吳志達,《中國文言小說史》,濟南:齊魯書社出版社,2005。
吳志達,《唐人傳奇》,台北:萬卷樓,1991。
吳存浩,《中國民俗通志:婚姻志》,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
汪辟疆,《唐人小說》,台北:純真出版社,1983。
束忱、張宏生注譯,《新譯唐傳奇選》,台北:三民書局,1998。
邵文實,《敦煌邊塞文學研究》,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7。
周先慎,《古典小說鑑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周紹良,《唐傳奇箋證》,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孫順霖,《中國人的罵》,鄭州:中原農民出版社,2005。
居閱時、瞿明安主編,《中國象徵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屈守元、常思春主編,《韓愈全集校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
兪曉紅,《佛教與唐五代白話小說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郎櫻,《瑪納斯論》,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
郝春文,《唐後期五代宋初敦煌僧人的社會生活》,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姜伯勤,《敦煌藝術宗教與禮樂文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姜昆、倪鐘之主編,《中國曲藝通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姜昆、戴宏森主編,《中國曲藝概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3。
胡如雷,《隋唐五代社會經濟史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胡萬川,《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new window
郭預衡主編;林邦鈞等編寫,《中國古代文學史長編‧隋唐五代卷》,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
侯忠義,《隋唐五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侯忠義,《唐代小說簡史》,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
紀永貴,《董永遇仙傳說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6。
馬積高、黃鈞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2‧隋唐五代》,台北:萬卷樓,1998。
徐俊,《敦煌詩集殘卷輯考》,北京:中華書局,2000。
陳文新編著,《中國傳奇小說史話》,台北:正中書局,1995。
陳必祥,《古代散文文體概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
陳引馳編著,《佛教文學》,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
陳尚君輯校,《全唐詩補編(上、中、下)》,北京:中華書局,1992。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台北:世界書局,1975。
陳秀蘭,《敦煌變文詞彙研究》,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陳珏,《初唐傳奇文鈎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陳慶英、高淑芬主編,《西藏通史》,鄭州:中洲股及出版社,2003。
陳崗龍,《蟒古思故事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03。
陳蒲清,《寓言文學理論‧歷史與應用》,板橋:駱駝出版社,1992。
高文、何法周主編,《唐文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
高步瀛,《唐宋文擧要》,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4。
高國藩,《敦煌民間文學》,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
高國藩,《中國民間文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5。
高國藩,《敦煌俗文化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
高國藩,《敦煌曲子詞欣賞》,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陸永峰,《敦煌變文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0。
陸志平、吳功正,《小說美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3。
崔際銀,《詩與唐人小說》,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常建華,《婚姻內外的古代女性》,北京:中華書局,2006。
曹明綱,《賦學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張弓,《漢唐佛寺文化史(上、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張中宇,《白居易〈長恨歌〉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
張中行,《文言和白話》,北京:中華書局,2007。
張火慶,《古典小說的人物形象》,台北:里仁書局,2006。
張錫厚輯校,《敦煌賦彙》,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
張澤咸,《隋唐時期農業》,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
張鴻勛,《敦煌話本詞文俗賦導論》,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3。
張鴻勛,《敦煌俗文學研究》,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
張鴻勛編著,《說唱藝術奇葩-敦煌變文選評》,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0。
黃永年,《唐代史事考釋》,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
黃永年,《唐史史科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黃征、張涌泉校注,《敦煌變文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
黃倫生,《東方神秘之門》,台北:新潮社,1997。
黃瑞旗,《孟姜女故事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項楚,《敦煌變文選注(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6。
馮沅君,《馮沅君古典文學論文集》,山東人民出版社,1980。
程毅中,《唐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程薔,《驪龍之珠的誘惑:民間敘事寶物主題探索》,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
程薔、董乃斌,《唐帝國的精神文明:民俗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傅璇琮、蔣寅主編,《中國古代文學通論‧隋唐五代卷》,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5。
喬象鐘、陳鐵民主編,《唐代文學史(上、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
農學冠主編,《民間文學導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湯用彤,《隋唐佛教史稿》,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
楊文虎,《文學:從元素到觀念》,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
楊昌年,《唐傳奇名篇析評》,台北:里仁書局,2003。
楊春茂,《傈僳族民間文學概論》,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2002。
楊振良,《孟姜女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
楊寶玉,《敦煌滄桑》,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1。
萬光治,《漢賦通論,增訂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華齡出版社,2005。
萬建中,《民間文學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趙志軍,《文學文本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趙德義、汪興明主編,《中國歷代官稱辭典》,北京:團結出版社,1999。
董乃斌、黃霖等編撰,《古代小說鑑賞辭典(上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
蔡守湘,《唐人小說選注(一、二、三)》,台北:里仁書局,2002。
鄭土有,《吳語敘事山歌演唱傳統研究》,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上、下)》,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劉大杰,《校訂本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1988。
劉守華,《中國民間故事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劉孝嚴、王湘,《中國古代常用文體規範讀本(散文)》,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劉進寶編著,《敦煌歷史文化》,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0。
劉瑛,《唐代傳奇研究(修訂二版)》,台北:聯經出版社,2006。new window
劉禎,《中國民間目連文化》,成都:巴蜀書社,1997。
劉達臨,《中國古代性文化(上、中、下)》,三重:新雨出版社,1995。
劉學、余恕誠,《李商隱詩歌集解(增訂重排本)、(全五冊)》,北京:中華書局,2004。
潘重規,《敦煌變文新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魯迅,《唐宋傳奇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魯迅小說史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2000。
薛洪勣,《傳奇小說史》,杭州:這將古籍出版社,1998。
駢宇騫,《銀雀山竹簡《晏子春秋》校釋》,台北:萬卷樓,2000。
閻存良,《古陶珍寶:唐三彩》,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
顏廷亮主編,《敦煌文學概論》,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3。
蕭欣橋、劉福元,《話本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
聶石樵著,《唐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聶鋒、祁淑虹,《敦煌歷史文化藝術》,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0。
譚軍強,《敘事理論與審美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譚蟬雪,《中世紀的敦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羅宗濤,《敦煌講經變文研究》,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4。(此書本為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出書於一九七二年)new window
羅鋼,《敍事學導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
羅聯添,《唐代文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89。
顧頡剛編著,《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
顧易生、徐粹育編,《韓愈散文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顧建華,《寓言:哲理的詩篇》,台北:淑馨出版社,1994。


三、譯著

米克‧巴爾,譚君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第二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馬克‧柯里,寧一中譯,《後現代敘事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戴衛‧赫爾曼主編,馬海良譯,《新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費爾迪南‧德‧索緒爾著,沙‧巴利、阿‧薛施藹、阿‧里德林格合作編印,路易─讓‧卡爾韋著,曹德明譯,《社會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愛德華‧謝弗著、吳玉貴譯,《唐代的外來文明》,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傑哈‧簡奈特,廖素珊、楊恩祖譯,《辭格Ⅲ》,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3。
〔美〕約翰‧邁爾斯‧弗里、朝戈金譯《口頭詩學:帕里─洛德理論》,北京:社會文獻出版社,2000。
〔美〕阿爾伯特‧貝茨‧洛德、尹虎彬譯,《故事的歌手》,北京:中華書局,2004。
〔美〕梅維恒、楊繼東、陳引馳譯《唐代變文(上、下)》,香港:中國佛教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俄〕巴赫金著,錢中文主編,《文本、對話與人文》,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俄〕巴赫金著,李兆林、夏中獻等譯,《拉伯雷研究》,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俄〕巴赫金著,白春仁、曉河譯,《小說理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四、論文

王重民,〈敦煌本〈王陵變〉〉,《敦煌變文論文錄(下冊)》,台北:明文書局,1985。
王重民,〈敦煌本〈捉季布傳文〉〉,《敦煌變文論文錄(下冊)》,台北:明文書局,1985。
王慶菽,〈試探「變文」的產生和影響〉,《敦煌變文論文錄(上冊)》,台北:明文書局,1985。
王孝廉,〈骨的民俗意義〉,《神話、信仰與儀式》,板橋:稻鄉出版社,1996。
史葦湘,〈敦煌史略〉《敦煌歷史與莫高窟藝術研究》,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
向達,〈唐代俗講考〉,《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台北:明文書局,1988。
向達,〈記倫敦所藏的敦煌俗文學〉,《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台北:明文書局,1988。
李正宇〈敦煌文學雜考二題〉,《敦煌語言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
李蹇,〈唐「話本」初探〉,《敦煌變文論文錄(上)》,台北:明文書局,1985。
邵紅,〈敦煌石室講經文研究〉,台大中文所,1970。new window
宋新民,〈變文因緣類研究〉,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1。
金榮華,〈讀〈葉淨能詩〉劄記〉,《敦煌學》第八輯,台北:臺灣敦煌學會,1984。
金泰寬,〈敦煌變文─〈太子成道經〉、〈八相變〉、〈破魔變文〉、〈降魔變文〉與佛經比較研究〉,政大中文所碩士論文,1984。
林隆盛,〈敦煌話本研究〉,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8。
林聰明,〈敦煌俗文學〉,東吳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84。
周一良,〈讀〈敦煌俗講考〉〉,《敦煌變文論文錄(上)》,台北:明文書局,1985。
周紹良,〈談唐代民間文學〉,《敦煌變文論文錄(上)》,台北:明文書局,1985。
孫楷第,〈唐代俗講軌範與其本之體裁〉,《敦煌變文論文錄(上)》,台北:明文書局,1985。
陳世福,〈敦煌賦研究〉,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78。
路工,〈唐代的說話與變文〉,《敦煌變文論文錄(上)》,台北:明文書局,1985。
柴劍虹,〈讀敦煌寫卷〈黃仕強傳〉札記〉,《敦煌語言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
黃永年,〈〈長恨歌〉新解〉《唐代史事考釋》,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
馮沅君,〈古優解〉,《馮沅君古典文學論文集》,山東人民出版社,1980。
張瑞芬,〈〈伍子胥變文〉及其故事之研究〉,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6。
張鴻勛,〈簡論敦煌民間詞文和故事賦〉,《敦煌俗文學研究》,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
張鴻勛,〈寄揭露於嬉笑,寓批判於諧謔─敦煌〈燕子賦〉,甲本。研究〉,《敦煌俗文學研究》,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
張鴻勛,〈〈孔子項託相問書〉故事傳承研究〉,《敦煌俗文學研究》,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
張鴻勛,〈敦煌道教話本〈葉淨能詩〉考辯〉,《敦煌俗文學研究》,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
鄭阿財,〈敦煌寫本〈孔子項託相問書〉初探〉,《敦煌文獻與文學》,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3。new window
劉銘恕,〈敦煌文學四篇札記〉,《敦煌語言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
謝海平,〈講史性之變文研究〉,政大中文所碩士論文,1973。
蕭登福,〈敦煌寫卷〈唐太宗入冥記〉之撰寫年代及其影響〉,《敦煌俗文學論叢》,台灣: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
羅宗濤,〈敦煌變文中詈罵及咒誓的探討〉,《新世紀敦煌學論集》,成都:巴蜀書社,2003。


韓文書目

金天惠,《小說結構理論》,首爾:文學與知性社,1990。
趙東一,《文學硏究方法》,首爾:知識産業社,1980。
趙東一,《敍事民謠硏究》,大邱:啓明大學出版部,1970。
巴赫金著,全承熙等譯,《長篇小說與民眾語言》,首爾:創作與批評社,1988。
特里‧伊格爾頓,金明煥等譯,《文學理論導論》,首爾:創作與批評社,2001。
什洛米斯‧里蒙─凱南,崔翔圭譯,《小說的詩學》,首爾:文學與知性社,1996。
傑拉爾德‧普林斯,崔翔圭譯,《敘事學》,首爾:文學與知性社,1995。
〔美〕翁‧沃爾特J、〔韓〕李基祐、林明真(音譯)譯,《口述文化與文字文化》,首爾:文藝出版社,1997。
劉承炫,〈漢代樂府民謠與三曹樂府詩比較研究〉,首爾:檀國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