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十九世紀中國的禦侮戰爭-以中法戰爭臺灣戰役(1883-1885)為論述中心
作者:林君成
作者(外文):Chun-Cheng Lin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尹章義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7
主題關鍵詞:禦侮戰爭中法戰爭臺灣戰役臺灣Sino-France WarDefenseTaiwa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36
本土意識的抬頭今日,突顯研究涉外事件的價值與重要。十九世紀西方的堅船利砲的工業文明,衝擊東方中國停滯的儒家為主的農業文明,清廷面臨禦侮戰爭時的回應西方的挑戰,其過程與結果雙方均有不少文獻記載,其原因、影響足資鑑戒。本論文主題:「十九世紀中國的禦侮戰爭-以中法戰爭臺灣戰役(1883-1885)為論述中心」,因此著重在:針對晚清的禦侮戰爭,探討中法戰爭臺灣戰役所扮演的角色,嘗試提出臺灣戰役在中法戰爭上的歷史價值與意義。
清廷在臺之禦侮,臺灣在中法越南戰爭中所扮演的角色,臺灣戰役的禦侮布防、過程、意義、影響,以及中央、地方官員與民間的禦侮思想均為問題焦點。嘗試論述臺灣戰役的源起,分析戰前籌防、西人對臺灣戰役的評論、戰爭情況、臺灣戰役中的爭議、臺灣戰役後的獎懲、禦侮戰爭與臺灣戰役的評價,以及中法戰爭後臺灣的銳意革新等,說明歷史事實的真相與做較全面的歷史解釋,以重建歷史發展的脈絡。
本論文以臺灣戰役為主軸,貫串全文各章節,強調:背景、戰爭、落幕、影響等四大面向,從歷史學的本質,作宏觀之說明與微觀之解釋。在各章節中製作相關圖表,地圖、戰爭圖、分析圖與表;並以三個附錄補充闡釋。
徵引及參考書目
一、史料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法越南交涉檔》(七冊),臺北南港:中央研究院近代
史研究所,1962年12月。
中國史學會主編,《中法戰爭》(7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6月再版。
左宗棠,《左文襄公奏牘》,《臺灣文獻叢刊》第八八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印,1960年。
李鴻章,《李文忠公選集》(上下冊),《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三一種,南投:臺灣省文
獻委員會,1997年。
沈葆楨,《福建臺灣奏摺》,《臺灣文獻叢刊》第二九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new window
1958年。
沈雲龍主編,《張文襄公(之洞)全集奏議》,臺北:文海出版社,未列。
沈景鴻等編輯,《清宮月摺檔臺灣史料》(八冊),《國立故宮博物院院藏清代臺灣文獻
叢編》,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4-1995年初版。
洪安全總編輯,《清宮諭旨檔臺灣史料》(六冊),《國立故宮博物院院藏清代臺灣文獻
叢編》,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6-1997年初版1刷。
洪安全總編輯,《清宮廷寄檔臺灣史料》,《國立故宮博物院院藏清代臺灣文獻叢編》,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8年。
洪安全總編輯,《清宮洋務始末臺灣史料》(四冊),《國立故宮博物院院藏清代臺灣文
獻叢編》,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9年10月初版1刷。
吳汝綸編,《李文忠公全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
周鍾瑄,《諸羅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四一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2年。
姚瑩,《東槎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七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
姚瑩,《中復堂選集》,《臺灣文獻叢刊》第八三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年。
施琅,《靖海紀事》,《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三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年。
胡建偉,《澎湖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一O九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年。
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文獻館編輯會,《籌辦夷務始未》,北平: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文獻
館,1936年。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臺灣文獻叢刊》第四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年。
藍鼎元,《東征集》,《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二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4
月。
藍鼎元,《平臺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一四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年4月。
楊岳斌,《楊勇慤公奏議》,《臺灣文獻叢刊》第六二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59年。
張振鵾主編,《中法戰爭資料續編》(3),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9月第1版,中國近代
資料叢刊續編。
張振鵾主編,《中法戰爭資料續編》(4),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0月第1版,中國近代
資料叢刊續編。
劉璈,《巡臺退思錄》,《臺灣文獻叢刊》第二一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年。
劉銘傳,《劉壯肅公奏議》,《臺灣文獻叢刊》第二七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58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經濟史二集》,《臺灣研究叢刊》第三三種,臺北:臺灣
銀行,1955年8月。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籌辦夷務始末選輯》,《臺灣文獻叢刊》第二○三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史列傳選》,《臺灣文獻叢刊》第二七四種,臺北:臺灣銀
行經濟研究室,1968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述報法兵侵臺紀事殘輯》,《臺灣文獻叢刊》第二五三種,南
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季外交史料選輯》,《臺灣歷史文獻叢刊》,南投:臺灣省
文獻委員會,1997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法軍侵臺檔》(上下冊),《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九二種,南
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法軍侵臺檔補編》,《臺灣文獻叢刊》第二○四種,南投:臺
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德宗實錄選輯》(第一〜三冊),《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九
三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劉銘傳撫臺前後檔案》,《臺灣文獻叢刊》第二六七種,南
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二、專書
尹章義,《臺灣近代史論》,臺北:自立晚報,第一版一刷,1986年。
尹章義,《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1989年。new window
王傳燾,《劉銘傳:臺灣現代化的推動者》,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0年。
王明皓,《臺灣巡撫劉銘傳》,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年。
左舜生,《中國近代史四講》,香港:左聯出版社,1962年。
左舜生選輯,《中國近百年史資料初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3年臺三版。
包遵彭、李定一、吳相湘,《中國近代史論叢—不平等條約與平等新約》,臺北:正中書
局,1982年臺五版。
白惇仁纂,《淡水鎮志》,臺北:淡水鎮公所,1987年。
石之瑜,《近代中國對外關係新論-政治文化與心理分析》,臺北:五南書局,1995年。
呂實強,《中國官紳反教的原因(1860-1874)》,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
刊(16),1966年。
李恩涵,《曾紀澤的外交》,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15),1966年。new window
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臺六版。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1980年。new window
汪向榮,《中國的近代化與日本》,臺北:百川書局,1988年初版。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臺北:聯經,1997new window
年。
林子候,《甲午戰爭之中日韓關係-1883年~1894年》,臺北:玉山書局,2000年。
周志初,《不敗而敗—中法戰爭》,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第1次印
刷。
邵循正,《中法越南關係始末》,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第2次印刷。
吳學明,《金廣福墾隘與新竹東南山區的開發(1834-189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歷史研究所,專刊(14),1986年。
茅海建,《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
年。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9年七版。
孫若怡,《中法戰爭與總理衙門之秘密外交》,臺中:印刷出版社,1998年8月。
徐萬民、周兆利,《劉銘傳與臺灣建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2000年。new window
許雪姬,《板橋林家—林平侯父子傳》,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年。
郭廷以,《近代中國的變局》,臺北:聯經,1987年初版。new window
郭廷以,《臺灣史事概說》,臺北:正中書局,1988年,臺初版第九次印行。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上冊),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4年三版。
陳三井,《臺灣近代史事與人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陳三井,《近代中法關係史論》,臺北:三民書局,1993年。new window
陳正祥,《臺灣地誌》(上冊),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3年10月2版1刷。
陳宏文,《馬偕博士在臺灣》,臺北:基督中國主日,1997年。
黃嘉謨,《美國與臺灣-一七八四至一八九五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1979年11月2版。
黃嘉謨,《甲午戰前之臺灣煤務》,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再版。new window
黃卓權,《跨時代的臺灣貨殖家─黃南球先生年譜(1840-1919)》,臺北:國立中央圖書
館,2004年。
張秀民,《中越關係史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葉振輝,《清季臺灣開埠之研究》,臺北:標準書局,1985年。new window
廖宗麟,《中法戰爭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劉伯奎,《中法越南交涉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年。
蔣廷黻,《近代中國外交史資料輯要》(上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1年11月初
版。
蔣夢麟,《西潮》,臺北:星辰出版社,1988年三版。
熊鈍生主編,《辭海》,臺北:中華書局,1985年六版。
鄭天杰、趙梅卿,《中日甲午海戰與李鴻章》,臺北:華欣文化事業中心,1979年。
蔡東杰,《李鴻章與清季中國外交》,臺北:文津,2001年。new window
錢穆,《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龍章,《越南與中法戰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羅剛,《劉公銘傳年譜初稿》,臺北:正中書局,1983年。

三、譯著
東嘉生著,周憲文譯,《臺灣經濟史概說》,臺北:海峽學術,2000年。
張芝聯主編,《法國通史》,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0年。
陸奧宗光著,陳鵬仁譯,《中日世紀之戰甲午之戰》,臺北:開今文化出版,1994年初
版。
鄭順德譯,《孤拔元帥的小水手》,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4年初
版。
樓均信主編,《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興衰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蔡啟恒譯,《臺灣之過去與現代》,《臺灣研究叢刊》第一O七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
究室,1972年。
濱下武志著,朱蔭貴、歐陽菲譯,《近代中國的國際契機—朝貢貿易體系與近代亞洲經濟
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1月。
Albrecht Wirth著,周學普譯,<臺灣之歷史>,《臺灣研究叢刊》第五四種,《臺灣
經濟史六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
Chantal ZHENG (白尚德)著、鄭順德譯,《十九世紀歐洲人在臺灣》,臺北:南天書局
有限公司,1996年初版一刷。
C. Imbauel-Huart 著,黎烈文譯,《臺灣島之歷史與地誌》,《臺灣研究叢刊》第五六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E. Garnot著,黎烈文譯,《法軍侵臺始末》,《臺灣研究叢刊》第七三種,臺北:臺灣
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G. L. MacKay(馬偕)著,J.A.Macdonald編、周學普譯,《臺灣六記》(From Far Formosa:The Island Its People and Missions),《臺灣研究叢刊》第六九種,
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1月。
G. L. MacKay(馬偕)著,陳宏文譯,《馬偕博士日記》,臺北:人光出版社,1996年
初版。
H. B. Morse著,周學普譯,<1882~1891年臺灣淡水海關報告書>,《臺灣研究叢刊》
第五四種,《臺灣經濟史六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
費正清(John K.Fairbank)、戈德曼(Merle Goldman)著,薛絢譯,《費正清論中
國-中國新史》,臺北:正中書局,2001年,增訂一版。
John K.Fairbank、Denis Twitchett主編、張玉法主譯,《劍橋中國史第十冊晚清篇
1800-1911》(上),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87年。
John Dodd原著,陳政三譯述,《北臺封鎖記:茶商陶德筆下的清法戰爭》(Journal
of a Blocked Resident in North Formosa:During the Franco-Chinese
War 1884-5),臺北:原民文化,2002年。
Ludwing Riess著,周學普譯,<臺灣島史>,《臺灣研究叢刊》第三四種,《臺灣經濟
史三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6年。
Will Durant (威爾.杜蘭)著,幼獅文化公司編譯,《歷史的教訓》,臺北:幼獅文化
事業公司,1995年九印。

四、期刊
尹章義,<臺北築城考>,《臺北文獻》,直字第六六期,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1983年12月31日。
尹章義,<臺北的歷史飛躍與臺北人的精神特質>,《臺北文獻》,直字第一五四期,臺
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05年12月。
王澈,<中法戰爭期間曾紀澤由戰轉而主和原因之初探>,《歷史檔案》,第3期,北京,
1992年。
丘進,<中法戰爭中的殖民主義強權外交>,《暨南學報》,哲社版(廣州),1985年1
月。
呂士朋,<中法越南交涉期間清廷大臣的外交見識>收錄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
《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年。
呂實強,<晚清中國知識分子反教言論的分析之一-反教方法的倡議(1860-1898)>收new window
錄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期(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
所,1973年5月。
呂實強,<綜論劉銘傳的功績>,《歷史月刊》,第96期,臺北:歷史智庫出版股份有限
公司,1996年1月。
李恩涵,<同治、光緒年間(一八七O-一八八五)湘、淮軍的衝突與合作>收錄於《中央研
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9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0年7月。
李國祁,<中法戰爭期間劉銘傳在北臺灣迎戰法軍始末>,《歷史月刊》,第190期,臺
北:歷史智庫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1月。
林松有,<中法戰爭與中國決策>,《人文世界》,第8卷第5期,臺北,1978年9月。
林君成,<李仙得與日軍侵臺>,《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第32期,臺北,2001年。
季云飛,<劉永福反割臺鬥爭軍事思想與實踐之探析>,《安徽大學學報》,第1期,安
徽,1999年。
韋慶遠,<劉銘傳與中法戰爭期間的臺灣保衛戰>,《歷史月刊》,第96期,臺北:歷史
智庫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月。
馬波,<劉銘傳與近代臺灣農業>,《歷史月刊》,第96期,臺北:歷史智庫出版股份有
限公司,1996年1月。
莊吉發,<從故宮檔案論劉銘傳在臺灣的建樹>,《歷史月刊》,第96期,臺北:歷史智
庫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月。
陳三井,<清季國人對臺灣海防地位的認識>,《高雄文獻》,創刊號,高雄,1979年12
月。
陳三井,<茹費理的殖民思想及其對華政策>收錄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new window
第9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0年。
陳三井,<中法戰爭的法方檔案與法文著作>,《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5期,臺北:new window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年3月出版。
孫若怡,<保教權的固守與教務的處理:法國公使施阿蘭在華的歲月之一>,外籍顧問與
近代中國討論會,《近代中國》,第120期,臺北:黨史會,1997年8月。
許雪姬,<二劉之爭與晚清臺灣政局>,收錄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4new window
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年6月。
許雪姬,<劉璈與中法戰爭>,《臺灣風物》,第35卷第2期,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new window
1985年6月。
許雪姬,<抗法名將孫開華事蹟考>,《臺灣文獻》,第36卷第3、4期,臺中:臺灣省文new window
獻委員會,1985年12月。
許雪姬,<劉銘傳研究的評介>,收錄於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編輯,《中國近代文化的解
構與重建:鄭成功、劉銘傳》,第五屆中國近代化文化問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政治大學文學院,2003年。
莊樹華,<中研院近史所館藏外交檔有關臺灣史料介紹—從總理衙門檔案看臺灣對外關係new window
>,《臺灣文獻》,第47卷第3期,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年9月。
黃家信,<中法交戰之前主戰派與劉永福的關係>,《廣西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廣
西,1992年。
郭崇美紀錄,<劉銘傳與臺灣現代化座談會紀錄>,《臺北文獻》,直字第一四三期,臺
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03年3月。
葉振輝,<淡水英國副領事館的設置>,《臺灣文獻》,第38卷第4期,臺中:臺灣省文獻new window
委員會,1987年12月。
廖宗麟、張壯強,<徐延旭和中法戰爭的前期失利>,《歷史教學》,第6期,天津,2002
年。
錢曉云,<論中法戰爭前的奕訢>,《歷史教育問題》,第6期,2000年。
龐朝杉、李旭,<黑旗軍抗法英雄劉永福>,《防城文史資料》,第8輯,廣西,1989年。
關威,<講授中法戰爭史有關的幾個問題>,《歷史教學》,第3期,天津,1999年。

五、學位論文
王珂,《中法戰爭與臺灣》,臺北:中國文化學院史學研究所,1966年6月
王景宜,《中法越南之交涉(18821885)》,臺北:淡江大學歐研所,1981年5月。
林志松,《清廷處理問題之決策過程分析(1880~1885)》,臺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
戰略研究所,1999年6月。
張俊良,《清季中法對越南保護權的爭議—中西國際秩序原理的衝突》,臺北:中國文化
大學政治所,1992年6月。
張進明,《中法越南交涉時期李鴻章的外交政策(1881~1884)》,臺北:中國文化大學
政治所,1995年6月。


BOOK
Allison, Graham T. Essence of Decision:Explain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 1971.
Band ,Edward. Barclay of Formosa.Taiwan:reprinted by Ch’eng Wen
Publishing Co.,1972.
Cady , John F. The Roots of Franch Imperialism in Eastern Asia.
Ithe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54
Eastman, Lloyd E. Throne and Mandarins , China’s Search for a Policy
during the Sino-French Controversy 1880~1885.Cambridge,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 Press, 1967.
Fairbank, J.K.(ed.)The Chinese World Order:Traditional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Garnot, E. L’Expédition Française de Formose,1884~1885. Paris:Ch.
Delagrave, 1894.
Davidson, James W.The Island of Formosa:Past and Present. Taipei:
SMC Publishing INC .,1992.
Dodd, John. Journal of a Blockaded Resident in North Formosa during
the France-Chinese War, 1884-1885. Taiwan:reprinted by Ch’eng
Wen Publishing Co.,1972.
Kiernan ,E.V.G. British Diplomacy in China. London:Cambridge Uni.
Press, 1939.
Mackay, G.L. From Far Formosa – the Island its People and Missions.
Taiwan:reprinted by Ch’eng Wen Publishing Co.,1972.
Morse, H.B.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New
York:Longmans, Green, and Co. , 1910-1918.
Rouil, Chrilstoph. Formos,Des Batailles Presque Oubliées.Taiwan:
Moishe Ltd,200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