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事件的美學政治:二二八展覽(1993-2007)、美術及其後
作者:關秀惠
校院名稱:國立交通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指導教授:劉紀蕙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二二八美學政治藝術政治性展覽部署見證詩學木刻版畫黃榮燦台灣近代美術陳澄波歷史認同家庭攝影影像政治2-28 incidentthe politics of aestheticsdispositifthe poetics of witnessthe works of woodcutHuang Rong-Canearly Taiwan modern artChen Cheng-Bothe identity of historyfamilial photographythe politics of imag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4
本論文預定以1993~2007年的二二八展覽及相關藝術作品為研究對象,討論此期間的二二八展覽如何在國家官方主導與民間團體承辦所構築的美學體制之中,形成二二八事件的政治美學化與見證藝術的侷限。在重新書寫二二八展覽中的見證美學、刻畫二二八事件的木刻版畫,以及反映二二八發生前後文化矛盾的風景畫等等論述裡,最後以在展覽中被定位的後二二八世代藝術家們的作品為例,討論其作品如何利用前輩畫家風景圖像的寓意與攝影媒介的屬性,展現展覽美學體制之外的藝術政治性實踐,從對此政治性實踐的討論之中,開拓關於二二八美展與在後二二八時代中,如何開展關於歷史事件的影像美學政治性討論。
本論文分為兩部分,第一部份是從當代美學政治談論的感性分享與美學體制的劃分,來提出二二八展覽的美學體制在各種詮釋與言說、政治性活動扣連之中所形成的展覽框架。此外,探討見證藝術除了既有的象徵符號圖示,是否藝術詩學可回應見證的(不)可能性與見證他者創傷。第二部分承接第一部份已提出的問題化觀點,試圖重新提出開創性的論述,第四章討論黃榮燦恐怖的檢查的見證屬性不在於是第一個畫出二二八事件發生的作品,而是在於當時代黃榮燦版畫創作的個人涉身性的藝術政治性創作。第五章提出從近代美術開始的學院訓練到當代藝術的創作,風景畫與其中的象徵內涵如何轉化為二二八展覽與受難藝術家作品中的重要圖徵。此圖徵又如何接續在第六章提到的,為後二二八世代藝術家藉此表現歷史認同瓦解與情感記憶的非─場所影像。後二二八世代藝術家也與其他當代藝術家構築了後二二八時代氛圍中的當代美學共同體,藝術家們在個人與家庭成長的經驗裡,透過攝影媒介的屬性展現對於未曾經歷事件的歷史觀感與時代記憶。
本論文最後希冀延伸以上各章的討論,思辨事件後影像的批判性是否能不斷出現且持續被討論。此也呼應本論文何以以美學政治的研究方法介入討論二二八事件之後的美學形式。事件之後的各種展覽與紀念活動構築的感性共同體中,藝術創作的政治性如何能在共識分享的結構中製造異識,是使得事件後的詮釋不陷入偏頗對立與發生持續討論的可能。以西方當代學者對於猶太屠殺事件影像與真實的再現爭議中提出的歷史影像批判的可能性為例,本論文也涉及了與藝術政治性、歷史影像的辯證與影像政治性等相關連命題的討論。最終不能忽略的,事件的美學政治性的倫理轉向之中,受難者的證言、藝術/影像的詮釋與美學表現一樣,都不能陷入任何被絕對化的位置。
This thesis focuses on discussing the exhibitions of 2-28 incident, and its related artworks from 1993 to 2007. By literarily reviewing the formations and critics of these exhibitions, this thesis argues that these exhibitions has constructed the aesthetics regime about the presentation of 2-228 and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particularly the limited display of the witness. This thesis thus would propose some important main subject to discuss the 228 exhibitions and the related artworks: the expression of witness art of the 228 event, the culture paradox before the 228 event and after, and the response of Taiwan contemporary art.
The discussion of this thesis will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par, Chapter 2 and Chapter 3, mapping the historic formation of the he exhibitions of 2-28 incident, and point out the framing work about the exhibition and commemoration of 2-228 incident is becoming an aesthetics regime and restricting the meaning of witnessing art. With the discursive critics and problematic issue deduced from the first part, the second part attempts to propose a new and also important discourse about the aesthetics of 2-228 incident.The Chapter4, by re-finding the firsthand articles, life resource, and the woodcuts of Huang Rong-Can(黃榮燦), reclaims the politics of Huang Rong-Can’s woodcut resides in his unique aesthetics of artistic expression, which is involved in his social practice of people’s life and is indeed different from the appliance of revolution art, advocated by the artists of the Chinese Left –wing Woodcut Movement. The Chapter 5 re-examines the landscape painting in early Taiwan modern art; the important case is the artworks of Chen Cheng-Bo(陳澄波). Chapter 5 indicate that, due to the doubleness of cultural identity and affection beneath in landscape painting, the landscape painting would be a symbol featured the White Terror after 2-28incident, though the landscape painting ever been an genre painting under the gaze of Japan colonial government. The Chapter 6 focuses on the politics of the images in the era of post 2-28 artistic works. Through the has-
mentioned post 2-28 artists work and intervene with the former artists, they create a field happening about the non-lieu image which presenting how their historic identity collapse; furthermore, other contemporary artists have also work out the photo-mages about how to deal with the historic event and give a critical angle for discussing it.
This thesis lastly would like to propose the potential of the critics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event, like the 2-28 incident has been mentioned. This is also the reason why the theory of the politics of aesthetics been adopt as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of this thesis. With elaborating the discussion of the aesthetic effect and the dissensus of the aesthetic community, the thesis seeks to think the possibility of departing from any binary interpretation based in opposition location. The subject of this thesis thus will be assigned on some important topic: the politics of art, dialectics of historic images and the politics of image. Nevertheless, when the ethic discussion of 2-28 incident be included, namely the ethic turn of the politics of aesthetics, what cannot be neglected is the continual critics about the absolution sacred of the victim.
參考文獻
一、中文
(一)書籍
王素峰,〈渡越二二八與美學的界面〉,《悲情昇華:二二八美展》,台北巿立美術
館編, 台北:台北巿立美術館, 1997,頁39-44。
王福東,《台灣新生代美術巡禮》,台北:皇冠,1993。
王德育,〈高彩度的追逐者—李石樵〉,《台灣美術全集8 李石樵》,台北:藝術
家,1993,頁17-43。
王嘉驥,〈家—以台灣現當代藝術為脈絡〉,《家:2008台灣美術雙年展》台中:
國立台灣美術館,2008,頁8-18。
白雪蘭,〈本質與永恆的追求者—試論廖德政的畫風、生平及創作之源〉,《廖德
政回顧展》,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1,頁7-19。
李喬,〈後殖民時代,台灣『自我文化意識』的探索〉,《鄉思.鄉愁.家在何方》,
台北:海洋台灣出版社,2005,頁106-111。
李欽賢,《臺灣美術歷程》,台北:自立晚報,1992。
——,《台灣美術閱覽》,台北:玉山社,1995。
——,《綠野‧樂章 廖德政》,台北:雄獅美術,2004。
李淑珠,《表現出時代的Something : 陳澄波繪畫考》,台北:典藏,2012。
李錫奇,〈中國現代版畫藝術的發展〉,《當代台灣繪畫文選1945-1990》,台北:雄獅,1991,頁180-185。
何經泰,《白色檔案》,台北:時報,1991。
林宜靜,〈自然的形體與靈魂—廖德政風景畫的發展與脈絡〉,《大地行吟—廖德
政88回顧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8,頁18-31。
林育淳,《油彩.熱情.陳澄波》,台北:雄獅,1998。
——,〈陳澄波生命之旅的現實地與桃花源圖象〉,《行過江南—陳澄波藝術探索
歷程》,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12,頁6-14。
林復南,〈在幸福裡看一段悲劇第三次紀念二二八台灣畫展序〉,《二二八與畫會
時代專輯》,1995,2、3號,第15期,頁86。
林惺嶽,《台灣美術風雲40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
胡永芬,〈台灣美術及其意識的「位置」—文件大展、K18之後的思索與考量〉
(1992),《台灣美術中的台灣意識》,台北:雄獅,1994,頁255-272。
倪再沁,《台灣當代美術初探》,台北:皇冠,1993。
——,《台灣美術的人文觀察》,台北:雄獅,1995
——,《台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雜誌30年版》,台北:藝術家,2005。
——,《台灣美術論衡》,台北:藝術家,2007。
徐文琴,〈從寫實到隱喻抽象—二二八及五○年代白色恐怖時期台灣油畫初探〉,
《悲情昇華-二二八美展》,台北:市立美術館,1997,頁31-37。
施並錫,〈為了不讓歷史事件重演—重塑歷史現場與圖像的策展思考〉,《重塑歷
史現場與圖像》,台北:市立美術館,1999,頁10-20。
梅丁衍,〈台灣現代藝術「主體」迷思〉(1991),《台灣美術中的台灣意識》,台
北:雄獅,1994,頁273-278。
郭力昕,〈堅持人的尊嚴─何經泰的人物攝影〉,《白色檔案》,台北:時報,1991。
——,《書寫攝影:相片的文本與文化》,台北:元尊,1998。
陳金都(陳順築),〈穿過記憶的家族切片:「複寫」陳順築的家族影像〉,《複寫
記憶 : 陳順築的家族影像》,台北:台北漢雅軒,1999。
陳玲芳記錄/整理,〈凝視台灣—啟動台灣美術中的二二八元素〉,《凝視台灣—
啟動台灣美術中的二二八元素》,台北:海洋台灣出版社,2002,頁
178-187。
陳香君,《藝術檔案‧社會閱讀》,台北:典藏,2004。
——,《記憶的表情》,台北:三民書局,2006。
陳建明,〈凝視與審思關於人的權力慾望與存在困境〉,《凝視台灣—啟動台灣美
術中的二二八元素》,台北:海洋台灣出版社,2002,頁193-194。
陳莘,《偽青春顯像館—吳天章》,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12。
陳盈瑛編,《開新:八○年代臺灣美術發展》, 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4。
陳傳興,〈「現代」匱乏的圖說與意識修辭—1980年代台灣之「前」後〉(1992),
《台灣美術中的台灣意識》,台北:雄獅,1994,頁238-254。
陳澄波,〈製作隨感〉(1935),《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
顏娟英編譯,台北:雄獅,2001,頁161。
——,〈美術的回響〉(1937),《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顏娟
英編譯,台北:雄獅,2001,頁166-167。
陳樹升, 《分享臺灣情 :臺灣現代版畫展》,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4。
——,《世紀刻痕:台灣木刻版畫展》,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8。
閔宇經,<自我盜獵與選擇的文本真實:從三部228紀錄片談起>,《國族.想
像.離散.認同:從電影文本再現移民社會》,台北:巨流頁83-103,2010。
葉玉靜編,《台灣美術中的台灣意識 :前九0年代台灣美術論戰選集》,台北: 雄
獅,1994。
黃于玲編,《台灣畫3紀念二二八專輯》,台北市 : 南畫廊,1993。
——,《台灣畫5─台灣人物畫專輯》,南畫廊,台北,1993。
——,《台灣畫─二二八與畫會時代專輯》,台北市 : 南畫廊,1995。
——,《日升月落—廖德政回憶錄(戰前篇)》台北:南畫廊,1996。
——,等日頭—二二八畫裡的故事》,台北:南畫廊,1998。
——,〈作品導讀〉,《人生四季—廖德政八十回顧展》,台北:市立美術館,2001。
黃英哲,〈魯迅思想傳播的另一章—黃榮燦〉,《「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
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台北:麥田,2007,頁183-206。
黃建宏,〈張力區間—附著與牽絆的離散之術〉,《殘念的風景—陳順築個展》,
台北:當代藝術館,2012,頁10-35。
黃海鳴,〈多語言的悲、壯情與立體的反思—談二二八美展裝置藝術部分的作
品〉,《悲情昇華─二二八美展》,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7,頁45-51。
張正霖,〈性別政治—對台灣當代女性藝術發展的反思〉,《多元紛呈—解嚴後new window
台灣美術之研究》,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10,頁82-95。
廖炳蕙,〈由幾幅景物畫看五○至七○年代台灣的城鄉關係〉,《何謂台灣?近代
台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台北:雄獅美術,1997,頁38-55。
廖新田,〈從自然的台灣到文化的台灣:日據時代台灣風景圖像的文化表徵探
釋〉,《台灣美術四論》,台北:典藏,2008,頁45-88
——,〈近鄉情怯:台灣近現代視覺藝術發展中本土意識的三種面貌〉,《台灣美
術四論》,台北:典藏,2008,頁123-156。
——,〈日據時代台灣美術研究的思考〉,《台灣美術四論》,台北:典藏,2008,
頁157-175。
——,《多元紛呈:解嚴後台灣美術之研究》,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 2010。
廖德政,〈描繪台灣新文化的藍圖〉,《二二八紀念美展》,台北:帝門藝術中心,
1995,頁4-5頁。
——,〈大地尚未完成〉,《人生四季—廖德政八十回顧展》,台北:市立美術館,
2001,頁6。
廖錦媛,〈台展東洋畫部與「地方色彩」〉,《台灣美術百年回顧學術研討會論文
集》,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00
魯迅,〈340328 致陳烟橋〉,《魯迅全集‧書信》13卷,郭娟編,北京:人民文學,2005a,頁53-54。
——,〈350204 致李樺〉,《魯迅全集‧書信》13卷,郭娟編,北京:人民文學,2005b,頁371-373。
——,〈350616 致李樺〉,《魯迅全集‧書信》13卷,郭娟編,北京:人民文學,2005c,頁481-483。
——,〈〈近代木刻選集〉(1)小引〉(1929),《魯迅文集—集外集拾遺》,北京: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a,頁177-178。
__,〈〈近代木刻選集〉(2)小引〉(1929),《魯迅文集—集外集拾遺》,北京: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b,頁186-187。
——,〈《新俄畫選》小引〉(1930),《魯迅文集—集外集 集外集拾遺 》,北京: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c,頁192-194。
——,〈一八藝社習作展覽會小引〉(1931),《魯迅文集—二心集 》,北京: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d,頁80。
——,〈《引玉集》後記〉(1934),《魯迅文集—集外集 集外集拾遺 》,北京: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e,頁246-251。
——,〈文藝的大眾化〉(1934),《魯迅文集—集外集 集外集拾遺 》,北京: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f,頁195-196。
——,〈論“舊形式的採用”〉(1934),《魯迅文集—且介亭雜文》,北京: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g,頁14-16。
——,〈連環圖畫瑣談〉(1934),《魯迅文集—且介亭雜文》,北京: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h,頁17-18。
——,〈木刻紀程小引〉(1934),《魯迅文集—且介亭雜文》,北京: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i,頁31-32。
——,〈全國木刻聯合展覽會專輯—序〉(1935),《魯迅文集—且介亭雜文二集》,北京: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j,頁82-83。
——,〈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序目〉(1936),《魯迅文集—且介亭雜文末編 》,北京: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k,頁2-9。
——,〈記蘇聯版畫展覽會〉(1936),《魯迅文集—且介亭雜文末編 》,北京: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l,頁10-12。
魯迅,張望編,《魯迅論美術》,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
橫地剛,陸平舟譯,《南天之虹:把二二八事件刻在版畫上的人》,台北:人間,2002。
謝里法,〈學院中的素人畫家〉,《台灣出土人物誌》,台北:前衛,1988,頁191-231。
——,《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台北:藝術家,1995。
——,〈論二二八事件在台灣美術史上的地位〉,《回顧與省思-二二八紀念美展
專輯》,台北:市立美術館,1996a,頁38-43。
——,〈中國左翼美術在台灣〉,《回顧與省思-二二八紀念美展專輯》,台北:市立美術館,1996b,頁44-50。
——, 〈紀念二二八談美術如何走出台灣政治陰影〉,《悲情昇華-二二八美展》,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7a,頁18-23。
——,《探索台灣美術的歷史視野》,台北:市立美術館,1997b。
——,〈從圖像見證到圖騰再生—超越二二八,回到藝術的原點〉,《歷史現場與
圖像─二二八美展》,台北巿立美術館編,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9,
頁22-25。
簡唐,〈另一類的二二八,化妝過的二二八〉,《第七屆二二八紀念美展畫冊─記
憶的伸張與跨越》,台北:海洋台灣出版社, 2003,頁152-154。
——,〈跨越族群斷層危機,邁向二二八國際新視野〉,《第八屆228紀念創作展
專輯─繪我價值寫我尊嚴》,台北:海洋台灣出版社,2004,(無頁碼)。
——,〈「228紀念創作展」的新時代價值與意義〉,《鄉思‧鄉愁‧家在何方—228
一甲子宿命展》,台北:海洋台灣出版社,2005,頁117-136。
顏娟英,〈勇者的畫像─陳澄波〉,《台灣美術全集1陳澄波》,台北:藝術家,1992,
頁27-48。
——,〈觀音山畔的畫家—廖德政的油彩風景〉,《台灣美術全集 第十八卷 廖
德政》,台北:藝術家,1995,頁16-41。
——,〈觀看與思索風景〉,《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台北:
雄獅,2001a,頁20-29。
——,〈台展東洋畫地方色彩的回顧〉,《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
(上),台北:雄獅,2001b,頁486-501。
蘇振明,〈「二二八紀念美展」問思錄—台灣「社會圖象」的再生與期許〉,《歷史
現場與圖像─二二八美展》,台北巿立美術館編, 台北:台北巿立美術館,
1999,頁26-31。
——,〈從一隻鳥仔「哮救救」到「哮啾啾」:「2000年嘉義二二八美展」的策展
理念與省思〉,《嘉義二二八美展專輯》,嘉義:嘉義文化局,2000,頁6-9。
蘇珊.宋塔克,黃翰荻譯,《論攝影》,台北:唐山,1997。
羅秀芝,《臺灣當代美術大系 議題篇:文化‧殖民》,台北:藝術家,2003。
羅潔尹編,《台灣美術與社會脈動》,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00。
——,《台灣美術與社會脈動2 :寶島曼波》,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07。
羅蘭.巴特,許綺玲譯,《明室》,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1997。
蕭瓊瑞,《台灣美術史研究論集》,台中:伯亞,1991。
——,《觀看與思維:臺灣美術史研究論集》,台中:省立美術館,1995。
——,〈建立在史料上的詮釋—詳讀顏娟英的〈勇者的畫像—陳澄波〉〉,《島嶼
色彩─臺灣美術史論》,台北:東大,1997a,頁263-274。
——,〈素人與否?—從陳澄波幾幅未公開的作品,重思其藝術本質〉,《島嶼色
彩─臺灣美術史論》,台北:東大,1997b,頁319-327。
——,〈陳澄波作品中的空間表現及其相關問題〉,《島嶼色彩─臺灣美術史
論》。台北:東大,1997c,頁328-356。
——, 〈後二二八世代與二二八─從建碑到美展的思考〉,,《凝視與形塑─後二
二八世代的歷史觀察》,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8,頁8-21。
——,〈伊啦,福爾摩沙!—陳澄波筆下的台灣林木〉,《切切故鄉情 陳澄波紀念
展》,高雄:市立美術館,2011,頁18-24。
劉永仁,《反思:七○年代臺灣美術發展》,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04。
蔣勳,〈家.國.歷史.父親〉,《當代中國電影1995-1997》,黃物蘭主編,台北:
時報,1998,頁48-53。
鄭梓,〈記憶、傷痕與歷史再現—二二八事件中一位外省編導「影像札記」的解
析為例〉《二二八事件60週年紀念文集》,台北:二二八紀念館,2008,頁
129-169。
薛燕玲,〈日治時期台灣美術的「地域色彩」〉,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04。
——,〈帝國視線:日治時期台灣美術地方色彩的表裏〉,《日治時期臺灣美術的"
地域色彩"展論文集》,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07,頁125-138。
《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行政院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組編,賴澤涵主筆,台北:
時報,1994。
尚.拉普朗虛(Jean Laplanche)及尚-柏騰.彭大歷斯(J.-B. Pontalis)《精神分析辭彙》,台北:行人,2001 。
尼古拉斯.米爾佐夫,《視覺文化導論》,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Catherine Grout,《重返風景:當代藝術的地景再現》,黃金菊譯,台北:遠流,
2009。
H.馬庫色,羅麗英譯,《愛欲與文明》,台北:南方,1988。

(二)畫冊與館刊
《228紀念美展》,台北:誠品畫廊,1993。
《二二八事件六十週年暨臺北二二八紀念館十週年紀念特展專輯》,蘇瑤崇撰 文,台北:北市文化局,1997。
《回顧與省思—二二八紀念美展》,台北巿立美術館編, 台北:台北巿立美術館,
1996。
《悲情昇華─二二八美展》,台北巿立美術館編, 台北:台北巿立美術館,1997。
《凝視與形塑—後二二八世代的歷史觀察》,台北巿立美術館編, 台北:台北市
立美術館,1998。
《歷史現場與圖像─二二八美展》,台北巿立美術館編, 台北:台北巿立美術館,
1999。
《時代的他者:二二八的美術見證》,台中:台灣省立美術館,1999。
《台北市二二八紀念館活動成果2000-2001》,施國政編,台北:二二八紀念館,
2001。
《愛.希望與和平:二二八事件在高雄紀念專輯》,許雪姬編,高雄:高市史博
館,2000。
《嘉義228美展》,嘉義:嘉義市文化局,2000。
《凝視台灣─啟動台灣美術中的228元素》,第六屆二二八紀念美展,台北:海
洋台灣出版社,2002。
《第七屆二二八紀念美展畫冊─記憶的伸張與跨越》,台北:海洋台灣出版社,
2003。
《第八屆228紀念創作展專輯─繪我價值寫我尊嚴》,台北:海洋台灣出版社,
2004。
《第九屆228紀念創作展—鄉思.鄉愁,家在何方—228的一甲子宿命循
環》,台北:海洋台灣出版社,2005。
《回顧.覺醒.守護 1993~2007歷屆228紀念美展文件專輯》,台北:海洋台灣
出版社,2007。
《巨視.微觀.多重鏡反:解嚴後臺灣當代藝術的思辯與實踐》,蔡昭儀編, 台
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6。
何經泰,《白色檔案》,台北:時報,1991。
吳天章,《吳天章1997》,台北:印象畫廊,1997。
梅丁衍,《梅丁衍》, 台北: 臻品藝術中心,1992。
——,《梅丁衍》,台北:當代藝術基金會,2003。
莊永明編,《臺北二二八紀念館典藏文物》,台北:二二八紀念館,1998。
陳順築,《複寫記憶:陳順築的家族影像》,漢雅軒畫廊,1999。
——,《四季遊蹤》,台北:伊通公園畫廊,2004。

(三)碩博士論文
吳宇棠,《臺灣美術中的「寫實」(1910—1954):語境形成與歷史》,輔仁大學
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

(四)《悲情城市》文獻
李振亞〈從歷史的回憶到空間的想像:侯孝賢電影中都市影像的失落〉,《中外文學》,27:5=317,1998,頁120-135。new window
林徐達,〈後殖民臺灣的懷舊想像與文化身分操作〉,《思想》,14期,2010,頁new window
111-137。
林文淇,〈「回歸」、「祖國」與「二二八」—「悲情城市」中的臺灣歷史與國家屬
性〉,《當代》, 106期,1994,頁94-109。
——,〈九0年代臺灣都市電影中的歷史、空間與家/國〉,《中外文學》,27:5=317,
1998,頁99-119。
——,〈「醚味」與侯孝賢電影詩學〉,《電影欣賞學刊》,25:2,130期, 2007,
頁104-117。
丸川哲史,〈與殖民地記憶/亡魂之搏鬥—臺灣的後殖民心理地圖〉,《中外文學》,朱惠足譯, 31:10=370,2003,頁29-42。new window
劉現成,〈放開歷史視野--重新檢視從八○到九○年代偏執的臺灣電影文化論
述〉,《當代》,108期,1995,頁62-85。
黃櫻棻,〈長拍運鏡之後─ 一個當代臺灣電影美學趨勢的辯證〉,《當代》,116
期,1995,頁72-97。
沈曉茵,〈本來就應該多看兩遍:電影美學與侯孝賢〉,《中外文學》,26:10=310,new window
1998,頁27-47。
汪文聖,〈創傷的記憶或遺忘?一個時間現象學的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5,1999,頁77-99。new window
蓮實重彥〈考古學的恍惚—談侯孝賢的「悲情城市」〉,《電影欣賞》,張昌彥譯
,13:1=73,2005,頁80-87。
陳婉麗整理,〈新電影與歷史、社會座談會--從悲情城市談起〉,《新文化》,11期,1989,頁38-46。
陳儒修,〈歷史鏡像的回歸與幻滅--心理分析學說與「悲情城市」〉,《電影欣賞》
11:2=62,1993,頁68-76。
張寧,〈「悲情城市」--以瓦解達成的敍述〉,《當代》,84期,1993,頁84-87。
葉月瑜,〈女人真的無法進入歷史嗎﹖─再讀「悲情城市」〉,《當代》,101期,
1994,頁64-85。
——,〈臺灣新電影:本土主義的「他者」〉,《中外文學》,27:8=32,1999,頁43-67。
楊月蓀,〈一段矛盾的劇變:評「悲情城市」〉,《自由青年》,82:6=724,1989,頁
62-65。
廖咸浩,〈南方異類--以後殖民視角看「悲情城市」與「牛棚」中的語言、沈默
與歷史〉,《中外文學》,22:8=260,2004,頁59-73。
蕭立君〈「悲情城市」中的語言與沈默〉,《明道文藝》,179期,1991,頁76-79。
龔卓軍,〈震撼顛覆,抑或翩然起舞—「悲情城市」的歷史與美學問題〉,《中國論壇》,29:7=343,1990,頁60-62。
侯孝賢訪談,2010.12.10,國家電影資料館電子報:http://epaper.ctfa2.org.tw/epaper101231/2.htm

二、期刊、報刊、研討會論文

王白淵,〈台灣美術運動史〉,《台北文物》,第三卷四期,1995,頁16-65。
王俊明,〈西洋畫壇的權威—訪李石樵畫伯〉(日文),《新新》,7期,1946,10
月17日,頁21。
王嘉驥,〈藝術在政治左右-解嚴後的台灣現象〉,《自立晚報》,1994年10月24
日,19版。
立石鐵臣,〈黃榮燦先生的木刻藝術〉(日文),《人民導報》,1946,3月17日。
西川滿,〈日據時期臺灣創作版畫的始末〉,《雄獅美術》,258期,1992,8月,
頁130-133。
江冠明,〈陳順築 在影像記憶交錯的地帶〉,《新台灣》,423期,台北:新台灣,
2004。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17354
李敏勇,〈殞落的星—陳澄波——世紀的追悼與台灣美術的某些反思〉,《雄
獅美術》, 276期,1994,頁46-51。
林伯欣,〈九○年代後期當代藝術策展的論述形構:兼論臺灣美術主體位置的流new window
變〉,《中外文學》29:7=343,2000,12月,頁4-40。
——,〈從展覽政治到展覽詩學--女性藝術策展跨世紀轉向的可能性〉,《典藏今
藝術》,102期, 2001,頁98-100。
——,〈雙重鏡反的文化主體—從展覽機制看近代台灣的國家與美術〉,《典藏今
藝術》,126期, 2003,頁64-69。
吳埗(吳步乃),〈難忘四十年前舊遊地—木刻家朱鳴岡憶台灣之行〉,《雄獅美
術》,210期,1988,頁150-154。
——,〈夢魂所繫的土地—訪光復初曾到台灣的幾位大陸畫家〉,《雄獅美術》,221期,1989,頁60-76。
__,〈思想起—黃榮燦一位被歷史遺忘的木刻版畫家〉,《雄獅美術》233期,
1990,頁70-72。
——,〈 思想起—黃榮燦(續篇)〉,《雄獅美術》,242期,1991,頁87-89。
——,〈 思想起黃榮燦(續三)〉,《雄獅美術》,273期,1993,頁87-92。
——,〈黃榮燦的木刻〉,《雄獅美術》,290期,1995,頁86-88。
吳宇棠,〈「貌似」沒事的黑色幽默 試測梅丁衍「臺灣可樂」的甜度〉‧《典藏今
藝術》,209期,2010,頁57-59。
吳嘉瑄,〈梅丁衍:混種的歷史,混血的文化〉,《典藏今藝術》,187期,2008,
頁160-161。
周文,〈建構台灣美術的沈思〉,《台灣美術》,58期,2004,頁58-75。
林巾力,〈自我、他者、共同體:論洪耀勳《風土文化觀》〉,《台灣文學研究》創
刊號 ,台南:成功大學,2007,頁74-107。
——,〈「地方」與「世界」的辯證:台灣三○年代鄉土文學論述及其文化意涵〉,
《東吳中文學報》,19期, 2010年,頁369-396。
林俐吟,〈圖像的主體輪迴─談梅丁衍的認同裝置〉,《現代美術》,139期,2008,
頁50-57。
洪耀勳,〈風土文化觀——台湾風土との関連に於いて〉,《台灣時報》,1936,6、
7月號。
徐文琴,〈「二二八事件」與臺灣美術創作〉,《雄獅美術》,300期,1996,頁49-58。
李淑珠,〈陳澄波的圖片收藏與陳澄波繪畫〉,《藝術學研究》,第7期,2010,new window
頁119-120。
梅丁衍〈黃榮燦疑雲—台灣美術運動的禁區(上)〉,《現代美術》67期,1996a,
8月,頁40-63。
——,〈黃榮燦疑雲—台灣美術運動的禁區(中)〉,《現代美術》68期,1996b,
10月,頁38-53。
——,〈黃榮燦疑雲—台灣美術運動的禁區(下)〉,《現代美術》69期,1996c,
12月,頁64-76。
——,〈黃榮燦身世之謎‧餘波蕩漾〉,《藝術家》,1999,頁372-376。
——,〈四○年代台灣「木運」滄桑〉,《時代的他者—二二八年代的美術見證》,
台中:台灣省立美術館,1999,頁3-10。
——,〈戰後初期台灣《新現實主義美術》之孕育及流產—以李石樵畫風為例〉
《現代美術》,88期,2000,2月,頁42-56。
——,〈美術家的正義之聲--「恐怖的檢查」〉,《典藏今藝術》,114期,2002a,
頁70-73。
——,〈黃榮燦為誰犧牲﹖〉,《典藏今藝術》,114期,2002b,頁74-75。
——,〈由「光復初期」的美術現象環視二‧二八風景〉,《歷史月刊》, 217
期,2006,頁21-30。
陳文祥,〈「二二八美展」作為藝術與政治的辯正場域〉,《現代美術》,77期,1998,頁55-58。
陳宏勉,〈虛擬「二二八美展」—走過二二八的藝術家和其意義〉,《現代美術》,70期,1997,頁4-6。
陳重光,〈張義雄口述陳澄波老師與我〉,《雄獅美術》第100期(1979年6
月),頁125-129。
陳重光,〈回首竟百年——「嘉義人——陳澄波百年祭」紀念展有感〉,《雄
獅美術》,第276期,1994,頁35-45。
陳香君,〈從二二八歷史創傷書寫看重建台灣文化主體 上篇〉,《典藏今藝術》,3
月,2004a,頁142-145。
——,〈從二二八歷史創傷書寫看重建台灣文化主體 下篇〉,《典藏今藝術》,4
月,2004b,頁144-147。
——,〈吳天章:笑話批判家國的史詩〉,《典藏今藝術》,台北:典藏,2005,
頁110-114。
——, “Reading Taiwan and the Issue of Difference in a Global/Local Frame:
Epitaph by Wu Mali in Sadness Transformed: 2.28 Commemorative Art
Exhibition in Taiwan in 1997,”in The Margins of Becoming: Identity and Culture
in Taiwan, Studia Formosiana, Mark Harrison and Carsten Storm (eds.), Vol.5,
Wiesbaden, Germany: Harrassowitz, 2007, pp.185-198.
陳家俐,〈創傷、博物館與集體記憶之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6期,2007,
頁105-143。
陳烟橋,〈魯迅論木刻版畫〉,《月刊》,第1卷第5期,1946a,頁41-47。
——,〈魯迅怎樣指導青年木刻家〉,《文藝春秋》第2卷第4期,1946b,3月15
日,頁77-83。
——,〈魯迅先生與中國新興木刻藝術〉,《台灣文化》,第一卷第二期,1946c,
11月1日,頁10-12。
陳樹升,〈魯迅‧中國新興版畫‧台灣四零年代左翼版畫(上)〉,《臺灣美術》,
11:4,44期,1999a,4月,頁30-54。
——,〈魯迅‧中國新興版畫‧台灣四零年代左翼版畫(下) 〉,《臺灣美術》,
12:2,46期,1999b,10月,頁85-96
——,〈從寫實到隱喻—二二八年代台灣版畫初探〉,《時代的他者—二二八年代
的美術見證》,台中:國美館,1999c,頁11-23。
——,〈黃榮燦與光復初期的臺灣美術─從《恐怖的檢查─臺灣二二八事件》談起 〉,《台灣美術》,59期,2005,1月,頁64-85。
陳樹升,〈魯迅˙中國新興版畫˙台灣四○年代左翼版畫(上)〉,《台灣美術》,
44期,1999,頁30-54。
——,〈魯迅‧中國新興版畫˙台灣四○年代左翼版畫(下)〉,《台灣美術》,46
期,1999,頁85-96。
——,〈黃榮燦與光復初期的台灣美術—從《恐怖的檢查—台灣二二八事件》談
起〉,《台灣美術》,59期,2005,頁65-86。
——,〈現代性的開展—戰後至70年代以前台灣現代藝術的發展〉,《台灣美術》,
69期,2007,頁44-59。
陳遵旭,《記憶拼圖下的浴血百合:二二八事件六十週年紀念特展圖錄》,南投new window
市 : 臺灣文獻館,2007。
——,《搖筆道出記憶拼圖─二二八事件六十週年紀念特展》,《臺灣文獻》別
冊,22期, 2007,頁21-30。
甦甡,〈也漫談台灣藝文壇〉,《台灣文化》,第二卷第一期,1947,頁14-17。
阮美姝,〈二二八紀錄片/林江邁的真真假假〉,《自由時報》2010,8月10日。
侯宜人,〈聚合記憶上的家族紀念碑—談陳順築的影像裝置〉,《雄獅美術》,273
期,1993,頁72-75,。
張炎憲,〈臺灣知識分子的戒嚴記憶〉,《臺灣風物》,60:4,2010,頁227-252。new window
張頌仁,〈複寫的儀式〉,《藝術家》,293期,台北:藝術家,1999,頁390-391。
黃寶萍,〈未見悲情,遑論昇華﹖─看北美館「二二八美展」〉,《藝術家》,44:4,
263,1997,頁309-311。
黃海鳴,〈台灣主體性雙年展只是場「無心的大拜拜」〉,《藝術家》,257期,
1996,頁410-417。
——,〈與崩解消失隔離力量的搏鬥或和解—試分析陳順築在台北當代藝術
館〉,《藝術家》,2012,頁190-193。
黃榮燦,〈抗戰中的木刻運動〉,《月刊》第1卷第2期,上海:權威出版社,1945,
12月,頁61-62。
——,〈迎一九四六—願望直前〉,《人民導報》,〈南虹〉第2期,1946a,1月4
日。
——,〈從學習說起〉,《人民導報》〈南虹〉,第26期,1946b,1月28日。
——,〈關於造形藝術〉,《人民導報》〈南虹〉,第28期,1946c,1月30日。
——,〈怎樣利用假期〉,《人民導報》〈南虹〉,第34期,1946d,2月8日。
——,〈婦女要求民主〉,《人民導報》〈南虹〉,第35期,1946e,2月11日。
——,〈新興木刻藝術在中國〉,《台灣文化》,第一卷第二期,1946f,9月15日,
頁14-16。
——,〈木刻家A.克拉甫琴珂(上)〉,《新生報》〈星期畫刊〉,1946g,10月6日。
——,〈悼魯迅先生—他是中國的第一位新思想家〉,《台灣文化》,第一卷第二期,
頁13。1946h年11月1日。
——,〈木刻家A.克拉甫琴珂(下)〉,《新生報》〈星期畫刊〉,1946i,11月3日。
——,〈創作木刻論〉,《和平日報》〈每週畫刊〉,第十一期,1946j,12月1日。
——,〈版畫家:凱綏‧科勒惠支〉,《台灣文化》,第二卷第一期,1947a,1月1
日,頁10-13。
——,〈新現實的美術在中國〉,《台灣文化》,第二卷第三期,1947b,3月1日,
頁15。
——,〈美術教育與社會生活〉,《台灣文化》,第二卷第五期,1947c,8月1日,
頁10-11。
——,〈凱綏‧科勒惠支〉,《新生報》〈橋〉副刊,1948a,9月6日。
——,〈正統美展的厄運—並評三屆《省美展》出品〉,《新生報》〈橋〉,第189
期,1948b,11月29日
——,〈紅頭嶼去來〉,《台旅月刊》,台北:台灣旅行社,1949a,2月。
——,〈濕裝現實的美術—評《台陽美術展》〉,《公論報》〈藝術〉副刊,1949b,
6月5日。
——,〈琉球嶼寫畫記〉,《新生報》〈藝術生活〉,1949c,9月17日。
搖槳,〈在歷史浪潮中翻滾—吳天章史學圖像的四個時代〉,《雄師美術》,235期,
1990,頁159-191。
廖欽彬,〈和辻哲郎的風土論—兼論洪耀勳與貝瑞克的風土觀〉,《華梵人文學new window
報》,第14期,2010,頁64-92。
薛燕玲,〈日治時期臺灣美術從地域觀點呈現殖民的「現代性」〉,《典藏今藝術》,
151: 2005,頁98-102。
簡子傑,〈何為「臺灣藝術主體性」?—1996臺北雙年展「臺灣藝術主體性」的
批評論述〉,《臺灣美術》,72 期,2008,頁84-93。
謝里法,〈中國左翼美術在台灣〉,《台灣文藝》, 7、8月號,1986。後刊於《回顧與省思—二二紀念美展》專輯,1996。
顏娟英,〈洗心滌靈 : 廖德政創造風景的歷程〉,《雄師美術》,262期,1992,頁
36-45.
——,〈近代台灣風景觀的建構〉,《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9期,2000,
頁179-206。
曹欽榮,1999〈歷史‧政治‧展示-我看228紀念館〉,《空間》,第114/115期,
頁81-96。
劉紀蕙,〈藝術-政治-主體:誰的聲音?─論後解嚴與後八九兩岸當代美術的政治發言〉,《臺灣美術》,70期,2007,頁4-21。new window
潘桂芳,〈二二八風暴籠罩下的臺灣美術〉,《臺灣史料研究》,32,2008.12,頁new window
62-96。
鄭梓,〈記憶、傷痕與歷史再現—二二八事件一位外省編導「影像札記」的解析
為例〉,《紀念二二八事件60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許雪姬編,高雄市:高雄市文獻會,2008,頁129-169。
鄭慧華,〈追憶那不復記憶的虛空與鄉愁─陳順築「四季遊蹤」系列〉,《現代美術》,114期,2004,頁36-41。
賴瑛瑛,〈展覽權力與論述生產:臺北市立美術館展覽歷史之研究(1983~2010〉,new window
,《藝術學刊》,2:1,2011,頁1-35。
蕭瓊瑞,〈一段沈重歷史的真實面對--「凝視與形塑:後二二八世代的歷史觀察」
籌展宣告〉,《藝術家》,45:5,270,1997,頁240-242。
——,〈建構臺灣美術創作的歷史論述—為形塑二二八的歷史意象而作〉,《山藝
術雜誌》,92,1997,頁90-92。
——,〈拾綴記憶.拼貼情感-陳順築的影像與裝置〉,《藝術家》第418
期,2010年3月,頁202-205。
羅寶珠,〈歷史/現實‧虛擬/妄像的同構與拆解—吳天章的藝術歷程〉,《現代
術》,第121期,台北:市立美術館,2005,頁36-51。
葛莉賽達.波洛克(Griselda Pollock)著,倪明萃譯,〈創傷年代的美學感同與見證〉,《藝術學研究》,第八期,2011,頁71-126。
〈"白色恐怖"—何經泰攝影個展〉,《攝影天地》,183期,1991,7月,頁35。
〈被遺忘的女性:二二八美展女性藝術家座談會〉,《現代美術》,馮慧瑛等紀錄,71卷,1997,頁68-76。
〈受難與昇華的創作對話-歐陽文與陳武鎮座談紀實〉,《台灣史料研究》,莊錦津記錄,32號,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8,12月,頁161-192。
〈談台灣文化的前途〉(日文),《新新》,第7期,1946,10月17日,頁4-8。
〈美術座談會〉,《台灣文化》,台灣文化協進會編,第一卷第三期,1946,12月
1日,頁20-24。
Berque, Augustin(邊留久). “Landscape and the Overcoming of Modernity—Zong
Bing's Principle,”in 《哲學與文化》,第39卷11期,2012,頁7-26。
鄭斐文,〈創傷、記憶與紀念性:《白色檔案》攝影的「反」檔案性〉,發表於文
化研究學會2002年會「重訪東亞:全球.區域.國家.公民」。源自
http://140.112.191.178/csa/year2002/papers/C4_2.doc
梅丁衍,〈梅氏主義〉,非池中藝術網訪談。http://artemperor.tw/talks/65
陳順築,〈漫長20年的迢迢旅途,走進內心的風景〉,《非池中訪談》http://artemperor.tw/talks/94

三、英文
Adams, Ann Jensen. “Competing Communities in the ‘Great Bog of Europe’Identity
and Seventeenth-Century Dutch Landscape Painting, ”in Landscape and
power,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02, pp.35-76.
Agamben, Giorgio. “ What is a Dispositive? ”(Che cosè un dispositivo?), lecture at Eurpean Graduate School lecture, 2005. http://www.egs.edu/faculty/giorgio-agamben/articles/what-is-a-dispositif/part-1/
__, “What Is an Apparatus?” (2006) in What Is an Apparatus? Stand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pp.1-24.
__,Remnants of Auschwitz: The Witness and the Archive, (1999)NY: Zone Books, 2002.
Aristotle. De Anima, trans. by R.D.Hicks, M.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07, pp.71-145.(中譯:《靈魂論及其他》,亞里士多德著;吳壽彭译,北京市 : 商務印書館, 1999,頁100-161,《自然諸短篇》〈感覺與感覺客體〉191-230。)
Bennett, Tony. 'The Exhibitionary Complex', in The Birth of the Museum: History, Theory, Politics. London: Routledge, 1995, pp. 59-88.
__,“Regulated restlessness: museums, liberal government and the historical sciences,”in Culture: A Reformer’s Science, London: Sage,1998, pp. 135-164.
——,“The political Rationality of the Museum,” in Critical Cultural Policy Studies: A Reader, Oxford: Blackwell, 2003, pp.180-187.
Benjamin, Walter. “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 in Illuminations,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1968, pp. 217-251.
——, “Theories of German Fascism: On the Collection of Essays War and Warrior
Edited by ErnstJunger.” Jerolf Wikoff trans., in New German Critique, Issue
17, Spring, 1979, pp.120-28.
——, ‘A Short History of Photography’ in One-Way Street, London:
Verso, 1997, pp. 240–257.
Burgin, Victor. “Re-reading Camera Lucida,”(1982) in The End of Art History:
Criticism and Postmodernity, NJ : Humanities Press International, 1986, p.71-92.
Caruth Cathy, Unclaimed Experience: Trauma, Narrative, and History,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6.
Crimp, Douglas.“Photographys in the Museum,”in On the Museum’s Ruins,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97, pp. 2-42.
Deleuze,“What is a dispositif?”in Michel Foucault, Philosopher, Timothy J.Amstrong ed., NY: Routledge, 1992, pp.159-168.
Derrida, Jacques. Archive fever: A Freudian Impress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8.
____,“Poetics and Politics of Witnessing,”(2004) in Sovereignties in
Question: the Poetics of Paul Celan, Thomas Dutoit ed., NY: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2005, pp. 65-96. 原文:Poétique et politique du témoignage, Paris: L'Herne, 2005.
____, Copy, Archive, Signature, Stand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 2010.
Didi-Huberman, Georges. Génie Du Non-Lieu, Paris: Minuit, 2001.
____,“L'image Brûle,”in Penser Par Les Images, Laurent Zimmermann réunis,
Nantes: Cécile Defaut, 2006, pp.11-52.
____, Images in Spite of All: Four Photographs from Auschwitz, (2003)trans. by
Shane B. Lilli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8.
____, “Opening the Camps, Closing the Eyes: Image, History, Readability, ”(2010)
Katie Tidmarsh trans., in Concentrationary cinema : aesthetics as political
resistance in Alain Resnais's Night and fog, Griselda Pollock and Max Silverman
ed., New York : Berghahn Books, 2011, pp. 84-125.
Dreyfus,Hubert L. and Paul Rabinow, eds. Michel Foucault: Beyond Structuralism and Hermeneutic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2.
Foucault, M. “Of other spaces”(1986) in Visual Culture(volume 3), J. Morra and M. Smith ed., London: Routledge,2006, pp. 93-101.
__,“The Confession of the Flesh” (1977) interview. in Power/Knowledge 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 Colin Gordon ed., 1980, pp. 194-228.
Heckner, Elke.“Whose Trauma Is It? Identification and Secondary Witnessing in the
Age of Postmemory,”in Visualizing the Holocaust :documents, aesthetics,
memory, David Bathrick, Brad Prager, and Michael D. Richardson. Ed., New
York: Camden House, 2008, pp. 62-85.
Hillach, Ansgar. “The Aesthetics of Politics: Walter Benjamin's 'Theories of German
Fascism'”in New German Critique, Issue 17, Spring, 1979, p99-119.
Hirsch, Marianne. Family Frames: Photography, narrative, and postmemory,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____, “Surviving images : Holocaust photographs and the work of postmemory ,” in
Visual culture and the Holocaust, edited 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Barbie Zelizer, New Brunswick, N.J. :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2001, pp.215-246.
____,The Generation of postmemor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2
Kant, Immanuel. Critique of the Power of Judgement,(1790), Paul Guyer and Eric Matthews trans., Paul Guyer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Lacoue-Labarthé, Philippe. Heidegger, Art and Politic : the fiction of the political, (1988) Chris Turner trans., Oxford: Basil Blackwell,1990.
Lacoue-Labarthe, Philippe and Jean-Luc Nancy., Retreating the Political, Simon
Sparks ed., London: Routledge, 1997.
LaCapra, Dominick. “‘Traumatropisms’: from trauma via witnessing to the
sublime?”in History and Its Limits: Human, Animal, Violence,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9. pp.59-89.
——, “Holocausr Testimonies,”in Writing History, Writing Trauma,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1, pp.1-42.
Lyotard, Jean-François.“Presenting the Unpresentable: The Sublime,”in Artforum, Lisa Liebmann trans, 20: 8, 1982, pp. 64-69.
——, “Sensus Communis: The Subject in Statu Nascendi,” in Who comes after the Subject?, NY: Routledge,1991, pp. 217-235.
Marc Auge, Non-Places: Introduction to an Anthropology of Supermodernity, John
Howe trans., London: Verso, 1995.
Merleau-Ponty, Maurice. “Cezanne's Doubt,”in Sense and Non-Sense, trans. by Hubert L. Dreyfus &; Patricia Allen Dreyfu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64, pp.9-25.
Nancy, Jean-luc; Lacoue-Labarthe, Philippe. Le Mythe Nazi, Editions de l'Aube,1991.Also See: Critical Inquiry, Vol. 16, No. 2 (Winter, 1990), pp. 291-312.
——, “On Painting and Presence,”in The Birth to Presenc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pp.341-367.
——,The Ground of the Image, (2003)trans. by Jeff Fort, NY: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2005.
Peim, Nick. 2005. “Spectral Bodies: Derrida and the Philosophy of the Photograph as Historical Document,” in 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Vol. 39, No.1, pp. 67-84.
Rancière, Jacques. Disagreement: Politics And Philosophy,(1995)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8.
——, “What Aesthetics can mean,” Brian Holmes trans., in From an Aesthetic Point of View: Philosophy, Art and the Senses, Peter Osborne ed., London: The Serpent's Tail, 2000a, pp.13-33.
——, Le Partage du sensible,Paris: La Fabrique, 2000b.
——, “Jacques Rancière: Literature, Politics, Aesthetics: Approaches to democratic disagreement,”interviewed with Solange Guenoun and James H. Kavanagh. Trans. by Roxanne Lapidus, in Substance: A Review of Theory and Literary Criticism, 29, 2000c, pp. 3-24.
——, “Aesthetic Revolution and Its Out Comes,” in New Left Review, 14, April-March, 2002, pp.133-151.
——, “Aesthetics, Inaesthetics, Anti-Aesthetics,”in Think Again Alain Badiou And The Future of Philosophy, Peter Hallward ed., London: Continuum, 2004, pp.218-231.
——, “From Poltics to Aesthetics?”in Paragraph, Volume 28, 2005, pp.13-25.
——,The Politics of Aesthetics, (2000) London: Continum, 2006a.
——, “The Sublime from Lyotard to Schiller, ”in Jean-François Lyotard: Critical Evaluations in Cultural Theory, Victor E. Taylor &; Gregg Lamber ed., London: Routledge, 2006b, pp.195-207.
——, The Future of The Image, (2003) London: Verso, 2007.
——,The Emancipated Spectator, (2008)London: Verso, 2009a.
——,Aesthetics and Its Discontents, (2004)London: Polity, 2009b.
——,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olitics of images’, 2009c.(來台演講稿,台北藝術大學,2009.11.26)
——, Dissensus: On Politics and Aesthetics, NY: Continum, 2010.
——, “Work, Identity, Subject,”in Jacques Rancière and the Contemporary Scene, Jean-Philippe Deranty and Alison Ross ed., London: Continum, 2012, pp.204-216.
Ricoeur, Paul. “Testimony,” in Memory, History, Forgetting, Kathleen Blamey,
David Pellauer tran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6, pp.161-166.
—, “Memory and Imagination,”、“The Documentary Phase: Archived Memory,”in
Memory, History, Forgetting, Kathleen Blamey, David Pellauer tran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6, PartI: Chap. 1, pp.5-55、PartII: Chap.1,
pp.141-181.
Rogoff, Irit.“Studying Visual Culture.” in Visual Culture Reader, London: Routledge, 1998, pp. 14-26.
Schiller, Friedrich. 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Man, (1794) Elizabeth M. Wilkinson &; L. A. Willoughby, tran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7.
Sekula, Allan.“On the Invention of Photographic Meaning,” in Thinking
Photography, Victor Burgin ed., Hampshire: Macmillan, 1982, pp. 84-109.
____, “The body and the archive,” in October. Vol. 39,1986, pp. 3-65.
Sven-Erik, Rose.“Auschwitz as Hermeneutic Rupture, Differend, and Image Malgré
tout: Jameson, Lyotard, Didi-Huberman,”in Visualizing the Holocaust:
Documents, aesthetics, memory, David Bathrick, Brad Prager, and Michael D.
Richardson. Ed., New York: Camden House, 2008, pp.114-134.
W. J. T., Mitchell. “Imperial Landscape,”in Landscape and power,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02, pp. 5-34.
Chen, Hsiang-Chaun. Beyond Commemoration: The 2-28 Incident, the Aesthetics of
Trauma and Sexual Differences, The University of Leeds, School of Fine Art,
History of Art and Cultural Studies, 200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