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周禮》鄭氏學研究
作者:黃慧芬
作者(外文):Hui- FenHuang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宋鼎宗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鄭玄《周禮》學辨偽訓詁校讎釋經方法Zheng Xuanresearch of Zhoulidistinguishexegesisproofread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04
鄭玄(127─200)為東漢著名的經學巨擘,其學術不僅以《周禮》為核心,會通三禮,更由禮學為發端,遍及羣經註釋,從而形成鄭《注》獨樹一幟的解經特色。唐儒稱揚「禮是鄭學」,《周禮》作為三禮之一,在形塑鄭玄的禮學體系具有舉足輕重的宗主地位。有鑒於過去對鄭玄禮學的研究,成果斐然,若干觀點已成共識。因此,本文旨在考明學人鮮有著墨的議題,以開拓《周禮》鄭氏學新的研治方向。冀望對日後推動編寫斷代《周禮》學史的長程規劃,能有某些實質的助益。
本文取得的研究成果有以下數點:一、考訂漢代《周禮》傳經人物的關係與譜系演變,從而確立鄭玄《周禮》學的形成,是經由「師承」和「著述」匯合為一的發展脈絡。二、闡明《周禮注》的解經內涵,除了掌握前人提出的成果外,更增補「以字解經」、「引羣說解經」、「以禮例解經」、「以人情義理解經」、「以史解經」等方法應用,能突顯經學與圖書版本、語言文字、音韻、史學各學門的密切聯繫。三、溝通東漢許慎、鄭玄兩大經師對《周禮》學說理念之異同,揭櫫學科史的轉變。由此得出從許慎到鄭玄,對《周禮》的學科意識漸次高漲,尊經思潮儼然成形,而與漢儒傳習其他經籍的發展,從謹守「師法」過渡至另立「家法」,演變軌跡如出一轍,能填補禮學史上對許、鄭學術交流的空白。四、廓清《周禮》學史上「偽古文」疑案。自宋儒批駁劉歆偽造《周禮》,更偽古字之說後,迄至清代、民國學者頗多存疑。而經比勘出土文獻及傳鈔古文材料,稽核其形體來源與語用關係,可判定《周禮》的「古文」基本不偽,且來源多元,進使歷來流傳「劉歆偽造古文奇字」之說,就此平息。五、建構鄭玄「以今釋古」的訓詁理論,說明漢儒注釋古書,為解讀文獻語言演化產生的字形變異、聲音借代、意義互涉現象而特設「古今字」加以訓釋。經追溯理論緣起,表述辨識方法,可釐定《周禮注》「古今字」條例凡九項,從「用字」、「造字」雙重原則瞭解鄭玄訓詁理論的內涵。六、剖析鄭玄校讎《周禮》流程,應為:「廣備眾本」、「校勘文字」、「釐析篇章」、「編定目錄」、「撰述篇敘」五項程序,說明鄭玄治經有意識地統合校勘、編書、目錄三大工作,實為後世從事典籍遺文的整理,昭示典範。
鄭玄《周禮》學的貢獻,不止是對漢儒經訓的總結,歷史也證明,伴隨著各朝《周禮》研究,在歷經唐、宋儒是鄭非鄭,到清儒揚鄭解鄭的思辨過程中,凡一切論說皆根柢於鄭《注》而起,此亦能彰顯出鄭玄禮學亙古而彌新的真正價值。
SUMMARY
This study focuses on Zheng Xuan's research of Zhouli , our purpose is to research the topics which are the scholars haven’t research. First of all, we discuss the process of Zheng Xuan's research of Zhouli, by arranging his feature of comment of ZhouliChu, expanding the connection of the research realm of classics, books version, languages and words and other knowledge. Secondly, by researching academic history, we can find out that what is the achievement of ZhouliChu in classics, language and words and proofreader, then we can value Zheng Xuan's contribution in his comments of classics.
INTRODUCTION
Zheng Xuan, was the authority in classics in “East Han Dynasty”, his research was not only as the core of Zhouli but also started with studies of Li, all over the interpretation, then becomes the feature of Zheng Xuan’s explanation. The scholars in Tang Dynasty, praised “The center of Zheng Xuan's research was Li ”, as the one of three Li, Zhouli was in the key point in becoming Zheng Xuan’s research. Due to the research of Zheng Xuan’s studies of Li, we have had some consensuses. Therefore
, my study focuses on what the scholars didn’t notice, to expand the new realm of Zheng Xuan's research of Zhouli.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is study obtained materials from Zhoulichu, and discussed what Zheng Xuan used to explain Zhouli, like Zheng Xuan’s interpretation and other what he summarized and discussed with others scholars and students. I hope the methods what I used, “bibliography analyze” , “statistics analyze” , “synchronicity compare” , “diachronic compare” , “double evidence law”, could achieve my expecting results.
RESULTS AND DISCUSSION
This study has six results. Firstly, to study the changes of inheriting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Han Dynasty, knowing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Zheng Xuan's research of Zhouli was by “teaching” and “writing”, which combined two in one. Secondly, to explain the meaning of ZhouliChu, to supply “explain by words”, “explain by those explanation”, “explain by example of Li”, “explain by duty and humanity”, “explain by history”, ought to this methods, we can magnify the connection of classic and other realms. Thirdly, to understan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of Xu Shen and Zheng Xuan in Zhouli, we found out that from Xu Shen, who obeyed his teacher’s methods to Zheng Xuan, who formed his methods, that could fill the blank in their communication in Li’s history. Fourthly, to clarify the question of “fake old words ”in Zhouli studies’ history, determining the old words in Zhouli were not fake basically, subsiding the controversy that Zhouli was counterfeited by Liu Shin. Fifthly, to establish the theory of Zheng Xuan “explain contemporary words by old words” , clarifying the nine regulations “ancient and modern words” of Zhoulichu. Sixthly, to analyse the procedure, which Zheng Xuan proofreaded, is the five access: “collect various versions” , “correct words” , “classify chapters” , “compile contents” , “write preface” , these could figure out that Zheng Xuan combine proofread, arrange and catalog thoughtfully, it could be the classic in arrange books and old words.
CONCLUSION
The contribution of Zheng Xuan’s Zhouli is not only the conclusion of the scholars’ classics explanation in Han Dynasty but also stands out the real value of his research.
一、古籍文獻(依作者時代先後排列)

(一)經部

﹝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印清嘉慶20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

1.禮類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民國﹞彭林整理:《周禮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標點本
﹝清﹞孫詒讓撰,﹝民國﹞王文錦,陳玉霞點校:《周禮正義》 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標點本
以上正經正注合刻之屬
﹝清﹞惠士奇:《禮說》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續修四庫全書》本
﹝清﹞段玉裁:《周禮漢讀考》臺北:漢京出版社,1980年影印《重編本皇清經解》本
﹝清﹞宋世犖:《周禮故書疏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續修四庫全書》本
﹝清﹞徐養原:《周官故書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續修四庫全書》本
﹝清﹞程際盛:《周禮故書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續修四庫全書》本
以上《周禮》考證之屬
﹝清﹞凌廷堪著,﹝民國﹞彭林校點:《禮經釋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影印阮氏文選樓本
以上《儀禮》考證之屬

2.諸經總義類
﹝清﹞臧琳:《經義雜記》 臺北:鐘鼎出版社,1967年
﹝清﹞惠棟:《九經古義》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排印《貸園叢書》本
﹝清﹞王引之:《經義述聞》 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清﹞王引之:《經傳釋詞》 臺北:漢京出版社,1983年
﹝清﹞陳壽祺撰,曹建墩點校:《五經異義疏證》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清﹞江藩撰;周春健注:《經解入門》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清﹞皮錫瑞:《駁五經異義疏證》 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清﹞皮錫瑞:《六藝論疏證》,錄自《經學輯佚文獻彙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第22冊
﹝清﹞袁鈞輯,﹝清﹞皮錫瑞疏證:《鄭志疏證》 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
﹝清﹞皮錫瑞撰,﹝民國﹞周予同增註:《經學歷史》 臺北:藝文印書館,2004年
﹝清﹞皮錫瑞:《經學通論》 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3.諸經目錄文字音義類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 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影印《叢書集成續編》本
﹝清﹞朱彝尊撰,﹝民國﹞林慶彰等編:《經義考新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畢沅:《傳經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影印《百部叢書集成》本
﹝清﹞江藩撰,徐洪興編校:《漢學師承記》 上海:中西書局,2012年
﹝清﹞鄭珍:《鄭學錄》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胡元儀:《北海三考》 合肥:黃山出版社,2009年

4.小學類
﹝漢﹞許慎撰,﹝宋﹞徐鉉校:《說文解字》 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南唐﹞徐鍇:《說文解字繫傳》 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民國﹞魯實先正補:《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清﹞桂馥:《說文解字義證》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說文叢刊》本
﹝清﹞嚴可均:《說文校議》 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說文叢刊》本
﹝清﹞王筠:《說文釋例》 臺北:世界書局,1984年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 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清﹞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正補合編》 臺北 鼎文書局 1983年
﹝清﹞吳玉搢:《說文引經考》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續修四庫全書》本
﹝清﹞程際盛:《說文引經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續修四庫全書》本
﹝清﹞吳雲蒸:《說文引經異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續修四庫全書》本
﹝清﹞柳榮宗:《說文引經考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續修四庫全書》本
﹝清﹞陳瑑:《說文引經考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續修四庫全書》本
﹝清﹞雷浚:《說文引經例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續修四庫全書》本
﹝清﹞承培元:《說文引經證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續修四庫全書》本
以上《說文》之屬
﹝宋﹞郭忠恕,夏竦編;﹝民國﹞李零,劉新光整理:《古代字書輯刊:汗簡‧古文四聲韻》 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清﹞顧藹吉:《隸辨》 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四庫全書》本
﹝清﹞許瀚:《古今字詁疏證》,《山東文獻集成》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年影印山東圖書館藏民國23年瑞安陳氏袌殷堂排印本,第1輯第4部
﹝清﹞羅振玉:《增訂殷墟書契考釋》 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以上古文篆隸真書各體書之屬

(二)史部

1.正史類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 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 臺北:鼎文書局,1983年
﹝唐﹞魏徵等人撰:《隋書》 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以上正史合刻本之屬
﹝漢﹞司馬遷,﹝日﹞瀧川資言考證:《史記會注考證》 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宋﹞王應麟著;張三夕校:《漢藝文志考證》 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以上正史注補考證之屬

2.政書類
﹝南宋﹞鄭樵:《通志》 臺北:商務印書館,2002年影印《四庫全書》本

3.史法類
﹝清﹞章學誠著,王重民通解:《校雠通義》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4.譜錄類
﹝南朝梁﹞阮孝緒撰,﹝清﹞臧庸輯考:《七錄》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續修四庫全書》本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 北京:書苑出版社,2009年
﹝清﹞永瑢等人奉敕纂:《四庫全書總目》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三)子部

1.周秦諸子類
﹝戰國﹞呂不韋編著,﹝民國﹞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3年

2.儒家類
﹝漢﹞荀悅:《申鑒》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諸子百家叢書》本
以上議論經濟之屬
﹝宋﹞王應麟撰,﹝清﹞翁元圻注:《困學紀聞》臺北:大化書局,1982年
﹝南宋﹞洪邁:《容齋隨筆》 臺北:商務印書館,1956年
﹝南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 臺北:正中書局,1982年
﹝明﹞胡應麟撰,顧頡剛校點:《四部正譌》,收錄顧頡剛主編:《古籍考辨叢刊》 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第1集
﹝清﹞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 湖南:岳麓書社,1994年
﹝清﹞王鳴盛:《蛾術編》 臺北:信誼出版社,1976年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清﹞桂馥撰,趙智海點校:《札樸》 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清﹞章學誠:《章氏遺書外編》 臺北:漢聲出版社,1973年
﹝清﹞臧庸:《拜經日記》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清﹞洪頤煊:《讀書叢錄》 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方東樹撰,徐洪興編校:《漢學商兌》 上海:中西書局,2012年
﹝清﹞俞正燮:《癸巳類稿》 臺北:世界書局,1960年
﹝清﹞陳澧,鍾旭元等人校點:《東塾讀書記》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清﹞俞樾:《古書疑義舉例》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清﹞李慈銘:《越縵堂日記》 臺北:文光圖書出版社,1963年
﹝清﹞朱一新:《無邪堂答問》 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
﹝清﹞孫詒讓:《名原》 臺北:藝文印書館,1963年
﹝清﹞孫詒讓:《籀廎述林》 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清﹞康有為:《新學偽經考》 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清﹞葉德輝:《藏書十約》 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
以上考訂之屬

3.雜家類
﹝北齊﹞顏之推撰,﹝明﹞趙敬夫注,﹝清﹞盧文弨補:《顏氏家訓》臺北:廣文書局,1977年

4.釋道類
﹝清﹞丁福保:《六祖壇經箋注》 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3年

(四)集部

1.別集類
﹝清﹞顧炎武:《顧亭林詩文集》 臺北:漢京出版社,1984年
﹝清﹞朱彝尊:《曝書亭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67年影印《四部叢刊》本
﹝清﹞王士禛:《帶經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續修四庫》本
﹝清﹞盧文弨:《抱經堂文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67年影印《四部叢刊》本
﹝清﹞戴震撰,段玉裁編:《戴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清﹞錢大昕:《潛研堂文集》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清﹞姚鼐:《惜抱軒文集》 臺北:中華書局,1981年影印《四庫備要》本
﹝清﹞翁方綱:《復初齋文集》 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
﹝清﹞段玉裁:《經韻樓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清﹞焦循:《雕菰集》 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清﹞阮元:《揅經室集》 臺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
﹝清﹞洪頤煊:《經典集林》 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清﹞顧廣圻:《思適齋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續修四庫》本
﹝清﹞龔自珍:《定盦續集》 臺北:河洛出版社,1975年影印《夏學叢書》本
﹝清﹞俞樾:《春在堂襍文》臺北:中國文獻出版社,1968年影印光緒25年重定本,第4冊
﹝清﹞黃以周:《儆季文鈔》,《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708冊
﹝清﹞張之洞:《張之洞全集》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
﹝清﹞王國維:《觀堂集林》 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2.總集類
﹝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二、近人專著(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1.王利器:《鄭康成年譜》 濟南:齊魯書社,1983年
2.王叔岷:《校讎別錄》 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
3.王叔岷:《校讎學》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5年
4.王振民主編:《鄭玄研究文集》 濟南:齊魯書社,1999年
5.王啟發:《禮學思想體系探源》 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
6.王葆玹:《今古文經學新論》 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7.王夢鷗:《鄭注引述別本禮記考釋》臺北:商務印書館,1969年
8.王靜芝:《經學通論》 臺北:國立編譯館,1992年
9.史應勇:《鄭玄通學及鄭王之爭研究》 成都:巴蜀書社,2007年
10.甘鵬雲:《經學源流考》 臺北:廣文書局,1977年
11.向宗魯著,陳曉莉點校:《校讎學》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2年
12.何宗周《訓詁學導論》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1年
13.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
14.呂思勉:《經子解題》 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15.宋師鼎宗:《拙齋經義論叢》 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
16.李建國:《漢語訓詁學史》 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年
17.李雲光:《三禮鄭氏學發凡》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6年new window
18.李零:《蘭台萬卷:讀〈漢書‧藝文志〉》北京:三聯書店,2011年
19.李學勤:《李學勤早期文集》 石家庄:教育出版社,2008年
20.汪學群主編:《清代學問的門徑》 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21.周予同:《經今古文學》 臺北:商務印書館,1965年
22.周予同撰,朱維錚校:《周予同經學史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23.周予同:《羣經通論》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24.周何:《禮學概論》 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
25.周何:《古禮今談》 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26.周何:《說禮》 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27.周大璞:《訓詁學初稿》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7年
28.季旭昇:《說文新證》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
29.屈萬里:《詩經詮釋》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年new window
30.林慶彰主編:《五十年來的經學研究》 臺北:學生書局,2003年
31.金春峰:《周官之成書及其反映的文化與時代新考》 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32.金德建:《經今古文字考》 濟南:齊魯書社,1986年
33.姜廣輝主編:《中國經學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34.洪成玉:《古今字》 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年
35.胡楚生:《訓詁學大綱》 臺北:華正書局,2005年
36.胡樸安,胡道靜合著:《校讎學》 臺北:商務印書館,1968年
37.胡樸安:《中國訓詁學史》 上海:上海書店,1984年
38.胡樸安:《中國文字學史》 臺北:商務印書館,2006年
39.范常喜:《簡帛探微─簡帛字詞考釋與文獻新證》 上海:中西書局,2016年
40.孫永選等人合著:《訓詁學綱要》 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
41.徐在國:《隸定古文疏證》 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
42.徐復觀:《周官成立之時代及其思想性格》 臺北:學生書局,1980年
43.徐復觀:《兩漢思想史》 臺北:學生書局,1985年
44.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 臺北:學生書局,2004年new window
45.耿天勤主編:《鄭玄志》 濟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
46.馬宗霍:《說文解字引經考》 臺北:學生書局,1971年
47.馬宗霍:《中國經學史》 臺北:商務印書館,2006年
48.馬宗霍,馬巨合撰:《經學通論》 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49.高明:《高明經學論叢》 臺北:黎明出版社,1978年
50.高明:《禮學新探》 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51.張涌泉:《漢語俗字研究》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52.張能甫:《鄭玄註釋語言詞彙研究》 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
53.張富海:《漢人所謂古文之研究》 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
54.張舜徽:《清人筆記條辨》 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55.張舜徽:《鄭學叢著》 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56.張舜徽:《廣校讎略》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57.梁啟超:《飲冰室文集》 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58.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new window
59.梁啟超講;周傳儒筆記:《古書真偽及其年代》 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60.章太炎:《訄書》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61.章太炎:《國學講演錄》 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
62.章太炎:《太炎文錄續編》,《章太炎全書》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63.章太炎:《國故論衡》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
64.章權才:《兩漢經學史》 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65.陳垣 :《校勘學釋例》 上海:上海書店,1997年
66.喬秀岩:《北京讀經說記》 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67.彭林:《周禮主體思想與成書時代之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68.彭林:《三禮研究入門》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
69.彭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 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70.曾貽芬,崔文印合著:《古籍校勘說略》 成都:巴蜀書社,2011年
71.程千帆,徐有富著:《校讎廣義》 濟南:齊魯書社,1998年
72.馮友蘭:《中國哲學史》 臺北:商務印書館,1993年
73.黃永武:《許慎之經學》 臺北:中華書局,1972年new window
74.黃季剛:《黃侃論學雜著》 臺北:漢京出版社,1984年
75.黃季剛述,黃焯編輯:《文字聲韻訓詁筆記》 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76.楊天宇:《鄭玄三禮注研究》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77.楊東蓴:《中國學術史講話》 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78.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全編》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79.葉國良:《宋人疑經改經考》 臺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70年new window
80.葉國良:《經學側論》 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
81.葉國良、夏長樸、李隆獻等人合著:《經學通論》 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
82.葉國良:《禮學研究的諸面向》 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new window
83.裘錫圭:《文字學概要》 河北:商務印書館,1988年
84.裴普賢:《經學概述》 臺北:開明書店,1968年
85.趙振鐸:《訓詁學史略》 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
86.齊佩瑢:《訓詁學概論》 臺北:華正書局,2006年
87.劉大鈞主編:《鄭學叢論》 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3年
88.劉咸炘:《劉咸炘學術論集》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89.劉師培:《國學發微》 臺北:廣文書局,1986年
90.劉師培:《經學教科書》 長沙:岳麓書社,2013年
91.劉師培:《儀徵劉申叔遺書》 揚州:廣陵書社,2014年
92.潘斌:《二十世紀中國三禮學史》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93.蔡尚思:《中國禮教思想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94.蔡信發:《說文答問》 臺北:國文天地出版社,1993年new window
95.蔡信發:《訓詁答問》 臺北:學生書局,2004年
96.蔣元卿:《校讎學史》 上海:上海書店,1991年
97.蔣伯潛:《校讎目錄學纂要》 臺北:正中書局,1972年
98.蔣伯潛:《經與經學》 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
99.錢玄:《三禮通論》 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100.錢基博:《經學通志》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101.錢穆:《中國歷史研究法》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102.錢穆:《國學概論》 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0年
103.錢穆:《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104.顧頡剛:《漢代學術史略》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三、單篇論文

1.﹝日﹞安井小太郎,金培懿譯:〈鄭、王異同辨(一)〉,《經學研究論叢》,第10輯。
2.王鍔:〈鄭玄《周禮注》版本考〉,《圖書與情報》,1996年第2期。
3.王霞:〈鄭玄與校讎學〉,《蘭臺世界》,2008年上半月,第1期。
史應勇:〈鄭玄禮學的非學術意義〉,《江南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
4.史應勇:〈鄭玄經學三論〉,《四川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
5.何昆益,呂佩珊合撰:〈《說文》引《周禮》條例考〉,《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第15期。new window
6.吳福祥:〈試論鄭玄就音求義訓詁原則〉,《重慶師院學報》,1989年第2期。
7.李世萍:〈鄭玄《毛詩箋》校勘成就初探〉,《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7年9月第5期。
8.李玉平:〈鄭玄《周禮注》讀如類溝通字際關係術語分析〉,《台州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
9.李玉平:〈試析鄭玄周禮注中的「古文」與「故書」〉,《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9年第5期。
10.李秀娥:〈鄭玄整理圖書的方法〉,《南都學壇》,2002年11月,第22卷第6期。
11.李雲光:〈鄭康成遺書考〉,《聯合書院學報》,1962年第1期。
12.李雲光:〈從三禮鄭注看鄭玄在校勘學上之成就〉,《禮學論集》香港:黃河文化出版社,1997年。
13.李源澄:〈鄭注周禮易字舉例〉,《圖書集刊》1943年第5期。
14.車行建:〈論鄭玄對《禮記‧月令》的考辨〉,《東華人文學報》1999年第1期。
15.林忠軍:〈海峽兩岸鄭玄學術研討會學術總結〉,《周易研究》,2010年第4期。
16.林忠軍:〈論鄭玄以《禮》注《易》方法〉,《武漢大學學報》,2011年第64卷第1期。
17.林慶彰:〈經學史研究的基本認識〉,《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new window
18.林慶彰:〈近二十年台灣研究《三禮》成果之分析〉,《禮學與中國傳統文化:慶祝沈文倬先生九十華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19.林慶彰:〈幾種經學史中的禮學論述〉,《中正漢學研究》 嘉義:中正大學中文系,2014年第1期。new window
20.林曉希:〈近三十年鄭玄禮學研究〉,《中華文化論壇》,2016年第1期。
21.侯家駒:〈有關《周禮》的歷代研究〉,《書目季刊》,第18卷第2期。
22.洪麗娣:〈試談鄭玄箋注中「因聲求義」方法的運用〉,《瀋陽師範學報》,1998年第2期。
23.胡適:〈論秦畤及《周官》書〉,《二十世紀中國禮學研究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1998年。
24.孫德謙:〈劉向校讎學纂微〉,楊家駱主編:《校讎學系編》 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25.徐在國:〈傳抄古文論著目〉,《中國文字學報》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1輯。
26.徐復觀:〈答陳勝長先生「周官非古文質疑」〉,《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編》臺北:時報出版社,1982年。new window
27.馬育成:〈東漢隆禮之勢的形成以及鄭玄的崇尚禮學〉,《南都學刊》,1993年第4期。
28.張能甫:〈關於鄭玄註釋中「讀為」、「讀如」的再思考〉,《古漢語研究》,1998年第3期。
29.張舜徽:〈鄭玄訓詁學發微〉,《華中師院學報》,1981年第3期。
30.莊雅州:〈論高郵王氏父子經學著述中的因聲求義〉,《乾嘉學者的治經方法》 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2000年。
31.陳秀琳:〈「禮是鄭學」說〉,《經學研究論叢》1999年第6輯。
32.陳勝長:〈《周官》非古文質疑─從文字學角度討論徐復觀先生的「論證方法」〉,《考證與反思:從《周官》到魯迅》 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33.陳韻:〈從黃奭所輯《三禮目錄》論「禮是鄭學」〉,《禮學與中國傳統文化:慶祝沈文倬先生九十華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34.曾憲通:〈三體石經古文與《說文》古文合證〉,《古文字研究》 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7輯。
35.曾憲通:〈傳抄古文字編序〉,《中國文字學報》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1輯。
36.黃慧芬:〈徐復觀先生〈周官非古文〉讀後─兼論許慎《說文敘》稱引《周官》之經學意義〉,《雲漢學刊》 臺南:成功大學中文系,2013年,第26期。new window
37.黃慧芬:〈鄭注《周禮》引經敘例〉,《雲漢學刊》 臺南:成功大學中文系,2016年,第32期。new window
38.楊天宇:〈論鄭玄《三禮注》〉,《文史》,1983年第21輯。
39.楊天宇:〈略述中國古代的《周禮》學〉,《南都學壇》,1999年19卷第4期。
40.楊天宇:〈鄭玄生平事蹟考略〉,《河南大學學報》,2001年第5期。
41.楊天宇:〈鄭玄注述考〉,《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
42.楊天宇:〈略論「禮是鄭學」〉,《齊魯學刊》,2002年第3期。
43.楊天宇:〈略述鄭玄校勘《三禮》所遵循的原則〉,《井岡山大學學報》,2010年5月,第31卷第3期。
44.楊志剛:〈中國禮學史發凡〉,《二十世紀中國禮學研究論集》 北京:學苑出版社,1998年。
45.楊晉龍:〈神統與聖統─鄭玄、王肅「感生說」異解探義〉,《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3年第3期。new window
46.楊廣傳:〈論鄭玄通學產生的歷史原因〉,《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47.楊潤陸:〈論古今字〉,陸宗達主編:《訓詁研究》 北京:北京師範出版社,1982年,第1輯。
48.葉國良:〈論許慎經學的幾個問題〉,《中國經學》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8輯。
49.葛志毅:〈鄭玄《三禮注》體系考論〉,《中華文化論壇》,2007年第3期。
50.趙縕:〈曹魏末造王學與鄭學的政治糾葛─鄭小同之死辨〉,《鄭玄研究文集》 濟南:齊魯書社,1999年。
51.劉志剛:〈《說文》段注古今字考〉,《江西社會科學》,2008年5月。
52.潘斌:〈近二十多年鄭玄《三禮注》研究綜述〉,《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7年第5期。
53.蔡信發:〈段注《說文》古今字商兌〉,中國文字學主編:《文字論叢》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第2輯。new window
54.鄧軍,李萍:〈鄭玄隨文釋義的語境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0年第6期。
55.鄭吉雄:〈乾嘉學者治經方法與體系舉例試釋〉,《乾嘉學者的治經方法》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2000年。
56.錢玄同:〈重論經今古文學問題〉,收入顧頡剛主編《古史辨》 上
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5冊。
57.龔傑:〈簡論鄭學與王學的異同〉,《孔子研究》,1990年第2期。

四、學位論文(依論文出版先後排列)
1.李國英:《周禮異文考》 臺北: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66年
2.黃秀燕:《由文字演進看周官古文》臺北:臺灣大學碩士論文,1983年
3.南基琬:《說文段注古今字研究》臺北:輔仁大學碩士論文,1989年
4.彭美玲:《鄭玄《毛詩箋》以《禮》說《詩》研究》 臺北:臺灣大學碩士論文,1992年
5.車行健:《禮儀、讖緯與經義─鄭玄經學思想及其解經方法》 臺北:輔仁大學博士論文,1996年new window
6.梁錫峰:《鄭玄以《禮》箋《詩》研究》 鄭州:鄭州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
7.刁小龍:《鄭玄禮學及其時代》 北京:清華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
8.王曉嵐:《鄭玄注古今字的研究》河南: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9.羅健蔚:《鄭玄會通三《禮》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博士論文,2015年new window

五、工具書

1.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主編:《甲骨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2.王力:《同源字典》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
3.王輝:《古文字通假釋例》 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4.周何總編,季旭昇、汪中文主編:《青銅器銘文檢索》 臺北 : 文史哲出版社, 1995年
5.林慶彰主編:《經學研究論著目錄:1912─1987》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89年
6.林慶彰主編,汪嘉玲等編輯:《經學研究論著目錄:1988─1992》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5年
7.林慶彰,陳恆嵩主編:《經學研究論著目錄:1993─1997》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年
8.林慶彰,蔣秋華主編:《經學研究論著目錄:1998─2002》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13年
9.唐文編著:《鄭玄辭典》 北京:語文出版社,2004年
10.容庚編,張振林、馬國權摹補:《金文編》 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11.徐中舒:《漢語古文字字形表》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12.高明,涂白奎編:《古文字類編》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13.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14.陳松長:《馬王堆簡帛文字編》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15.劉釗:《郭店楚簡校釋》 福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
16.錢玄,錢興奇編著:《三禮辭典》 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年

六、電子資料庫

1.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漢字構形資料庫2.7版」
(http://cdp.sinica.edu.tw/cdphanzi/)
2.臺灣大學中文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資訊科學研究所、數
位文化中心共同開發「小學堂文字學資料庫」
(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