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女性在《儀禮》喪禮中角色之研究
作者:陳冠蓉
作者(外文):CHEN,KUAN-JUNG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葉國良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儀禮》喪禮喪服女性角色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76
《禮記,昬義》曰:「夫禮始於冠,本於昬,重於喪祭,尊於朝聘,和於鄉射,此禮之大體也。」禮非一時、一世而成,先秦女性在喪禮中的角色任務,以《儀禮》的記述最為詳盡和系統化。喪禮以「奉體魄」和「事精神」為二大端,儀節程序、牲體選取、飲食烹調、器用材質和數量......等,皆對顯出喪祭和吉祭的禮儀性質和性別角色意涵。喪事禮略而主哀,祭祀禮隆而主敬:喪事以「親疏」為別,生者各依與逝者的親疏關係服喪;祭事以「位尊」為尚,講究階級身分的貴賤尊卑。喪服制度中的女性角色,與其生命週期發展密切相關,透過女子子、妻、主婦、母等角色,實踐並傳承「婦道」。喪禮以「逝者」為中心,尸位漸行漸遠,主人的權力責任則相對加重。男女的角色差異,具體反映在服制變除、空間分配和哭踊時序上,其主從關係分為不同層次,意義有別於其他禮儀。喪禮雖由男性主導,但女性參與的程度較吉祭更為深入、角色更為多元,且更加彰顯主婦的身分。婦人質弱而無外事,吉祭男外女內、各司其職,旨在體現尸的神惠均等;喪禮嚴明男女內外之別,意義在於穩定宗族秩序,維繫倫常綱紀。男女哀悼任務、適應模式不同,其角色認同差異主要在於:以「哭泣」催化哀悼過程、以「婚姻」連結情感依附和以「報服」建立人情酬償。先秦宗法制度下,男重嫡庶、女必有歸,喪禮奠基於均利的精神,宗族以冠、婚之義為本,成員互助合作、發揮團體輔導效能,並肯定女性角色。婦人無廟、爵等從夫,自生至死,夫妻體敵同尊,未將女性排除於宗族之外。喪禮時、空範圍擴大,涉及宗族內外部人際網絡,不僅是逝者和生者安頓身心、由變動回歸常態的歷程,亦是女性建立自我與群體認同的重要方式。《儀禮》素樸的文字下,蘊含了深刻的奧義,展現先秦儒家喪葬觀的人性關懷和生命智慧。若能權衡時、變,應用於現代社會,當可體察傳統經典與倫理文化價值,對社會風氣、殯葬教育和產業發展有所裨益,養生送死無憾。
參考書目
  本論文參考書目分為古籍、近人專著、論文三大類,編排方式為:古籍分為經學、小學、史學、子學和類書,十三經注疏依古文家次第先後,其餘各按作者年代、姓氏筆畫多寡、出版時間排序;近人專著不另分類,依作者姓氏筆畫多寡、出版時間排序;論文分為學位論文、期刊論文和會議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發表時間排序。出版時間,一律採取西元紀年;專著中之篇章業已隨文標註,故以專著出版資料為主,不再列出篇名和作者。

 一、古籍
(一)經學類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十三經注疏》,嘉慶二十一年江西南昌學堂重刊宋本),2013年3月初版十七刷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十三經注疏》,嘉慶二十一年江西南昌學堂重刊宋本),2013年3月初版十七刷
漢‧毛公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十三經注疏》,嘉慶二十一年江西南昌學堂重刊宋本),
2013年3月初版十七刷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十三經注疏》,嘉慶二十一年江西南昌學堂重刊宋本),2013年3月初版十七刷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十三經注疏》,嘉慶二十一年江西南昌學堂重刊宋本),2013年3月初版十七刷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十三經注疏》,嘉慶二十一年江西南昌學堂重刊宋本),2013年3月初版十七刷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十三經注疏》,嘉慶二十一年江西南昌學堂重刊宋本),
2013年3月初版十七刷
漢‧何休注,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十三經注疏》,嘉慶二十一年江西南昌學堂重刊宋本),2013年3月初版十七刷
晉•范寧注,唐•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十三經注疏》,嘉慶二十一年江西南昌學堂重刊宋本),2013年3月初版十七刷
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十三經注疏》,嘉慶二十一年江西南昌學堂重刊宋本),2013年3月初版十七刷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十三經注疏》,嘉慶二十一年江西南昌學堂重刊宋本),2013年3月初版十七刷
元‧敖繼公:《儀禮集說》,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
明‧郝 敬:《儀禮節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1995年
清•吳廷華:《儀禮章句》,臺北:藝文印書館(《皇清經解三禮類彙編》),1986年
清•金 鶚:《求古錄禮說》,臺北:藝文印書館(《皇清經解續編三禮類彙編》),  
1986年
清‧邵懿辰:《禮經通論》,臺北:藝文印書館(《皇清經解三禮類彙編》),1986年
清•胡培翬:《儀禮正義》,楊家駱主編:臺北:鼎文書局(《國學名著珍本彙刊》),1973年5月初版
清•姚際恒:《儀禮通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10月一版
清•淩廷堪著,彭林點校:《禮經釋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12月初版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2月一版三刷
清‧徐乾學:《讀禮通考》,江蘇書局刊版,清光緒7年4月,影印本
清•陳 立:《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清‧張惠言:《儀禮圖》,臺北:藝文印書館(《皇清經解續編三禮類彙編》),1986年
清•張爾岐:《儀禮鄭注句讀》,臺北:學海出版社,1997年10月再版
清‧褚寅亮:《儀禮管見》,臺北:藝文印書館(《皇清經解續編三禮類彙編》),1986年
 (二)小學類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民國•魯實先正補:《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8月增訂八版
漢•劉熙:《釋名》,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1985年北京新一版
漢‧揚雄:《方言》,臺北:大化書局,1983年12月初版
清‧郝懿行:《爾雅郭注義疏》,臺北:鼎文書局,1972年4月初版
 (三)史學類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清‧王先謙補註:《漢書補註》,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9月一版
 (四)子學類
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2000年12月二版一刷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8月北京第一版二刷
日‧久保愛:《荀子增註》,嚴靈峰編輯:《無求備齋荀子集成》,臺北:成文出版社,1977年10月
 (五)類書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臺南:平平出版社,粹文堂,1974年1月出版

 二、近人專著
[美]安•韋伯(Ann L.Weber)著;趙居蓮譯:《社會心理學》,臺北:桂冠圖書,1998年7月初版三刷
[德] Ernst Cassirer著;甘陽譯:《人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一版六刷
[美]J.William Worden著;李開敏、林方晧、張玉仕、葛書倫譯:《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心理衛生實務工作者手冊》(第三版),臺北:心理出版社,2014年10月三版四刷new window
王國維:《觀堂集林》,河北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一版二刷
王雲五主編,先師王夢鷗先生註譯:《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5月修訂版八刷
王關仕:《儀禮服飾考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7年12月new window
王關仕:《儀禮漢簡本考證》,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5年
內政部民政司編輯:《平等自主 慎終追遠--現代國民喪禮》,臺北:內政部 2012年12月初版第3刷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甘肅省博物館編:《武威漢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64年9月一版一刷
李曰剛等著:《三禮論文集》,臺北:黎明文化(《孔孟學說叢書》),1981年1月初版
李亦園、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性格》,臺北:桂冠圖書,1994年8月再版五刷
何綿山:《閩文化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11月一版一刷new window
林安梧:《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臺北:明文書局,1996年出版new window
林其泉編著:《閩臺六親》,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2年11月一版
林茂賢:《台灣民俗記事》,臺北:萬卷樓,1999年11月10日出版
林素英:《古代生命禮儀中的生死觀--以禮記為主的現代詮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8月初版new window
林素英:《喪服制度的文化意義--以《儀禮•喪服》為討論中心》,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10月初版
林惠祥:《文化人類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1月臺一版
沈其麗:《儀禮士喪禮器物研究》,《儀禮復原研究叢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3年5月初版
吳宏一:《鄉飲酒禮儀節簡釋》,《儀禮復原研究叢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3年10月初版
吳達芸:《儀禮特牲少牢有司徹祭品研究》,《儀禮復原研究叢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3年5月初版
吳煥瑞:《儀禮燕禮儀節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2年3月初版
性別/文學研究會主編,洪淑苓、鄭毓瑜、蔡瑜、梅家玲、陳翠英、康韻梅合著:《古典文學與性別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9月30初版
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1日出版
施隆民:《鄉射禮儀節簡釋》,《儀禮復原研究叢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3年10月初版
徐福全:《臺灣民間傳統喪葬儀節研究》,臺北:作者,1999年3月出版new window
黃 侃:《黃侃論學雜著》,臺北:學藝出版社,1969年5月初版
黃文博:《跟著香陣走--台灣藝陣傳奇續卷》,臺北:臺原出版社,1991年12月1日出版
黃啓方:《儀禮特牲饋食禮儀節研究》,《儀禮復原研究叢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2月初版
姬秀珠:《儀禮飲食禮器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7月初版二刷
曾永義:《儀禮車馬考》、《儀禮樂器考》,《儀禮復原研究叢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9月初版
章景明:《先秦喪服制度考》,《儀禮復原研究叢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 年1月初版
張光裕:《儀禮士昏禮、士相見之禮儀節研究》,《儀禮復原研究叢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2月初版
張壽安:《十八世紀禮學考證的思想活力--禮教論爭與禮秩重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new window
彭 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月北京第一版
彭美玲:《古代禮俗左右之辨研究─以三禮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7年4月初版new window
楊士賢:《慎終追遠-圖說臺灣喪禮》,臺北縣(現為新北市):博揚文化, 2008年11月初版一刷
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臺北:桂冠圖書,1995年5月初版五刷
新北市政府民政局編印:《反璞歸真 新北市民眾生命禮儀手冊》,新北市:新北市政府 2014年11月出版
葉國良師:《古代禮制與風俗》,臺北:臺灣書店(《中華民國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中山文庫 人文系列》),1997年3月初版
葉國良師:《經學側論》,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初版
葉國良師:《中國傳統生命禮俗》,臺北:五南圖書,2014年8月初版
葉國良師、夏長樸、李隆獻著:《經學通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14年8月二版一刷
葉國良師、李隆獻、彭美玲著:《漢族成年禮及其相關問題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
葉國良師:《禮學研究的諸面向》,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12月初版
陳瑞庚:《士昏禮服飾考》,《儀禮復原研究叢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1月初版
蔡文輝:《社會學理論》,臺北:三民書局,2014年11月修訂四版一刷
錢玄、錢興奇:《三禮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3月第一版二刷
謝德瑩:《儀禮聘禮儀節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7月初版
鄭良樹:《儀禮宮室考》,《儀禮復原研究叢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1月9月初版
鄭良樹:《儀禮士喪禮墓葬研究》,《儀禮復原研究叢刊》,臺北:中華書局,1971年9月初版
鄭志明:《民俗生死學》,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初版
鄭志明、鄧文龍、萬金川編著:《殯葬歷史與禮俗》,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2008年12月初版
臺北市政府民政局編印:《臺北幸福人生活手冊-安心篇》,臺北:臺北市政府民政局,2013年5月七版

 三、論文類
  (一)學位論文
   1.博士論文
王關仕:《儀禮服飾考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75年new window
李聖愛:《儀禮、禮記喪禮與韓國喪禮之比較》,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年new window
吳安安:《儀禮飲食品物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徐福全:《臺灣民間傳統喪葬儀節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4年new window
康韻梅:《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國立臺灣大學物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new window
彭美玲:《古代禮俗左右之辨研究─以三禮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new window
韓碧琴:《儀禮鄭註句讀校記》,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new window
   2.碩士論文
文智成:《儀禮喪服親等制度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王關仕:《儀禮漢簡本考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66年
李日斌:《先秦儒家殯葬倫理研究》,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李淑珍:《東周喪葬禮制初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汪中文《儀禮鄉射禮儀節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
吳安安:《五禮名義考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林尚節:《春秋喪禮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林素英:《從古代的生命禮儀透視其生死觀:以禮記為主的現代詮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new window
林祖耀:《中國喪葬禮俗中的宗教思想與現代意義》,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徐宏鑫:《禮制空間之規範研究--以儀禮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徐福全:《儀禮士喪禮既夕禮儀節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張中惠:《儀禮大射儀職官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姬秀珠:《儀禮食器考-鼎、簋(敦)、簠、鬲、甑》,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黃榆惠:《三禮書中喪禮的儀式與象徵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陳麗蓮:《早期儒家喪禮思想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彭妙卿《儀禮少牢饋食禮儀節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趙昕毅:《從祭喪禮儀看楚地的飲食文化》,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二)期刊論文
先師孔德成先生:〈儀禮十七篇之淵源及其傳授〉,《東海學報》八卷一期,1967年1月
李毓善師:〈由禮記論儒家之禮教--和夫婦(上、下)〉,《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第20期,1991年;第21期,1992年。
林素英:〈先秦儒家的喪葬觀〉,《漢學研究》第19卷第2期,2001年12月new window
林素娟:〈古代婚禮「廟見成婦」說問題探究〉,《漢學研究》第21卷第1期,new window
2003年6 月
徐福全:〈傳統喪葬禮俗中的悲傷輔導功能〉,《生命教育》第2期,2007年7月
彭美玲:〈凶事禮哭──中國古代儒式喪禮中的哭泣儀式及後世的傳承演變〉,《成大中文學報》第39期,2012年12月new window
陳冠蓉:〈中央研究院所藏石印本福州評話所呈現的精神意涵〉,《臺北文獻》直字127期,1999年3月new window
蔡金鼎:〈代哭文化考古:輓歌聲中哭泣的孝女〉,《朝陽人文社會學刊》第六卷第二期,2008年12月1日new window
鄭憲仁:〈周代「諸侯大夫宗廟圖」研究〉,《漢學研究》24卷2期,2006年12月new window
  (三)會議論文
王初慶師:〈論儒學的遵時與法古〉,《第十二屆先秦兩漢學術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新北市: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2015年6月28-29日,頁1-1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