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尊「父之名」--論《山伯英台》的愛慾生死
書刊名:文學前瞻
作者:曹中和
出版日期:2002
卷期:3
頁次:頁37-55
主題關鍵詞:拉岡山伯英台精神分析文藝心理梁祝梁山伯與祝英台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635
  • 點閱點閱:123
     本文試闡以雅克.馬利.愛彌兒.拉岡對於的精神分析觀點來對《山伯英台》的劇中人物在社會禮教規範的壓制下與他們牽扯不清的慾望與生與死心理重新做一次解構與建構的動作: 梁山伯與祝英台由社會禮教中解構超脫出來,產生將愛慾 (eros,生之慾望) 寄託於死後世界的冥想,再生成為另一種不為人世的形式,好脫離人類的社會禮教規範;另一方面,因為梁山伯對祝英台的愛尚未完成,卻已病入膏育,不甘愛情生命就此滅失,以另一種形式再生、昇華,變成蝴蝶,再續情緣。文章末透過自淺入深的文藝心理來暸解世間男女為何對《山伯英台》的愛情故事著迷不己的原因並加以論證。
期刊論文
1.王溢嘉(19880500)。從梁祝與七世夫妻談浪漫愛及其他。臺北評論,5,188-19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宗慧(19960900)。看誰在看誰?:從拉岡之觀視理論省視女性主義電影批評。中外文學,25(4)=292,41-7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毓秀(19970300)。文明的兩難:精神分析理論中的壓抑及其機制。思與言,35(1),39-8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宗慧(19961200)。趨向數學化的真理--評介《拉岡式的主體:語言與快感之間》。中外文學,25(7)=295,186-19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魏子雲(19920600)。梁山伯與祝英臺。藝術學報,50,63-6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夢鷗(19800100)。心理分析小說的特質。文學思潮,6,57-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朱炎(19750200)。文學與心理建設。中外文學,3(9),4-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蔡淑惠(19990100)。戀獄謎相的暗爽地緣(2):妒忌、情殺與瘋狂--一種拉岡的深思熟慮。哲學雜誌,27,40-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健宏(19990800)。以父之名:拉崗對拉崗。中外文學,28(3)=327,84-15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蕭鈺沛(19961200)。試以心理分析法探「竇娥冤」人物之內心世界。育達學報,10,43-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孫隆基(19881025)。用心理分析研究中國人。中國論壇,27(2)=314,62-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若夢(19770800)。梁山伯祝英臺史劇考證。藝文誌,143,48-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Weinstein, Fred、Platt, Gerald M.、吳瑞屯(19730300)。理論應用於歷史研究:有關於心理分析理論的問題。食貨月刊,2(12),625-6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逄塵瑩(19930700)。從心理分析論小說創作。中外文學,22(2)=254,102-12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沈清松(19850800)。從拉崗[Jacques Lacan]的心理分析談孩提的意義探索。哲學與文化,12(8)=135,23-2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趙雅博(19730400)。文藝作品的心理分析。現代學苑,10(4),23-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劉建仁(1995)。山伯英臺死後回陽結親24(2),163-18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陳玉玲(1997)。女性的身體與物化。靜宜大學中文系第十八次學術論文研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嵊縣文化局越劇發展史編寫組(1983)。早期越劇發展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中國古典悲劇喜劇論集。上海:上海文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阿德勒、黃國光(1999)。自卑與超越。台北:志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部(1991)。生與死,癡情與智慧。台北:台灣商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郭有遹(2001)。文藝創造心理學。台南:台灣復文興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周建渝(1998)。才子佳人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國芳、郭本禹(1999)。拉岡。臺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小田晉、蕭志強(1998)。生與死的深層心理。臺北:方智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Jameson, Fredric R.、張旭東、陳清僑(1996)。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詹明信批評理論文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Elam, Keir、王坤(1998)。符號學與戲劇理論。臺北:駱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顏翔林(1998)。死亡美學。上海: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鄭曉江(1999)。超越死亡。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朱光潛(1999)。文藝心理學。臺灣開明書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朱光潛、張隆溪(1983)。悲劇心理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余德慧(20010000)。詮釋現象心理學。臺北:心靈工坊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陳健銘,黃文亮。本地歌仔‧山伯英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梁山伯與祝英台,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