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山水文學的特質及其對性情之陶冶
書刊名:正修通識教育學報
作者:康維訓
出版日期:2004
卷期:1
頁次:頁37-53
主題關鍵詞:山水山水文學旅遊旅遊文學生活美學心物合一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863
  • 點閱點閱:26
「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山水」可以說是中國人的審美核心,歷代文人雅士,莫不投射生命熱情於其中,詩文如此,繪畫如此,音樂亦如此,即使園林建築亦然,在審美活動中,他們觀照自然,並展現與自然萬有相融相契的境界。「萬物皆備於我」這是他們悟道有得的感性呈現,也印證著「山水」所象徵的人文丰姿;可以說他們以「審美體驗」充實「生活檢驗」,並由此以昇華其生活境遇的感慨。 本文之研究,旨在探討「山水」在文化中的特殊性及開展之意蘊,並凸顯對山水之審美在文學作品中所展現的生命情調,期使文化的本體能卓然有所立,並據此以拓及於「山水文學」於生活各層面所呈現的美感。 總之,「山水文學」展現著文人多樣性的心靈意蘊,時值今日青年學子們喜好沈耽擬虛的網路世界,庸俗的電視節目……時,或許透過山水旅遊的文學將會是拓寬學子生命涵養與休閒經驗的一帖良方。
圖書
1.林文月(1984)。山水與古典。臺北:純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桀溺、洪放、錢林森(1990)。牧女與蠶娘--法國漢學家論中國古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曾昭旭(1993)。充實與虛靈.美學的本體論--充實生命應有的內涵。漢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徐復觀(1982)。中國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徐復觀(1984)。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華諾文學編譯組(1985)。文學理論資料匯編‧文學的源泉。台北:華諾文化事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曾昭旭(1985)。性情與文化。臺北:時報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應鳳凰、王開平(1983)。萬紫千紅總是春。爾雅。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麻守中、張軍(1996)。歷代旅遊詩文賞析。漢藝色研。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朱光潛(1982)。朱光潛美學論集。上海文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宗白華(1984)。美學的散步。臺北:洪範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朱孟實(198509)。中國古代美學藝術論。台北:木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傅抱石(19850325)。中國繪畫理論。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余光中(1994)。從徐霞客到梵谷。台北:九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古添洪、陳慧樺(1976)。比較文學的墾拓在臺灣。臺北:東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