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世說新語與魏晉風流談通識教學的通識化與全人化
書刊名:正修通識教育學報
作者:丁孝明龔蕙瑛
出版日期:2005
卷期:2
頁次:頁105-126
主題關鍵詞:世說新語魏晉風流人文自覺通識教育全人教育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73
  • 點閱點閱:28
魏晉玄學在擺脫了兩漢經學趨向讖緯化,命理化的腐化和瑣碎之後,開始朝向辨名析理的邏輯思辨方向,而引發了批判性思考的大無畏風氣,由於感受到『門閥世襲』、『禮教吃人』的政治迫害,開始對儒家『外王機制』的不信任,而有了反省生命意義,重視精神自由,探討自然本體,崇尚人文自覺的新思潮。雖然,『道家體無』的不可捉摸,未必能解決人世的悲涼與醜態,但卻對生命的覺醒及人文價值的反思,無疑是注入了一股最佳的清涼劑和催化劑。如何調和『儒、道二家的有、無』、濬淪『儒、道二家的本、末』,在真實世界中,去覺知存有與現象的關連和分際、去覺察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自然就有了不同於前人的認知方法與生命方向。如何安頓自我的身心,如何與群體生命作或性與理性的交涉,自然導出了魏晉玄風的『人文自覺精神與學術風尚』,透過對魏晉風流、人文自覺和理性批判等的扼要介紹,正可引領學生對自我價值與理性思辨和人生體驗,能有一初步的瞭解與體認。 本研究藉由《世說新語》及從中體現的「魏晉風流」的通識教學過程中,探討了落實教學的通識化與全人化的方法,並以技職教育體系四年制學生的通識教學為主要訴求對象,提出教學的策略。選擇從《世說新語》與「魏晉風流」契入,作為討論課題,緣於魏晉南北朝是「人文自覺」的一個高峰期,各種哲學思維、藝術風格都在此一時期展現新的氣象,樹立新的標竿,對於後世思想、哲學、文學、美學的開創,具有樞紐地位。藉由《世說新語》的研讀,有助於了解魏晉士人的精神與風貌,以陶冶人文自覺和人本關懷的性情,為通識教育提供新的思維視角。並透過自省及批判能力的養成,培育獨立思維與自我教育的能力,達到終身學習與全人教育的目的。
期刊論文
1.馮友蘭(1944)。論風流。哲學評論,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張岱年(1992)。國學今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湯用彤(1983)。魏晉玄學論稿。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滿銘(2001)。新譯世說新語。台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楊勇(1976)。世說新語校牋。台北: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湯用彤(1992)。理學佛學玄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任繼愈(1988)。中國哲學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慶坤(1999)。中國哲學史通。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楊蔭深(1982)。中國學術家列傳。台北:西南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遽常(1988)。中國歷代思想家傳記匯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袁行霈(1992)。中國文學史綱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武秀成(1993)。嵇康詩文。台北:錦繡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魯迅(1975)。中國小說史略。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澤厚(1987)。美的歷程。台北:金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梁啟超(1986)。飲冰室合集。台北:西南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沈約(1974)。宋書。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王能憲(1991)。世說新語研究。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周桂鈿(1990)。中國傳統哲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黃俊傑(2000)。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臺北: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倪其心(1993)。阮籍詩文。台北市:錦繡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劉義慶、余嘉錫、劉孝標(1984)。世說新語箋疏。臺北:仁愛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勞思光(1986)。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吳怡(1984)。中國哲學發展史。臺北:三民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馮友蘭、涂又光(1985)。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牟宗三(1985)。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湯一介(1987)。郭象與魏晉玄學。谷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許輝、邱敏、胡阿祥(2001)。六朝文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劉劭(1986)。人物志。金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牟宗三(1986)。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蘊之問題。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黃俊傑(2002)。大學通識教育探索:臺灣經驗與啟示。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