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漢代心性論研究
作者:張靜環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研究所
指導教授:康義勇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0
主題關鍵詞:漢代心性心性論《淮南子》揚雄賈誼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6
本論文以「漢代心性論研究」為題,內容主要探討漢代心、性、情、欲、志、意及心性的修養問題。
全文共分九章,第壹章「緒論」敘述研究動機、方法,及文獻回顧,並界說中國心性論的要點,以明本文所探討的課題。第貳章「漢代以前之心性說」,是以重點式來簡述漢以前《書》、《詩》、《左傳》、儒家、道家、法家之心性論發展,作為漢代心性論發展脈絡與方向的依據。第參章至第陸章,以時間來劃分漢代心性思想的發展,共分「西漢前期」、「西漢後期」、「東漢前期」、「東漢後期」四個時期,探討18家之心性論。其中《淮南子》、賈誼、董仲舒、揚雄、《白虎通義》、王充、王符、荀悅等8家,論及心性問題資料較多,故能作較詳盡的探討。其餘各家基於有關心性論之資料的片段、不完整,只能盡力還原、整理出他們心性的看法。第柒章「漢代心性論之特質」,即綜論漢代心性論發展所形成之特徵,以概述漢代心性論整體的發展。
第捌章「漢代心性論之影響」分別從對後代心性論與當代現實二方面,探討漢代心性論的影響。第玖章「結論」,主要針對宋張載、周敦頤對漢代心性論的評論,作一番的說明,並提出在中國心性論的「善惡本質說」、「向善實踐說」、「天人和諧說」、「知性致命說」等發展特點中,論述漢代心性論亦居重要的呈現啟後的地位。
參考資料
一、古籍(以下按朝代排序):
(周)左丘明撰;韋昭注《國語》,臺北:漢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12
(周)莊周撰;郭慶藩輯《莊子集釋》,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9
(周)荀子撰;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2000.5
(周)墨翟撰、孫詒讓詁《墨子閒詁》,臺北:華正書局,1995.9
(周)列禦寇撰;(後魏)張湛注《列子》,臺北:中華書局,1982.11
(周)呂不韋編;(漢)高誘註《呂氏春秋》,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1
(漢)劉安撰;(漢)高誘注;劉文典集解《淮南鴻烈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10
(漢)司馬遷撰;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洪氏出版社,1985.9
(漢)陸賈《新語》,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漢)賈誼撰;盧文弨校《新書》,臺北:中華書局,1971
(漢)韓嬰撰《韓詩外傳》,臺北:新興書局,1974
(漢)董仲舒撰;凌曙注《春秋繁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1
(漢)董仲舒《董子文集》,北京:中華,1985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8
(漢)王充撰;劉盼遂集解《論衡集解》,臺北:世界書局,1966.3
(漢)劉向《新序》,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6.12
(漢)劉向撰;左松超著《說苑》,臺北:國立編譯館,2001
(漢)揚雄撰;朱榮智校注《法言》,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0.10
(漢)揚雄著;(漢)陸績述、(晉)范望注《太玄經》,臺北:廣文書局,1988.5
(漢)揚雄撰《揚子法言》,臺北:華正書局,1974
(漢)王符等撰《潛夫論‧申鑒‧中論》,臺北:世界書局,1975.11
(漢)王符著;清汪繼培箋;彭鐸校正《潛夫論箋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85.7
(漢)仲長統《昌言》,臺北:遠流圖書,1983.7
(漢)班固《白虎通義》,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6.12
(漢)班固《漢書》;(唐)顏師古注《漢書》臺北,宏業書局, 1949.7
(漢)荀悅撰《漢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
(漢)許慎撰、徐鉉等校定《說文解字》,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80.10
(漢)柏寬撰《鹽鐵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漢)孔鮒撰《孔叢子》,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
(魏)劉卲著、劉君祖撰述《人物志》,臺北:金楓出版社,1986.12
(魏)嵇康撰《嵇中散集》,影印臺灣中央圖書館珍藏善本書稿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1976.6
(晉)葛洪《神仙傳》,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
(晉)常璩《華陽國志》,四部叢刊初編史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6
(南朝宋)范曄撰《後漢書》臺北,宏業書局,1984.3
(南朝梁)劉勰撰;王利器校箋《文心雕龍校箋》,臺北:明文書局,1982.1
(南朝梁)鍾嶸著;楊祖聿注《詩品校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1
(唐)魏徵《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87.5
(唐)房玄齡、褚遂良等奉敕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11
(唐)韓愈《韓昌黎全集》,臺北:中華書局,1966.3
(唐)皮日休《皮子文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唐)劉知幾撰;(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台北:里仁書局,1993.6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四部叢刊初編經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6
(後蜀)彭曉《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上海:上海書店,1995
(宋)周敦頤《周子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3
(宋)張載撰;朱熹注《張子全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1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9
(宋)李燾編撰《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9
(宋)朱熹《孝經刊誤》,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朱熹《朱子語類》,臺北:華世出版社,1987.1
(宋)朱熹《四書集註》,臺北:世界書局,1973.5
(宋)葉子奇《太玄本旨》,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歐陽修、宋祁等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0.9
(宋)司馬光《太玄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98.9
(宋)司馬光撰、胡三省注《資治通鑒》,臺北:洪氏出版社,1980.10
(宋)李昉《太平御覽》,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3
(宋)王應麟《周易鄭康成注》,嚴靈峰編《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175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
(宋)蔡沈《書經集傳》,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0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3
(元)俞琰《周易參周契發揮》,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
(明)王陽明《王陽明全書》,臺北:正中書局,1979.10
(明)劉宗周《劉宗周全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6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校注》,臺北:漢京文化公司,1986.9
(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清)王夫之《讀通鑒論》,北京:中華書局,1975.7
(清)王鳴盛《蛾術篇》,臺北:信誼書局,1976.7
(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臺北:大化出版社,1984.5
(清)陳立疏證 《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8
(清)范家相《三家詩拾遺》,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
(清)劉熙載;王氣中箋注《藝概》,貴州:人民出版社,1986.6
(清)陳澧《漢儒通義》,臺北:華文書局,出版年不詳
(清)焦循《孟子正義》,臺北:世界書局,1992.4
(清)阮元《揅經室集‧性命古訓》,北京:中華書局,1985
(清)阮元刻《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10
(清)王先謙《詩三家集疏》,北京:中華書局,1987
(清)勞孝輿《春秋詩話》,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9
(清)錢玫《韓詩內傳并薛君章句考》,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5
二、近人著作(以下按筆劃排列):
于大成《淮南論文三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5.7
于首奎《兩漢哲學新探》,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方東美《中國人生哲學》,臺北:黎明書局,1982.12
方東樹《漢學商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6
方立夫《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展史》,北京:中華書局,1990
王恩來《人性的尋找 : 孔子思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
王淮《老子探義》,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3
王明《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97.10
王明《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6
王青《揚雄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12
王永祥《董仲舒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9
王邦雄等《中國哲學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5.8new window
王邦雄《韓非子的哲學》,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77.8new window
王步貴《王符思想研究》,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1987.4
王步貴等《儒學精蘊新釋》,濟南:齊魯書社,2002.3
王利器《新語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6.5
王利器《鄭康成年譜》,濟南:齊魯書社,1983.3
王有德《老子指歸譯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12
王興國《賈誼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
仇兆鰲《古本周易參同契集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3
皮錫瑞《經學通論》,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9.10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史‧秦漢》,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
任繼愈《中國哲學史‧第二册》,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3.7
任繼愈《莊子哲學討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62.8
田鳳台《呂氏春秋探微》,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3new window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4
牟宗三《歷史哲學》,臺北 : 學生書局,1988.8new window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學生書局,1985.4
牟鍾鑒《《呂氏春秋》與《淮南子》思想研究》,山東:齊魯書社,1987.9
朱伯崑《先秦倫理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1984.2
朱自清《朱自清說詩》,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2
安樂哲《中國哲學問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
杜維明《儒家自我意識的反思》,臺北: 聯經出版社,1990.10
江建竣校注《新編劉子新論》,臺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3
何秀煌《人性‧記號與文明:語言、邏輯與記號世界》,臺北: 東大出版社,1992.10
沈清松編《中國人的價值觀─人文學的觀點》,臺北:桂冠出版社,1993.6
吳龍輝《原始儒家考述》,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5
吳怡《中國哲學發展史》,臺北:三民書局,1996.11new window
李威熊《董仲舒與西漢學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6
李景明《中國儒學史‧秦漢卷》,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6
李剛《漢代道教哲學》,成都:巴蜀書社,1995.5
李道顯《王充文學批評及其影響》,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6
李漢三《先秦兩漢之陰陽五行學說》,臺北:維新書局,1981. 4
李曉春《宋代性二元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11
李增《《淮南子》哲學思想研究》,臺北:洪葉文化事業,1997.10new window
余書麟《中國儒家心理思想史》,臺北:心理出版社,1994.8
林麗貞《王弼》,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7
林麗雪《王充》,臺北:東大出版社,1991.9
周紹賢《兩漢哲學》,臺北:文景出版社,1978.4
周桂鈿《董學探微》,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發行,1989
周桂鈿《中國歷代思想史‧秦漢卷》,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12
周桂鈿《秦漢思想史》,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1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12
孟乃昌、孟慶軒編《萬古丹經王──〈周易參同契〉三十四家注釋集萃》
,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1
孟乃昌、潘雨廷《周易參同契考證》,北京:中國道教協會編,1987
胡適《淮南王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2.9
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北京:東方出版社,2004.3
姜國柱、朱葵菊著《中國歷史上的人性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7
侯外廬、趙紀彬、杜國庠、邱漢生等著《中國思想通史‧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
威爾‧杜蘭著;許大成等譯《西洋哲學史話》,臺北:協志工業叢書,1964.6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1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二》,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9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三》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9
徐漢昌《管子思想研究》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6new window
徐平章《王符潛夫論思想探微》,臺北:文津出版社,1982.5
徐震堮《世說新語校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7
涂宗流、劉祖信《郭店楚簡先秦儒家佚書校釋》,臺北:萬卷樓,2001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2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076.8
夏傳才《兩漢經學史》,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出版,1995.5
韋政通《儒家與現代中國》,臺北:東大出版社,1991.2
韋政通《董仲舒》,臺北:東大出版社,1986.7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臺北:大林出版社,1981.11
高柏園《韓非哲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印行1994.9new window
高柏園《中國哲學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1.2new window
祝瑞開《兩漢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6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12
莊述祖《白虎通義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3
張松禮《人性論》,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6.10
張岱年《中國倫理思想研究》,臺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7
張岱年《中國哲學史大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8
張岱年《中國哲學史史料學》,北京:三聯書店,1982.6
張分田《王充》,天津:新蕾出版社,1993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臺北:五南出版社,1996.7
張豈之《中國儒學思想史》,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2.4
張國華《中國秦漢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
張岩《審核古文《尚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7.1
黃暉《論衡校釋》,臺北:商務印書館,1965.8
黃朴民《董仲舒與新儒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7
黃國安《王充思想之形成及其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7
黃錦鋐《秦漢思想研究》,臺北:學海書局,1979new window
黃雲生《王充教育思想論》,高雄:復文書局,1985
黃盛雄《王符思想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4
黃留珠《秦漢仕進制度》,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 1998.5
華友根《董仲舒思想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1992.3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臺北:里仁書局,1994.12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里仁書局,2000.5new window
陳奇猷《韓非子集釋》,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9
陳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北平:中華書局,1987.10
陳叔良《王充思想體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10
陳麗桂《中國歷代思想家‧王充》,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8
陳麗桂《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2new window
陳福濱《揚雄》,臺北,東大出版社,1993.3
陳福濱《兩漢儒家思想及其內在轉化》,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94
陳正雄《王充學術思想述評》,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
陳啟雲《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論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2
陳啟雲著、高專誠譯《荀悅與中古儒學》,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0.6
陳淑芳《孟荀人性論的融合及其德育應用》,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
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1997
陳靜《自由與秩序的困惑─《淮南子》研究》,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4.11
章權才《兩漢經學史》,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5.5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
陸宗達《訓詁簡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1
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10
傅斯年《性命古訓辨證》,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7
傅兆寬《梅鷟辨偽略說及尚書考異證補》,臺北 : 文史哲出版社,1988.7
勞榦《秦漢史》,臺北:中國文化學院出版部,1970.4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86.12
森三樹三郎《上古‧漢代至性命觀展開:人性論‧運命觀‧歷史》,東京都:創文社,1971
渡邊秀方著;劉侃方譯《中國哲學史概念》,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6
程兆熊《儒家思想:性情之教》,臺北: 明文書局,1986.4
程宇宏《荀悅治道思想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9
曾仰如《中國哲學問題探微》,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印行,1991.2
曾春海《兩漢魏晉哲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12new window
曾棗莊、劉琳編《全宋文》,成都:巴蜀書社,1988.6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4new window
鄔昆如《西洋哲學史話》,臺北:三民書局 ,1985.9
鄔昆如主編《哲學概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2
楊家駱主編《老子新考述略》,臺北:世界書局,1973.12
楊樹達《漢書補注補證》,上海:商務印書館,1924
楊國榮《善的歷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5
楊國榮《倫理與存在──道德哲學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new window
楊生民《漢代社會性質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1993.6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3
趙雅博《秦漢思想批判史》,臺北:文景書局,2001.10new window
趙善詒《新序疏證》,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5.2
趙紀彬《中國哲學思想》,上海:上海書店,1990.12
葛榮晉《中國哲學範疇導論》,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4
劉師培《國學發微》,臺北:廣文書局,1960.10
劉師培《劉師培中古文學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6
劉盼遂《論衡集解》,臺北:世界書局,1990.11
劉紀華《王符與潛夫論》,臺北:新世紀出版社,1977.8
劉謹銘《王充哲學的再發現》,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11new window
劉文英《王符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9
劉文起《王符《潛夫論》所反映之東漢情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12
劉澤華《中國政治思想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11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華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2
樓宇烈《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92.12
蔡仁厚《儒家心性之學論要》,臺北:文津出版社,1980.7new window
蔡尚思《中國古代學術思想史論》,廣東:人民出版社,1990.8
蔡廷吉《賈誼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6
廖其發《先秦漢代人性論與教育思想研究》,四川:重慶出版社,1997
臺大哲學系主編《中國人性論》,臺北:東大出版社,1980.3
鄧公玄《人性論》,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1.10
盧雪崑《儒家的心性學與道德形上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8new window
盧國龍《道教哲學》,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
錢穆《中國思想史》,臺北:學生書局,1988.10
錢遜《先秦儒學》,臺北:洪葉出版社,1994.2
賴慶鴻《董仲舒政治思想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4new window
歐崇敬《中國哲學史‧兩漢魏晉南北朝卷 》,臺北:洪葉出版社,2002.3
鍾肇鵬、周桂鈿《桓譚、王充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
謝祥皓、劉宗賢《中國儒學》,臺北:水牛出版社,1995.10
薩孟武《儒家政論衍義: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體系及其演變》,臺北:東大出版社,1982.6new window
薛明生《先秦兩漢道家思維與實踐》,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2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5.7
蘇輿撰;鍾哲點校《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12
韓養民《秦漢文化史》,臺北:駱駝出版社,1987.8
羅光《中國哲學思想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11new window
羅光《中國哲學思想史‧兩漢、南北朝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8new window
羅素著;何兆武、李約瑟、馬元德譯《西方哲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9
饒宗頤著《老子想爾注校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1
譚德興《漢代《詩》學研究》,貴州:人民出版社,2003.7
顧頡剛等編《古史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龔鵬程《漢代思潮》,嘉義:南華大學,1999.8
《道藏》,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三家本, 1988.12
《中國道教科學技術史‧漢魏兩晉》,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一輯》(北京:三聯書局,1997.10)
三、期刊論文(依出版時間為序):
呂學遠〈郭店楚簡《性自命出》性情觀與《荀子》心性觀比較初探〉,《問學集》,16 期2009.2new window
蘇慧萍〈《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的聖人論〉,《高雄師大學報》,2009.6
白崢勇〈論王充批評儒家思想的理性精神〉,《景文學報》,19期,2009.8
黃雅雯〈王充《論衡》顯現的文人意識〉,《淡江中文學報》,20期,2009.6
劉振維〈從「性善」到「道德心」─論當代儒學對人性概念的探討〉,《哲學與文化》 , 2009.8
徐平華〈漢代“獨尊儒術”的理論先聲——再論《新語》之于“獨尊儒術”的重要性〉,《河南社會科學》,2009.4
王雪〈漢代古文經學及其批判意識〉,《唐都學刊》,2009.4
解麗霞〈取道宗儒:《太玄》的義理詮釋〉,《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5
樊禎禎〈漢代儒家情性思想研究〉,《孔子研究》,2009.4
蒙培元〈《性自命出》的思想特徵及其與思孟學派的關係〉,《甘肅社會科學》,2008年第二期
黃釗〈嚴遵《老子指歸》道德觀探析〉,《周口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1期,2008.1
孫松珍〈漢代養生體育活動〉,《南都學壇》,2008,第2期
韓娜〈《淮南子》倫理思想探析〉,《淮南師範學院學報》,2007.6
周寧〈董仲舒對黃老道家學說的吸收〉,《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007. 4
丁原明〈簡論《淮南子》的人學思想〉,《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07.4
王真諦〈牟宗三對王充性命論理解之評析〉,《鵝湖》,2007.4new window
林文欽〈《周易參同契》的丹道思想〉,第1屆道教仙道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06.11
馬育良〈董仲舒性情論思想研究〉,《孔孟學報》,2006.9new window
李士彪〈三品論賦——《漢書‧藝文志‧詩賦略》前三種分類遺意新說〉,《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3期,2006.9
李沈陽〈揚雄人性論辨析〉,《蘭州學刊》,2006.8
劉振維〈董仲舒「性待教而為善」的人性論 〉,《朝陽人文社會學刊》,2006.6
丁四新〈世碩與王充的人性論思想研究——兼論《孟子•告子上》公都子所述告子及 兩“或曰”的人性論問題〉,《文史哲》,2006.5
顧玉林〈董仲舒“性三品”的人性論及神學化的思想傾向〉,《唐山學院學報》,2006.4
戴黍〈《淮南子》人性與治道思想論析〉,《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6
高新民〈鄭玄易學思想探論〉,《隴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1期,2004.2
王繼訓〈從思想史層面看賈誼對先秦儒學的繼承與發展〉,《煙台師範學院學報》,2004.2
吳全蘭〈試論劉向的人生哲學〉,《信陽師範學院學報》,2004.2
陳麗華〈王充性命觀初探〉,《空大人文學報》,2003.12new window
錢國盈〈荀悅人性論〉,《嘉南學報》,2003.12new window
張靜環〈揚雄、王充自然說之人性論〉,《嘉南學報》,2003.12new window
柳熙星〈董仲舒與孔孟荀人性論的演變〉,《鵝湖月刊》,2003.10new window
李建興〈 試論王充的人性有善有惡說 〉,《蘭陽學報》,2003.6
唐紹廉、李慈梅〈「性合於道」:《淮南子》人性論探析〉,《茂名學院學報》, 2003.5
曾振宇〈董仲舒人性論再認識 〉,《史學月刊》, 2002.3
程宇宏〈荀悅思想研究綜述〉,《南都學運》,2002.11
張靜環〈「隨名入理」說董仲舒的人性論 〉,《嘉南學報》,2002.11new window
劉繼訓〈劉向陰陽五行學說初探〉《孔子研究》,第一期,2002
丁原明〈郭店儒簡“性”、“情”說探微〉,《齊魯學刊》,山東大學,2002年第1期
鄧駿捷〈劉向《別錄》的成書與體例新論〉,《學術交流》第5期,2002
丁原植〈郭店楚簡《性自命出》篇的性情說〉,《先秦儒家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大學,2001.4
丁為祥〈從《性自命出》看儒家性善論的形成理路〉,《孔子研究》2001年第3期
陳碧娥〈董仲舒人性論辨析〉,《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11
燕良軾〈漢魏六朝的幾種智力學說〉,《心理科學》,第24卷,第一期,2001
楊天宇〈鄭玄生平事蹟考略〉,《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1卷第5期,2001.9
郜積意〈趙歧《孟子注》章句學的運用與突破〉,《孔子研究》,2001,第1期
陳鼓應〈從《呂氏春秋》到《淮南子》論道家在秦漢哲學史上的地位〉,《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52期,2000.6
曾振宇〈王充氣論的思想史意義〉,《文史哲》,2000.5
劉昕嵐〈郭店楚簡《性自命出》篇箋釋〉,《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5
李維武〈《性自命出》的哲學意蘊初探〉,《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5
東方朔〈《性自命出》篇的心性觀念初探〉,《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5
陳啟文〈試論王符《潛夫論》宇宙論上的一個問題〉,《孔孟月刊》,2000.5
陳麗桂〈《老子河上公章句》所顯現的黃老養生之理〉,《中國學術年刊》,2000.3
郭齊勇〈郭店楚簡《性自命出》的心術觀〉,《安徽大學學報》,2000年第5期
夏增民〈試論荀悅政治思想簡論〉,《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0
周舜南〈東漢後期的社會批判思潮〉,《船山學報》,第2期,1999
鄭先興〈荀悅對史學理論的貢獻〉,《南都學運‧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第4期
陳麗桂〈《淮南子》與《春秋繁露》中的感應思想〉,《先秦兩漢學術思想研討會論文集‧第一輯》,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臺北:紅葉文化,1999.7
陳麗桂〈郭店儒簡《性自命出》所顯現的思想傾向〉,《中國學術年刊》第20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99new window
元正根〈淺析《老子指歸》的思維方式〉,《中國哲學》1999年第3期
彭林〈《郭店楚簡‧性自命出》補釋〉,《郭店楚簡研究》,《中國哲學》第二十輯》,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1
姜廣輝〈郭店楚簡與《子思子》──兼談郭店楚簡的思想史意義〉,《郭店楚簡研究》,《中國哲學》第二十輯》,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1
丁原明〈郭店儒簡“性”、“情”說探微〉(《齊魯學刊》,山東大學,2002年第1期)
陳來〈荊門竹簡《性自命出》篇初探〉,《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
張慧禾〈中國女性類傳的發物之作──劉向《列女傳》的傳記意義〉,《浙江師大學報》,第五期,1998
徐漢昌〈先秦諸子學說淵源析論〉,《孔孟學報》,73期,1997.3new window
戴紅賢《劉向書與中國前小說的形態特徵》,《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第一期,1997
鄭文〈揚雄的性“善惡混”論實際是荀況的性惡論〉,《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4
袁禮華 〈漢舉賢良與賢良對策述論〉,《南昌大學學報》,第2期,1996
張濤〈荀悅的經學思想與漢代經今古文學之爭的終結〉(《河南大學學報》,1995年1期
姜書閣〈揚雄、桓譚、王充間的思想承傳關係〉,《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4
劉文起〈荀子「天生人成」與王符「天道曰施,地道曰化,人道曰為」之比較〉,《第二屆先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系主編,1994
劉文起〈王符尚賢說析論〉,《陳伯元先生六秩壽慶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3
丁原明〈《淮南子》與《文子》思想之異同〉,《文史哲》,第6期,1994.6
徐漢昌〈《管子》論禮初探〉,《中山人文學報》,1993.4new window
鍾肇鵬〈《白虎通義》的哲學和神學思想〉,《中國史研究》,第四期,1990
林中義〈論王充《論衡》與荀悅《申鑒》的性、命觀〉,《史學會刊》,第三十一期,1987.6
陳麗桂〈淮南子論修養〉,《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第20卷第1期,1987.6new window
林麗雪〈有關白虎通的著錄及校勘諸問題〉,《孔孟月刊》,1986.12new window
胡發貴〈試論董仲舒的人性論〉,《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1984年特刊號
鄭萬耕〈《太玄》與自然科學〉,《中國哲學》,1984.4
林麗雪〈白虎通「三綱」說與儒法之辨〉,《書目季刊》,第十七卷第三期,1983.12new window
谷方〈《老子河上公章句》考證──兼論其與《抱朴子》的關係〉,《中國哲學》,第七輯,1982.3
于首奎〈白虎通神學宇宙觀批判〉,《江漢論壇》,第二期,1981
韓復智〈東漢大思想家王符之研究(三)〉,《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七期,1980.12new window
韓復智〈東漢大思想家王符之研究(二)〉,《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六期,1979.6new window
韓復智〈東漢大思想家王符之研究(一)〉,《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五期,1978.6new window
張美煜〈荀悅《申鑒》思想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十九期,1975.6
王勤樹〈從白虎觀會議和白虎通看儒學的反動本質〉,《天津師院學報》,第二期,1974
戴君仁〈論賈誼的學術並及其前後的學者〉,《大陸雜誌》,1968.2
鄭師許〈漢末年儒家學者荀悅的思想〉,《青年進步》,141期,1931
張蔭麟〈偽古文〈尚書〉案之反控與再鞫〉,《燕京學報》,1929,第五期
四、學位論文(依出版時間為序):
李沈陽《漢代人性論研究》,華中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8.8
艾春明《《韓詩外傳》研究》,東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8
項運良《《老子想爾注》與《河上公章句》之道論比較研究─兼論對早期道教的影響》,西北大學碩士論文,2008
吳朝欽《王充天道思想之連貫性一以氣為本體、自然為規則的探討 》,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呂兆廠《王充生平和思想研究》,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8
張二遠《氣稟人性論的開端 》,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
高曉榮《《淮南子》倫理思想研究》,曲阜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
呂潔《嚴君平《老子指歸 》道論思想研究》,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5
馮曉馨《王充天論思想之研究--與荀子天論思想之比較》,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new window
袁江玉《荀悅思想研究》,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06
李沈陽《漢代人性論發展脈絡研究》,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7
王雪《《淮南子》哲學思想研究》,西北大學博士論文,2005
周德良《《白虎通》研究 ──《白虎通》暨《漢禮》考》,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6
李明昇《王充《論衡》之教育思想》,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3
楊柳《《韓詩外傳》思想研究》,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9
朱珮瑜《王充「論衡」思維方法探析》,東吳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3
吳智雄《西漢前期經學思想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new window
李健良《董仲舒天人哲學之研究》,南華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2
吳清輝《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統思想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碩士論文,1998
簡松興《西漢天人思想研究》,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8.6
曾慶生《荀悅《漢紀》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6
陳超群《王充《論衡》之人性論研究─人性問題的重構與再評》,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錢國盈《魏晉人性論研究》,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5
王金凌《先秦兩漢文學理論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5new window
陶建國《老莊思想對兩漢魏晉學術思想之影響》,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4new window
黎惟東《王充思想研究》,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new window
蔡尚志《賈誼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