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相對的絕對性:「存有論」底詮釋比較
書刊名:揭諦
作者:尤惠貞 引用關係翟本瑞
作者(外文):Yu, Huey-jenJai, Ben-ray
出版日期:2007
卷期:13
頁次:頁1-28
主題關鍵詞:存有論中國存有論繫詞無執存有論比較哲學OntologyChinese ontologyCopulaNoumental ontologyComparative philosoph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21
  • 點閱點閱:31
存有論是探討「作為存有的存有性」(being qua being)的一門學問,也是探討存有的絕對基礎的一門學問,不容許相對性的存在。雖然,我們可以採取西方意義的存有論來理解中國哲學,但相當程度中,會扭曲中國哲學發展的格調;甚至,即使是西洋哲學關於存有論的反省,存在不同思想家的解析格局間,仍有著詮釋上的空間,讓具有絕對意義的存有論,也存在相對詮釋的可能。漢語語言沒有如同印歐語系繫辭(尤其是be動詞)的發展,所以也沒能發展出西方意義的存有論。探討中國的存有論,可以類比西方意義的存有論,也可以從特殊思維模式,探討中國式的存有論,端看研究的旨趣所在。本研究希望能對比東西哲學中,關於存有論的討論,以對比不同思維模式間的異同。理解「存有論」具有相對的絕對性,正足以提醒吾人,只有在客觀地省思與實踐中,才有可能真正開展出有意義的存有論!
期刊論文
1.裘錫圭(1979)。談談古文字資料對古漢語研究的重要性。中國語文,1979(6),437-442+4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力(19370100)。中國文法中的繫詞。清華學報,12(1),1-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翟本瑞、尤惠貞(1992)。音樂與心理。鵝湖,206,17-2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中村元、徐復觀(1953)。中國人之思惟方式。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Heidegger, Martin(1961)。An Introduction to Metaphysics。Garden City, NY。  new window
3.牟宗三(1983)。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牟宗三(1985)。圓善論。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Kroner, Richard、關子尹(1985)。論康德與黑格爾。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牟宗三(1983)。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蘊之問題。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鎮國(19990000)。空性與現代性:從京都學派新儒家到多音的佛教詮釋學。臺北:立緖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Poeggeler, Otto(1978)。Being as Appropriation。Heidegger and Modern Philosophy。New York。  new window
9.Derrida, Jacques。Margins of Philosophy。Margins of Philosophy。USA, Chicago。  new window
10.Gyekye, K.(1987)。An Essay on African Philosophical Thought: The Akan Conceptual Schem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1.呂穆迪(1968)。分析學前註解。分析學前編。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周法高(1975)。中國語言學論叢。中國語言學論叢。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王力(1980)。邏輯和語言。龍蟲並雕齋文集(二)。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張東蓀(1976)。從中國語言構造上看中國哲學。中國哲學思想論集:總論篇。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