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高等教育開設客家文化課程之通識教育意義--以朝陽科技大學的地區性為觀察
書刊名:止善
作者:王振勳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Wang, Jivn Shinn
出版日期:2007
卷期:2
頁次:頁177-194
主題關鍵詞:通識教育客家文化課程本土化The general educationHakka cultureCurriculumLocaliz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940
  • 點閱點閱:30
大學教育強調世界眼光與人類關懷。因此,大學生要總全學習多元知識和普世公民價值,做個具有和諧政治觀、經濟觀、文化觀的公民。其中最重要的是,以文化認同來建立個人的核心價值。客家人是華人漢族之族系,擁有冒險、勤勞、團結及高度重視人文教育的優秀族群。在清朝中期大量進入臺灣中部開墾,迄今一者,在臺中市留下惠來、陳平、鎮平等客家地名;二者,在濁水溪、大肚溪下游有諸多原屬客家之福老客村莊,但是這些客家人口的客家文化及語言,逐漸在消失之中。朝陽科技大學開設「客家歷史與文化」通識課程,是基於讓學生自我認識,以了解客家文化、禮俗、文學、婦女、經濟等特殊議題,進而肯定自己族群文化的人文價值,且將之融入企業管理,甚至投入客家文化產業之開創。這個課程終極目標,係以客家人過去移民各地先驗,為當今人類文化交流,作出示範的作用。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emphasizes the world vision and mankind’s concern. Therefore, the students need to learn the diverse knowledge and the plural citizen value, as reflected in a harmonious political, economic and the cultural view. Among them,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build up personal core value with the cultural understanding. The Hakkanese is one of Chinese people's clans with an adventure, diligence, solidifying and valuing educational excellent humanities quality. The Hakkanese enter Taiwanese central part to reclaim three geographic areas in middle Ching Dynasty, one, leaved Hakka place name in Taichung City, Two, in the downstream of Tatu and Cho-shui River. By now, the Hakkanese and the Hakka culture gradually disappeared. The Chaoyang Uiversity of Technology sets up "The Hakka history and culture"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s a means to let the students know special subjects of Hakka culture such as etiquette and custom, literature, women, economy to emich themselves with the ethnicity culture of humanities value, and integrate it into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even put it into the Hakka cultural business. The ultimate objective of this curriculum through experiences in the past of Hakkanese, to demonstrate mankind's cultural interaction nowadays.
期刊論文
1.張鎮炘(20050400)。臺灣地區學位論文中有關客家研究之概況(1982-2003)。客家文化研究通訊,7,184-2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Lee, Peter(1997)。為什麼要學歷史?。清華歷史教學,8,16-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振勳(2004)。海上絲路的奇士—張弼士(振勳)的實業活動與經世致用思想之研究。朝陽學報,9,437-45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維安(2000)。臺灣客家族群的經濟活動。客家文化研究通訊,3,42-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陳板(2000)。族群與地域:臺灣客家在地化的文化觀察。第四屆國際客家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305-3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杜正勝(1992)。通史與通識。新竹。133-1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煥雲(2003)。全球化民主化與本土化-臺灣客家文化發展之方向。屏東。114-1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2004)。九十三年度臺灣客家民眾客語使用狀況調查研究。台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洪麗完(1985)。清代台中開發之研究(一六八三-一八七四)(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戴國煇(1994)。臺灣結與中國結 : 睪丸理論與自立.共生的構圖。臺北:遠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真(1987)。科技發展與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十二講。臺北市:三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杜維明(1999)。文化中國的認知與關懷。臺北:稻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謝重光(2005)。客家文化與婦女生活。上海:新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維安、謝世忠(2004)。經濟轉化與傳統再造:竹苗臺三線客家鄉鎮文化產業。臺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靜(2006)。身份認同研究:觀念、態度、理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溫廷敬(1971)。大埔縣志。臺北:臺北市大埔同鄉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紹馨(1979)。臺灣的社會變遷與人口變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黃俊傑(2004)。全球化時代大學通識教育的新挑戰。台北: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施正鋒(2004)。台灣客家族群政治與政策。台中:新新台灣文化教育基金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黃宣範(1993)。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的研究。臺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運棟(1992)。台灣的客家人。臺北:臺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謝重光(2005)。閩臺客家社會與文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黃俊傑(1999)。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黃應貴(19990000)。時間、歷史與記憶。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臺灣總督府(1931)。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劉全生(2005)。臺灣高等教育的時代機會。二十一世紀大學教育的新展望。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黃俊傑(2005)。從全球化與本土化激盪的脈絡論大學通識教育中的公民教育。二十一世紀大學教育的新展望。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楊亮功(1987)。人文主義與教育。人文教育十二講。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吳錦發(1998)。客家文化的兩面性格。新个客家人。臺北:臺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潘祈賢、劉文浩(2004)。埔里.客家。埔里.客家。南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李喬(1995)。臺灣「命運列車」的邊緣角色-兼談臺灣的客家族群。臺灣客家人新論。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蕭新煌、黃世明(2001)。臺灣客家族群史(政治篇)下—地方社會與族群政治的分析。臺灣客家族群史(政治篇)下—地方社會與族群政治的分析。南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羅維猛、邱漢章(2003)。客家人文教育。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羅肇錦(1998)。客家人的哲學。新个客家人。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曾昭旭(1981)。骨肉相親.志業相承—孝道觀念的發展。中國文化新論(五)—思想篇二:天道與人道。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余英時(1999)。文化多元與普遍價值的尋求。臺灣的文化發展。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徐正光(1991)。序言。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1995)。安平縣雜記,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清)黃叔璥。臺海使槎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陳運棟(19910000)。客家學研究導論。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臺北:正中。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邱彥貴(2005)。彰化縣客家簡述。彰化縣客家族群調查。彰化:彰化縣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