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由殖民化到全球化--談臺灣美術教育與數位藝術教育的經驗
書刊名:臺灣美術
作者:駱麗真
作者(外文):Loh, Li-chen
出版日期:2008
卷期:72
頁次:頁34-47
主題關鍵詞:藝術教育殖民化全球化數位藝術Art educationColonizationGlobalizationDigital ar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74
  • 點閱點閱:47
摘要 由歷史的脈絡中清晰可見,台灣藝術教育一直臍b東、西哲思與教育顯學中,這些發展可分為幾個階段,而決定藝術創作的表現與藝術教育的方向則有幾個重要的因素,包含政治主導、文化思潮與當代科技。 日治時代圖畫教育概念於自明治維新與歐美優越中心價值觀,釵h台灣前輩畫家都在這樣的系統下習藝,日後更到日本內地學習,再返台成為培育下一代的教師。經濟起飛的七○、八○年代,現代主義到後現代,國際化被深信是正確的潮流,釵h藝術工作者,在國內完成大學教育之後赴歐美繼續深造,返台之後成為傳播西方藝術哲學與教育下一代藝術從業人員的工作者。這樣的模式直至今日仍方興未艾,我們在觀察、吸收、複製、傳播他者經驗上,因運用而認同,也因認同而運用。如同謝東山(1996)認為,「由於對於中心優越文化的過度依賴,西方的現代主義與中國的中原文化沙文主義,在集體意識下遂成為台灣藝術論述的『聖體』」。然而數位藝術的加入,世界資訊扁平化,一方面讓多元觀點可以展現,一方面也增加了技術門檻,產生了新的階級,只是這個新的階級已不在放置於文化殖民化下檢視,而是在全球化與文化的「同質化」與「普及化」發展下,因媒體載具的關鍵特性增加了藝術批評的專業與難度。 而台灣當前藝術教育要如何因應此一現象呢?教育體系之外,我們又當如何延伸育成系統,讓台灣數位藝術內容展現與檢視上皆不依賴他者,進入舒適自然的對話?台灣的數位藝術現況,需要一個深度紮根的工作,以及有計劃的培植本土人才,讓學院教育之外,增加更多產官學長遠、有效、的媒合平台,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
期刊論文
1.李家沂(1998)。Techne98β:科幻網路:專輯弁言。中外文學,26(11),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毓秀(1998)。科技與想像專輯。中外文學,2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謝素貞(2004)。藝術的書寫傳統與現行機制。當代藝家之言,春分試刊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謝素貞(2004)。回應文化創意產業計劃--視覺藝術界的幾個提問。當代藝家之言,夏至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謝素貞(2004)。藝評的書寫傳統與現行機制。當代藝家之言,冬季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明賢(2003)。科技與藝術。台灣美術,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心龍(200206)。從錄影藝術展望21世紀的前衛藝術。典藏今藝術,117,84-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香君(2003)。補綴台灣歷史與文化記憶的缺角梅丁衍批判之路。今藝術,132,156-1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張恬君(2001)。運用科技表現之視覺藝術。資訊科技與藝術教育國際學術暨實務研討會。桃園。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張元茜計(2000)。第二美術館之營運管浬委託研究案:台北當代藝術館期末報吿。台北市:台北市改府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Negroponte, Nicholas、齊若蘭(1995)。數位革命。台北:天下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品驊(2003)。臺灣當代美術大系 媒材篇:攝影與錄影藝術。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書民、李欣頻、宏碁數位藝術中心(2001)。數位藝術歐洲:奧、德、荷三國採樣報告。台北:宏碁數位藝術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維菁(2002)。程式不當藝世代18。台北:藝術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寶萍(1996)。臺灣美術影像閲讀。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謝累貞(2004)。藝術行政人オ的紮根教育與實戰專業評析。當代藝術之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謝素貞(2004)。當代藝家之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Berger, John、戴行鉞(1993)。藝術觀賞平台。台北市:台湾商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朝昌直巳、林品章(1990)。光構成。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振益(1999)。科技與人文的對話。台北市:雄獅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方雯玲(2004)。視覺藝術從在地到全球的人文產業思考。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張心龍(2002)。閱讓前衝。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Kelly, Kevin、趙學信(1999)。MET&TEN。台北市:大塊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胡朝聖、袁廣鳴(2005)。魔幻城市:科技公共藝術。台北市:文建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藝術教育研究编輯委員會、黃壬來(2002)。藝來與人文教育上下冊。台北縣新店市: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河口洋一郎、李佩穗(1992)。電腦藝術藝術家。藝術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李戊崑、周文潠(2003)。台灣美術丹露。台中市:國立台灣藝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林葆華、雷逸婷、韓伯龍、何邁(2005)。立異--90年代台灣美術發展。台北市:台北市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徐婉禎(2004)。台灣當代美術大系議題篇:虛擬實挺。台北市:文建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Michael, Rush.(1999)。New Media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Art。London:Thames& Hudson. Ltd.。  new window
21.Wilson, Stephen(2001)。Information Arts: Intersections of Art Science, and Technofogv。The MIT Press。  new window
22.GCODAMAN, CYNTHIA(1987)。DiOTAL VSONS COMPUTERS AND ART。NY:The Everson Museum of Art。  new window
23.Pooper, Frank(1993)。ART OF THE EiECTRONfC.。London:Thames and Hudson。  new window
24.Peter. W.(1999)。net_condition : art and glodal niedta, Massac usettsjhe。MIT Press。  new window
25.Cameron, Andy(2004)。W specif 04 Vie art of experimental interaction dastgn。  new window
26.Randod, P、Ken, JL,。Multimedia : from Wagner to virtuaf。NY & Loridtn W.W:Norton & Company Ltd-。  new window
27.McLiiian, Marshall(1967)。The Medrum is the Massage: An inventory of Effects。New York:Bantam。  new window
28.陳琪(2002)。影視高科技結合展演藝術產業應用模式之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謝宿蓮(2006)。科技與藝術的美學超連結。臺北:鴻霖國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吳垠慧(2003)。臺灣當代美術大糸--媒材篇:科技與數字藝術。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藝術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何政廣(1994)。歐美現代美術。臺北:藝術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謝里法(19980000)。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臺北:藝術家。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李欽賢(19960000)。臺灣美術閱覽。臺北:玉山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Freeland, Cynthia A.、劉依綺(2002)。別鬧了,這是藝術嗎?。新北:左岸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Benjamin, Walter、許綺玲、簫永盛(1999)。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臺北市:臺灣攝影工作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Chipp, Herschel B.、余珊珊(2004)。現代藝術理論。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郭繼生(1995)。臺灣視覺文化:藝術家二十年文集。臺北:藝術家。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高千惠(1996)。當代文化藝術澀相。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葉謹睿(2003)。藝術語言@數位時代。臺北:典藏藝術家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陳瓊花(20040000)。視覺藝術教育。臺北:三民。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須文蔚(20030000)。臺灣數位文學論:數位美學、傳播與教學之理論與實際。臺北:二魚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葉謹睿(2005)。數位藝術概論:電腦時代之美學、創作及藝術環境。藝術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林曼麗(20000000)。臺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臺北:雄獅。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伊藤俊治(1999)。電子美術論。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李長俊,南方朔,張小虹(1999)。關於藝術於藝術評論第一屆帝門藝術評論徽文獎決審會議摘要紀錄,台北市: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柯應平(1999)。世紀末台灣美術「本土化」潮勢的省思與批判--從整合論述、創作、策展的內在基調談起。第一屆帝門藝術徵文獎。台北: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梅丁衍(1996)。美術本土化與國際化的務實演習--試探七0年代美術定位課程。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第一屆藝術評論獎。台北市: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嘉驥(1996)。藝術再政治左右--解嚴後的台灣藝術現象。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第一屆藝術評論獎。台北市: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梅丁衍(1997)。世紀末亞洲當代藝術對話的開始--兼談合灣當代藝術的國際化。台灣藝評研究1997-1998。台北市: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晴文(1999)。開放的身體記億--徐瑞憲作品中的機械作品。第一屆帝門藝術評論徵文獎。台北市: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McEvilley, Thomas(1999)。後殖民時代的展覽策略。臺灣藝評研究:1997-1998。臺北: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