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末北臺灣漁村社會的搶船習慣--以《淡新檔案》為中心的討論
書刊名:新史學
作者:林玉茹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n, Yu-ju
出版日期:2009
卷期:20:2
頁次:頁115-165
主題關鍵詞:搶船習慣地方治理生計型態漁村社會Plundering practicesCustomsGovernmentalityLivelihoodFishing socie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2) 博士論文(1)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932
  • 點閱點閱:244
本文主要以《淡新檔案》為素材,以清末發生於北臺灣的三件中國帆船搶船事件為例,從搶船者、被搶者、地方衙門以及地方頭人等四個行動者的行動和策略,來說明沿海聚落搶船習慣的緣起及其持續存在的理由。 搶船是臺灣某些漁村「沒有犯罪感」的集體行動。漁村的生計型態或許是型塑村民集體搶船的結構性因素,也是他們主張遭難物財產所有的緣起。由於其生業模式需要依賴大量人力和共同出資,使村落的凝聚力甚高,而集體地搶船、逃避官差追捕,甚至從官差手中搶回被拘押的村民。 搶船習慣的持續存在和風行,則與原告遭遇、衙門的地方治理策略以及追贓成效有關。由於客商呈控比在地郊商費時且效果不彰,導致他們往往不報案,而助長搶船風氣。其次,清末北臺灣的地方衙門因默認習慣與法律的對抗、考量控制成本和社會治安的實際地方治理需要,以及無力緝拿首犯歸案,乃採從輕完結來裁斷。從輕完結和無力緝捕首犯,無疑更催化沿海聚落搶船習慣的盛行。再者,官方的審理邏輯以追贓為原則,調解和追贓則透過地方頭人和業戶來進行。然而,追贓成效有限,又常轉嫁頭人墊賠,顯現即使透過地域社會權力的運作也無法有效追緝搶犯,取回贓物,而杜絕沿海聚落的搶船習慣。
期刊論文
1.劉序楓(20060300)。清代檔案與環東亞海域的海難事件研究--兼論海難民遣返網絡的形成。故宮學術季刊,23(3),91-126+15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金澤周作(1998)。近代英國における海難對策の形成。史林,81(3),79-1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邱澎生(2009)。法學專家、蘇州商人團體與清代中國的「習慣法」問題。北大法律評論,10(1),68-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俊昌(20061200)。日治時期臺灣漁民之生計。臺灣文獻,57(4),121-17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憲明(19910900)。澎湖沿岸漁場之領域管理。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20,41-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許進發(20070300)。清季搶船事件與臺灣沿海地區民眾風俗。臺灣風物,57(1),71-10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翁佳音(20060500)。葡萄牙人與福爾摩沙--並論1582年的船難。歷史月刊,220,72-7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Buoye, Thomas M.、邱澎生(20031200)。司法檔案以及清代中國的法律、經濟與社會研究。法制史研究,4,217-24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文凱(20071200)。地方治理與土地訴訟--清代竹塹金山面控案之社會史分析。新史學,18(4),125-18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王泰升、堯嘉寧、陳韻如(20040600)。戴炎輝的「鄉村臺灣」研究與淡新檔案--在地「法律與社會」研究取徑的斷裂、傳承和對話。法制史研究,5,255-32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林玉茹(19950300)。清末新竹縣文口的經營--一個港口管理活動中人際脈絡的探討。臺灣風物,45(1),63-11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黃富三(19950600)。板橋林本源家與清代北臺山區的發展。臺灣史研究,2(1),5-4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憲明(19910300)。澎湖北海一帶無人島紫菜採集的領域管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17,63-8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憲明(19951200)。澎南地區五德里廟產的石滬與巡滬的公約。硓〔石古〕石:澎湖縣文化局季刊,1,4-1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憲明(19960500)。澎湖群島石滬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25,117-14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劉序楓(2001)。清代中國對外國遭風難民的救助及其遣返制度--以朝鮮、琉球、日本難民為例。第八回琉中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沖繩:琉球中國關係國際學術會議。1-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許雪姬(2000)。日治時期臺灣面臨的海盜問題。臺灣文獻史料整理研究學術研討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7-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陳韻如(2004)。帝國的盡頭--淡新檔案的姦拐故事與申冤者(碩士論文)。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2004)。明清臺灣檔案彙編。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金指正三(1968)。近世海難救助制度の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洪安全(2002)。清宮宮中檔奏摺臺灣史料。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94)。大清律例。北京: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玉茹、李毓中(2004)。戰後臺灣的歷史學研究--臺灣史。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中美關係史料.光緒朝。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4)。臺灣漁業之研究。臺北:臺灣銀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那思陸(198206)。清代州縣衝門審判制度。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黃嘉謨(1966)。美國與臺灣:1784-1895。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臺灣總督府民政局殖產部(1896)。殖產部報文--水產之部。東京:大日本水產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Antony, Robert J.(2003)。Like Froth Floating on the Sea: The World of Pirates and Seafarers in Late Imperial South China。Berkeley Calif.: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new window
12.(1986)。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7)。明清史料己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施添福(2004)。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立文化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Murray, Dian H.(1987)。Pirates of the South China Coast 1790-1810。Stanford,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6.邱澎生(2008)。當法律遇上經濟:明清中國的商業法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Kann, Réginald、鄭順德(2001)。福爾摩莎考察報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卓克華(1990)。清代臺灣的商戰集團。臺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黃宗智、劉昶、李懷印(1998)。民事審判與民間調解:清代的表達與實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王泰升(2004)。臺灣法律史概論。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Steere, Joseph Beal、Li, Paul Jen-kuei(2002)。Formosa and Its Inhabitants。Taipei: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Preparatory Office, Academia Sinica。  new window
22.Davidson, James W.(1903)。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New York:London:Book World:Macmillan。  new window
23.伊能嘉矩(1928)。臺灣文化史。東京:刀江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陳盛韶(1983)。問俗錄。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許雪姬(2000)。板橋林家--林平侯父子傳。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林玉茹(20000000)。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國學文獻館(1993)。臺灣研究資料彙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Fix, Douglas L.、Lo, Charlotte(2006)。看見十九世紀臺灣:十四位西方旅行者的福爾摩沙故事。如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Campbell, William(1972)。Sketches from Formosa。Ch'eng Wen Publishing Company。  new window
30.伊能嘉矩、森口雄稔(1992)。伊能嘉矩の台湾踏査日記。台湾風物雑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施添福(1987)。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台灣省文獻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戴炎輝(19790000)。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許雪姬(19870000)。清代臺灣的綠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臺灣文獻叢刊資料庫,http://140.127.53.3:9483/ttsweb/twn/main.htm, 20060917。  new window
2.(19380524)。臺灣日日新報,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9290811)。臺灣日日新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牽罟,http://www.fa.gov.tw/chn/fish_culture/penghu_culture/page001_method.php。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周婉窈(2006)。一五八二年美麗島船難餘生記。艾爾摩莎:大航海時代的臺灣與西班牙特展。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滋賀秀三(199207)。清代州縣衙門訴訟的若干研究心得。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八卷•法律制度。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徐忠明(2006)。依法判決?--明清時期刑事訴訟的一個側面。案例、故事與明清時期的司法文化。北京:法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崑岡(1991)。刑律賊盜十.白晝搶奪二。清會典事例。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湯熙勇(1999)。清代台灣的外籍船難與救助。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南港: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許文雄(1999)。清朝臺灣社會動亂。臺灣歷史與文化。臺北:稻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偉仁(1983)。清代司法程序概述之一--失盜案件的初步處理及疏防文武的參劾。清代法制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Bourgon, Jérôme、黃世杰(2009)。地毯上的圖案--試論清代法律文化中的「習慣」與「契約」。明清法律運作中的權力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滋賀秀三、王亞新、梁治平、王亞新、范愉、陳少峰(1998)。中國法文化的考察-以訴訟的型態爲素材。明淸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法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滋賀秀三、范愉、王亞新、陳少峰(1998)。清代訴訟制度之民事法源的概括性考察--情、理、法。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市:法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