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傳統文人的喪葬書寫反思現代生死教育
書刊名:高醫通識教育學報
作者:李玲珠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09
卷期:4
頁次:頁169-188
主題關鍵詞:喪葬禮生死教育人文精神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05
  • 點閱點閱:43
喪葬禮是生命告別的終程,透過儀式宣告死者與人間世的關係滅絕,提供生者情意表達與轉化的機會,也是人類高度文明的展現。雖然喪葬禮的由來久遠,但隨著物質文明的發展,時間、地域、文化、風俗……等複雜因素,喪葬禮發展出豐富的形式與內涵;但在實踐的過程中,一般人可能不知其所以然而謹守之,忽略禮制的基本精神,徒存禮制的形貌,缺乏真誠的情感,甚至形成僵化的禮教、禁錮人性的枷鎖。因此,本文希從傳統經典尋覓禮制的核心精神與內涵,掌握「緣情以制禮」、「因時而制宜」的理則與應用,人性的高度自覺,並從喪葬書寫的相關資料耙梳文化菁英的反思與實踐,以作為豐富現代生死教育內涵的圭臬。從文化經典到現代社會的因應,建立更具人文精神、貼合本土關懷的生死教育。
期刊論文
1.孔毅(2007)。臨終遺言:漢晉之際士人死亡觀演變的一個思想史解讀。重慶師範大學學報,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中江(1997)。玄學生死觀的理路及其主導觀念。中國哲學史,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丹(2009)。曹雪芹的哀祭文體觀。紅樓夢學刊,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玲珠(200712)。生命的破局與價値重建--紅樓夢在生死敎育的思維與應用。高醫通識敎育學報,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玲珠(200307)。電影《活著》在生死學敎育上的思維與應用。輔英通識敎育年刊,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景林(2004)。儒家的喪祭禮論與終極關懷。中國社會科學學報,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清泉(2006)。從宜蘭地區訃文文化看喪葬禮俗的亂象。生命學報,創刊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金觀濤、劉青峰(20070700)。從中國文化看終極關懷理念型態。生死學研究,6,7-4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尉遲淦(19991100)。九二一災變與殯葬服務。安寧療護,14,40-4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許瑛玿、許鶯珠(20070100)。媳婦在喪葬禮俗中的角色與心路歷程--從臺灣本土的儀式出發。生死學研究,5,99-16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玲珠(200607)。生死困境的超越--哲學與文學雙映的生死敎育。高醫通識敎育學報,創刊號。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林素英(20011200)。先秦儒家的喪葬觀。漢學研究,19(2)=39,83-11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張美玲(2009)。紅樓夢的死亡覺知研究(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蔡玉娟(2009)。由女性視角看禮記的過去與未來-以喪祭禮為主軸(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樓宇烈(1983)。老子校釋。台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余嘉錫(1993)。世說新語校箋。上海:上海古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廣柏(1998)。曹雪序評傳。南京:南京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蘇希拉•布萊克曼(2007)。優雅的離去。台北:橡樹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壽(1986)。三國志。台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范曄(1981)。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曾煥棠(200508)。認識生死學--生死有涯。臺北:揚智文化事業有限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鈕則誠、趙可式、胡文郁(2001)。生死學。國立空中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湯一介(1991)。儒道釋與內在超越問題。江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尉遲涂(2001)。生死學概論。台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戰國、強昱(2004)。超越生死: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死智慧。開封:河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陶在樸(2001)。理論生死學。台北:五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何晏、邢昺(1982)。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班固(1981)。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劉勰、王更生(1986)。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陶淵明、楊勇(1987)。陶淵明集校箋。台北: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鄭曉江(1999)。善死與善終--中國人的死亡觀。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戴聖、孫希旦(1984)。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陳華文(2007)。喪葬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蒲慕州(19930000)。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傅偉勳(1993)。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列禦寇、楊伯峻(1987)。列子集釋。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曹雪芹、高鶚、馮其庸(1984)。紅樓夢校注。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莊子、郭象、郭慶藩、王孝魚(1987)。莊子集釋。華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阮籍、陳伯君(1987)。阮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孫詒讓、孫以楷、墨翟(1987)。墨子閒詁。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張岱(2008)。陶庵夢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