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天生烝民,有物有則--由《詩經》及《周易》探析「天」之本體詮釋的發展歷程
書刊名:先秦兩漢學術
作者:趙中偉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ao, Chung-wei
出版日期:2008
卷期:9
頁次:頁1-31
主題關鍵詞:詩經周易形上天視界融合本體詮釋ShijinHeavenMetaphysical heavenFusion of visionsOntologicalInterpret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46
  • 點閱點閱:177
期刊論文
1.鄔昆如(20030200)。中國形上學的三個向度。哲學與文化,30(2)=345,3-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陳德興(2005)。兩漢氣化宇宙論之研究(博士論文)。輔仁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戴家祥(199905)。金文大字典。上海: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成中英(2002)。本體與詮釋.從真理與方法到本體與詮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朱熹(1987)。周易本義。老古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熊十力(1972)。原儒。明倫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立文(1989)。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翔海、鄭克武(2006)。成中英文集.本體詮釋學。武漢市:湖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弼、韓康伯、孔穎達(197305)。周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程頤、朱熹(1974)。易程傳。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朱熹(1971)。詩集傳。臺北: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徐中舒(1988)。甲骨文字典。四川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黃壽祺、張善文(1989)。周易譯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朱熹(1996)。四書章句集注。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傅偉勳(1999)。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哲學與宗教」四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馮達文、郭齊勇(2004)。新編中國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潘德榮(1999)。詮釋學導論。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王靜芝(1968)。詩經通釋。輔仁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馮友蘭(1989)。中國哲學史。臺北:藍燈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陳榮華(1998)。葛達瑪詮釋學與中國哲學的詮釋。明文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呂不韋、陳奇猷(2002)。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段玉裁、許慎(1970)。說文解字注。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沈清松(1991)。物理之後:形上學的發展。牛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孔穎達(1973)。毛詩注疏(亦即《毛詩正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裴普賢(1991)。詩經評註讀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李鼎祚(1987)。周易集解。周易注疏及補正。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