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來自教養的天性--從「生成」的角度論戴震的人性與善
書刊名:揭諦
作者:劉滄龍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u, Tsang-long
出版日期:2011
卷期:21
頁次:頁53-92
主題關鍵詞:戴震生成人性教養Dai ZhenBecomingHuman natureGoodnessNurtur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781
  • 點閱點閱:64
本文以「生成」(becoming)的角度詮釋戴震的人性論與善論。戴震認為先天善性要在後天的經驗學習中發展實現,因此,天性和教養具有互相形塑的內外關係,換句話說:「天性來自於教養」。戴震並不以孤離於經驗的超越本心作為善的唯一根據,他主張人的天性當中所涵具的善性要在個體不斷透過教養與學習的過程才能實現出來,因此天性和教養具有互相形塑的內外關係。筆者將從戴震對宋明儒批評的論點中描繪出戴震自己的思路,並設法證明本文的主張:戴震是以「生成」而非「存有」(being)的觀點來詮釋人性與善,換言之,善來自於有教養的天性。
期刊論文
1.張麗珠(20100600)。戴震人性論與孟、荀之異同。國文學報,47,37-7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戴震。與姚孝廉姬傳書。戴震全書,第六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戴震。與段茂堂等十一札。戴震全書,第六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金秉峘(2010)。儒家人性論的社會學分析。鵝湖月刊,第 35 卷第 12 期,總期號第 420,14-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蔡家和(2008)。戴震對於程朱論性的質疑與批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王守仁(1995)。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Ridley, Matt、洪蘭(2004)。天性與教養:先天基因與後天環境的交互作用。臺北:商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鄭玄、孔穎達(2007)。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黎靖德、王星賢(1987)。新校標點朱子語類。臺北:華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鄭吉雄(2008)。戴東原經典詮釋的思想史探索。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梁啟超(1995)。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里仁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余英時(1996)。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岑溢成(1992)。詩補傳與戴震解經方法。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戴震、趙玉新(2006)。戴震文集。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戴震(1995)。題惠定宇先生授經圖。戴震全書。合肥:黃山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趙岐、孫奭(2007)。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戴震。孟子字義疏證。戴震全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戴震。緒言。戴震全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王先謙、沈嘯寰、王星賢(2008)。荀子集解。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戴震、胡錦賢、楊應芹。戴束原先生文。戴震全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戴震(1995)。讀易繫辭論性。戴震全書。合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戴震。與是仲明論學書。戴震全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戴震。與方希原書。戴震全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Wolfgang Ommerborn, Dai Zhens(2006)。Rezeption des Men gz I und seine Kritik an der Schule Zhu Xi und Cheng Yis—Teil I: Philosophische Uberlegungen。Bochum。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程顥、程頤、王孝魚(2004)。河南程氏遺書。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