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光復致敬團」的任務及其影響
書刊名:臺灣史研究
作者:許雪姬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su, Hsueh-chi
出版日期:2011
卷期:18:2
頁次:頁97-145
主題關鍵詞:臺灣光復致敬團丘念台林獻堂漢奸審判Taiwan Retrocession Tribute GroupQiu NiantaiLin HsientangTrial of traitor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5)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2
  • 點閱點閱:298
摘要:   臺灣光復致敬團是1946年3月中國國民黨臺灣省黨部執行委員、監察委員丘念台,有鑒於戰後臺灣對中央的疎隔,臺人對臺灣政治的失望,為了促進雙方的理解,乃籌組臺灣光復謝恩團(後改為臺灣光復致敬團)希望有效地化解雙方間的隔閡。由於籌備、募款都不順利,加上行政長官陳儀在8月該團即將出發之際予以阻撓,使該團是否完成其任務增添了變數。  本文利用臺灣光復致敬團代表團團員林獻堂、葉榮鐘、李建興的日記,丘念台的回憶錄,張吉甫的片斷紀錄,加上當時報紙的報導,來探討臺灣光復致敬團是否達成了三項主要的目標:一、謁拜中山陵;二、向蔣主席及中央各首長致敬並寄贈捐款給國軍將士遺族;三、祭拜黃陵;對往後臺灣的政局有否產生重要的影響?參加團員的代表性又如何?雖然團員原想要「陳情」中央,希望對臺灣政局有所改善,最終卻只能參觀旅行和「致敬」,不過團員卻也利用這次得來不易的機會表達臺灣人的立場,發表對懲治臺人「漢奸」的意見,有助於促進中央對臺灣的瞭解。
期刊論文
1.李建興、吳國柄(1983)。臺灣光復致敬圑祖國行。中外雜誌,33,91-10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運棟(1983)。林公為恭傳略。臺灣文獻,34(1),141-14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陳三井(1992)。白崇禧與二二八事件。臺北。825-8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侯坤宏(1996)。二二八事件研究:以國史館藏相關檔案史料為中心之探討。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1045-10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福建省檔案館、厦門市檔案館(1993)。廈門市臺灣同鄉會發起籌備以至成立週年會務概況及將來計畫與建議報告書。廈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戴振豐(1999)。葉榮鐘與臺灣民族運動(1900-1947)(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周俊宇(2008)。塑造黨國之民--中華民國國定節日的歷史考察(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晏齊(2005)。從救恤到「社會事業」--台灣近代社會福利制度之建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簡永彬(2010)。凝望的時代。臺北:綠夏原國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巍(1956)。南臺灣人物誌。臺中:東南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中華民國人事錄總纂委員會(1953)。中華民國人事錄。臺北:中國科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楊錦麟(1992)。李萬居評傳。廈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中華民國工商協進會主辦工商徵信所(1955)。自由中國工商人物誌。臺北:中華民國工商協進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第三戰區金廈漢奸案件處理委員會(1947)。閩臺漢奸罪行紀實。廈門:江聲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侯坤宏(1997)。國史館藏二二八檔案史料。臺北: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臺灣新民報社調查部(1937)。臺灣人士鑑(昭和十二年版)。臺北:株式會社臺灣新民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許雪姬(2005)。臺灣歷史辭典。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興南新聞社(19430315)。臺灣人士鑑。臺北市:興南新聞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熊月之(2005)。上海名人名事名物大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葉榮鐘、林莊生、葉云云(2002)。葉榮鐘日記。晨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葉榮鐘(2002)。葉榮鐘早年文集。臺中:晨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許雪姬、曾金蘭(1997)。柯台山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益井康一(1977)。漢奸裁判史:1946-1948。東京:株式會社みすず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丘念臺(1976)。嶺海微飆。臺北:中華日報叢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楊肇嘉(1970)。楊肇嘉回憶錄。臺北市: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司法行政部(1948)。戰時司法紀要。南京:司法行政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林獻堂、許雪姬(2010)。灌園先生曰記(十七)一九四五年。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邱萬興(2004)。北埔百年影像史:看見客家天水堂風華。新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李建興(1961)。紹堂詩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侯坤宏(2002)。二二八事件檔案編。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劉紹堂(1975)。民國人物小傳。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劉紹堂(1981)。民國人物小傳。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薛化元(2001)。臺灣歷史年表:終戰篇。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林獻堂、許雪姬(2010)。灌圔先生日記(十八)一九四六年。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王家楣(1979)。律師生涯三十年。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世界文化服務社編纂委員會(1957)。中華民國名人傳之四:工商企業界。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國史館(2002)。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黃典權(1993)。重修屏東縣志,卷六:人物志。屏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丘念台(1960)。追懷獻堂先生。林獻堂先生紀念集。臺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李應章偉光之子女(2007)。祭英靈,盼統一丨紀念臺灣「二林蔗農事件」八十周年。臺灣農民運動先驅者:李偉光。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徐水德(2004)。徐水德先生曰記。曰治時期在「滿洲」的臺灣人。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游振亮(2009)。附錄一:蔣渭川先生大事年表。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史料彙編計畫:蔣渭川先生史料彙編。臺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賈景德(1955)。李母白太夫人墓表。李母白太夫人榮哀銘。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戴國燁(2002)。龍與臺灣史研究:與張光直對談於臺北圚山飯店。戴國輝文集,第八冊:臺灣史對話錄。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徐瓊二(1946)。本‧外省人感情の疎隔。臺灣の現實を語る。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1950)。中央日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46)。民主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946)。大公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46)。中華日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946)。民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946)。僑聲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951)。中央日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946)。臺灣新生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946)。中華日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946)。民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946)。民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許雪姬(2002)。二二八事件中的林獻堂。20世紀臺灣歷史與人物:第六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臺北: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翼中(1992)。帽簷述事--台事親歷記。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