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再見南國:臺北公會堂的興建及其空間意義之建構與變遷
書刊名:師大臺灣史學報
作者:潘宗億
作者(外文):Pan, Tsung-yi
出版日期:2021
卷期:14
頁次:頁105-166
主題關鍵詞:臺北公會堂臺北市中山堂臺北歷史記憶區記憶所繫之處國族認同Taipei Public HallZhongshan HallTaipei memory districtProduction of spaceRealm of memo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939
  • 點閱點閱:1
期刊論文
1.王惠珍(20100400)。第一回大東亞文學者大會的虛與實:以龍瑛宗的文藝活動為例。臺灣學誌,1,33-6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培豐(20111200)。鄉土文學、歷史與歌謠:重層殖民統治下臺灣文學詮釋共同體的建構。臺灣史研究,18(4),109-16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培豐(20080600)。從三種演歌來看重層殖民下的臺灣圖像--重組「類似」凸顯「差異」再創自我。臺灣史研究,15(2),79-13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范燕秋(20121200)。日治初期的臺灣博物學會--日本博物學家與臺灣自然史的建構。師大臺灣史學報,5,3-3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蔡錦堂(20071200)。「紀元二千六百年」的日本與臺灣。師大臺灣史學報,1,51-8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邱坤良(20110100)。理念、假設與詮釋:臺灣現代戲劇的日治篇。戲劇學刊,13,7-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柳書琴(20100900)。「總力戰」與地方文化:地方文化論述、臺灣文化甦生及臺北帝大文政學部教授們。臺灣社會研究,79,91-15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朱家瑩(20120300)。臺灣日治時期的公共雕塑。雕塑研究,7,23-7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歐素瑛(20071200)。素木得一與臺灣昆蟲學的奠基。國史館學術集刊,14,133-17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簡秀珍(20120100)。觀看、演練與實踐--臺灣在日本殖民時期的新式兒童戲劇。戲劇學刊,15,7-4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栗山俊一(1930)。台灣總督府舊廳舍の保存。台灣建築會誌,2(5),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Leitner, Helga、Kang, Petei(1999)。Contested Urban Landscapes of Nationalism: The Case of Taipei。Ecumene,6(2),214-233。  new window
13.陳凱雯(20071200)。日治時期基隆公會堂之研究--兼論基隆地方社會的發展。海洋文化學刊,3,75-10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石計生(20110900)。臺灣歌謠作為一種「時代盛行曲」:音樂臺北的上海及諸混血魅影(1930-1960)。臺灣社會學刊,47,91-1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石婉舜(20010600)。「厚生演劇研究會」初探。臺灣史研究,7(2),95-11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許雪姬(20110600)。「臺灣光復致敬團」的任務及其影響。臺灣史研究,18(2),97-14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Riegl, Alois(1982)。The modern cult of monuments: its character and its origin。Oppositions,25,21-51。  new window
18.Nora, Pierre(1989)。Between History and Memory: Les Lieux de Memoire。Representations,26,7-24。  new window
19.陳譽仁(20110500)。藝術的代價--蒲添生戰後初期的政治性銅像與國家贊助者。雕塑研究,5,1-6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王玉國(2015)。從公會堂到中山堂:公共空間的歷史轉變--以臺灣光復前後的文化為中心。閩臺文化研究,2015(2),14-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石婉舜(20100800)。被動員的「鄉土藝術」:黃得時與太平洋戰爭期的布袋戲改造。臺灣文學研究集刊,8,59-8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堀込憲二(20111200)。日治時期臺灣近代建築外牆磁磚形式與色彩變遷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18,19-4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吳佩珍(20101200)。臺灣皇民化時期官方宣傳的建構與虛實:論真杉靜枝「沙韻之鐘」翻案作品。臺灣文學學報,17,67-9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許雪姬(19990600)。皇民奉公會的研究--以林獻堂的參與為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1,167-21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黃富三(20111200)。清季臺灣之外來衝擊與官紳關係:以板橋林家之捐獻為例。臺灣文獻,62(4),131-15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許雪姬(20081200)。臺灣史上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前後--日記如是說「終戰」。臺灣文學學報,13,151-17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戴振豐(20040600)。日治時期臺灣「建國祭愛馬行進」、「愛馬日」及「軍馬祭」的形成與進行(1936-1945)。政大史粹,6,61-9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臺灣博物學會(1924)。會報--臺灣史蹟名勝天然記念物保存に對する建議案。臺灣博物學會會報,68,41-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石婉舜(20080300)。「黑暗時期」顯影:「皇民化運動」下的臺灣戲劇(1936.9-1940.11)。民俗曲藝,159,7-8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臺灣博物學會(1924)。臺灣に於ける史蹟名勝天然記念物の廢滅及び變形せんとする主なるもの、調書。臺灣博物學會會報,68,42-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楊智景(20060600)。戰時下殖民地臺灣表象的生成--以一九四○年「文藝銃後運動講演會」的訪台為例。臺灣文學學報,8,97-12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郭美君(20101000)。成為日本人的神話操演:以宗教社會風俗的變革看戰爭下的皇民化運動。國文經緯,6,19-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林品章、林文通(20050700)。日治時期始政三十年紀念展覽會之研究。設計學研究,8(1),1-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赤阪清七(1925)。臺灣始政三十年記念展覽會。臺灣時報,69,17-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李文卿(20011200)。穿越皇民化運動時期的動員表象--「決戰臺灣小說集」編輯結構析探。中極學刊,1,207-2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井手薰(1930)。總督府舊廳舍の保存に就て。臺灣時報,133,51-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井手薰(1937)。臺北市公會堂落成式に於ける工事報告。臺灣建築會誌,9(3),250-2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1989)。對一二二五中山堂事件各界的反應。中央月刊,22(1),96-1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1925)。始政三十年記念展覽會交通館記。臺灣遞信協會雜誌,68,2-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1930)。市政會館及日比谷公會堂建築工事概要。都市問題,10(1),233-2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王志弘(19960400)。臺北新公園的情慾地理學:空間再現與男同性戀認同。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2,195-2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郭俊沛(2005)。彰化縣歷史建築:彰化市中山堂(公會堂)調查研究。彰化縣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柯勝釗(2002)。日治時期台南社會活動之研究--以台南公會堂為例(碩士論文)。臺南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曾筱甯(2016)。眾樂之堂:臺北中山堂(公會堂)藝文展演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凱雯(2005)。帝國玄關--日治時期基隆的都市化與地方社會(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溫祝羚(2012)。空間元素的並列到調和:以日治時期井手薰主導之建築活動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英斌(2009)。蒲添生孫中山立像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紹傑(2016)。臺灣日治時期公會堂建築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李汝和、張炳楠(1970)。臺灣省通志,卷一,土地志勝蹟篇。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皇民奉公會中央本部(1943)。第二年に於ける皇民奉公運動の実績。臺北:皇民奉公會中央本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田中一二(1931)。臺北市史。臺北:臺灣通信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昭堂、黃英哲(2013)。臺灣總督府。臺北市:前衛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原幹洲(1937)。臺灣史蹟。臺北市:拓務評論臺灣支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恒豪、王詩琅、朱點人(1991)。王詩琅、朱點人合集。臺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Weissberg, Liliane、Ben-Amos, Dan(1999)。Cultural Memor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dentity。Detroit: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8.楊仁江(1995)。臺閩地區第二級古蹟檔案圖說。臺北:內政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黃春成(1958)。臺北市志稿.卷八.文化志名勝古蹟篇。臺北:臺北市文戲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飯田實雄(1941)。臺灣聖戰美術。臺北:創元美術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程佳惠(2004)。臺灣史上第一大博覽會:1935年魅力臺灣show。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連橫(1979)。臺灣通史。臺北市:眾文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杜淑純、曾秋美、尤美琪(2005)。杜聰明與我:杜淑純女士訪談錄。臺北: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田中一二、李朝熙(1998)。臺北市史(昭和六年)。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芳明(2004)。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臺灣史觀。臺北: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傅朝卿(1999)。日治時期臺灣建築:1895-1945。臺北:大地地理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陳蘊茜(2009)。崇拜與記憶:孫中山符號的建構與傳播。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Nora, Pierre、戴麗娟(2012)。記憶所繫之處。行人文化實驗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葉惠芬(2012)。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台北市: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劉葦卿(2008)。臺灣人的發財美夢--愛國獎券。台北:台灣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橋本白水(1926)。島の都。臺北:南國出版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林獻堂、許雪姬(2010)。灌園先生日記(十七):一九四五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張炎憲、胡慧玲(1996)。臺北都會二二八。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蔡慧玉、吳美慧(2013)。光復臺灣與戰後警政:「臺灣警察幹部訓練班」口述訪談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鹿又光雄(1939)。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誌。臺北:臺灣博覽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Foucault, Michel、Sheridan, Alan(1977)。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New York:Vintage。  new window
27.李乾朗(1979)。臺灣建築史。臺北:雄獅美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臺北市役所(1928)。臺北市案內。臺北:臺北市役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朱萬里(1957)。台北市志稿卷三.政制志.建設篇。台北市: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陶文輝、曹甲乙(1959)。臺灣省通志稿.卷一:土地志勝蹟篇。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李瑞宗(2007)。臺北植物園與清代欽差行臺的新透視。臺北:行政院農業委會林業試驗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呂紹理(2005)。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黃英哲(20070000)。「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臺灣文化重建(1945-1947)。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Cresswell, Tim(2004)。Place: A Short Introduction。Wiley-Blackwell。  new window
35.周婉窈(2004)。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蔣竹山(20190000)。當代歷史學新趨勢。新北市: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許南英(1962)。窺園留草。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蘇碩斌(2010)。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Daum, Andreas W.、Mauch, Christof(2005)。Berlin-Washington, 1800-2000: Capital Cities,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and National Identiti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40.劉顏寧(1984)。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一‧大事志。臺灣省文獻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臺灣總督府(1930)。本島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概況。總督府內務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臺灣總督府(1938)。國民精神總動員運動實施概要。臺灣總督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臺灣總督府(1985)。臺灣總督府事務成績提要。成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葉倫會(2006)。台北城的故事。蘭臺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新藤浩伸(2014)。公会堂と民衆の近代。東京大学出版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郭俊沛(2006)。彰化縣歷史建築彰化市中山堂修復工程工作報告書。彰化縣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李乾朗(1996)。台灣近代建築--起源與早期之發展1860-1945。雄獅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朱萬里(1966)。臺北市志.卷三.政制志建設篇、戶政篇、役政篇。臺北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王月鏡(1988)。臺北市志.卷八.文化志勝蹟篇。臺北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1936)。臺北市公會堂建築工事概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人間副刊(2002)。回到中山堂。臺北市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大澤貞吉(1941)。皇民奉公運動早わかり。皇民奉公會宣傳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山村光尊(1940)。臺北市政二十年史。臺北市役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若林正丈、李承機、林果顯、林琪禎、岩口敬子、洪郁如、周俊宇、陳文松、陳桂蘭、陳培豐、顏杏如、薛化元(2014)。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稲垣其外(1937)。北白川宮。台南:台灣經世新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Choay, Françoise(2001)。The Invention of the Historic Monument。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Till, Karen E.(2003)。Places of Memory。A Companion to Political Geography。Blackwell。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