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太上慈悲九幽拔罪懺》的拔罪度幽
書刊名:生命教育研究
作者:鄭志明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eng, Chih-ming
出版日期:2011
卷期:3:2
頁次:頁83-119
主題關鍵詞:道教科儀拔罪度幽天堂TaoistRitualsRemoving the crime of phantomLeading them out of hellsHeavensHell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65
  • 點閱點閱:128
道教是綜合了傳統社會的文化觀點,創造出一套死亡後靈性歸宿的終極體系,善道的天堂與惡道的地獄,都只是方便性的名相與說法,其最終指向於人心向道的超越性存有上,是跨越了對靈魂或靈性的執著,直接契入不生不死的永恆生命,即是回歸於道的長生之路。本文以道教《太上慈悲九幽拔罪懺》為核心,參酌其他經典,探究人死後靈性的歸宿,在生死輪轉的過程中,如何避免因行惡被審判而入地獄受酷刑,可否經由本心的覺悟與宗教修持來離苦得樂,協助亡者與自身能去離三塗與永超八難。本經懺大約出自於唐代或宋代,記載元始天尊向普救真人解說,勸人禮十方應號天尊,以行善去惡與將福補罪,得能懺一切罪。此為懺儀類的經典,其旨在於廣說眾生謗道毀經、不忠不孝、殺盜淫慾等惡業之罪報,教人歸禮懺悔,能去災解冤以拔度先亡,進而可拔度九幽與利濟存亡。本文從臨終與初終的生命禮儀談起,探討人們面對死亡時的應對之道,除了仰賴生前的多行善業外,更要重視臨終時的持戒修齋,以及臨終時的真心懺悔,才能解積世罪與滅凶咎,而得以上升天界。或者其子孫在其初終時持續地修齋建醮,祈真請福來消災滅罪,以神聖的宗教感通與修持,來強化亡者修功立德的成仙體現。
Taoist has created a ultimate system of belief where spirit go after people die, and the goal of Taoist will be the immortality of life. This research discusses where spirit go after people die, how to avoid the cruel torture of hells for doing something immoral, and to be without sufferings, to obtain happiness from practicing Taoist rules. Finally, the research tries to find the way of facing death in the funeral rituals.
圖書
1.靳鳳林(2005)。死,而後生--死亡現象學視域中的生存倫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三慶(2009)。敦煌佛教齋願文本研究。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三慶(2009)。從敦煌齋願文獻看佛教與中國民俗的融合。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耀庭(200312)。道教禮儀。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昭吟(2006)。早期道經諸天結構研究:以道藏本《太上靈寶五符序》為中心。台南:漢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道超(199201)。中國善惡報應習俗。台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湯其領(1994)。漢魏兩晉南北朝道教史研究。河南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杜斗城(1989)。敦煌本佛說十王經校錄研究。甘肅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郭立誠(1992)。中國人的鬼神觀--揭開禁忌、迷信的神秘面紗。臺北:臺視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鄭志明(2007)。殯葬文化學。國立空中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張廣保(2008)。道家的根本道論與道教的心性學。四川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劉滌凡(2006)。道教入世轉向與儒家世俗神學化的關係。臺北:臺灣衛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兵(1994)。生與死--佛教輪迴說。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侯旭東(1998)。五、六世紀北方民眾佛教信仰:以造像記為中心的考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蕭登福(2005)。道家道教影響下的佛教經籍。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胡孚琛(1989)。魏晉神仙道教。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張澤洪(1999)。道教齋醮符咒儀式。四川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蕭登福(1988)。敦煌俗文學論叢。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蕭登福(1990)。先秦兩漢冥界及神仙思想探原。台北:文津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鄭志明(2006)。佛教生死學。臺北:文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蕭登福(1995)。道教與佛教。臺北:東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盧國龍(2007)。道教哲學。北京: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任繼愈(1991)。道藏提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陳登武(2009)。地獄.法律.人間秩序:中古中國宗教、社會與國家。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傅偉勳(1993)。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蕭登福(1989)。漢魏六朝佛道兩教之天堂地獄說。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蕭登福(2003)。道家道教與中土佛教初期經義發展。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張宇初、張宇清、張國祥(1988)。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周西波(20030000)。杜光庭道教儀範之研究。臺北:新文豐。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康韻梅(19940000)。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沈宇憲(1989)。宋代民間的幽冥世界觀。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海波(2007)。佛說死亡--死亡學視野中的中國佛教死亡觀研究。西安:陝西人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李剛(2008)。何以「中國根柢全在道教」。四川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蕭登福(2008)。六朝道教靈寳派研究。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陳耀庭(2000)。「先天斛食濟煉幽科」的歷史形成和思想內容。道教儀禮。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