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前衛藝術與當代生活美學之研究
書刊名:美學與視覺藝術學刊
作者:姚佩青
作者(外文):Yao, Pei-ching
出版日期:2012
卷期:4
頁次:頁132-149
主題關鍵詞:前衛藝術關係美學新類型公共藝術藝術與生活Avant-garde artRelational aestheticsNew genre public artArt and lif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08
  • 點閱點閱:126
期刊論文
1.林遠澤(20050600)。真理何為?--從哈伯瑪斯真理共識理論的實用轉向論真理的規範性涵義。歐美研究,35(2),363-40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泓易(2009)。吳瑪悧與環境藝術行動。現代美術,1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賈陽果(2008)。論前衛藝術與藝術創新。藝術探索,2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晴文(2009)。再想一想:什麼是藝術?--吳瑪悧1990年代之後的創作觀。現代美術,1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宋定莉(2005)。老子與海德格美學思想之比較研究(博士論文)。東海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美綾(2001)。高達美的藝術哲學--藝術的真理經驗(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曾燦芬(2005)。海德格論技術與藝術思想(碩士論文)。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曾曬淑(1999)。思考:塑造Joseph Beuys的藝術理論與人智學。台北:南天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Schilling, Jurgen、吳瑪俐(1996)。行動藝術。臺北: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小濱(1997)。否定的美學:法蘭克福學派的文藝理論和文化批評。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Cauquelin, Anne、張婉真(2002)。法國當代藝術。臺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Krauss, Rosalind E.、連德誠(1995)。前衛的原創性:擴展場域中的雕塑。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Kester, Grant H.、吳瑪悧、謝明學、梁錦鋆(2006)。對話性創作:現代藝術中的社群與溝通。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Kaprow, Allan、Kelley, Jeff、徐梓寧(1996)。藝術與生活的模糊分際:卡布羅論文集。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心龍、Crane, Diana(1996)。前衛藝術的轉型。臺北: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Bürger, Peter、蔡佩君、徐明松(1998)。前衛藝術理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Adorno, Theodor W.、王柯平(1998)。美學理論。四川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Lacy, Suzanne、吳瑪悧(2004)。量繪形貌:新類型公共藝術。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Bourriaud, Nicolas、Pleasance, Simmon、Woods, Fronza、Copeland, Mathieu(2002)。Relational Aesthetics。Les Presse du réel。  new window
13.滕守堯(1996)。海德格。臺北市:生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劉依綺、Freeland, Cynthia(2004)。別鬧了,這是藝術嗎?。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孫周興、Heidegger, Martin(1980)。藝術作品的本源。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宋國程(2006)。藝術史上的薩滿師---約瑟夫,波依斯的『人智學藝術』(下),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http://www.ncafroc.org.tw/abc/community-content.asp?Ser_no=238, 20120520。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