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試探七〇至九〇年代臺灣現代劇場的身體技術做為一種實踐
書刊名:戲劇學刊
作者:葉根泉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Yeh, Ken-chuan
出版日期:2013
卷期:18
頁次:頁7-49
主題關鍵詞:身體臺灣七〇至九〇年代葛羅托斯基本土化關照自我BodyTaiwan modern theatre 70's to 90'sGrotowskiLocalizationThe care of self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86
  • 點閱點閱:62
期刊論文
1.王墨林(19970300)。讓身體落實--舞蹈、小劇場與身體。表演藝術,52,48-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宗大偉(19771104)。賊言賊語。劇輪,4,版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桂文亞(1978)。會說話的手--聾人劇團的故事。光華,3(11/12),46-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佳棻(20090100)。人子劇團:孤獨的表演者。戲劇學刊,9,21-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偉誠、厲復平(1999)。寂靜地奔跑--與葛羅托斯基工作的過程。表演藝術,76,86-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傅裕惠(2002)。翻轉迭變,只問何為自我--王墨林與臺灣小劇場。表演藝術,111,18-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黃美序(1994)。臺灣小劇場拾穗。中外文學,23(7),61-7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劉靜敏、周思芸、李立亨(1996)。〈臺灣劇場有沒有「身體」?〉。劉靜敏與王墨林對談。表演藝術,43,61-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蘇文峰(1973)。我看《武陵人》。校園,15(1),27-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Grotowski, Jerzy(1973)。Holiday。The Drama Review,3(10),113-135。  new window
11.劉靜敏(19990300)。感謝您,葛羅托斯基先生。表演藝術,75,82-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何乏筆、龔卓軍(20050900)。修養與批判:傅柯《主體詮釋學》初探。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5(3)=59,5-3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葛羅托斯基、鍾明德(20090100)。邁向貧窮劇場。戲劇學刊,9,41-4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楊婉怡(2002)。大師播種,修者各自結果:葛羅托斯基體系在臺灣小劇場的刻痕與演變。表演藝術,111,14-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田啟元、盧建英(1996)。座談三:身體、語言與意識型態。臺北:文建會。227-2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周慧玲(2004)。菁英論述與官方政策的共生與悖離:臺灣現代劇場的跨文化挪用問題初探。正典的生成:臺灣文學國際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323-3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梅毛(1996)。小劇場演員訓練方法報告:『四身當道』--四種表演體系路線的思考。臺北:文建會。120-1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承晃、陳界仁(1996)。座談二 小劇場發展歷程。臺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臺北:文建會。215-2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葉根泉(1997)。Grotmvski的演員訓練在臺灣--以「人子」劇團為例。臺灣現代劇場史論文發表會。臺北:國立藝術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墨林(1996)。小劇場的成長與消失--小劇場史是一場「表演」或是一場「運動」?。台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臺北:文建會。101-1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于善祿(1996)。變與不變:一九七〇年代臺灣現代戲劇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藝術學院,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承澤(2009)。論臺灣實驗劇場中的烏托邦理念及其實踐(1970-1989)(博士論文)。臺北藝術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倪婉萍(1999)。黃以功與基督教藝術團契(碩士論文)。國立藝術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叔屏(2004)。葛羅托斯基劇場時期宗教與儀式實踐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昶讓(2007)。優劇場「溯計劃」的理念與實踐之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厲復平(1999)。葛羅托斯基的劇場實踐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藝術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偉誠(2002)。舞影舞蹤--表演者的肢體探討(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鍾得凡(2007)。田啟元編導風格研究--以《白水》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施立(1999)。生命的臨界點--田啟元的劇場十年(碩士論文)。國立藝術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葉素伶(2004)。台灣小劇場運動中的葛羅托斯基(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王友輝(1982)。一齣極富想像力的劇--評「包袱」。蘭陵劇坊的初步實驗。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朱天文(1982)。喜見蘭陵。蘭陵劇坊的初步實驗。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文翠(1997)。Grotowski的演員訓練在臺灣--以溯計劃時期的優劇場為例。臺灣現代劇場史論文發表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藝術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卓明(1982)。當我們在一起--介紹蘭陵劇坊的胚胎耕莘實驗劇團。蘭陵劇坊的初步實驗。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靖傑(2005)。用生命書寫--陳明才簡述。奇怪的溫度。臺北:聯合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馬森(1982)。啞劇包袱。蘭陵劇坊的初步實驗。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曾心儀(1982)。談蘭陵劇坊的包批。蘭陵劇坊的初步實驗。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黃瓊華(1982)。向下紮根的結果--蘭陵劇坊的誕生。蘭陵劇坊的初步實驗。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聶光炎(1976)。《武陵人》舞臺設計的觀念和過程。曉風戲劇集。臺北:道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Shakespeare, William、朱生豪(1996)。皆大歡喜。臺北市: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Stanislavsky, Konstantin(1986)。演員自我修練。北京:中國電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Mitter, Somit(1992)。Systems of Rehearsal。London:Routledge。  new window
13.Richards, Thomas(1995)。At Work with Grotowski on Physical Actoins。London:Routledge。  new window
14.Slowiak, James、Jairo Cuesta(2007)。Jerzy Grotowski。Abingdon, England; New York:Routledge。  new window
15.Innes, Christopher(1993)。Avant Garde Theatre 1892-1992。Routledge。  new window
16.Foucault, Michel、佘碧平(2010)。主體解釋學。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劉若瑀(2011)。劉若瑀的三十六堂表演課。臺北市:天下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鍾明德(1999)。台灣小劇場運動史:尋找另類美學與政治。書林出版公司:揚智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Grotowski, Jerzy(1968)。Towards a Poor Theatre。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  new window
20.馬森(1985)。馬森戲劇論集。臺北:爾雅。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Călinescu, Matei(1987)。Five Faces of Modernity: Modernism, Avant-garde, Decadence, Kitsch, Postmodernism。Durham, NC:Duk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2.林于竝(2009)。日本戰後小劇場運動中的身體與空間。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吳靜吉(1982)。「蘭陵劇坊」的初步實驗。台北: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王墨林(1990)。都市劇場與身體。臺北:稻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19780105)。聾人戲劇教育家勃納,昨日來華訪問,今晚舉行專題演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墨林(19930706)。身體與臺灣小劇場。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田啟元(19950527)。戲,我愛,我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田啟元(19950527)。視覺、聽覺而後感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汪其楣(1978)。為什麼--什麼--為什麼。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舉嫻,陳慧中(1978)。啊!給我唱那好聽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明才(1990)。七彩溪水落地掃,優劇場劇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春木(19780104)。布萊格與聾人戲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黃以功(1972)。導演的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黃寤蘭(19800129)。用舞表現深種人心的歌謠--耕莘實驗劇團新嘗試。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劉靜敏(1989)。實驗中的尋找,尋找中的實驗,優劇場劇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平方,http://eti-tw.com/, 2013/03/30。  new window
13.Jacques Copeau,http://en_wikipedia.org/wiki/Jacques_Copeau, 2013/03/30。  new window
14.(20130121)。周渝訪談錄音,紫藤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劉靜敏,林寶元(19921130)。中國人的身體與戲劇新形態的探索--訪劉靜敏談「優」劇場。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劉靜敏(19921014)。東方表演者的當下課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盧健英(19910801)。小劇場死了嗎?系列報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姚一葦(1995)。此時無聲勝有聲。戲劇與人生--姚一葦評論集。臺北:書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