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試論「近代儒學與基督教的對話」--以賀麟為例
書刊名:鵝湖
作者:柯玉雪
作者(外文):Ke, Yuh-hsueh
出版日期:2014
卷期:40:4=472
頁次:頁1-14
主題關鍵詞:會通樂教基督宗教原始儒學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863
  • 點閱點閱:5
在賀麟所處的時代,「會通」為時代議題,賀麟認為「以西洋之哲學發揮儒家之理學。須吸收基督教之精華以充實儒家之禮教。須領略西洋之藝術以發揚儒家。」他提出「從藝術化,宗教化,哲學化發揮」儒家的「仁」;以「誠」體現貫通天人物的宗教精神。以理性採擷西洋宗教之精神和「功利主義」,提倡社會服務,補強中國哲學偏弱的宗教心靈。從本論文看來,賀麟的中西文化會通相對成功,他至少察覺出儒家有「不可毀壞的永恆的基石」中西有「精神相符合的地方」、「永恆的理念或常德」,都主張要「愛人」等等。若從根源論,儒學的人文精神與基督教的神權主義大不相同。賀麟雖掌握儒學的三綱五常、詩教和某些樂教的藝術,相對於西洋的功利主義、基督宗教的藝術,尚未更精緻釐清其基源的不同和某些現象的相同,他提醒那時代之社會人士學習基督教,卻只思學習其藝術、慈善制度等外緣作用,而不主張學其「信」-敬虔;是取其文明之基督教,棄信仰之基督,實如取糟糠而棄精華。雖然,其見基督宗教為西洋哲學之靈魂,在當時已屬先見之明,於儒學與基督教的對話層面是成功的,但其對基督宗教與原始儒學存在某些誤解,哲學界並未因而全面覺醒,起而反省、探討中西文化與藝術之問題,固尚未達中西哲學會通之全面成功。
期刊論文
1.王志捷(2005)。論賀麟的宗教觀。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5(1),82-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袁相忱(199111)。憶神僕王明道先生。中國與教會,86,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張學智(1992)。賀麟。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孔穎達(1979)。十三經注疏.周禮.儀禮.禮記。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孔穎達(1979)。十三經注疏‧禮記。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聯經、牛津大學(1968)。浮士德。台北: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華泰爾‧勞銳、孟祥森(1980)。齊克果一生的故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賀自昭(1973)。文化與人生。臺北:地平綫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齊克果、孟祥森(1990)。齊克果日記。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徐復觀(1992)。中國藝術精神。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