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番人之眼的理論旅行--論Walis.Nokan(瓦歷斯.諾幹)文學中的「理論」及運用
書刊名: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
作者:黃國超
作者(外文):Huang, Kuo-chao
出版日期:2016
卷期:6:2
頁次:頁41-63
主題關鍵詞:瓦歷斯.諾幹原住民文學理論旅行番人之眼泰雅族Walis NokanIndigenous literatureTravelling theoryIn the Eyes of BarbariansTayal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77
  • 點閱點閱:743
泰雅族作家Walis.Nokan(瓦歷斯.諾幹)在回歸部落重返泰雅認同、主體形成的摸索過程中,各種外來理論,不僅啟蒙了他的民族自覺,也左右了他對於台灣原住民族在政治、經濟及社會文化各領域的重新理解。透過消化、吸收外來理論思潮,他將之轉化為批判或內省的工具,進而延伸到他所關注的「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存續的總體省思及建言。本文借用薩依德(Edward Said)的「理論旅行」概念,探討「西方理論」在他的文學創作與社會評論歷程中的傳播與運用,這些理論如何打造文風剽悍的「番人之眼」,促使他化番刀為利筆,寫下一篇篇有關泰雅族及原住民族命運的吶喊與社會變遷紀錄。有鑑於以「後殖民理論」探討瓦歷斯作品各面向的成果已見豐碩,因此,本文將另闢空間,以「後殖民之外」的論點,討論其他思潮對瓦歷斯的影響。
In the process of recognizing Walis Nokan's own Atayal identity, various foreign theories not only enlightened his national consciousness, but also influenced 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Taiwan Indigenous Peoples in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culture stands. Through the comprehension of foreign theoretical thoughts, Walis transformed these thoughts to critique or introspective tools which he later used in giving important suggestions in sustaining Taiwan Indigenous culture. This article used concepts from the Travelling Theory by Edward Said, and discussed the influence/use of western theories on the literature and social criticism by an Atayal writer, Walis Nokan. These theories also helped in establishing a fierce writing style in the book In the Eyes of Barbarians (番人之眼), where the writer recorded chapters on the cry of Atayal People's fate and their social changes. In view of the vast number of discussions using "post- colonial theory" on Walis works, this article will take up another point of view to discuss the impact of other thoughts on the Walis and his works.
期刊論文
1.瓦歷斯‧諾幹(2014)。荒野發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乃德(19960700)。自由主義和族群認同:搜尋臺灣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基礎。臺灣政治學刊,1,5-3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瓦歷斯‧諾幹(2005)。從問號到驚嘆號--我所體認的原住民族運動與原住民文學。山海的文學世界: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國際研討會。壽豐:國立東華大學民族與傳播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游勝冠(2005)。理論演繹?還是具體的歷史文化研究:「後殖民」作為一種台灣文學方法論的諸問題。後殖民的東亞在地思考: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11月19-20日)。新竹: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董恕明(2005)。烈日的爽朗.夕陽的幽微:一種對台灣戰後原住民族漢語文學中殖民記憶再現與新文化想像的描繪。後殖民的東亞在地化思考: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11月19日)。新竹: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陳芷凡(2006)。語言與文化翻譯的辯證--以原住民作家夏曼‧藍波安、奧威尼‧卡露斯盎、阿道‧巴辣夫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瓦歷斯.諾幹(2012)。迷霧之旅。新北:布拉格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臺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文宣組(1987)。原住民--被壓迫者的吶喊。新北市:臺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瓦歷斯‧諾幹(1997)。戴墨鏡的飛鼠:原住民與當代文明的黑色喜劇。臺中:晨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瓦歷斯.諾幹(1990)。永遠的部落:泰雅筆記。晨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芳明(2002)。後殖民臺灣:文學史及其周邊。臺北: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魏貽君(2013)。戰後臺灣原住民族文學形成的探索。新北市:印刻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瓦歷斯.諾幹(1999)。伊能再踏查。台中:晨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鍾秀梅(2011)。發展主義批判。高雄:春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瓦歷斯‧尤幹(2012)。番刀出鞘。台中:晨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巴蘇亞.博伊哲努(20020000)。思考原住民。臺北:前衛。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瓦歷斯‧諾幹(1994)。想念族人:回首族人辛酸的泰雅族詩篇。臺中:晨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有成(2006)。在理論的年代。台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芳明(2013)。現代主義及其不滿。臺北:聯經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向陽(20160607)。暗夜讀禁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瓦歷斯‧諾幹(2003)。從臺灣原住民文學反思生態文化。臺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臺北:印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魏貽君(2003)。找尋認同的戰鬥位置--以瓦歷斯.諾幹的故事為例。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臺北縣:INK印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呂正惠(1995)。現代主義在台灣--從文藝社會學的角度來考察。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吳晟(1999)。超越哀歌。伊能再踏查。台中:晨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孫大川(2010)。四黨黨綱裡的原住民。久久酒一次。台北:山海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孫大川(2010)。台灣原住民的困境與展望:一個政策面的反省。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台北:聯合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孫大川(2010)。原住民文學的困境--黃昏或黎明。山海世界:台灣原住民心靈世界的摹寫。台北:聯合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許寶強(1999)。前言:發展、知識、權力。發展的迷失。牛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浦忠成(2014)。永遠探路的斥堠。荒野發聲。板橋:到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華勒斯坦、黃燕昆(1999)。發展,是指路明燈還是幻象?。發展的迷失。香港:牛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薩靈士、丘延亮(1999)。原初豐裕社會。發展的迷失。香港:牛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魏貽君(1994)。從埋伏坪出發:專訪瓦歷斯‧尤幹。想念族人。台中:晨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邱貴芬(2003)。「後殖民」的台灣演繹。後殖民及其外。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