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嵇康〈聲無哀樂論〉之移情作用論析
書刊名:有鳳初鳴年刊
作者:謝旻倫
出版日期:2017
卷期:13
頁次:頁349-369
主題關鍵詞:聲無哀樂論移情作用嵇康美學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507
  • 點閱點閱:71
自古以來,「移情」之概念不僅於中、西方美學中,佔有極為重要之地位,且亦涉及諸如文學、心理學等相關研究領域。之所以有此現象,是由於「情感」乃為人本具之內在特質;而此項特質,時而因主體與外境的接觸,而需要我們歌詠、創作以抒發胸中塊壘。此種塊壘的流泄,我們便可以「抒情」名之。換言之,「抒情」實為中國文學的一大傳統1;而「抒情」必然涉及主體與客體的交融,也就是所謂的「移情」作用,因此在文藝美學理論中,「移情」便為相當值得研究者進行深度探討的面向。 嵇康〈聲無哀樂論〉(以下簡稱〈聲〉文)為中國音樂美學上的傑出著作,現存於《嵇康集》卷五之中,「聲無哀樂」主張聲音並不內蘊情感,與傳統儒家音樂觀所持之禮樂教化大相逕庭。文中透過嵇康所設立的「秦客」與「東野主人」,針對「聲」、「情」之關係交互辯駁,之間便有諸多有關移情之論述,如:「夫哀心藏於內,遇和聲而後發」2、「至夫哀樂自以事會,先遘於心,但因和聲,以自顯發」3等,值得以中西方於移情作用之共識與理論,辨析嵇康的音樂美學。 因此,本文擬從十九世紀在西方興盛之移情說為探討進路,並以中國古典文學中的移情實例為比較對象,概括整理出中、西移情理論之異同,並試以其為理據,剖析〈聲〉文中的移情理論與美學思想。據此,筆者以為本論文之貢獻可歸為四點:一,整理中西移情理論之概況,並總結其異同;二,釐清聲有哀樂論並非移情作用;三,區別聲無哀樂與聲有躁靜的審美心境;四,從審美距離檢視嵇康的美學觀點。藉由上述四點貢獻,筆者企盼能夠在〈聲〉文研究上,增補或修改前人未臻完善之處。
期刊論文
1.吳甿(19851000)。言意之辨與魏晉名理(7)--嵇康「聲心異軌」論及其音樂美學。鵝湖,11(4)=124,48-5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一方(2009)。從〈聲無哀樂論〉看情感向音樂的移情現象。文教資料,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啟屏(20141200)。「美」與「善」:以先秦儒家思想為例。淡江中文學報,31,1-3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宋照敏(2005)。從嵇康〈聲無哀樂論〉看音樂審美主體的差異性。湖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謀(1999)。中西移情說論析。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3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鍾仕倫(2010)。中國古代審美移情理論述略。天府新論,201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徐麗真(1997)。嵇康的音樂美學。臺北市:華泰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葉朗(2011)。中國美學史。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伍蠡甫、林驤華(1999)。現代西方文論選。臺北:書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朱光潛(2004)。詩論。臺北:頂淵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朱光潛(1983)。西方美學史。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錢穆(2011)。莊子纂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胡經之(1992)。文藝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朱熹(1971)。詩集傳。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朱光潛(2014)。談美。新北:新潮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前(1983)。音樂欣賞與心理分析。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元化(1993)。文心雕龍講疏。台北: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張蕙慧(19990000)。嵇康音樂美學思想探究。臺北: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宗白華(1987)。美學的散步。臺北:洪範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錢鍾書(1990)。管錐篇。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李澤厚、劉綱紀(1987)。中國美學史。臺北:谷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朱光潛(1995)。文藝心理學。大夏。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袁濟喜(1992)。六朝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王更生(1995)。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嵇康、戴明揚(2014)。嵇康集校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張節末(1994)。嵇康美學。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陳世驤、楊牧(1972)。陳世驤文存。志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林朝成(1992)。嵇康〈聲無哀樂論〉初探。文學與美學。臺北:淡江大學中研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