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軸心突破論中國古代倫理思想起源--以孔子為中心
書刊名:宗教哲學
作者:黃子寧
作者(外文):Huang, Tzuning
出版日期:2017
卷期:81
頁次:頁97-113
主題關鍵詞:孔子軸心突破禮樂文化人文精神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01
  • 點閱點閱:8
與其他文明的軸心突破相比,中國的軸心突破,不轉向超越界的存在,更未導向一神論的信仰,而是更多地趨向世俗性,發展出倫理類型的文化,成為「道德—哲學—宗教」意識的混合型。關於孔子在中國古代思想起源上的特殊地位,我們可以從軸心突破的角度做一個詮釋。中國軸心突破的歷史背景是三代以下的禮樂傳統。而中國禮樂傳統經歷了兩個劃時代的大變動,第一次變動是殷周之際,到周公制禮作樂而告一段落,顯著特色是「德」的觀念成為「禮」的核心。第二次的變動,起於春秋晚期,而完成在以孔子為首的儒家身上,孔子以「仁」釋「禮」,將周公所建立的周禮,由外在的規範力量轉化為個體內在的自覺,將古代宗教與倫理思想人文化,形成中國文化的基本性格。周公以德說禮,目的在爭取周王朝的天命不斷延續;而孔子以仁說禮,另闢一條個人為本位的「仁禮一體」、內在超越的新路,將「天命」的概念由天子專有的政治權力轉化為天命在個人主體,承擔起開展精神世界文化生命的責任。孔子被肯定為中國「軸心突破」的第一位哲人,是為中國文化的代表。
圖書
1.司馬遷(2006)。史記。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蔡仁厚(1988)。中國哲學史大綱。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澤厚(1987)。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漢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牟宗三(1973)。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雅斯貝斯、魏楚雄、俞新天(1989)。歷史的起源與目標。北京: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方東美(2004)。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鄭玄(1993)。毛詩鄭箋。臺北:新興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夢鷗(1984)。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曾春海(2010)。先秦哲學史。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屈萬里(1969)。尚書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朱子語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楊向奎(1992)。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曾春海(1989)。儒家哲學論集。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錢穆(2004)。論語新解。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來(2009)。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陳夢家(1988)。殷墟卜辭綜述。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余英時(20140000)。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徐復觀(1969)。中國人性論史。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王雲五、李宗侗、葉慶炳(1993)。春秋左傳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傅佩榮。《論語》解讀:宰我問三年之喪,http://ocw.aca.ntu.edu.tw/ntu-ocw/index.php/ocw/cou/103S10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