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法律專業社群的研究史回顧(1992~2017)
書刊名:中研院法學期刊
作者:吳俊瑩
作者(外文):Wu, Chun-ying
出版日期:2019
卷期:2019特刊1
頁次:頁319-370
主題關鍵詞:日治時期戰後臺灣法官檢察官律師代書口述歷史Japanese periodPostwar TaiwanJudgeProsecutorLawyerSolicitorOral histo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768
  • 點閱點閱:8
期刊論文
1.高日文(1966)。治安警察法違反事件之法庭辯論經過。臺灣文獻,17(1),81-1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恆妏(20101200)。戰後初期臺灣司法接收(1945-1949):人事、語言與文化的轉換。臺灣史研究,17(4),33-8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高日文(1967)。治安警察法違反事件之法庭辯論經過。臺灣文獻,18(1),156-1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泰升(20111000)。四個世代形塑而成的戰後臺灣法學。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40(特刊),1367-142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蔡錦堂(20111200)。陳增福家族菁英群與臺北高等學校初探。臺灣學研究,12,1-1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泰升(20111015)。臺灣社會中律師的角色:鬥士乎、生意人乎?。臺灣法學雜誌,186,6-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曾文亮、王泰升(20070600)。被併吞的滋味:戰後初期臺灣在地法律人才的處境與遭遇。臺灣史研究,14(2),89-16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劉恆妏(20020300)。戰後臺灣司法人之研究--以司法官訓練文化為主的觀察。思與言,40(1),125-18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小野博司(2013)。植民地台湾における行政救済制度の成立:訴願法施行の経緯を中心に。神戸法學雜誌,63(1),71-1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小野博司(2014)。台湾弁護士協会(1931-1935)に関する予備的研究:基本情報の整理を中心に。神戸法学雜誌,64(2),225-2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泰升(20150900)。臺灣司法官社群文化中的中國因素--從清末民國時代中國追溯起。政大法學評論,142,1-4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劉恆妏(20110300)。清末法吏到民國法官--以「無朝不成院」的北京朝陽大學為例。中研院法學期刊,8,185-22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劉恆妏(20101000)。二次戰前中國法學教育發展的頓挫:1932年教育改革方案。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31,163-20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王泰升、曾文亮、吳俊瑩(2018)。追尋記憶中的台北律師公會會館--啟動律師業的轉型正義工程。律師法學期刊,創刊號,1-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莊勝全(20130900)。褪下抗日的外衣:介紹《代書筆、商人風--百歲人瑞孫江淮先生訪問紀錄》(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8年)。史原,復刊4=25,341-34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陳宛妤(20170900)。辯護士古屋貞雄的跨境、思想與行動。臺灣史研究,24(3),49-8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陳翠蓮(20160600)。外省人如何看臺灣(1945-1947)--抗日記憶與內戰因素。臺灣風物,66(2),127-17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褚填正(20040300)。林桂端律師於二二八受難前在臺事略(一九四三∼一九四七)。臺北文獻(直字),147,243-2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阿部由理香(2011)。台南善化の古老.孫江淮翁を訪ねて--写真でつづる孫翁の半生。台湾口述歷史研究,4,52-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魏景宏、栗原純、陳宛妤、阿部由理香(2015)。魏景宏オーラルヒス卜リー。台湾口述歷史研究,13,1-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小林道彥、鄭天凱(19970600)。1897年臺灣高等法院長高野孟矩罷職事件--明治國家與殖民地領有。臺灣風物,47(2),129-15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王泰升(20090900)。國民黨在中國的「黨治」經驗--民主憲政的助力或阻力?。中研院法學期刊,5,69-22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王金壽(20060600)。臺灣的司法獨立改革與國民黨侍從主義的崩潰。臺灣政治學刊,10(1),103-16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王金壽(20081200)。司法獨立與民主可問責性:論臺灣的司法人事權。臺灣政治學刊,12(2),115-16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林實芳(20070600)。就子賣落煙花界--日治時期臺灣色情行業中的婦女人身買賣。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3,93-1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王金壽(20080600)。臺灣司法改革二十年:邁向獨立之路。思與言,46(2),133-17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曾文亮(2010)。戰火下的辯護士:「黃繼圖日記」中的臺灣人法律社群經驗。「日記與台灣史研究」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主辦 (會議日期: 2010/08/20)。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曾文亮(2017)。台灣日治時期的思想司法體系之研究。「第九屆臺灣總督府檔案學術研討會」。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171-19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張復鈞(2007)。戰後台灣的律師--從個別到集體的擁護人權(碩士論文)。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鋕雄(1996)。日治時期的臺灣法曹:以國家為中心之歷史考察(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Wang, Tay-sheng(1992)。Legal Reform in Taiwan under Japanese Colonial Rule (1895-1945): The Reception of Western Law(博士論文)。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new window
4.林泓帆(2008)。美麗島事件辯護律師團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恆妏(2005)。從知識繼受與學科定位論百年來台灣法學教育之變遷(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謝孟達(2012)。生死之間:戒嚴時期政治案件死刑判決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吳俊瑩(2010)。臺灣代書的歷史考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玉茹、王泰升、曾品滄、吳美慧、吳俊瑩(2008)。代書筆、商人風:百歲人瑞孫江淮先生訪問紀錄。臺北: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泰升(2008)。臺灣檢察史:制度變遷與運作實況。臺北:法務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泰升(2014)。台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靜嘉(1960)。日據時期之臺灣殖民地法制與殖民統治。臺北:黃靜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曾士榮(20130000)。近代心智與日常臺灣:法律人黃繼圖日記中的私與公(1912-1955)。新北:稻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筱峰(1990)。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臺北:自立晚報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泰升(2015)。臺灣法律現代化歷程:從「內地延長」到「自主繼受」。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泰升(2017)。臺灣法律史概論。臺北:元照出版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王泰升(20100000)。具有歷史思維的法學:結合臺灣法律社會史與法律論證。臺北:王泰升。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司法院司法行政廳(2010)。臺灣總督府檔案司法文書選輯。台北:司法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泰升、曾文亮、羅其祥、吳俊瑩、王志弘、林政佑、林至曜、陳慶鴻(2011)。台灣法律人的故事。臺北:台灣法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王泰升、曾文亮(20050000)。二十世紀臺北律師公會會史。臺北:臺北律師公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文松(20150000)。殖民統治與「青年」:臺灣總督府的「青年」教化政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王泰升(20170000)。去法院相告:日治台灣司法正義觀的轉型。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戴炎輝、蔡章麟、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5)。臺灣省通志稿卷三:政事志司法篇。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林玉茹、李毓中(2004)。戰後臺灣的歷史學研究1945-2000(七):臺灣史。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周婉窈、許書寧(2014)。少年臺灣史--寫給島嶼的新世代和永懷少年心的國人。臺北:玉山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洪遜欣、陳世榮、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60)。臺灣省通志稿卷三:政事志司法篇。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陳瑞仁(2014)。執法所思:陳瑞仁檢察官的司改札記。臺北:商周:城邦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陳銘城、蔡宏明、張宜君(2012)。槍口下的司法天平--二二八法界受難事蹟。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蔡培火、林伯壽、陳逢源、吳三連、葉榮鐘(1971)。臺灣民族運動史。臺北:自立晚報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周婉窈(19890000)。日據時代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臺北:自立晚報。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檢察官改革協會(2008)。正義之劍:檢改會十週年紀念專輯。展聖企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王奇生(2010)。革命與反革命:社會文化視野下的民國政治。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姚嘉文、陳菊(1979)。黨外文選。臺北:姚嘉文律師事務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王泰升(20110000)。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院史(1928-2000):臺大法學教育的回顧。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吳豪人(20170000)。殖民地的法學者:「現代」樂園的漫遊者群像。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王泰升(2005)。台大法學教育與台灣社會(1928-2000)。台灣法的世紀變革。元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泰升(1997)。撥雲見日的臺灣法律史研究。臺灣法律史的建立。臺北:王泰升。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恆妏(2004)。日治與國治政權交替前後台籍法律人之研究:以取得終戰前之日本法曹資格者為中心。戰鬥的法律人--林山田教授退休祝賀論文集。台北市:元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泰升(2002)。台灣戰後初期的政權轉替與法律體系的承接(1945-1949)。台灣法的斷裂與連續。臺北:元照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曾文亮(2015)。殖民地臺灣的辯護士社群與法律職業主義。「帝國」在臺灣:殖民地臺灣的時空、知識與情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金壽(2011)。司法獨立改革的運動策略:以法治與民主為名。社會運動的年代:晚近二十年來的台灣行動主義。臺北:群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泰升、潘光哲、任育德、劉恆妏(2008)。黃綠星女士訪談紀錄。台灣法界耆宿口述歷史。臺北:司法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劉恆妏(20140000)。戰後臺灣司法人才養成背景的日本因素。臺灣歷史的多元傳承與鑲嵌。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尤英夫(1996)。台灣律師制度壹百年。台灣法制一百年論文集。臺北:台灣法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王泰升(2007)。以台灣法制研究為志業的姉齒松平。以台灣為主體的法律史研究。臺北:元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吳俊瑩(2016)。從日治代書業務看台灣人的法律生活。台灣法律史的探究及其運用。臺北:元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洪政和(2010)。九條好漢億屏檢。大武法鑑:臺灣屏東地方法院檢察署六十週年史實紀要。屏東:臺灣屏東地方法院檢察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張炎憲(2017)。戰後台灣人的國家認同:歷史的觀察。治史起造台灣國--張炎憲文集(四):時論。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許雪姬(2008)。[代書筆、商人風--百歲人瑞孫江淮先生訪問紀錄]所長序。代書筆、商人風--百歲人瑞孫江淮先生訪問紀錄。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鋕雄(2007)。高野孟矩:司法獨立奮鬥史之第一人。以台灣為主體的法律史研究。臺北:元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黃虹霞(2010)。推薦序二:法律界的金枝玉葉。她們,如此精彩--8位女性法律人的生命之河。臺北:寶瓶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劉恆妏(2008)。戰後初期遷臺法律専業人員資格取得之研究--以國史館檔案為主之考察。戰後檔案與歷史研究--第九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臺北: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