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元嘉詩人用典繁盛原因之省察
書刊名:語文學報
作者:高莉芬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1994
卷期:1
頁次:頁80-123
主題關鍵詞:元嘉詩人用典用事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26
  • 點閱點閱:34
期刊論文
1.徐公持(1992)。賦的詩化與詩的賦化--兩漢魏晉詩賦關係之尋蹤。文學遺產,1992(1),16-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鄭毓瑜(19921000)。六朝文學審美論探究。中外文學,21(5)=245,77-12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廖蔚卿(19750100)。從文學現象與文學思想的關係談六朝「巧構形似之言」的詩。中外文學,3(8),190-20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盧興基(1992)。用典和襲故─中國古代詩歌意象構織的技巧。江海學刊,2,154-1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鄧仕樑(1988)。鍾嶸詩品謝靈運評語試釋。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9,1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周杉(1989)。文學聲譽的涵義。九州學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周舸岷(1986)。世說新語的語言特徵及其影響。浙江師範大學學報,1,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周舸岷、陳淑欽(1985)。清談之風與魏晉的言語修辭。福建。3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呂光華(1990)。南北朝貴遊文學集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清)嚴可均。全宋文。全宋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戒、陳應鸞(200003)。歲寒堂詩話。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前野直彬(1989)。中國文學的世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吳喬。圍爐詩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周英雄(1983)。結構主義與中國文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古添洪(19840000)。記號詩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昉、彭叔夏、勞格(1966)。文苑英華。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黃慶萱(1988)。表達方法的調整。修辭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季紹德(1986)。引用。古漢語修辭。吉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董季棠(1985)。字句的取樸與求新。修辭析論。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望道(1989)。積極修辭學一。修辭學發凡。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徐芹庭(1984)。章句之修辭法。修辭學發微。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趙克勤(1983)。古漢語修辭方式。古漢語修辭簡論。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金兆梓(1977)。藻飾。實用國文修辭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路燈照、成九田。修辭格。古詩文修辭例話。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黃永武(1990)。怎樣使文句華美。字句鍛鍊法。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華倫‧韋勒克(1976)。文體與文體論。文學論:文學研究方法論。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朱星(1988)。中國文學語言發展史略。中國文學語言發展史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王夢鷗(1984)。文藝技巧論。文藝論談。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徐復觀。詩詞中的創造過程及其表現效果─有關詩詞的隔與不隔及其他。中國文學論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葛兆光(1989)。典故:中國古典詩歌中特殊詞匯的剖析。漢字的魔方。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Lattimore, David(1982)。用典和唐詩。國外學者看中國文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何啟民。魏晉思想與談論之關係。魏晉思想與談風。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朱立元(1989)。文學認識論(下):群體接受社會學。接受美學。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葛兆光(1989)。典故:中國古典詩歌中特殊詞匯的剖析之一。漢字的魔方。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卡勒、喬納森(1989)。文學能力。讀者反應批評。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王春元(1989)。文學交流與社會接受。文學原理:作品論。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菲希、斯坦利‧依(1989)。讀者中的文學:感受文體學。接受理論。昆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凱塞爾、沃爾夫岡(1984)。內容的基本概念。語言的藝術作品。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錢中文(1989)。文學形式的發生。文學原理:發展論。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錢穆(1978)。略論魏晉南北朝學術文化與當時門第之關係。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單篇論文
1.鍾嶸。詩品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清)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北堂書鈔。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明)王世懋。藝圃擷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明)陸時雍。古詩鏡,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明)張溥。漢魏六朝一百三家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東漢)班固。文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抱朴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清)沈德潛。說詩晬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梁)蕭子顯。南齊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清)趙翼。廿二史劄記,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梁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宋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南朝宋)謝靈運。世說新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南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林文月(1989)。陸機的擬古詩。中古文學論叢。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蘇紹興(1987)。東晉南北朝之文學世族對當代文學學術之貢獻。兩晉南朝的士族。聯經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