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新馬克思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辯證發展
書刊名:公民訓育學報
作者:劉阿榮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u, A-ron
出版日期:1997
卷期:6
頁次:頁147-171
主題關鍵詞:西方馬克思主義新馬克思主義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92
  • 點閱點閱:47
     從知識的考掘和歷史的發展來看,西方思潮由傳統到現代;又轉向後現代。有人視「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 的非理性、崇恣意、去中心、反本體、解構的、反智的……是人類在理性主義時代,過度遵循邏輯、結構,張揚生命、本體的一種反動。表現出宣洩後的匱乏,耗盡後的迷惘;但也有人謳歌其歸真反璞、掙脫桎梏,獲得解放。馬克思終 其一生,經歷了青年、中年、晚年不同時期的變化。而其身後,更因不同的政治立場,各取所需,援引馬氏不同階段的思想, 發展出以俄共、中共為主的「官方馬克思主義」,及以批判資本主義和俄共專政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前者在1990年代,隨著蘇聯解體、中共改革而式微;後者因1968年左派運動失利,而轉向新馬克思主義、後馬克思主義。新馬克思主義的轉向,後現代主義的浮現,呈顯著跨向下一世紀的趨勢。二者有許多相互吸收及修正的地方:新馬使後現代主義(1)告別了二元對立;(2)產生了新的文化氛圍;(3)擴大了基進戰略;(4)後現代主義則使新馬、去主體性、中心性;(5)以言說形構消解了社會形構。二者互攝涵容、辯證發展。
期刊論文
1.洪鐮德(1995)。從西方馬克思主義談到新馬克思主義。資料與研究,13,78-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Suleiman, Susan Rubin、張錦忠(19891100)。必也正名乎--文學之「現代主義對後現代主義」的省思。當代,43,44-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阿榮(19950600)。清末、民初社會主義傳入中國的流派與發展--作為一種歷史發展的反省和啟示。中山學術論叢,13,263-29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王岳川(1993)。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臺北:淑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章陵(19910000)。東方馬克思主義。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佛克馬、王寧、黃桂友(1992)。走向後現代。臺北:淑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Best, Steven、Kellner, Douglas、朱元鴻(1994)。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臺北: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英明(1993)。晚期馬克思主義。臺北:揚智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邱仁宗(1991)。二十世紀西方哲學名著導讀。湖南:湖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胡克(1988)。關於新馬克思主義。臺北:嵩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洪鐮德(1984)。馬克思與社會學。臺北: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姜新立(1980)。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貧困。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徐正光、宋文里(19900000)。臺灣新興社會運動。臺北:巨流圖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徐崇溫(1982)。西方馬克思主義。臺北:結構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徐崇溫(1994)。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臺北:結構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Jameson, Frederic、唐小兵(1994)。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臺北:合志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奚廣慶、王謹(1993)。西方新社會運動初探。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黃天健(1958)。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際。臺北:光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Lukács, György、黃丘隆(1989)。歷史與階級意識--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研究。臺北:結構群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鄔昆如(1974)。西洋哲學史。臺北: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Bottomore, Tom、廖仁義(1984)。法蘭克福學派。臺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鄭杭生(1990)。現代西方哲學主要流派。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Laidler, H. W.、鄭學稼(1972)。社會主義思想史。臺北:帕米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劉慧英(1995)。走出男權傳統的樊籬--文學中男權意識的批判。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蔡源煌(1992)。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臺北:雅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羅青(1993)。什麼是後現代主義。臺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Anderson, Perry(1984)。Considerations on Western Marxism。London:Verso。  new window
25.Bell, Daniel(1973)。The Coming of Post-Idustrial Society。N. Y.:Basic Book。  new window
26.Carnoy, Martin(1985)。The State and Political Theory。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7.Hassan, Ihab(1987)。The postmodern turn: essays in postmodern theory and culture。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8.Harvey, David(1992)。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Cambridge, MA:Basil Black Well, Inc.。  new window
29.Jay, Martin(1984)。Marxism and Totality: The Adventures of a Concept from Lukacs to Haberma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30.Madison, G. B.(1988)。The Hermeneutics of Postmodernity。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1.Dreyfus, Hubert L.、Rabinow, Paul、錢俊(1995)。傅柯:超越結構主義與詮釋學。臺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McLellan, David、蔡伸章(1989)。馬克思後的馬克思主義。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Lyotard, Jean-François(1984)。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A Report on Knowledge。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4.維登.克莉絲、白曉紅(1994)。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臺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許嘉猷(1994)。階級結構與階級意識比較研究論文集。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姜新立(19911015)。新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理論。臺北:結構群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楊大春(1994)。解構理論。臺北:揚智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洪鎌德(1988)。新馬克思主義和現代社會科學。台北:森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洪鎌德(19960000)。跨世紀的馬克思主義。臺北:月旦。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許嘉猷(1986)。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臺北市:三民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廖炳惠(19940000)。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Best, Steven、Kellner, Douglas(1991)。Postmodern theory: Critical interrogations。Guilford Press。  new window
43.Foucault, Michel、王德威(1993)。知識的考掘。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彭小妍(19960601)。認同、族群與女性,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Hassan, Ihab(19840516)。What is' Postmodernism? New Trends in Western Culture (Lecture),University of Utrecht。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