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也斯的香港後殖民文學與論述
書刊名: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作者:王家琪
作者(外文):Wong, Ka Ki
出版日期:2020
卷期:27
頁次:頁75-144
主題關鍵詞:也斯香港後殖民後民族混雜形象香港後殖民食物與愛情Leung Ping-kwanYesiHong Kong postcolonialismPostnationalismHybridityCity at The End of TimePostcolonial Affairs of Food and the Hear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88
  • 點閱點閱:4
期刊論文
1.Leung, Ping-kwan(1996)。Modern Hong Kong Poetry: Negotiation of Cultures and the Search for Identity。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9(2),221-245。  new window
2.趙稀方(2008)。從「食物」和「愛情」看後殖民--重讀也斯的《後殖民食物與愛情》。城市文藝,32,67-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歐梵(1995)。香港文化的邊緣性初探。今天,28,75-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Chakrabarty, Dipesh(1992)。Postcoloniality and the Artifice of History: who speaks for 'Indian' pasts?。Representations,37,1-26。  new window
5.Shohat, Ella(1992)。Notes on the "Post-Colonial"。Social Text,31/32,99-113。  new window
6.也斯(1972)。加西亞.馬蓋斯與「一百年的孤寂」。四季,1,89-9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也斯(1993)。無家的詩與攝影。娜移,2(2),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智德(20160600)。「回歸」的文化焦慮--1995年的《今天‧香港文化專輯》與2007年的《今天‧香港十年》。政大中文學報,25,65-9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也斯(1977)。兩種幻象。號外,15,36-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梁秉鈞(1995)。香港文化專輯。今天,28,71-2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宋珠蘭(2013)。也斯小說中表現出的香港混種性文化--以《後殖民食物與愛情》為中心。香港文學,340,50-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孔誥峰(1995)。初探北進殖民主義--從梁鳳儀風暴看香港夾縫論。香港文化研究,3,27-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葉蔭聰(1995)。邊緣與混雜的幽靈--談文化評論中的「香港身份」。香港文化研究,3,16-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林麗英(2008)。也斯作品中之歷史、記憶與文化身份(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梁志華(1982)。從〈剪紙〉、〈煩惱娃娃的旅程〉論也斯筆下的都市(碩士論文)。香港中文大學,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也斯(2012)。香港文化十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冠中(2007)。我這一代香港人。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Kraidy, Marwan M.(2005)。Hybridity: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Globalization。Templ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4.Moore-Gilbert, Bart、陳仲丹(2001)。後殖民理論--語境、實踐、政治。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也斯(1996)。越界書簡。香港:青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子平(2005)。害怕寫作。香港:天地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也斯(2005)。也斯的香港。三聯書店(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也斯、黃淑嫻、沈海燕、宋子江、鄭政恆(2013)。也斯的五〇年代:香港文學與文化論集。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炳良(1990)。中國現代文學新貌。臺北:台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羅永生(2014)。殖民家國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張美君、朱耀偉(2002)。香港文學@文化研究。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也斯(1996)。香港文化空間與文學。香港:青文書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清僑(1997)。文化想像與意識形態--當代香港文化政治論評。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也斯(1995)。香港文化。香港:香港藝術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周蕾、羅童(1995)。寫在家國以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張美君、Osing, Gordon T.、梁秉鈞(2012)。形象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也斯(2012)。後殖民食物與愛情。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陳素怡(2011)。也斯作品評論集(小說部分)。香港:香港文學評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朱耀偉(20020000)。本土神話:全球化年代的論述生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陶東風(2000)。後殖民主義。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羅鋼、劉象愚(1999)。後殖民主義文化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也斯(1971)。美國地下文學選。台北:環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也斯(1972)。當代拉丁美洲小說選。台北:環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陳國球(2016)。香港的抒情史。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張京媛(1995)。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Dirlik, Arif、馮奕達(2018)。殖民之後?:台灣困境、「中國」霸權與全球化。台北:衛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王宏志、李小良、陳清僑(1997)。否想香港:歷史.文化.未來。臺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也斯(1982)。剪紙。香港:素葉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也斯(2011)。書與城市。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也斯(2014)。煩惱娃娃的旅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朱耀偉(2016)。香港研究作為方法。香港: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Carroll, John M.、林立偉(2013)。香港簡史--從殖民地到特別行政區。香港: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章輝(2010)。後殖民理論與當代中國文化批評。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Kozlarek, Oliver(2016)。Postcolonial Reconstruction: A Sociological Reading of Octavio Paz。Cham: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new window
35.Fanon, Frantz、Haddour, Azzedine(2006)。The Fanon Reader。London:Pluto Press。  new window
36.Paz, Octavio、Kemp, Lysander、Milos, Yara、Belash, Rachel Philips(1985)。The Labyrinth of Solitude。New York:Grove。  new window
37.Bhabha, Homi K.(2004)。The Location of Culture。Routledge。  new window
38.廖炳惠(19940000)。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也斯(19680802)。金龜婿與荷蘭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也斯(19681120)。兩位黑人作家的觀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黃德興、Said, Edward W.、羅永生、劉慧儀(1998)。東方論述.導引--西方有關東方的概念。解殖與民族主義。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Rutherford, Jonathan(1990)。The Third Space: Interview with Homi Bhabha。Identity: Community, Culture, Difference。Lawrence and Wishart。  new window
3.葉月瑜、伍希彤(2009)。Magic, Medicine, Cannibalism: the China Demon in Hong Kong Horror。Horror to the Extreme Changing Boundaries in Asian Cinema。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  new window
4.余麗文(1999)。香港的故事:也斯的後殖民話語。香港新詩的「大敘事」精神。嘉義:南華管理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Fanon, Frantz(2000)。On Nationalism。Postcolonialism: Critical Concepts in Literary and Culture Studies。London:Routledge。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