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試論商代宗教信仰型態的演變
書刊名: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
作者:梁國真
作者(外文):Liang, Kuo-chen
出版日期:1998
卷期:30
頁次:頁1-17
主題關鍵詞:商代宗教信仰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46
  • 點閱點閱:154
     根據人類學家研究,遠古時代先民們曾經歷一段「泛靈信仰」階段。到了商代, 商人的宗教信仰有了一番較大的轉變。由卜辭所見,商人的宗教信仰約可分為三大系統:一 是天神崇拜,二是自然崇拜,三是祖先崇拜,其中又以天神崇拜與祖先崇拜最為重要,構成 了周代以後中國宗教信仰的主要型態。武丁時代,上帝的崇拜似乎高於祖先崇拜。但從祖甲 到帝乙、帝辛時期,商王室逐漸發展出繁複隆重的五種祭祀,來祭祀先王先妣,諸神祭祀相 形之下遜色甚多,似乎商人重視祖先崇拜的程度,已超越天神崇拜。此時上帝的神統似乎還 在形成的階段,上帝與諸神和商人祖先的關係,還不太明確。 就另一個角度而言,天神崇拜、祖先崇拜與商代的王權和宗法制度的發展,是息息相關 的。商代晚期發展出的五種祭祀,區分直系與旁系,其核心意識實際上就是祖先崇拜與親親 意識,這種精神與制度,直接影響到周人的宗法制度。 在另一方面,周人克商之後,提出了「天命觀」的理論,強調敬天、尊德、保民的思想, 被許多學者視為商周宗教思想或人文精神的大變革。但這種見解似乎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在 商王朝的時代,商人已擁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文化,其文明相當發達,周則是僻處西方的「小 邦周」,雖經太公、季歷、文王數代的經營,周人的文化思想應還落後於商人,周禮大致上 是繼承殷禮而來的。文化思想的進步,通常是呈漸進式的變化,而非突發式的劇烈轉變,何 況卜辭的內容能代表多少殷人的思想文化,本身是個問題,加之以戰勝國的片面資料去解釋 亡國的歷史文化,往往容易失之偏頗。因此周人的天命觀有可能是繼承殷人而來,只是周人 將它改造得更為深刻、更為強調而已。根據文獻記載和卜辭資料,一般人的印象是殷人尚鬼, 周人尚德,這樣的論斷似乎過於籠統,我們對於殷人的宗教思想或人文思想,似乎應給予另 一番的評估。
期刊論文
1.陳志東(1985)。殷代自然災害與殷人的山川崇拜。世界宗教研究,2,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石璋如(19550600)。小屯殷代的建築遺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6,131-18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夢家(1936)。古文字中之商周祭祀。燕京學報,19,91-1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朱鳳瀚(1993)。商周時期的天神崇拜。中國社會科學,1993(4),191-2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胡厚宣(1959)。殷卜辭中的上帝(下)。歷史研究,10,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晁福林(1990)。論殷人神論。中國社會科學,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余敦康(1981)。殷周之際宗教思想的變革。中國哲學史研究,1,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段凌平、柯兆利(1988)。試論殷商的「德」觀念。廈門大學學報,4,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林雯瑤(1995)。臺灣地區公共圖書館的社會角色與功能之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金經一(1990)。甲文所見殷人崇祖意識型態之研究(博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Cassire, Ernst(1991)。人論。人論。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Kessing, R. M.(1989)。文化人類學。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楊國榮。中國古代思想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島邦男、溫天河、李壽林(1975)。殷墟卜辭研究。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朱天順(198610)。中國古代宗教初探。新北市:谷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許進雄(1968)。殷卜辭中五種祭祀的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黃然偉(196707)。殷禮考實。臺北:臺灣大學文學院。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夢家(1971)。殷虛卜辭綜述。臺北:大通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晁福林(1996)。夏商西周的社會變遷。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董作賓(1945)。殷曆譜。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常玉芝(198709)。商代周祭制度。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呂大吉(1993)。宗教學通論。臺北市:博遠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孝定(1965)。甲骨文字集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Malinowski, Bronislaw、朱岑樓(1978)。巫術、科學與宗教。台北市:協志工業叢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朱鳳瀚(1990)。商周家族形態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胡厚宣(2002)。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王國維(1975)。觀堂集林。河洛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朱佑曾(1983)。汲冡紀年存真。汲冡紀年存真。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伊藤道治(1990)。殷代史的研究。殷代史的研究。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島邦男。殷辭卜辭研究。殷辭卜辭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王世順。尚書譯注。尚書譯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郭沫若。卜辭通纂,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論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史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尚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盧建榮(1982)。從役物到順化--自然思想的分析。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天道與人道。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