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北宋眉山蘇氏家族之家學與家風研究
作者:郭玲妦
作者(外文):Kuo Ling-Feng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周彥文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北宋士族三蘇文論與經史思想家學家教家風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27
宋代的士階層不但是「宋型文化」的創造主體,而且早在宋太祖時即明確提出:「宰相須用讀書人」,所以「與士大夫共治天下」被視為宋代治國的基本國策,士階層亦是宋代政治的主體。他們藉由科舉及第以邁入仕途,並由此做為興家旺族的起點。這群以血緣為紐帶的士人家族群體,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時代文化氛圍中,為了維繫其家族地位,往往十分重視家族子弟們的文化教育,依靠科舉、經術、文學及道德品性而長盛不衰,累世相承,形成了極具家族特色之家學與家風;並在各具特色的家學與家風引領下,左右著宋代政治、社會、文化的發展,所以一直深受古今學者之關注。換言之,研究宋代的士人家族對於深入認識宋代國家社會發展,以及文化精髓,具有極重要的意義與價值。
在宋代眾多士人家族中,又以三蘇﹙蘇洵、蘇軾、蘇轍﹚為代表的眉山蘇氏家族在經學、史學、諸子百家及詩學、詞學、散文、書法、繪畫等各領域均有極高的造詣,名震遐邇;並於政治上以良好的品行風範、性格節操,顯揚於史;其所建構出的蘇氏家學與家風,對宋代整體文化與政治的發展,貢獻良多,影響深遠,堪為宋代士族之表率。故本文乃以北宋時期之眉山蘇氏家族為研究論題,企盼能從家族史角度出發,結合文學史、學術史之視域,透過眉山蘇氏族人之詩作、文集、族譜、墓誌銘、史料記載等文獻資料的梳理,再輔以前輩學者之研究成果,以探究其家學與家風之特徵,勾勒並還原其中根本的精神,冀望能架構出完整的蘇氏家族文化內涵,並循此足跡一窺宋代士族文化、文學與學術發展之風貌。
本論文共分六章,約四十萬字,茲將各章內容簡介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選題意義與研究價值、家族及其相關概念界定、研究文獻回顧。主要釐清由士人家族角度出發之研究價值,並敘述以三蘇父子為首的眉山蘇氏家族對宋代整體文化影響甚巨、貢獻甚多。再者,由於本文主要研究對象為「士人家族」,故有必要特立一小節以對相關概念加以界定。最後,乃針對本論文研究範疇的相關文獻資料加以說明。
第二章〈眉山蘇氏之家世源流與婚姻人際的締構〉。本章將力圖從「眉山地域文化對蘇氏家族的薰陶」、以及眉山蘇氏「家族之世系與行述」、「婚姻取向與人際網絡的締構」等三方向進行闡述,以期對眉山蘇氏家族之底蘊有所認識,為探究蘇氏家族之家學與家風奠定基礎;並由眉山蘇氏家族這一典型的北宋士人家族切入,期盼能一窺北宋時期士人家族與家鄉地域文化的關係,及其如何透過家族婚姻的安排,以維持家族的永續發展。
第三章〈北宋士族家國秩序理念與蘇氏族譜家法〉。本章將先由「北宋士人家族『家內秩序』的重建」著手,先釐清北宋士族在「家國一體」的概念下,如何透過纂修族譜以「敬宗收族」,樹立家法以「修己型家」與「型方訓俗」,力行家教以塑造能因應時代需求之子弟;再進而詳析眉山蘇氏在此時代氛圍中,應時而生的族譜與家法之獨特處,以得悉眉山蘇氏之士子們的意識型態與終極理想,也進一步獲知其能由眉山普通的庶族,晉升為夙負盛名的科宦士族之緣由。
第四章〈眉山蘇氏家學之建構〉。本章首先論述了家學建構具備了傳承性、互文性與變異性等三大特性;其次,論述三蘇父子詩文之傳家,由梳理三蘇父子之詩文作品,統整出三項獨特的家族文學創作核心思想:一、華實相符,文貴致用;二、廣積博識,情真自然;三、隨物賦形,辭致於達;並探究其家族文本間的互文性,與詩文創作的變異性。最後,論述眉山蘇氏經史兼重之家學,三蘇父子自相師友,在經史思想上取經史互資的治學態度,以人情解經,並以古今成敗為論史之要,更在「權變」的思想架構下,對於當時朝中政策的訂定與制度的運用,採取了更為靈活變通的因應態度,進而能提出獨特而新穎的見解;另外,在《春秋》學領域裡,不受當時棄傳從經、流於空談之學風影響,而以史實為本,直尋聖人遺意,並本其蘇氏廣積博識、寬大博通之學風,兼取諸家之說,建構其獨樹一幟的眉山蘇氏《春秋》家學。凡此皆是眉山蘇氏經史兼重之家學特色與成就。
第五章〈眉山蘇氏之家教與家風〉。本章將透過眉山蘇氏家族之族譜、詩文、傳記與書信等資料的爬梳,梳理眉山蘇氏應時得宜的家教內涵,分別是深愛精慮之教、適性適才之教、讀書應舉之教、立身治家之教、勤政愛民之教、凜然不群之母教等六項;另一方面,再以眉山蘇氏之家學與家教為基礎,進而歸納出其家風之特質,分別為樂善好施、裕人約己,清介廉苦、超然物外,忠耿直言、無阿附意等諸項特質。
第六章〈結論〉。總論本文研究成果,以為北宋時的眉山蘇氏以其獨特的文學創作思想內涵,並透過子弟的傳承與互文,建構了豐富而獨特的詩文家學,並引領一代文學之發展;更以獨特的經學與史學之思想體系,在有宋一代的學術發展史上,建立得以與荊公新學、溫公朔學和二程洛學等各大學派分庭抗禮的三蘇蜀學,對宋代學術思想之發展貢獻甚巨。再者,自蘇洵始,眉山蘇氏乃有意識地透過纂修族譜既要教化族人,也要樹立家風;而且更透過家傳學術與家教教誨,對後代子孫產生一種軟性且持續性的約束,與潛移默化的影響,進而樹立起眉山蘇氏之家風,其中更展現著北宋士人積極用世的精神風範。
〔主要參考及引用文獻〕:
﹙古籍依作者時代先後,近代著作及期刊依作者姓氏筆劃﹚
一、古籍文獻:
﹙一﹚經部: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李學勤主編:《春秋左傳正義》﹙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1月二刷版﹚
秦.呂不韋編纂:《呂氏春秋》﹙台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68年2月版﹚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尚書正義》﹙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9月初刷版﹚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1年10月九版﹚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李學勤主編:《孟子注疏》﹙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1月二刷版﹚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禮記正義》﹙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1月二刷版﹚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李學勤主編:《周禮注疏》﹙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1月二刷版﹚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李學勤主編:《儀禮注疏》﹙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1月二刷版﹚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周易正義》﹙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1月二刷版﹚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李學勤主編:《論語注疏》﹙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1月二刷版﹚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李學勤主編:《爾雅注疏》﹙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1月二刷版﹚
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李學勤主編:《孝經注疏》﹙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1月二刷版﹚
唐.孔穎達:《毛詩正義》﹙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67年8 月版﹚
宋.程頤:《伊川易傳》﹙台北:新文豐出版社,叢書集成三編,民國85年版﹚
宋.黃休復:《茅亭客話》﹙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55年版﹚
宋.蘇軾:《蘇氏易傳》,收入於曾棗莊、舒大剛主編:《三蘇全書》﹙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年11月版﹚
宋.蘇軾:《東坡書傳》,收入於曾棗莊、舒大剛主編:《三蘇全書》﹙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年11月版﹚
宋.蘇轍:《春秋集解》,收入於曾棗莊、舒大剛主編:《三蘇全書》﹙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年11月版﹚
宋.蘇轍:《詩集傳》,收入於曾棗莊、舒大剛主編:《三蘇全書》﹙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年11月版﹚
清.萬斯大:《學禮質疑》﹙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7年版﹚

﹙二﹚史部:
漢.司馬遷:《史記》﹙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8年2月版﹚
東漢.班固:《白虎通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7年版﹚
東漢.班固:《漢書》﹙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7年4月三版﹚
東晉.常璩:《華陽國志》﹙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5年4月版﹚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民國67年11月三版﹚
南朝梁.沈約:《宋書》﹙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8年2月二版﹚
唐.房玄齡等人:《晉書》﹙台北:鼎文書局,民國72年7月四版﹚
唐.令狐德棻:《周書》﹙臺北:鼎文書局,民國64年3月版﹚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民國74年3月版﹚
宋.王素:《王文正公遺事》﹙叢書集成新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74年1月版﹚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4月版﹚
宋.司馬光:《稽古錄》﹙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4年版﹚
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錄》﹙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4年版﹚
宋.朱熹:《伊洛淵源錄》﹙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57年1月版﹚
宋.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7月版﹚
宋.呂本中:《官箴》﹙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55年版﹚
宋.宋祁:《宋景文公筆記》﹙台北:藝文印書館,百川學海叢書,民國55年版﹚
宋.宋綬、宋敏求編纂:《宋大詔令集》﹙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7年12月二刷版﹚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7月版﹚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4月版﹚
宋.李心傳:《道命錄》﹙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55年版﹚
宋.李攸:《宋朝事實》﹙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56年1月版﹚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9月版﹚
宋.范仲淹:《褒賢祠記》﹙台南:莊嚴文化,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民國85年8月版﹚
宋.范成大:《吳船錄》(台北:新興書局,民國67年版)
宋.范祖禹:《唐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10月版﹚
宋.孫汝聽:《蘇潁濱年表》,載《藕香零拾叢書》第十九冊﹙江蘇:廣陵古籍,1982年3月版﹚
宋.祝穆:《宋本方輿勝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版﹚
宋.馬令:《馬氏南唐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版﹚
宋.張唐英著,王文才等校箋:《蜀檮杌校箋》﹙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1月版﹚
宋.郭允蹈:《蜀鑑》﹙成都:巴蜀書社,1984年12月版﹚
宋.陳耆卿:《赤城志》﹙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0年版﹚
宋.曾鞏:《隆平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闊四庫全書第371冊,民國72年版﹚
宋.歐陽修:《新五代史》﹙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5年11月版﹚
宋.歐陽修等撰:《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民國74年2月版﹚
宋.鄭樵:《通志》﹙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3月版﹚
宋.竇儀:《﹙宋﹚刑統》﹙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10月版﹚
宋.蘇轍:《古史》,收入曾棗莊、舒大剛主編:《三蘇全書》﹙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年11月版﹚
元.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5月版﹚
明.何宇度:《益部談資》﹙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55年版﹚
明.李楫修,明.莫旦纂:〔成化〕《新昌縣志》﹙《上海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年9月版﹚
明.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7年3月版﹚
明.黃宗羲原著,清.全祖望補修:《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月版﹚
清.王旭:《金石萃編》﹙台北:台聯國風出版,民國53年7月版﹚
清.王梓材:《宋元學案補遺》﹙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1月版﹚
清.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1月版﹚
清.沈建勳:《中國地方志集成》第12輯《同治德安縣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5月版﹚
清.徐松:《宋會要輯稿》﹙台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65年10月版﹚
清.畢沅:《續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1月版﹚
清.陸心源:《宋史翼》﹙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69年1月版﹚
清.楊芳燦等纂修:《四川通志》﹙成都:巴蜀書社,1984年12月版﹚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3 月版﹚

﹙三﹚子部:
周.管仲:《管子》﹙台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67年8月版﹚
漢.賈誼:《新書》﹙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55年版﹚
漢.劉安撰,高誘注:《淮南子注》﹙台北:世界書局,民國54年4月版﹚
南朝劉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3年4月三版﹚
南朝梁.顏之推:《顏氏家訓》﹙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59年版﹚
唐.李筌:《神機制敵太白陰經》﹙台北:藝文印書館,守山閣叢書,民國55年﹚
宋.王明清:《玉照新志》﹙叢書集成新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74年1月版﹚
宋.王明清:《揮麈錄》﹙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55年版﹚
宋.王得臣:《麈史》,載《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宋.王闢之:《澠水燕談錄》,載《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1月版﹚
宋.司馬光:《家範》﹙海口:海南出版社,1992年6 月版﹚
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9月版﹚
宋.司馬光:《溫公書儀》﹙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55年版﹚
宋.朱弁:《曲洧舊聞》﹙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8月版﹚
宋.朱彧:《萍洲可談》﹙台北:新興書局,民國66年版﹚
宋.朱熹、呂祖謙合編:《近思錄》﹙台北:廣文書局,民國66年7月版﹚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1月版﹚
宋.呂本中:《童蒙訓》﹙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9年版﹚
宋.呂希哲:《呂氏雜記》﹙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55年版﹚
宋.李廌:《師友談記》﹙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8月版﹚
宋.周密:《癸辛雜識.前集》﹙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1月版﹚
宋.周密:《齊東野語》﹙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5月重印版﹚
宋.周煇撰,劉永翔校注:《清波雜志校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宋.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版﹚
宋.邵博:《邵氏聞見後錄》﹙鄭州:大象出版社,2008年9月版﹚
宋.洪邁:《容齋隨筆》,載《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12年1月版﹚
宋.范鎮:《東齋記事》﹙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版﹚
宋.徐度:《卻掃編》﹙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55年版﹚
宋.袁采:《袁氏世範》﹙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55年版﹚
宋.張載:《張子全書》﹙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國65年9月版﹚
宋.莊綽:《雞肋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版﹚
宋.陳鵠:《西塘集耆舊續聞》﹙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8月版﹚
宋.陶穀:《清異錄》﹙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55年﹚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台北:廣文書局,民國61年5月版﹚
宋.程顥、程頤撰,朱熹編::《二程遺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宋.楊彥齡:《楊公筆錄》﹙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74年1月版﹚
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2月版﹚
宋.葉夢得:《石林治生家訓要略》﹙叢書集成續編60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77年﹚
宋.葉夢得:《石林家訓》﹙叢書集成續編60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77年﹚
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版﹚
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55年﹚
宋.葉適:《習學記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月﹚
宋.趙彥衞:《雲麓漫鈔》﹙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5月版﹚
宋.趙善璙:《自警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1年版﹚
宋.趙鼎:《家訓筆錄》,載《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三編之六
宋.趙與時:《賓退錄》﹙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55年﹚
宋.劉清之:《戒子通錄》﹙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9年版﹚
宋.謝維新:《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宋.蘇轍:《龍川略志》﹙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4月版﹚
元.陸友:《研北雜志》﹙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明.丘濬:《大學衍義補》﹙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版﹚
清.王士禎:《香祖筆記》﹙台北:廣文書局,民國57年6 月版﹚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台北:世界書局,民國54年3月版﹚
清.郭慶藩撰:《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7月版﹚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台北:新興書局,民國74年)

﹙四﹚集部:
三國蜀漢.諸葛亮:《諸葛亮集》﹙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7月版﹚
南朝梁.劉勰撰,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台北:里仁書局,民國83年7月再版)
唐.李翱:《李文公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7年版﹚
唐.杜甫:《杜詩詳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1月版﹚
唐.韓愈:《韓昌黎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民國64年版﹚
宋.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4年﹚
宋.文同:《丹淵集》﹙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4年版﹚
宋.方大琮:《鐵菴集》﹙台北:台灣商務,四庫全書珍本二集,民國60年﹚
宋.王令:《廣陵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版﹚
宋.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上海:中華書局,1964年1月二刷版﹚
宋.王禹偁:《小畜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7年版﹚
宋.史堯弼:《蓮峰集》﹙台北:四庫善本叢書館,四庫善本叢書初編集部,民國47-48年﹚
宋.司馬光:《司馬光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2010年2 月版﹚
宋.朱熹:《朱熹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版﹚
宋.余靖:《武溪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版﹚
宋.呂南公:《灌園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9年版﹚
宋.呂陶:《淨德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8冊,民國72年版﹚
宋.呂皓:《雲谿稿》﹙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0年版﹚
宋.李石:《方舟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珍本初集第297-298冊,民國59年版﹚
宋.李光:《莊簡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版﹚
宋.李廌:《濟南集》﹙叢書集成續編126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77年﹚
宋.李覯:《直講李先生文集》(北京:綫裝書局,2004年)
宋.汪應辰:《文定集》﹙台北:臺灣商務,四庫全書珍本,民國69版﹚
宋.沈括:《沈括全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5月版﹚
宋.周必大:《周益公文集》(北京:綫裝書局,2004年)
宋.邵雍:《擊壤集》﹙台北:廣文書局,民國76年3月再版﹚
宋.度正:《性善堂稿》﹙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宋.胡寅:《斐然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2月版﹚
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4年版﹚
宋.范祖禹:《范太史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9年版﹚
宋.范純仁:《范忠宣集》﹙台北:臺灣商務,四庫全書珍本,民國67年版﹚
宋.晁公遡:《嵩山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39冊,民國72年版﹚
宋.晁補之:《雞肋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闊四庫全書第1118冊,民國72年版﹚
宋.晁說之:《嵩山文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0年版﹚
宋.秦觀:《淮海集》﹙台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59年6月版﹚
宋.張耒:《柯山集》﹙台北:藝文印書館,聚珍版叢書,民國55年﹚
宋.張孝祥:《于湖居士文集》﹙台北:藝文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縮印本,1975年6月版﹚
宋.畢仲游:《西台集》﹙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55年版﹚
宋.陳傅良:《止齋先生文集》﹙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4年版﹚
宋.陳著:《本堂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5冊,民國72年﹚
宋.陳襄:《古靈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1年版﹚
宋.陸游:《陸放翁全集》﹙台北:世界書局,民國52年4月版﹚
宋.曾協:《雲莊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40冊,民國72年版﹚
宋.曾肇:《曲阜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珍本第十一集第161冊,民國70年版﹚
宋.曾鞏:《元豐類藁》﹙台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60年2月二版﹚
宋.游九言:《默齋遺稿》﹙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9年版﹚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本集含遺書、外書、文集、易傳、經說、粹言六種﹚﹙台北:里仁書局,民國71年3月版﹚
宋.黃公度:《知稼翁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民國72年﹚
宋.黃庭堅:《黃庭堅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4月版﹚
宋.楊億:《武夷新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7年版﹚
宋.葛立方:《韻語陽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10月版﹚
宋.熊禾:《勿軒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宋.趙鼎臣:《竹隱畸士集》﹙台北:四庫善本叢書館,四庫善本叢書初編集部,民國47-48年﹚
宋.劉攽:《彭城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6冊,民國72年版﹚
宋.樓鑰:《攻媿集》﹙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4年﹚
宋.歐陽修:《歐陽修全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民國64年3月版﹚
宋.蔡襄:《端明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2年版﹚
宋.穆脩:《河南穆公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縮本集部第45冊,民國54年版﹚
宋.韓元吉:《南澗甲乙稿》﹙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宋.韓元吉:《桐陰舊話》﹙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55年版﹚
宋.魏了翁:《鶴山先生大全文集》﹙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4年版﹚
宋.魏泰:《臨漢隱居詩話》﹙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55年版﹚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8月版﹚
宋.蘇洵:《嘉祐集》﹙台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59年10月二版﹚
宋.蘇軾:《蘇軾全集校注》﹙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版﹚
宋.蘇軾撰、南宋.郎曄選註:《經進東坡文集事略》﹙香港:中華書局,1979年6月版﹚
宋.蘇過:《斜川集》﹙台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59年10月版﹚
宋.蘇頌:《蘇魏公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9月版﹚
宋.蘇轍:《論語拾遺》﹙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55年版﹚
宋.蘇轍:《欒城集》《欒城後集》《欒城第三集》《欒城應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3月版
宋.蘇籀:《雙溪集》﹙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55年版,百部叢書集成.初編第64輯﹚
宋.釋道潛:《參寥子詩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珍本第九集第237-238冊,民國68年版﹚
元.王禕:《王忠文公集》百部叢書集成.初編第95輯,﹙台北:藝文出版社,民國55年﹚
元.虞集:《道園學古錄》﹙台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60年2月版﹚
明.周復俊:《全蜀藝文志》﹙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版﹚
清.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註集成》﹙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68年8月版﹚
清.彭端淑:《白鶴堂稿》﹙錄自《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6月四刷版﹚
清.趙翼:《甌北詩話》﹙台北:木鐸出版社,民國71年4月版﹚
清.錢大昕:《嘉定錢大昕全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二、近人著作:
﹙日﹚尾形勇著,張鶴泉譯:《中國古代的「家」與國家》﹙北京:中華書局 2011年6月二刷版﹚
﹙日﹚桑原隲藏著,宋念慈譯:《中國之孝道》﹙台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69年10月版﹚
﹙法﹚蒂費納.薩莫瓦約﹙Tiphaine Samovault﹚著,邵煒譯:《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版﹚
﹙美﹚包弼德著、劉寧譯:《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
﹙美﹚伊沛霞著、胡志宏譯:《內闈:宋代的婚姻和婦女生活》﹙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版﹚
﹙美﹚劉子健著、趙冬梅譯:《中國轉向內在—兩宋之際的文化內向》﹙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版﹚
﹙美﹚韓明士﹙Robert Hymes﹚Statesmen and Gentlemen: The Elite of Fu-chou, Chiang-hsi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Sung(Cambridge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丁文:《家庭學》﹙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版﹚
丁傳靖:《宋人軼事彙編》﹙台北:源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71年9月版﹚
孔凡禮:《三蘇年譜》(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10版)
孔凡禮:《蘇軾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2月版﹚
孔凡禮:《蘇轍年譜》﹙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6月版﹚
方北辰:《魏晉南朝江東世家大族述論》﹙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0年1月版﹚
方健:《北宋士人交游錄》﹙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3年11月版﹚
王水照:《宋代文學通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6月版﹚
王永平:《六朝江東世族之家風家學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年1月﹚
王國維:《王國維遺書》﹙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3年9月版﹚
王善軍:《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版﹚
王毅:《宋代文學家庭》﹙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版﹚
王瑾:《互文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版﹚
北京國家圖書館善本金石組編:《宋代石刻文獻全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2003年3月版﹚
刑永川編:《中國家族譜縱橫談》﹙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11月版﹚
朱開宇:《科舉社會、地域秩序與宗族發展—宋明間的徽州,1100-1644》﹙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民國93年8月版﹚new window
朱瑞熙:《宋代社會研究》﹙鄭州:中州書畫社出版,1983年版﹚
何新所:《昭德晁氏家族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8月版﹚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版﹚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8月版﹚
吳則虞編:《晏子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1月版﹚
吳淑樺:《蘇轍學術思想研究》﹙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7年5月版﹚
呂思勉:《中國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5月版﹚
呂思勉:《宋代文學》﹙香港:商務印書館,1973年1月重印版﹚
李弘祺:《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83年6月版﹚new window
李浩:《唐代三大地域文學士族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0月版﹚
李浩:《唐代關中士族與文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6月版﹚
李建軍:《宋代《春秋》學與宋型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6月版﹚
谷建:《蘇轍學術研究》﹙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年9月版﹚
邢鐵:《中國家庭史:卷三宋遼金元時期》﹙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版﹚
周愚文:《宋代兒童的生活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民國85年3月版﹚
昌彼得、王德毅等編:《宋人傳記資料索引》﹙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3月版﹚
姚紅:《宋代東萊呂氏家族及其文獻考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姚瀛艇:《宋代文化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2月版﹚
柳立言:《宋代的家庭和法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7月版﹚
柳立言等人編輯:《中國近世家族與社會學術研討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87年6月版﹚
胡文楷:《歷代婦女著作考》﹙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年11月版﹚
胡昭曦等人著:《宋代蜀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7年3月版﹚
苗春德:《宋代教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4月版﹚
范鳳書:《中國私家藏書史》﹙鄭州:大象出版社,2001年7月版﹚
夏君虞:《宋學概論》﹙台北:華世出版社,民國65年12月版﹚
夏炎:《中古世家大族清河崔氏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8月版﹚
徐揚杰:《中國家族制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徐揚杰:《宋明家族制度史論》﹙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11月版﹚
袁徵:《宋代教育—中國古代教育的歷史性轉折》﹙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版﹚
郝麗霞:《吳江沈氏文學世家研究》﹙上海:復旦大學,2009年1月版﹚
馬斗成:《宋代眉山蘇氏家族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馬興祥:《北宋經學與文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10月版﹚
馬鏞:《中國家庭教育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5月版﹚
高達觀:《中國家族社會之演變》﹙重慶:正中書局,1944年版﹚
康保苓:《北宋文化重心研究—以學術中心、教育狀況等作為考察的重點》﹙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年4月版﹚
張邦煒:《宋代姻婚家族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張秉國:《臨朐馮氏文學世家研究》﹙四川大學,2006年博士論文﹚
張劍、呂肖奐、周揚波合著:《宋代家族與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9月版﹚
張劍:《宋代家族與文學—以澶州晁氏為中心》﹙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年1月版﹚
張德勝:《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結——中國思想的社會學詮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80年5月一版三印﹚
張毅:《宋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4月版﹚
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台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78年7月版﹚570.91 / 8664
連清吉:《日本近代的文化史學家:內藤湖南》﹙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10月版﹚
郭東旭:《宋代法制研究》﹙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1997年4月版﹚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年3月版﹚
郭慶琳等纂修:《眉山縣志》﹙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56年10月版﹚
郭學信:《宋代士大夫文化品格與心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版﹚
陳正雄:《蘇轍學術思想述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陳法駕等修纂:《民國華陽縣志.藝文二》﹙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8月版﹚
陳奎憲:《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民國79年9月版﹚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3年版﹚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文集.金明館叢稿二編》﹙台北:里仁書局,民國70年3月版﹚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文集.金明館叢稿初編》﹙台北:里仁書局,民國70年3月版﹚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文集》﹙台北:里仁書局,民國71年9月版﹚
陳捷先:《中國的族譜》﹙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民國73年6月版﹚
陳植鍔:《北宋文化史述論》﹙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年3月版﹚
陳義彥:《北宋統治階層的社會流動之研究》﹙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民國66年版﹚
陶希聖:《婚姻與家族》﹙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版﹚
陶晉生:《北宋士族—家族.婚姻.生活》﹙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90年2月版﹚
傅增湘:《宋代蜀文輯存》﹙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9月版﹚
喬桑,宋洪主編:《蒙學全書》﹙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7月版﹚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8月版﹚
曾棗莊、金成禮:《嘉祐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3月版﹚
曾棗莊、舒大剛:《北宋文學家年譜》﹙載錄三蘇年譜、蘇過年譜、蘇籀年譜﹚﹙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6月版﹚
曾棗莊、舒大剛主編:《三蘇全書》﹙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年11月版﹚
曾棗莊:《三蘇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10月版﹚
曾棗莊:《蘇洵評傳》﹙附錄年譜﹚﹙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5月版﹚
曾棗莊:《蘇轍評傳》﹙附錄年譜﹚﹙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4年6月版﹚
湯江浩:《北宋臨川王氏家族及文學考論:以王安石為中心》﹙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版﹚
程千帆、吳新雷合著:《兩宋文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月二刷版﹚
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8月版﹚
程民生:《宋代地域經濟》﹙台北:雲龍出版社,1995年9月版﹚
舒大剛:《三蘇後代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5年12月版﹚
舒大剛等校注:《斜川集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96年12月版﹚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9月版﹚
馮爾康:《中國宗族社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11月版﹚
黃寬重、柳立言:《中國近世家族與社會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1998年6月版﹚
黃寬重:《中國近世社會文化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2年版
黃寬重:《宋代的家族與社會》﹙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6月版﹚
黃寬重:《宋史叢論》﹙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年10月版new window
楊景琦:《蘇過斜川集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3月版﹚new window
賈大泉:《四川歷史研究文集》﹙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7年11月版﹚
賈志揚:《宋代科舉》﹙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4年6月版﹚
鄒重華、粟品孝編:《宋代四川家族與學術論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版﹚
漆俠:《宋代經濟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2月版﹚
臺灣大學歷史系主編:《史學:傳承與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1998年6月版﹚
蒙文通:《華西大學圖書館四川方志目錄.序》﹙成都:華西大學圖書館,1951年版﹚
趙忠心:《中國家庭教育五千年》﹙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3年1月版﹚
劉復生:《北宋中期儒學復興運動》﹙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0年7月版﹚
劉琳:《宋代文化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劉煥陽:《宋代晁氏家族及其文獻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5月版﹚
劉廣明:《宗法中國》﹙上海:三聯書店上海分店出版,1993年6月版﹚
潘美月:《宋代藏書家考》﹙台北:學海出版社,民國69年4月版﹚new window
鄧小南:《國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4月版﹚
鄧廣銘:《鄧廣銘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版﹚
鄭騫、嚴一萍編校:《增補足本施、顧註蘇詩》﹙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9年5月版﹚
鄭騫:《景午叢編》﹙台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61年3月版﹚
魏峰:《宋代遷徙官僚家族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羅香林:《中國族譜研究》﹙香港:香港中國學社,民國60年4月版﹚
羅瑩:《宋代東萊呂氏家族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1月版﹚
譚光鼎:《教育社會學》﹙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0年9月版﹚
譚紅主編:《巴蜀移民史》﹙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6年1月版﹚
黨明德主編:《中國家族教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三、學位論文:
李燕新:《東坡辭賦研究——兼論蘇過辭賦》,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民國94年6月new window
林秀珍:《蘇轍詩歌之風格與價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民國91年6月new window
林春梅:《宋代家禮家訓的研究》,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民國79年6月
高光惠:《蘇轍文學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民國78年6月
陳秉貞:《三蘇史論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民國95年6月new window
葉威伸:《從宋人筆記、家訓看宋代士人的家庭教育》,私立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6年6月
廖志超:《蘇軾、蘇轍兄弟唱和詩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6月

四、單篇論文:
﹙日﹚內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時代觀〉,黃約瑟譯,收入劉俊文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版﹚,第1卷,頁10-18。
﹙美﹚柯睿格﹙E.A.Kracke Jr.﹚:“Family vs.Merit in the Chines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During the Empire,”(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10,No2(1947),pp103-123.
﹙美﹚郝若貝﹙Robert M.Hartwell﹚, “Demographic, Political,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s of China, 750-1550,”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42,No 2(1982), pp.365-442.
方建新:〈宋代婚姻論財〉,《歷史研究》1986年第3期,頁178-190。
毛遠明:〈雄視百代—宋代三蘇文學世家〉,載劉重來、毛遠明主編:《中國文化世家.巴蜀卷》﹙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版﹚,頁143-197。
王祥:〈北宋詩人的地理分布及其文學史意義分析〉,《文學遺產》2006年第6期,頁52-62。
王章偉:〈宋代士族婚姻研究—以河南呂氏家族為例〉,《新史學》第4卷第3期,1993年9月,頁19-56。new window
王善軍:〈宋代世家大族的藏書及其對成員的教育〉,載《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論集》﹙全國首屆東周文明學術研討會,2004年﹚,頁241-257。
王善軍:〈宋代四川世家大族興盛原因淺說〉,載姜錫東編:《宋史研究論叢》﹙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3輯,頁320-333。
王曾瑜:〈河南程氏家族研究〉,《中國近世家族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史語所,1998年6月版﹚,頁49-77。new window
朱玉周、崔耕虎:〈宋代東平梁顥家族興盛原因析論〉,《泰山學院學報》第28卷第2期,2006年3月,頁46-49。
吳天墀:〈宋代四川藏書考述〉,《四川文物》1984年第3期,頁62+65-70。
吳雅婷:〈回顧1980年以來宋代的基層社會研究—中文論著的討論〉,《中國史學》,2002年10月第12期,頁65-93。
杜正勝:〈傳統家族結構的典型〉,《古代社會與國家》﹙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10月版﹚,頁779-853。
杜正勝:〈傳統家族試論〉,《大陸雜誌》第65卷第2期-第3期,民國71年8-9月,頁7-34,頁25-49。
邢鐵:〈宋元明清時期婦女繼承權問題〉,《河北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1期,頁45-50。
邢鐵:〈宋代的家產遺囑繼承問題〉,《歷史研究》,1992年第6期,頁54-66。
邢鐵:〈唐宋時期的立嗣繼承問題〉,《河北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3期,頁47-51。
周愚文:〈司馬光的家訓內涵及其對宋代家族教育的影響〉,《師大學報:教育類》,第50卷第2期,民國94年10月,頁1-11。new window
金中樞:〈北宋科舉制度研究〉,《新亞學報》,第6卷第1期,頁205-281。new window
金中樞:〈北宋科舉制度研究續〉,《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第5期,頁134-243。new window
金耀基:〈知識分子在社會上的角色〉,《中國現代化與知識分子》﹙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民國70年11月六版﹚,頁53-71。
姚兆餘:〈論北宋世家大族的擇偶標準〉,《甘肅社會科學》2002年第6 期,頁52-55+59。。
孫國棟:〈唐宋之際社會門第之消融〉,《唐宋史論叢》﹙香港:商務印書館,2000年2月版﹚,頁211-308。new window
孫蘭廷:〈論蘇軾家庭生活與其文學創作的關係〉,《黃岡師專學報》1982年第3期,頁59-64。
徐揚杰:〈宋明以來的封建家族制度述論〉,《中國社會科學》1980年第4期,頁99-122。
祝尚書:〈論宋代文化中的「眉山現象」〉,《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期,頁105-110。
秦海鷹:〈互文性理論的緣起與流變〉,載《外國文學評論》2004年第3期,頁19-30。
馬斗成:〈宋代眉山蘇氏的家庭教育〉,《文史雜志》2005年第6期,頁19-23。
馬斗成:〈宋代眉山蘇氏家法試探〉,《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1期,頁84-88。
馬斗成:〈宋代眉山蘇氏家族經濟生活試探〉,《臨沂師專學報》第19卷第2期,1997年4月,頁53-56。
馬斗成:〈宋代眉山蘇氏家族與風水試探〉,《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1期,2004年3月,頁22-26。
馬斗成:〈宋代眉山蘇氏婚姻圈試探〉,《天津社會科學》2002年第2期,頁128-132。
馬斗成:〈宋代眉山蘇氏婚姻與黨爭〉,《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2期,頁226-231。
馬斗成:〈眉山蘇氏家族名字號與宋代士大夫社會生活〉,《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1期,2006年3月,頁28-36。
馬斗成:〈眉山蘇氏家族教育探析:以三蘇時代為中心〉,《史學集刊》1998年第3期,頁66-72。
馬斗成:〈略論宋代眉山蘇氏家學〉,《聊城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4期,頁63-65。
馬雪、吉成名:〈1991年以來宋代家族史研究述略〉,《中國史研究動態》2007年第4期,頁10-16。
張忠全:〈宋蘇符行狀碑及墓磚銘文〉,《四川文物》1986年第2期,頁78-79。
張劍、呂肖奐:〈宋代的文學家族與家族文學〉,《文學評論》2006年第4期,頁128-136。
張廣達:〈內藤湖南的唐宋變革說及其影響〉,《唐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版﹚,頁5-71。
梁啟超:〈近代學風之地理的分布〉,《清華學報》﹙自然科學版﹚1卷1期,1924年1月,頁2-37。
盛清沂:〈當前編修家譜之體例〉,《臺灣文獻》第29卷第4期,民國67年,頁38-68。new window
郭恩秀:〈八0年代以來宋代家族史中文論著研究回顧〉,《新史學》2005年3月第16卷第1期,頁125-157。new window
陳致宏:〈蘇洵〈六經論〉次第與經學思想探析〉,《孔孟月刊》第37卷第3期,民國87年11月,頁25-34。new window
陳家秀:〈宋代眉州士大夫的婚姻關係〉,《第二屆宋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出版,1996年3月﹚,頁95-126。
陶晉生:〈北宋士人的起家及其家族之維持〉,《興大歷史學報》第三期,民國84年4月,頁11-34。new window
傅樂成:〈唐型文化與宋型文化〉,《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事業出版公司,民國66年9月版﹚,頁339-382。new window
喻世華:〈「豈以閭里,忠義則然」—論蘇軾與范鎮家族的四代交誼〉,《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3期,2012年6月,頁44-50。
曾棗莊:〈「岐梁偶有往還詩」—二蘇合著《岐梁唱和詩集》初探〉,《三蘇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10月版﹚,頁398-411。
曾棗莊:〈三蘇姻親考〉,《中華文史論叢》1986年第二輯,頁237-249。
曾棗莊:〈蘇洵詩文繫〉,《四川師院學報》1983年第3期,頁75-83。
粟品孝:〈宋代三蘇的史論〉,《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1期,頁1-6。
粟品孝:〈宋代士人家庭教育中的母教〉,載漆俠主編:《宋史研究論文集:國際宋史研討會暨中國宋史研究會第九屆年會編刊》﹙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版﹚,頁474-488。
粟品孝:〈組織制度、興衰沈浮與地域空間--近八十年宋代家族史研究走向〉,《社會科學戰線》2010年第3期,頁81-87。
費孝通:〈鄉土中國〉,《鄉土中國與鄉土重建》﹙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93年11月版﹚,頁1-101。
黃念然:〈當代西方文論中的互文性理論〉,《外國文學研究》1999年第1期,頁15-21。
黃寬重:〈人際網絡、社會文化活動與領袖地位的建立—以宋代四明汪氏家族為中心的觀察〉,《臺大歷史學報》1999年12月第24期,頁225-256。new window
黃寬重:〈宋代四明士族人際網絡與社會文化活動—以樓氏家族為中心的觀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99年9月第70卷第3期,頁627-669。new window
黃寬重:〈南宋兩浙路社會流動的考察〉,《興大歷史學報》1991年2月創刊號,頁59-74。new window
黃寬重:〈政治、地域與家族──宋元時期四明士族的衰替〉,《新史學》,2009年6月第20卷第2期,頁1-41。new window
黃寬重:〈家族興衰與社會網絡:以宋代史的四明高氏家族為例〉,《東吳歷史學報》2004年6月第11期,頁215-242。new window
黃寬重:〈從中央與地方關係互動看宋代基層社會演變〉,《歷史研究》2005年第4期,頁100-117。
楊果:〈宋翰林學士人員結構考述〉,《武漢大學學報》1988年第6期,頁92-95。
楊殿珣:〈中國家譜通論〉,載刑永川編:《中國家族譜縱橫談》﹙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11月版﹚,頁1-80。
葛紹歐:〈北宋對四川的經營〉,《師大學報》1982年27期,頁502-504。new window
蜀鷹:〈宋代眉州及其文化發展原因初探〉,《四川文物》1987年第3期,頁48-51。
廖應生、周世泉:〈北宋南豐曾氏考〉,《撫州師專學報》第21卷第3期,2002年9月,頁5-9。
臧健:〈宋代家法的特點及其對家族中男女性別角色的認定〉,載鄧小南主編《唐宋女性與社會》﹙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8月版﹚,上冊,頁275-298。
蔣義斌:〈蘇洵論禮蠡測——兼論其經史觀〉,《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47期,2012年6月,頁63-104。new window
顧永新:〈二蘇《五蘇論》歸屬考〉,《文獻》2005年10月第4期,頁179-194。
龔鵬程:〈唐宋族譜之變遷〉,載載刑永川編:《中國家族譜縱橫談》﹙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11月版﹚,頁204-239。
龔鵬程:〈族譜與政權的關係〉,《文化、文學與美學》﹙台北:時報文化出版,民國77年2月版﹚,頁327-347。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