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灌園先生日記》考察林獻堂的身體衛生觀及其實踐
作者:范燕秋 引用關係
書刊名:日記與臺灣史研究 : 林獻堂先生逝世50週年紀念論文集;下冊;許雪姬 (總編輯) ; 王美雪 (執行編輯)
集叢:日記中的醫療與體育
頁次:731-789
出版日期:2008
出版項: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主題關鍵詞:灌園先生日記林獻堂身體衛生觀
學門:歷史學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9
期刊論文
1.佐佐木克(1994)。明治天皇の巡幸と「臣民」の形成。思想,845,95-1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獻堂(1920)。祝臺灣青年雜誌之發刊。臺灣青年,1(1),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許雪姬(1995)。「林獻堂日記」的史料價值。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20,79-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貞德(19991200)。從醫療史到身體文化的研究--從「健與美的歷史」研討會談起。新史學,10(4),117-12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許雪姬(19991200)。林獻堂先生與臺灣社會活動--以霧峰一新會為中心。臺灣文獻,50(4),100-10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許雪姬(19980600)。林獻堂著「環球遊記」研究。臺灣文獻,49(2),1-3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范燕秋(20050300)。熱帶風土馴化、日本帝國醫學與殖民地人種論。臺灣社會研究,57,87-1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Furth, Charlotte、蔣竹山(19991200)。再現與感知--身體史研究的兩種取向。新史學,10(4),129-14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劉士永(19990400)。一九三0年代以前日治時期臺灣醫學的特質。臺灣史研究,4(1),97-14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范燕秋(2000)。臺北更生院與醫療解煙--項社會衛生事業的分析。北臺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衛生課(1932)。臺灣二於ケル阿片制度ノ現況。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衛生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獻堂、許雪姬(2006)。灌園先生日記(—)1939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西川野方(1923)。內科診療の實際。東京:正文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吉川精馬(1923)。臺灣行啟記。臺北:實業之臺灣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遠輝、李菁萍(1998)。北郭園的孔雀:劉玉英的故事。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進發(1932)。臺灣官绅年鑑。臺北:民眾公論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獻堂、許雪姬(2004)。灌園先生日記(八)1934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泉風浪(1922)。臺中州大觀。臺中:泉風浪。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洪郁如(2002)。近代臺灣女性史:日本殖民統治と「新女性」の誕生。東京:勁草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栗山茂久、北澤一利(2004)。近代日本の身體感覺。東京:青弓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塚原東吾(2006)。科学と帝国主義:日本植民地の帝国大学の科学史。東京:皓星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葉榮鐘(1991)。臺灣民族運動史。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臺灣總督府(1923)。東宮行啟彙報。臺北:臺灣總督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霧峰一新會(1934)。會員名簿。霧峰:霧峰一新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霧峰一新會(1936)。一新會日曜講座演題目錄。霧峰:霧峰一新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Cooter, Roger、Pickstone, John V.(2000)。Medicin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Amsterdam. Netherlands:Harwood Academic Publishers。  new window
17.林獻堂、許雪姬(2007)。灌園先生日記(十三):一九四一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林獻堂、許雪姬(200012)。灌園先生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臺史所、近史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陳培豐、王興安、鳳氣至純平(2006)。「同化」の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臺北市: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范燕秋(2005)。疫病、醫學與殖民現代性:日治臺灣醫學史。臺北:稻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臺灣教育會、加藤春城(1939)。臺灣教育沿革誌。臺北:臺灣教育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田健治郎傳記編纂會(1932)。田健治郎傳。東京:田健治郎傳記編纂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劉明修(198308)。臺灣統治と阿片問題。東京:山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黃金鱗(2000)。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唐澤信夫(1937)。臺灣紳士名鑑。臺北:新高新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林獻堂、許雪姬、呂紹理(2003)。灌園先生日記(六):一九三三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台湾新民報社調査部(1937)。台湾人士鑑。台湾新民報社調査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若林正丈、吳密察(2000)。臺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臺北:播種者文化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Shilling, Chris(1993)。The Body and Social Theory。Sage。  new window
30.臺灣新民報社調查部(1934)。臺灣人士鑑。臺北:臺灣新民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Arnold, David(1993)。Colonizing the Body: State Medicine and Epidemic Disease in Nineteenth-Century Ind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32.張正昌(1981)。林獻堂與臺灣民族運動。臺北:益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Abbott, H. Porter(1984)。Diary Fiction: Writing as Action。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4.林獻堂、許雪姬、周婉窈(2000)。灌園先生日記(五):1932年。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林獻堂、許雪姬(2000)。灌園先生日記(一)1927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林獻堂、許雪姬(2004)。灌園先生日記(九)1937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林獻堂、許雪姬(2004)。灌園先生日記(七)1934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霧峰一新會(1932)。霧峰一新會事業實施要綱。霧峰:霧峰一新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Duden, Barbara、Dunlap, Thomas(1991)。The Woman Beneath the Skin: A Doctor's Patients in Eighteenth-Century German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其他
1.(19230404)。東宮行啟彙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300302)。臺灣阿片特許問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猶龍(1935)。坑口農事自治村事業概況(附農事自治村規約書),霧峰:大安產業株式會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Arnold, David(1993)。Medicine and Colonialism。Companion Encyclopedia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London:Routledege Press。  new window
2.成田龍一(1997)。身體と公共衛生—日本の文明化と國民化。資本主義は人をどう變えてきたか。東京:東京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朱申、李尚仁、曾凡慈(2005)。論醫學宇宙觀中病人的消失。科技渴望社會。臺北:群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若林正丈(1992)。一九二三年東宮臺灣行啟と「內地延長主義」。岩波講座:近代日本と植民地(2)帝國統治の構造。東京:岩波新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蔡培火(1934)。霧峰一新會會歌。會員名簿。霧峰:霧峰一新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士永(2002)。杜聰明對臺灣藥物戒癮治療的貢獻。第六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20世紀臺灣歷史與人物。臺北: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Porter, Roy(2001)。History of the Body。New Perspectives on Historical Writing。University Park, Pennsylvania:Polity Pres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