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系統
:::
網站導覽
國圖首頁
聯絡我們
操作說明
English
(13.58.16.120)
登入
字型: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
如為IE7以上、Firefoxy或Chrome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來源文獻查詢
引文查詢
瀏覽查詢
作者權威檔
引用/點閱統計
我的研究室
資料庫說明
相關網站
來源文獻查詢
/
簡易查詢
/
查詢結果列表
/
詳目列表
:::
詳目顯示
第 1 筆 / 總合 1 筆
/1
頁
專書基本資料
參考文獻
題名:
論荀子對人性的基本了解
作者:
何淑靜
書刊名:
孟荀道德實踐理論之研究
頁次:
21-46
出版日期:
1988
出版項:
臺北:文津
主題關鍵詞:
儒家
;
荀子
;
人性
學門:
哲學/宗教研究
資料類型:
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排除自我引用:0
共同引用:0
點閱:34
期刊論文
1.
唐端正(19770900)。荀子善偽論所展示的知識問題。中國學人,6,11-24。
延伸查詢
圖書
1.
王先謙(1973)。荀子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
2.
牟宗三(1975)。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
3.
牟宗三(1973)。心體與性體。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
4.
牟宗三(1953)。荀學大略。華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
5.
徐復觀(1977)。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
6.
牟宗三(1974)。才性與玄理。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
7.
荀況、李滌生(1979)。荀子集釋。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
圖書論文
1.
何淑靜(19880000)。孟、告了解人性之進路探討。孟荀道德實踐理論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
2.
王先謙(1973)。儒效篇。荀子集解。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
3.
王先謙(1973)。彊國篇。荀子集解。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
4.
王先謙(1973)。正名篇。荀子集解。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
5.
王先謙(1973)。不苟篇。荀子集解。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
6.
王先謙(1973)。天論篇。荀子集解。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
7.
王先謙(1973)。性惡篇。荀子集解。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
8.
王先謙(1973)。王制篇。荀子集解。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
9.
王先謙(1973)。禮論篇。荀子集解。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引用嵌入語法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嵌入語法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
相關期刊
相關論文
相關專書
相關著作
熱門點閱
1.
知識與知覺之歧義及辯爭--藉由詞頻數據重探王龍溪的「知、識之辨」論題
2.
試從荀子「化性起偽」論述反思我國當前品德教育之推動
3.
以「率」明「性」--潘佩珠對《中庸》性論之新解
4.
在儒釋道交融競逐的幽微縫隙:當代中國妖群體的不識性/別羞恥政略
5.
虛氣之間:張載本原追問的兩重性及其張力
6.
變形還魂、正名合體、舉旗轉身--從哲學角度談儒家荀學派的重新登場
7.
對反構設的對反--葉適儒學本統的構設
8.
從「道統觀」論朱熹「別子為宗」之合理性
9.
文苑儒林最老師--綜述蔡仁厚先生的學行與志業
10.
試析荀子的兵家哲學
11.
康德論道德的判斷原則與踐履原則--牟宗三的獨特詮釋
12.
中國哲學中的心、性、情
13.
論「道德的形上學」:牟宗三與勞思光宋明儒學詮釋之分歧
14.
書評:陳立勝著,《從「修身」到「工夫」--儒家「內聖學」的開顯與轉折》(臺大出版中心,2021)
15.
葉適經史之學與記體關係研究
1.
一種人性,兩種視域:荀子與韓非子人性觀之比較
2.
以「仁」之概念論「人」:從卡羅˙弗歐茲瓦(聖若望保祿二世)哲學人學之視角論之
3.
王陽明心學之實現
4.
當代莊子心學思想研究:以內篇為核心
5.
論圓覺經的教化藝術
6.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對孝的詮釋與影響
7.
漢代自然氣論思想之研究
8.
王船山氣化生命論研究──儒家氣學、道教內丹學及佛教唯識學的跨界域激盪
9.
中層與中介:劉沅之《四書》學研究
10.
論語、莊子與牟宗三: 中國哲學的形上學進路
11.
儒家文化在現代的處境與出路—以牟宗三、勞思光 的論述為主軸
12.
書家「書–道」錄──以新雜家視域為研究
13.
孔子「生生之仁」的詮釋及其開展
14.
中國繪畫表現之空間思維---從先秦至宋代山水畫論為據
15.
論當代儒學重構之問題與方法:以牟宗三與勞思光為例
1.
理解宋學:從「韓愈」看起
2.
「舊學」與「新知」:朱子學傳衍樣態研究
3.
性惡論的誕生:荀子「經濟人」視域下的孟學批判與儒學回歸
4.
當代《孟子》人性論的省察:以漢學家的詮釋所展開的反思
5.
新周易經傳象義闡釋
6.
社稷卦的史易研究
7.
儒家之「道」:《四書》的詮釋與思辨
8.
方以智論心之研究
9.
郭店儒簡《性自命出》與儒學禮樂思想的哲學研究
10.
朱子成德之學的理論與實踐
11.
東亞儒學視域中的徐復觀及其思想
12.
明代老子學詮解的義理向度
13.
明代擬話本中宗教義理與修行觀之研究
14.
辭章章法四大律
15.
禮記道統觀與政教思想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