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意義生產的“圈層共振”:基於建國初期讀報小組的研究
書刊名: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作者:周海燕
出版日期:2017
卷期:2017(9)
頁次:27-38
主題關鍵詞:圈層共振意義生產讀報小組宣傳網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98
  • 點閱點閱:2
有關宣傳體制的研究長期以來很少關注話語在基層如何生產意義,又如何付諸社會實踐的過程。本文采用文化社會學的路徑,通過話語分析、口述史和田野調查,分析了建國之初讀報小組運動中的集體閱讀行動及其對社會的影響。研究指出,讀報小組通過集體閱讀、討論和寫作,形成了"圈層共振"的集體意義生產機制,使民眾在腦海中形成一張日常生活的政治意義地圖并將其付諸社會實踐;這種利用業余時間和非工作空間的新聞集體解讀、傳播方式,使國家話語波及、并在極大程度上支配了私人的生活世界;從此,通過閱讀新聞及時和準確地獲得日常生活的政治類型學認知并付諸行動,成為中國民眾生活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
期刊論文
1.Shambaugh, David(2007)。China's Propaganda System: Institutions, Processes and Efficacy。The China Journal,57,25-58。  new window
2.Swidler, Ann(1986)。Culture in Action: Symbols and Strategie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51,273-286。  new window
3.李斯頤(1990)。清末10年閱報講報活動評析。新聞與傳播研究,199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曉梅(2010)。建國初黨報領導下的「讀報組」發展探析。新聞與傳播研究,201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力丹(1988)。再談淡化典型報道觀念。新聞學刊,198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裴宜理(2001)。重訪中國革命:以情感的模式。中國學術,200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楊錦章(1996)。周文對大眾化報紙的傑出貢獻。情鍾大眾--周文紀念暨學術討論會。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24-1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王霞(2012)。20世紀50年代山西農村讀報小組研究(碩士論文)。山西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Xing, Guoxin(2005)。The Market, the Stat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Propaganda: A Case Study of the Party Media(碩士論文)。The University of Regina。  new window
3.Ungor, Cagdas(2009)。Reaching the Distant Comrade Chinese Communist Propaganda Abroad (1949-1976)(博士論文)。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Binghamton。  new window
4.許靜(2003)。大躍進運動中的政治傳播(博士論文)。北京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志安(2007)。編輯部場域內的新聞生產:〈南方都市報〉個案研究(1995~2005)(博士論文)。復旦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洪兵(2004)。轉型社會中的新聞生產:〈南方週末〉個案研究(1983年~2001年)(博士論文)。復旦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袁光鋒(2013)。「我們」的形塑:一項基於20世紀中國情境的政治傳播學研究(博士論文)。南京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Perry, Elizabeth J.(2012)。Anyuan: Mining China's Revolutionary Traditi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2.方漢奇、陳業劭(1992)。中國當代新聞事業史(1949-1988)。北京:新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海龍(2013)。宣傳:觀念、話語及其正當化。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周海燕(2013)。記憶的政治。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濟順(2015)。遠去的都市:1950年代的上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胡績偉(1999)。青春歲月--胡績偉自述。河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Apter, David E.、Saich, Tony(1994)。Revolutionary Discourse in Mao's Republic。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8.王汎森(2015)。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孫曉忠、高明(2012)。延安鄉村建設資料。上海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侯松濤(2012)。全能政治:抗美援朝運動中的社會動員。中央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杰弗里.亞歷山大、周怡(2011)。社會生活的意義。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Lee, Ching Kwan、Yang, Guobin(2007)。Re-visioning the Chinese Revolution: The Politics and Poetics of Collective Memories in Reform China。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3.《胡喬木傳》編寫組(2015)。胡喬木書信集。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董倩(2016)。改造日常:新民晚報與社會主義上海生活空間之建構(1949~1966)。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何揚鳴(2002)。20世紀中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宣傳學和輿論學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錢理群(2012)。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楊奎松(2013)。忍不住的關懷:1949年前後的書生與政治。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陳徒手(2013)。故國人民有所思:1949年後知識分子思想改造側影。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傅國湧(2005)。1949:中國知識分子的私人記錄。長江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Tsai, Wenhui(2001)。Class Struggle and Deviant Labeling in Mao's China: Becoming Enemies of the People。The Edwin Mellen Press。  new window
21.中共西北中央局宣傳部(1946)。活躍在農村的讀報組。新華書店晉察冀分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宋超、黃瑚(2009)。輝煌60年:新聞事業與新聞傳播學。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宮琦(1952)。怎樣組織讀報。山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馬奮(1953)。怎樣搞好讀報組。河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大衛.科塞(2015)。儀式、政治與權力。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1980)。中國共產黨新聞工作文獻彙編。新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沈涯夫、徐常、葛嫻(1951)。怎樣搞讀報組。勞動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區頌聲(1952)。開展讀報組工作。華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米歇爾.福柯(1997)。權力的眼睛--福柯訪談錄。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鄒讜(2002)。中國革命再解釋。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伊麗莎白.諾爾-諾依曼、董璐(2013)。沉默的螺旋:輿論--我們的社會皮膚。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肖東波(2013)。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執政實踐研究:1949~1956。中央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林霆(2014)。被規訓的敘事。北嶽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錢理群(2016)。歲月滄桑。東方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Bettelheim, Bruno(1960)。The Informed Heart。Glencoe:Free Press。  new window
36.馮亦代、李輝(2000)。悔餘日錄。河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安東尼奧.葛蘭西、曹雷雨、姜麗、張跣(2000)。獄中劄記。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Geertz, Clifford、韓莉(1999)。文化的解釋。南京:譯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19420922)。黨與黨報,延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440717)。關中廣泛設立夜校 半日班、讀報組、小先生制度亦頗盛行,延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9510101)。關於在全黨建立對人民群眾的宣傳網的決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謙(19511111)。長治老區五個農村情況調查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柴鐘仁(19510613)。談談如何在建立宣傳網中組織讀報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9510313)。為什麼要堅決鎮壓反革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建基(19530314)。西曲村宣傳員貫徹婚姻法試點工作失敗的教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廖永祥(19530314)。任老漢相信了婚姻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余學(19520314)。王老太太的快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9590421)。報紙是真經,能治思想病。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9500422)。毛澤東同志論批評與自我批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9500422)。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於在報紙刊物上展開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決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李順達、柴鐘仁(1953)。[李順達蘇聯參觀記]前言。李順達蘇聯參觀記。山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80)。中宣部為改造黨報的通知。中國共產黨新聞工作文獻彙編。新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旦(2008)。從不完全黨報到完全黨報--延安〈解放日報〉改版再審視。文人論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楊念群(2009)。中國歷史學如何回應時代思潮(1978~2008)。中國社會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旦、周葉飛(2013)。「新型記者」:主體的改造與重塑--延安〈解放日報〉改版之再考察。報人報國。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羅邁(2012)。開展大規模的群眾文教運動。延安鄉村建設資料。上海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980)。中央人民政府新聞總署關於建立廣播收音網的決定。中國共產黨新聞工作文獻彙編。新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980)。中央人民政府新聞總署關於改進報紙工作的決定。中國共產黨新聞工作文獻彙編。新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980)。中共中央黨報通訊員條例(1930年5月10日)。中國共產黨新聞工作文獻彙編。新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鄧小平(1996)。在西南區新聞工作會議上的報告(1950年5月16日)。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文獻選編(1949~1956)。學習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胡喬木(1996)。關於目前新聞工作中的兩個問題(1950年3月29日)。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文獻選編(1949~1956)。學習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980)。國際工人通訊運動的任務與工人通訊員之國際關係(1930年5月10日)。中國共產黨新聞工作文獻彙編。新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陸定一(1991)。應當糾正宣傳工作中的形式主義(1956年3月23日)。陸定一文集。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1994)。中共中央關於撤銷機關和學校的宣傳員組織的幾項規定(1953年8月5日)。黨的宣傳工作文件選編(1949~1966)。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