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客家桐花祭的族群意象與消費認同:以勝興國際桐花村的發展為例
作者:李威霆 引用關係林錫霞
書刊名:客家、認同政治與社會運動;許維德 (主編)
頁次:289-346
出版日期:2019
出版項: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主題關鍵詞:客家桐花祭族群意象消費認同
學門:人類學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
期刊論文
1.廖經庭(20070700)。BBS站的客家族群認同建構:以PTT「Hakka Dream」版為例。資訊社會研究,13,257-29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雯君(20050600)。客家邊界:客家意象的詮釋與重建。東吳社會學報,18,117-15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殷寶寧(20090900)。文化搭臺,經濟唱戲?中國文物保護法令與政策變遷歷程分析。臺灣國際研究季刊,5(3),95-11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彭文正(2007)。臺灣主要報紙客家意象多樣化之研究。臺灣客家運動20年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朱婉寧(2003)。以文化消費觀點看本地觀光業中的認同運作:以2003年客家桐花祭為例。2003年全國社會學研究生論文發表會,(會議日期: 11月29-30日)。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維安、王雯君(2004)。客家意象:解構「嫁夫莫嫁客家郎」。傳統與現代的客家:兩岸學術研討會。桃園: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丘昌泰(2006)。中壢市的族群關係:以客家人為主體。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威霆(2011)。客家文化節慶廣告中的現代族群意象建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客委會(2010)。客家桐花祭總體效益與影響評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孫榮光(2009)。電視綜藝性談話節目的客家再現:以康熙來了、國光幫幫忙、大小愛吃為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客委會(2008)。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宋菁玲(2009)。客家電視新聞處理型態與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錫霞(2010)。客家文化意象的想像與建構:以勝興國際桐花村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聯合大學,苗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家維(2008)。企業識別體系中標誌的種類與複雜度對記憶度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彭映淳(2006)。客家文化產業與體驗行銷:以東勢庄生活體驗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羅原廷(2010)。客家廣告中的俗民生活再現與操作--以客家文化節慶廣告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聯合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吳樹南(2007)。地方文化產業永續發展之研究--以白河蓮花產業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彥亨(2003)。客家意象之形塑:台灣客家廣播的文化再現(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李永得(2006)。這一季的賞桐,您準備好了嗎?。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滄海(1987)。台灣的地方新聞。台北:瑞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長鎮(2008)。從反抗到重建:國族重構下的台灣族群運動。台北: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鍾肇政(1991)。硬頸子弟,邁步向前。新的客家人。台北:臺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Ashworth, Peter、Chung, Man C.(2006)。Phenomenology and psychological science historical and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Heidelberg:Springer。  new window
6.星野克美、青木真茂、岡本慶一、稻增龍夫、紺野登、黃恆正、陳正益(1988)。符號社會的消費:商品圖騰化、都市劇場化、消費符號化。臺北: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莊錦華(2011)。桐花藍海:一朵桐花創造百億財富的傳奇。臺北:二魚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Austin, John Langshaw(1962)。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9.彭文正(20090000)。客家傳播理論與實證。臺北:五南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江運貴(1998)。客家與臺灣。臺北:常民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Anderson, Benedict(1991)。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Verso。  new window
12.王甫昌(20030000)。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市:群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人民日報(20111007)。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綜述:從「文化搭臺」到「為文化搭臺」,http:// 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0/07/c_122123884.htm。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行政院客家事務委員會籌備處(2001)。推動設立行政院客家事務委員會說帖,http://docs.google.com/Doc?id=df5kvpwq_7978xb57ct。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李威霆、羅原廷(2009)。解讀桐花祭廣告的在地化情境與符號運作。語言、符號、敘事與故事論文集。台中:國立台中技術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世敏(1996)。瞭解我們的社區。台灣地方新聞。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吳叡人(2010)。認同的重量:《想像的共同體》導讀。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