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新出楚簡中的楚國語料與史料-
作者:魏慈德
出版日期:2014
出版項:臺北:五南
集叢:出土思想文物與文獻研究叢書;41
ISBN:9789571174716
主題關鍵詞:簡牘學史料研究考訂
學門:歷史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2)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8
期刊論文
1.曹錦炎(2010)。上海博物館藏戰國竹書〈楚辭〉。文物,201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趙平安(2004)。山東秦地考。華學,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廖名春(2010)。清華簡與《尚書》研究。文史哲,2010(6),120-1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馮勝君(2004)。從出土文獻談先秦兩漢古書的體例(文本書寫篇)。文史,2004(4),25-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素清(2006)。上博四〈內禮〉篇重探。簡帛,1,153-1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福田哲之(2006)。上博楚簡〈內禮〉的文獻性質--以與《大戴禮記》之〈曾子立孝〉、〈曾子事父母〉比較為中心。簡帛,1,161-1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守奎(2010)。《保訓》二題。出土文獻,1,78-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沈培(2006)。小議上博簡,《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中的虛詞「凡」。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沈培(2007)。《上博(六)》中〈平王問鄭壽〉和〈平王與王子木〉應是連續抄寫的兩篇。簡帛,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程少軒(2010)。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簡帛,5,141-1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何浩(1994)。魯陽君、魯陽公及魯陽設縣的問題。中原文物,199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2010)。《上博七.武王踐阼》校讀。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3,255-2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廖名春(2005)。楚簡《仲弓》與《論語.子路》仲弓章讀記。淮陰師範學院學報,2005(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馮勝君(2011)。出土材料所見先秦古書的載體以及構成和傳佈方式。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李學勤(2010)。清華簡九篇綜述。文物,2010(5),51-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李學勤(1995)。試論楚公逆編鐘。文物,1995(2),69-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李學勤(2008)。論「景之定」及有關史事。文物,2008(2),56-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李學勤(2009)。清華簡整理工作的第一年。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5),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孫沛陽(2011)。簡冊背劃線初探。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4,449-4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陳來(2007)。竹簡《五行》篇與子思思想研究。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4(2),5-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何琳儀、徐在國(2002)。釋塞。中國錢幣,200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李家浩(1997)。包山竹簡所記楚先祖名及其相關的問題。文史,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李學勤(2011)。清華簡〈繫年〉及有關古史問題。文物,2011(3),70-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劉信芳(2007)。上博藏竹書《柬大王泊旱》聖人諸梁考。中國史研究,2007(4),15-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尹弘兵(2009)。楚都丹陽「丹淅說」與「枝江說」的對比研究。江漢考古,200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李零(1986)。楚國銅器銘文編年滙釋。古文字研究,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李天虹(2010)。郭店竹簡《窮達以時》篇14、9號簡再讀。古文字研究,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李天虹(2011)。湖北出土楚簡(五種)格式初析。江漢考古,2011(4),102-1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李松儒(2010)。《凡物流形》甲乙本字跡研究。簡帛,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李松儒(2012)。《天子建州》甲乙本字迹研究。出土文獻研究,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李家浩(2010)。楚簡所記楚人祖先「嫡(鬻)熊」與「穴熊」為一人說。文史,201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李家浩(2011)。談清華戰國竹簡《楚居》的「夷窀」及其他--兼談包山楚簡的「窺人」等。出土文獻,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何琳儀(1999)。楚王領鐘器主新探。東南文化,199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吳曉懿(2010)。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所見官名輯證。簡帛,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風儀誠(2009)。古代簡牘形式的演變。簡帛,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徐少華(2012)。季連早期居地及相關問題考析。清華簡研究,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徐富昌(20110600)。戰國楚簡異體字類型舉隅--以上博楚竹書為中心。臺大中文學報,34,55-57+59-9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黃盛璋(1989)。三晉銅器的國別、年代與相關制度問題。古文字研究,17,1-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黃錦前(2011)。略論子季臝諸器的歸屬問題。江漢考古,20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馮勝君(2004)。釋戰國文字中的「怨」。古文字研究,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馮勝君(2009)。從出土文獻看抄手在先秦文獻傳佈過程中所產生的影響。簡帛,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張連航(2002)。楚王子王孫器銘考述。古文字研究,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福田哲之(2007)。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簡「字書」的相關情報。中國研究集刊,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裘錫圭(2012)。說從「自」聲的從「貝」與從「走」之字。文史,201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虞萬里(2011)。清華簡《尹誥》「隹尹既??湯咸又一惪」解讀。史林,20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魏慈德(20090600)。從出土文獻的通假現象看「改」字的聲符偏旁。文與哲,14,1-2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于豪亮(1984)。帛書《周易》。文物,1984(3),15-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李零(1996)。楚景平王與古多字諡--重讀「秦王卑命」鐘銘文。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6(6),23-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李守奎(2011)。《楚居》中的樊字及出土楚文獻中與樊相關文例的釋讀。文物,2011(3),75-78+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李家浩(1987)。從戰國「忠信」印談古文字中的異讀現象。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2),9-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李學勤(1988)。論包山簡中--楚先祖名。文物,1988(8),87-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李學勤(2006)。試釋楚簡〈鮑叔牙與隰朋之諫〉。文物,2006(9),90-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李學勤(2009)。論清華簡《保訓》的幾個問題。文物,2009(6),76-78+1+9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李學勤(2011)。論清華簡《楚居》中的古史傳說。中國史研究,20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孟蓬生(2006)。上博竹書《周易》字詞考釋。華學,8,121-1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周鳳五(2007)。上博六《莊王既成》、《申公臣靈王》、《平王問鄭壽》、《平王與王子木》新探。傳統中國研究集刊,3,58-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風儀誠(2007)。戰國兩漢「于」、「於」二字的用法與古書的傳寫習慣。簡帛,2,81-9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鍾明立(2006)。出土文獻中部分喻四字讀如見組聲母反映了上古的實際語言。古文字研究,26,444-4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李學勤(2011)。清華簡與《尚書》、《逸周書》的研究。史學史研究,2011(2),104-10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韓巍(2012)。西漢竹書《老子》簡背劃痕的初步分析。「簡牘與早期中國--第一屆出土文獻青年學者論壇」研討會,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 (會議日期: 2012年10月27-28日),239-2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2012)。清華簡研究第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 (壹)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清華簡研究第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 (壹)=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海:中西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邱德修(2012)。《上博.八》「二聲字」研究。第二十三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12年6月1日)。臺中:靜宜大學中文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素清(2012)。上博八〈命〉篇研究。第二十三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12年6月1日)。臺中:靜宜大學中文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周鳳五(2000)。郭店竹簡的形式特徵與分類意義。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43-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徐少華(2011)。上博八所見「令尹子春」及其年代試析--兼論出土文獻整理與解讀中的二重證法。出土文獻研究方法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11年11月26日)。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李松儒(2012)。戰國簡帛字跡研究--以上博簡為中心(博士論文)。吉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嬌(2009)。西漢以前古籍中相同或類似內容重複出現現象的研究--以出土簡帛古籍為中心(博士論文)。復旦大學,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周波(2008)。戰國時代各系文字間的用字差異現象研究(博士論文)。復旦大學,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曹方向(2013)。上博簡所見楚國故事類文獻校釋與研究(博士論文)。武漢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魏宜輝(2003)。楚系簡帛文字形體訛變分析(博士論文)。南京大學,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錦前(2009)。楚系銅器銘文研究(博士論文)。安徽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劉傳賓(2010)。郭店竹簡研究綜論(文本研究篇)(博士論文)。吉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新俊(2005)。上博楚簡文字研究(博士論文)。吉林大學,長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單育辰(2010)。楚地戰國簡帛與傳世文獻對讀之研究(博士論文)。吉林大學,長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禤健聰(2006)。戰國楚簡字詞研究(博士論文)。中山大學,廣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劉洪濤(2008)。上博竹書《民之父母》研究(碩士論文)。北京大學,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曹錦炎(2011)。浙江大學藏戰國楚簡。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國忠(2011)。走進清華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彬徽、劉長武(2009)。楚系金文彙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楚文化研究會(1994)。楚文化研究論集。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學勤、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2012)。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上海:中西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顧頡剛(2000)。古史辨自序。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楊建忠(2011)。秦漢楚方言聲韻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1995)。江陵望山楚簡。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學勤(1989)。李學勤集:追溯‧考據‧古文明。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王引之(1979)。經義述聞。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朱德熙、裘錫圭、李家浩(1995)。朱德熙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馬承源(2001)。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司馬遷、瀧川龜太郎、裴銦、司馬貞、張守節(1993)。史記會注考證。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王聘珍、王文錦(1998)。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左丘明、杜預、孔穎達(1997)。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于省吾、姚孝遂(1979)。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楊家駱(1989)。竹書紀年八種。台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許慎、段玉裁(1997)。說文解字注。台北:書銘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趙平安(2011)。金文釋讀與文明探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呂不韋、高誘、陳奇猷(1988)。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徐寶貴(2008)。石鼓文整理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楊寬(1991)。戰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王先謙(1988)。詩三家義集疏。臺北: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李家浩、黃德寬(2013)。李家浩卷。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徐少華(2010)。荊楚歷史地理與考古探研。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李學勤(2006)。周易溯源。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劉彬徽(1995)。楚系青銅器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馬承源(2007)。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王輝(2006)。商周金文。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劉釗(2003)。郭店楚簡校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趙彤(2006)。戰國楚方言音系。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李零(2002)。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裘錫圭(1992)。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張世超、孫凌安、金國泰、馬如森(1996)。金文形義通解。中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孔廣森(1995)。詩聲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宋翔鳳(2008)。過庭錄。合肥:黃山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俞樾(1978)。古書疑義舉例五種。臺北:長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常茂徠。增訂春秋世族源流圖考.卷五.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秦嘉謨(2008)。世本輯補。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石泉(2004)。古代荊楚地理新探.續集。武漢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李零(2004)。人山與出塞。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郭永秉(2008)。帝繫新研--楚地出土戰國文獻中的傳說時代古帝王系統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1989)。馬王堆漢墓帛書。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馬承源(2004)。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荊州文物保護中心(2012)。古代簡牘保護與整理研究。上海:中西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1985)。馬王堆漢墓帛書。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韓自強(2004)。阜陽漢簡《周易》研究:附《儒家者言》、《春秋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蘇建洲(20080000)。上博楚竹書文字及相關問題研究。臺北:萬卷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于豪亮(1985)。于豪亮學術文存。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1976)。侯馬盟書。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王輝(1993)。古文字通假釋例。臺北市: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王國維(1991)。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池田知久、王啟發(2005)。馬王堆漢墓帛書五行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宋華強(2008)。新蔡葛陵楚簡初探。北京:線裝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李零(1985)。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研究。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李零(2004)。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李零(2007)。鑠古鑄今--考古發現和復古藝術。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李珍華、周長楫(1999)。漢字古今音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李學勤、李縉雲(1999)。李學勤學術文化隨筆。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李學勤(2005)。中國古代文明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李學勤(2013)。初識清華簡。中西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洪颺(2008)。古文字考釋通假關係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馬承源(2002)。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馬承源(2003)。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馬承源(2005)。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馬承源(2008)。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馬承源(2011)。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徐少華(1994)。周代南土歷史地理與文化。武漢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陳偉(2010)。新出楚簡研讀。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陳斯鵬(2007)。簡帛文獻與文學考論。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陳斯鵬(2011)。楚系簡帛中字形與音義關係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陳復華、何九盈(1987)。古韻通曉。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1991)。包山楚簡。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張政烺(2008)。馬王堆帛書《周易》經傳校讀。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張政烺(2004)。張政烺文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張湧泉(2010)。漢語俗字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程鵬萬(2009)。安徽壽縣朱家集出土青銅器銘文集釋。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楊樹達(1997)。積微居金文說。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裘錫圭(2004)。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論。上海:復旦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裘錫圭(2012)。裘錫圭學術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鄒芙都(2007)。楚系銘文綜合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劉信芳(2011)。楚簡帛通假彙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劉信芳(2011)。楚系簡帛釋例。北京師範大學出版集團(安徽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錢穆(2000)。先秦諸子繫年(外一種)。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羅常培、周祖謨(1958)。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李學勤、黃德寬(2010)。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中西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李學勤(2011)。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上海:中西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故宮博物院、羅福頤(1981)。古璽彙編。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龐朴(20000000)。竹帛《五行》篇校注及研究。臺北:萬卷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李零(2007)。郭店楚簡校讀記。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李家浩(2002)。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馬承源(2012)。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陳偉(2009)。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十四種)。經濟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荊門市博物館(1998)。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顧棟高、吳樹平、李解民(1993)。春秋大事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劉安、高誘、何寧(1998)。淮南子集釋。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邢文(20120528)。浙大藏簡辨偽(上)--楚簡《左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邢文(20120604)。浙大藏簡辨偽(下)--戰國書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馮勝君(2004)。論郭店簡《唐虞之道》、《忠信之道》、《語叢》一-三以及上博簡《緇衣》為具有齊系文字特點的抄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志鵬(2010)。戰國諸子評述資料輯校及相關文獻探討--以《莊子--天下》為主要線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劍(20060219)。談談《上博(五)》的竹簡分篇、拼合與編聯問題,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李學勤(2011)。楚國申氏兩簠讀釋。三代文明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家浩(2007)。攻敔王姑義 劍銘文及其所反映的歷史。古文字與古代史。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周鳳五(2006)。上海博物館楚竹書「彭祖」重探。南山論學集--錢存訓先生九五生日紀念。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輝(2008)。也說崇源新獲楚青銅器群的時代。高山鼓乘集王輝學術文存,二。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輝(20090000)。古文字所見的早期秦、楚。古文字與古代史。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石泉(1988)。楚都丹陽及古荊山在丹淅附近補證。古代荊楚地理新探。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沈培(2003)。上博簡〈緇衣〉卷字解。華學。北京:紫京城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零(1998)。楚國族源、世系的文字學證明。李零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均明(2012)。清華簡首集簡冊文本解析。古代簡牘保護與整理研究。上海:中西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學勤(2004)。《詩論》說《宛丘》等七篇釋義。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何琳儀(2007)。滬簡《周易選釋》。簡帛考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曹峰(2006)。〈三德〉所見「皇后」為「黃帝」考。上博楚簡思想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曹錦炎(2011)。讀楚簡《左傳》箚記。語言文字與文學詮釋的多元對話。臺中:東海大學中文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偉(2007)。《昭王毀室》等三篇竹書的國別與體裁。楚地簡帛思想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趙平安(20120000)。「三楚先」何以不包括季連。古文字與古代史。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賈連翔(2012)。清華簡九篇書法現象研究。古代簡牘保護與整理研究。上海:中西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沈培(20070000)。從戰國簡看古人占卜的「蔽志」--兼論「移祟」說。古文字與古代史。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林清源(20120000)。《上博七.鄭子家喪》文本問題檢討。古文字與古代史。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陳偉(20070000)。楚人禱祠記錄中的人鬼系統以及相關問題。古文字與古代史。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陳偉(20120000)。《君人者何必安哉》新研。古文字與古代史。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陳劍(20070400)。金文「彖」字考釋。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線裝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虞萬里(2001)。從古方音看歌支的關係及其演變。榆枋齋學術論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顏世鉉(2004)。楚簡「流」、「讒」字補釋。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