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華伍》書類文獻研究
作者:高佑仁
出版日期:2018
出版項: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集叢:文獻研究叢書. 出土文獻譯注研析叢刊;11
ISBN:9789864781355
主題關鍵詞:簡牘文字研究考訂戰國時代尚書
學門:語言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6)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6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
期刊論文
1.李家浩(2007)。仰天湖楚簡剩義。簡帛,2,35-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徐在國(2003)。上博竹書(二)文字雜考。學術界,98,98-1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偉武(1995)。簡帛兵學文獻軍術考述。華學,1,122-1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守奎(2010)。《保訓》二題。出土文獻,1,78-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施謝捷(2008)。《漢印文字徵》及其《補遺》校讀記。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董珊(2008)。越者汈鐘銘新論。東南文化,200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裘錫圭(2006)。關於《老子》的「絕仁棄義」和「絕聖」。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1,1-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裘錫圭(1990)。殷墟甲骨文字考釋(七篇)。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宏佳(20090600)。訓「矧」。臺大中文學報,30,1-3+5-5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方稚松(2012)。談談甲骨金文中的「肇」字。中原文物,2012(6),52-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楊安(20111200)。「助」、「叀」考辨。中國文字,新37,155-16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高廣仁、邵望平(1981)。史前陶鬹初論。考古學報,1981(4),427-4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吳振武(1998)。焂戒鼎補釋。史學集刊,1998(1),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孫稚雛(1984)。金文釋讀中一些問題的探討。古文字研究,9,407-4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劍(2006)。釋「造」。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1,55-10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陳美蘭(20111200)。說幽--兼談〈蘭賦〉「幽中」。中國文字,新37,13-2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吳振武(2006)。新見西周爯簋銘文釋讀。史學集刊,200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裘錫圭(1983)。戰國璽印文字考釋三篇。古文字研究,10,78-10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趙彤(2005)。以母的上古來源及相關問題。語言研究,200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裘錫圭(1978)。戰國貨幣考(十二篇)。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陳劍(2009)。楚簡「(??)」字試解。簡帛,4,135-1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單育辰(2012)。作冊嗌卣初探。出土文獻研究,11,24-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陳夢家(1995)。西周銅器斷代。燕京學報,新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屈萬里(19581100)。尚書文侯之命著成的時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9(下),499-51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高佑仁(2006)。《曹沫之陣》「早」字考釋--從楚系「(??)」形的一種特殊寫法談起。簡帛,1,177-1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裘錫圭(1999)。郭店《老子》簡初探。道家文化研究,17,25-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謝明文(2013)。晉公(??)銘文補釋。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5,236-2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李學勤(1999)。戎生編鐘論釋。文物,1999(9),75-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王靖宇(19930300)。美國的「左傳」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通訊,3(1)=9,72-8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李學勤(2009)。清華簡整理工作的第一年。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5),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趙平安(2015)。釋清華簡《命訓》中的「耕」字。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3),34-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李零(1999)。讀《楚系簡帛文字編》。出土文獻研究,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劉信芳(1999)。荊門郭店楚簡《老子》文字考釋。中國古文字研究,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鄭憲仁(20060700)。銅器銘文「金甬」與文獻「鸞和」之探究。東海中文學報,18,11-2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胡厚宣(1957)。釋「余一人」。歷史研究,1957(1),75-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杜勇(2016)。清華簡《厚父》與早期民本思想。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15-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李學勤(2015)。清華簡《厚父》與《孟子》引《書》。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2(3),33-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張利軍(2016)。清華簡《厚父》的性質與時代。管子學刊,2016(3),103-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黃國輝(2016)。清華簡《厚父》新探--兼談用字和書寫之於古書成篇與流傳的重要性。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1(3),61-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趙平安(2014)。《厚父》的性質及其蘊含的夏代歷史文化。文物,2014(12),81-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陳劍(1999)。青銅器自名代稱、連稱研究。中國文字研究,1,335-3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謝明文(2015)。談談青銅酒器中所謂三足爵形器的一種別稱。出土文獻,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李伯謙(2001)。叔矢方鼎銘文考釋。文物,2001(8),39-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李天虹(2000)。釋郭店楚簡《成之聞之》篇中的「肘」。古文字研究,22,262-2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連劭名(2007)。銀雀山漢簡〈曹氏陰陽〉研究。中原文物,2007(2),66-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黃銘崇(20071200)。商代的鑾及其相關問題。古今論衡,17,3-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劉釗(2002)。利用郭店楚簡字形考釋金文一例。古文字研究,24,277-2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黃銘崇(20030600)。弓末器及其相關問題。故宮學術季刊,20(4),45-131+22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趙平安(2013)。戰國文字「(??)」的來源考辨。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張洪波(2009)。《逸周書》各篇章的思想與著作時代質疑。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1(2),87-9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季旭昇(19981200)。讀郭店楚墓竹簡札記:卞、絕為棄作、民復季子。中國文字,新24,129-1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劉洪濤(2016)。釋「韓」。古文字研究,31,140-1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馬楠(2015)。清華簡第五冊補釋六則。出土文獻,6,224-2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何琳儀(2004)。說「盤」。中國歷史文物,200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程浩(2016)。《封許之命》與冊命「書」。中國典籍與文化,96,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馮勝君(2009)。從出土文獻看抄手在先秦文獻傳佈過程中所產生的影響。簡帛,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方稚松(2015)。關於甲骨文「叀」字構形的再認識。故宮博物院院刊,2015(2),90-9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王永昌(2016)。清華簡〈厚父〉篇的文獻性質研究。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王連龍(2009)。《周書》三《訓》人性觀考論。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王逸清(2016)。清華簡《命訓》中的「勑」字。出土文獻,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王輝(2016)。一粟居讀簡記。陝西歷史博物館館刊,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王蘊智(2016)。(??)、肄、肆、貄諸字源流考。古文字研究,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石小力(2016)。談談清華簡第五輯中的訛字。出土文獻,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朱歧祥(2008)。論由系聯的方法擴張研治花東甲骨的材料。古文字研究,27,146-15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何琳儀、黃錫全(1983)。「瑚璉」探源。史學集刊,198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李松儒(2016)。清華簡殘泐字辨析三則。古文字研究,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李松儒(2016)。清華五字迹研究。簡帛,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李家浩(2002)。談古代的酒器(??)。古文字研究,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李學勤(2009)。論清華簡《保訓》的幾個問題。文物,2009(6),76-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周鳳五(2015)。簡帛〈五行〉引《詩》小議(大綱)。清華簡研究,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季旭昇(20110100)。說釐。中國文字,新36,1-1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屈萬里(19711200)。兕觥問題重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3(4),533-54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侯乃峰(2010)。《周易‧垢卦》「金柅」考辨。周易研究,201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俞紹宏、劉曉凱、朱小彤(2015)。交流研究成果探討發展方向--中國文字學研究與發展高層論壇暨中國文字學會第三屆理事會第四次會議綜述。中國文字學報,201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姚治中(2016)。《厚父》簡的歷史價值。皖西學院學報,3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夏含夷(2017)。〈鄭文公問太伯〉與中國古代文獻抄寫的問題。簡帛,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唐元發(2006)。《逸周書》成書於戰國初期。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夏鼐(1985)。商代玉器的分類、定名和用途。考古,198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夏含夷(2016)。清華五〈命訓〉簡、傳本異文考。古文字研究,31,378-3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徐在國(2007)。談新蔡葛陵楚簡中的幾支車馬簡。簡帛,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馬承玉(1985)。《逸周書》之名始於《說文》。江漢論壇,198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馬楠(2014)。《尚書》、金文互證三則。古代史與文物研究,2014(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張惟捷(2013)。甲骨文研究二題--說(??)與(??)(助)。殷都學刊,2013(3),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張政烺(1980)。周厲王胡簋經典釋文。古文字研究,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張富海(2016)。清華簡字詞補釋三則。古文字研究,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曹錦炎(2016)。宗人鼎銘文與西周時期的燕禮。古文字研究,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郭永秉(2015)。簡說清華簡〈厚父〉篇應屬《夏書》而非《周書》。出土文獻,7,118-1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郭永秉(2011)。釋三晉銘刻「鬲」字異體。簡帛,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郭維茹(20161100)。今文《尚書》「惟」字分裂句初探。臺大文史哲學報,85,135-17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陳松長、吳振紅(2010)。上博楚簡書體特徵個案分析。湖南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陳秉新(2004)。從(??)及從(??)之字。古文字研究,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陳美蘭(20170300)。清華簡〈封許之命〉札記三則。中國文字,新43,31-4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陶曲勇(2017)。戰國文字源於西周俗體之疏證。長沙大學學報,201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單育辰(2011)。甲骨文所見的動物「麇」和「廌」。甲骨文與殷商史,新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程浩(2014)。清華簡〈厚父〉「周書」說。出土文獻,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程浩(2016)。清華簡同簡同字異構例。古文字研究,31,401-4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程燕(2016)。清華五札記二則。古文字研究,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程浩(2015)。釋清華簡命訓中對應今本「震」之字--兼談《歸藏》、《筮法》的「震」卦卦名。出土文獻,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黃甜甜(2016)。由清華簡三篇論《逸周書》在後世的改動。中華文史論叢,1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黃澤鈞(20120300)。清華簡〈尹誥〉研究四題。思辨集,15,165-19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楊英傑(1988)。先秦古車挽馬部分鞍具與馬飾考辨。文物,198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葉玉英(20100600)。中古精母來源之古文字學證據。中國文字,新35,59-14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裘錫圭(2004)。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郭店楚墓竹簡研究項目介紹。出土文獻研究,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賈連翔(2016)。談〈厚父〉中的「我」。古文字研究,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鄔可晶(2011)。釋青銅器銘文中處於自名位置的「衁 」、「盟」等字。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趙平安(2015)。談談戰國文字中值得注意的一些現象--以清華簡《厚父》為例。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6,291-3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劉成群(2016)。清華簡《封許之命》「侯于許」初探。中原文化研究,201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劉信芳(2012)。戰國簡牘帛書標點符號釋例。文獻,201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劉洪濤(20100600)。叔弓鐘及鎛銘文「剗」字考釋。中國文字,新35,179-18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劉偉浠(2016)。《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五)》研究綜述。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版),201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劉國忠(2015)。清華簡《命訓》初探。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劉傳賓(2015)。讀簡札記三則。中國文字研究,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蔡升奕(2000)。《逸周書》若干校注疏證。語文研究,200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冀小軍(20121200)。「觥飯不及壺飧」舊說辨正--以《篆隸萬象名義》印證《說文》一例。中國文字,新38,23-4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羅小華(2017)。清華簡《封許之命》簡6中的攸(??)。出土文獻綜合研究集刊,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鵬宇(2015)。《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五)》文字訓釋三則。管子學刊,201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蘇建洲(2016)。談〈封許之命〉的幾個錯字。古文字研究,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蘇建洲(2015)。清華簡第五冊字詞考釋。出土文獻,7,145-1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陳昭容(19971200)。釋古文字中的「丵」及从「丵」諸字。中國文字,新22,121-1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運城市文物工作站、絳縣文化局(2006)。山西絳縣橫水西周墓地。考古,2006(7),16-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運城市文物工作站、絳縣文化局(2006)。山西絳縣橫水西周墓發掘簡報。文物,2006(8),4-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朱鳳瀚(2000)。論周金文中「肇」字的字義。北京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2),18-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李學勤(1981)。何尊新釋。中原文物,1981(1),35-39+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郭沫若(1962)。長安縣張家坡銅器群銘文彙釋。考古學報,1962(1),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李學勤(2011)。由清華簡《金縢》看周初史事。中國經學,8,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林慶彰(20051000)。《孔子詩論》與《詩序》之比較研究。經學研究集刊,1,1-1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李學勤(2011)。清華簡與《尚書》、《逸周書》的研究。史學史研究,2011(2),104-10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陳劍(2008)。甲骨金文舊釋「䵼」之字及相關諸字新釋。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2,13-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周鳳五(2002)。楚簡文字的書法史意義。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周鳳五(2000)。郭店竹簡的形式特徵及其分類意義。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湖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裘錫圭(2000)。糾正我在郭店《老子》簡釋讀中的一個錯誤關於「絕偽棄詐」。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湖北人民出版社。25-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郭永秉(2015)。談談戰國楚地簡冊文字與秦文字值得注意的相合相應現象。戰國文字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舉辦) (會議日期: 2015/12/12-12/13)。上海:復旦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馮勝君(2010)。試說東周文字中部分「嬰」及从「嬰」之字的聲符--兼釋甲骨文中的「癭」和「頸」。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的詮釋--紀念譚樸森先生逝世兩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67-7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白於藍、吳褀(2016)。清華簡〈厚父〉校釋四則。紀念于省吾先生誕辰120周年、姚孝遂先生誕辰90周年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16.7.10-11)。長春:吉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石小力(2016)。《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續編》釋文校訂。「商周青銅器與先秦史」青年論壇,(會議日期: 2016.11.18-21)。重慶:西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朱歧祥(2016)。質疑《清華簡》的一些特殊字詞。第18屆中區文字學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16.5.21)。臺中:東海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呂佩珊(2015)。清華簡飲食觀初探。第八屆文字學年會,(會議日期: 2015.8.22-23)。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春桃(2016)。從斗形爵的稱謂談到三足爵的命名。「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再認識」青年學術論壇,(會議日期: 2016.10.28-30)。河南開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沈寶春(2013)。從古文字的構形規律談「信」字六書的歸屬問題。跨古今說中文:中國語言文字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13.10.5-6)。吉隆坡:馬來亞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周聰俊(2002)。兕觥辨。第十三屆全國暨海峽兩岸中國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花蓮師範學院 (會議日期: 2002.4.24-25)。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季旭昇(2006)。《上博四‧逸詩‧交交嗚烏》新詮。第一屆古文字與古代史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6.9.22-24)。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季旭昇。《清華三‧周公之琴舞‧成王敬毖》第八篇研究。第25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季旭昇(2016)。談〈洪範〉「皇極」與〈命訓〉「六極」--兼談〈逸周書‧命訓〉的著成時代。「出土文獻與中國古典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16.4.7-9)。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季旭昇(2017)。談《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究敗師已」的「究(??)」字。第28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17.5.12-13)。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文字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林宏佳(2016)。兩周金文君臣字詞疏解四則。第二十七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16.5.13-14)。臺中:臺中教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金宇祥(2016)。據清華伍釋讀楚文字二則。第二十七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16.5.13-14)。臺中:臺中教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侯乃峰(2015)。古文字中的「助」字補說。第五屆中國文字發展論壇。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侯乃峰(2015)。釋清華簡(伍)《命訓》篇的「耒」字。戰國文字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15.12.12-13)。上海:復旦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施謝捷(2010)。首陽齋藏子犯鬲銘補釋。中國古代青銅器國際研討會。上海: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孫合肥(2016)。清華簡「夏」字補說。首屆古文字與出土文獻語言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16.12.16-19)。廣州:華南師範大學出土文獻語言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徐在國(2015)。清華五《命訓》「(??)」字試析。清華簡《繫年》與古史新探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15.10.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袁倫強、李發(2016)。釋「扶」。第六屆出土文獻研究與比較字學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會議日期: 2016.10.25-28)。重慶:西南大學研究生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高佑仁(2015)。上博八〈有皇將起〉字詞考釋。第二十六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15.5.29-30)。逢甲大學中文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張宇衛(2016)。甲骨卜辭「裸」字句型研究。第二十七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16.5.13-14)。臺中教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張連航(2015)。從《清華簡》〈皇門〉、〈傅說之命〉、〈命訓〉等篇看《逸周書》編撰成書的過程。出土文獻與先秦經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15.10.16-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張連航(2016)。清華簡〈命訓〉篇中的(??)字。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21屆年會,中國古文字研究會及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辦 (會議日期: 2016.10.21)。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許學仁(2015)。《清華五‧封許之命》所載賞賜名物劄記。中國文字學會第三屆學術年會,(會議日期: 2015.8.22-23)。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郭永秉(2014)。清華簡與古史傳說(三題)。《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與儒家經典專題國際學術研討會,山東省教育廳主辦、煙臺大學和清華大學承辦 (會議日期: 2014.12.4-8)。煙臺:煙臺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陳美蘭(2016)。清華簡〈封許之命〉小議。第二屆古文字學《青年論壇》,(會議日期: 2016.1.28-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陳劍(2015)。說「規」等字並論一些特別的形聲字意符。源遠流長:漢字國際學術研討會暨AEARU第三屆漢字文化研討會,(會議日期: 2015/4/11-4/12)。北京大學出版社。1-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單育辰(2015)。《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伍)》釋文訂補。戰國文字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15.12.12-13)。上海:復旦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黃國輝(2015)。清華簡《厚父》新探。出土文獻與先秦經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15.10.16-17)。香港:香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黃甜甜(2016)。以出土文獻疏證《說文解字》揭示的漢語字詞關係。第二十七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16.5.13-14)。臺中:臺中教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黃澤鈞(2015)。讀清華伍札記。「海東論壇」研究生論文發表會,成功大學中文系主辦 (會議日期: 2015.6.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楊家剛(2016)。豳公盨銘文與清華簡《厚父》及《尚書》合論(稿)。「商周金文、青銅器與商周歷史」博士生論壇,(會議日期: 2016.12.23-25)。北京: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暨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楊澤生(2015)。談清華簡《厚父》篇比較特殊的斜畫飾筆。戰國文字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15.12.12-13)。上海:復旦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葉玉英(2016)。論甲骨文中飾筆產生的原因及其演變趨勢和性質。紀念中山大學古文字學研究室成立60週年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16.12.2-5)。廣州:中山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賈連翔(2016)。釋《厚父》中的「我」字。第二屆古文字學《青年論壇》,(會議日期: 2016.1.28-29)。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劉洪濤(2016)。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第五冊散札。第二屆古文字學《青年論壇》,(會議日期: 2016.1.28-29)。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劉國忠(2015)。清華大學清華簡《命訓》中的命論補正。出土文獻與先秦經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15.10.16-17)。香港:香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鄧佩玲(2008)。新見爯器銘文小議。紀念中國古文字學研究會成立三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吉林:長春大學古籍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鄧佩玲(2016)。古文字中「廌」及其相關諸字--從金文「用作」文例中的「廌」談起。「青銅器與金文」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16.5.28-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駱珍伊(2017)。談楚簡中的「(??)(暴)」字。第28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17.5.12-13)。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文字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謝明文(2016)。《封許之命》「璁坑」補釋。首屆古文字與出土文獻語言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16.12.16-19)。廣州:華南師範大學出土文獻語言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魏慈德(2017)。從傳本《命訓》與《清華簡‧命訓》的對讀來看清人校注的幾個問題。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的詮釋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17.10.14-15)。上海: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鵬宇(2014)。清華簡《封許之命》「荐彝」與商周觸形器再探討。《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與儒家經典專題國際學術研討會。山東:煙臺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福田哲之(2015)。清華簡《厚父》的時代暨其性質。第二屆先秦兩漢出土文獻與學術新視野國際研討會,(會議日期: 2015.10.17-18),173-1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何樹環(2006)。金文「??」字別解--兼及「惠」。臺北:聖環圖書股份有限公司。3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劉釗(1991)。古文字構形研究(博士論文)。吉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愛民(2010)。燕文字編(碩士論文)。吉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子楊(2011)。甲骨文字形類組差異現象研究(博士論文)。首都師範大學,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宋華強(2007)。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博士論文)。北京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蘇建洲(2004)。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校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高佑仁(2007)。《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曹沫之陣》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劉洪濤(2012)。論掌握形體特點對古文字考釋的重要性(博士論文)。北京大學,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施謝捷(2006)。古璽彙考(博士論文)。安徽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胡伯欣(2003)。帝辛行狀考述(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高榮鴻(2013)。上博楚簡論語類文獻疏證(博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吳紅松(2006)。西周金文賞賜物品及其相關問題研究(博士論文)。安徽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鄭憲仁(2004)。西周銅器銘文所載賞賜物之研究--器物與身分的詮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林宛蓉(2006)。殷周金文數量詞研究(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許雁綺(2013)。楚簡同形字辨析(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高佑仁(2011)。上博楚簡莊、靈、平三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金俊秀(2011)。古文字特殊諧聲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張新俊(2005)。上博楚簡文字研究(博士論文)。吉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莊惠茹(2010)。兩周金文軍事動詞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姚萱(2005)。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的初步研究(博士論文)。首都師範大學,北京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程鵬萬(2006)。簡牘帛書格式研究(博士論文)。吉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魏宜輝(2003)。楚系簡帛文字形體訛變分析(博士論文)。南京大學,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石小力(2015)。東周金文與楚簡合證(博士論文)。中山大學,廣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黃沛榮(1976)。周書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郭倩文(2016)。《清華五》、《上博九》集釋及新見文字現象整理與研究(碩士論文)。華東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田河(2007)。出土戰國遺冊所記名物分類匯釋(博士論文)。吉林大學,長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張峰(2012)。楚系簡帛文字訛書研究(博士論文)。吉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王瑜楨(2011)。《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六)》字根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馬嘉賢(2015)。清華壹《尹至》、《尹誥》、《皇門》、《祭公之顧命》研究(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蔣建坤(2016)。清華簡(壹-伍)上古音聲母材料的整理與初步研究(碩士論文)。吉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曹雅荃(2014)。西周冊命金文試探(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黃凌倩(2016)。清華伍《厚父》、《封許之命》集釋(碩士論文)。安徽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程浩(2015)。「書」類文獻先秦流傳考--以清華藏戰國竹簡為中心(博士論文)。清華大學,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林聖峯(2013)。傳抄古文構形研究(博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王連龍(2005)。《逸周書》源流及其所見經濟問題研究(博士論文)。吉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王瑜楨(2018)。《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鄭國史料三篇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古容綺(2017)。清華伍〈封許之命〉字詞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朱力偉(2013)。兩周古文字通假用字習慣時代性初探(博士論文)。吉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朱辰(2011)。秦封泥文字研究(碩士論文)。安徽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余淼淼(2013)。晉系金文整理與研究(博士論文)。華東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宋亞雯(2016)。清華簡中的非典型楚文字因素問題研究(碩士論文)。復旦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周玉秀(2004)。《逸周書》的語言特點及其文獻學價值(博士論文)。西北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胡宏哲(2008)。《尚書》與《逸周書》比較研究(博士論文)。北京語言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馬驥(2015)。戰國楚簡標點符號研究(碩士論文)。西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章水根(2013)。江陵鳳凰山漢墓簡牘集釋(碩士論文)。吉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黃鶴(2013)。西周有銘銅器斷代綜覽(博士論文)。吉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虞晨陽(2013)。《近出殷周金文集錄二編》校訂(碩士論文)。復旦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劉剛(2013)。晉系文字的範圍及內部差異研究(博士論文)。復旦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羅家湘(2002)。《逸周書》研究(博士論文)。西北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孫偉龍(2009)。《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文字羡符研究(博士論文)。吉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屈萬里(1969)。尚書今注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壽、裴松之(1971)。三國志。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珍、吳樹平(1987)。東觀漢記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天樹(2008)。禹鼎銘文補釋。古文字學論稿。安徽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容庚編、張振林、馬國權(2004)。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程訓義(2007)。中國古印--程訓義古璽印集存。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蒙文通(2006)。經學抉原。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季旭昇(2013)。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讀本。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室楚簡整理小組(1977)。戰國楚簡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英傑(2008)。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銘辭研究。線裝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學勤、《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2000)。孝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張世南、張茂鵬(1997)。游宦紀聞。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劉永華(2002)。中國古代車輿馬具。上海辭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郭寶鈞(1964)。浚縣辛村。北京: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崔豹(1966)。古今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羅隨祖(2010)。羅福頤集--增訂漢印文字徵。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湯志彪(2013)。三晉文字編。作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吳振武(2011)。《古璽文編》校訂。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李學勤(2011)。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上海:中西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高明、涂白奎(2008)。古文字類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劉國忠(2011)。走近清華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邵增樺(1995)。韓非子今註今譯。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陸德明、黃焯、黃延祖(2006)。經典釋文彙校。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張自烈、廖文英(2002)。正字通。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李天虹(2003)。郭店竹簡〈性自命出〉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黃錫全(1999)。古文字論叢。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陳夢家(2000)。尚書通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朱熹、趙長征(2011)。詩集傳。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徐文鏡(1998)。古籀彙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釋玄應(2002)。一切經音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司馬遷、裴駰、司馬貞、張守節(2009)。史記。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楊朝明(2007)。出土文獻與儒家學術研究。臺北市: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徐陵、吳兆宜(1999)。玉臺新詠箋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王逸(1983)。楚辭章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華學誠、王智群、謝榮娥、王彩琴(2006)。揚雄方言校釋匯證。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馬承源(2004)。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王連龍(201010)。《逸周書》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方稚松(2009)。殷墟甲骨文五種記事刻辭研究。北京:線裝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劉釗、洪颺、張新俊(2009)。新甲骨文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崔仁義(1998)。荊門郭店楚簡《老子》研究。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李學勤、《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2000)。儀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李學勤、《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2000)。論語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李學勤、《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2000)。春秋穀梁傳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李學勤、《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2000)。爾雅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李學勤、《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2000)。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李學勤、《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2000)。周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李學勤、《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2000)。孟子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司馬光(2003)。類篇。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于省吾(1993)。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于省吾(1999)。雙劍誃群經新證.雙劍誃諸子新證。上海書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王筠(1987)。說文釋例。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湯余惠(2001)。戰國文字編。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唐大沛(1969)。逸周書分編句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黃然偉(1978)。殷周青銅器賞賜銘文研究。龍門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王引之(1985)。經傳釋詞。長沙:岳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黃德寬(2007)。古文字譜系疏證。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蔣禮鴻(1986)。商君書錐指。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俞樾(1954)。諸子平議。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李學勤、《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2000)。春秋公羊傳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李孝定、周法高、張日昇(1977)。金文詁林附錄。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林義光(2012)。文源。上海:中西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孫星衍(1987)。尚書今古文注疏。台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王邦雄、岑溢成、楊祖漢、高柏園(2000)。中國哲學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劉釗(2006)。古文字構形學。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左丘明、王守謙、金秀珍、王鳳春(1996)。春秋左傳。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屈萬里(2010)。尚書集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張自烈、廖文英(1995)。正字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李學勤、《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2000)。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張覺(1992)。韓非子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王國維(2001)。觀堂集林。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3)。新蔡葛陵楚墓。大象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王符、汪繼培、彭鐸(1985)。潛夫論箋校正。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朱右曾(1937)。逸周書集訓校釋。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孫詒讓(1987)。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羅家湘(2006)。逸周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胡培翬(1993)。儀禮正義。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朱德熙、裘錫圭、李家浩(1995)。望山楚簡。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劉信芳(2003)。孔子詩論述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高佑仁(2008)。〈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曹沫之陣〉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滕壬生(2008)。楚系簡帛文字編。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史次耘(1984)。孟子今註今譯。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蔣善國(1988)。尚書綜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王念孫(1983)。廣雅疏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李學勤(2016)。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上海:中西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滕壬生(1995)。楚系簡帛文字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徐在國(2006)。傳抄古文字編。北京:線裝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郭沫若(2002)。郭沫若全集.考古編。北京: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郭慶藩、王孝魚(1961)。莊子集釋。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蔡沈(1969)。書經集傳。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班固、陳立(1994)。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李圃(2004)。古文字詁林。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顧野王(1983)。宋本玉篇。北京:中國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吳則虞、晏嬰(1962)。晏子春秋集釋。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裘錫圭(2014)。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李松儒(2015)。戰國簡帛字跡研究--以上博簡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馬承源(2007)。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李孝定(1970)。甲骨文字集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劉向、向宗魯(1987)。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呂大臨(1987)。考古圖‧續考古圖‧考古圖釋文。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吳鎮烽(2016)。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李學勤(2015)。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上海:中西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何琳儀(2003)。戰國文字通論(訂補)。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劉釗(2003)。郭店楚簡校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許進雄(1995)。古文諧聲字根。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程元敏(2013)。尚書學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詹瑛(1996)。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李延壽(1975)。北史。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王聘珍、王文錦(1983)。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李學勤、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2017)。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上海:中西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屈萬里(1985)。先秦文史資料考辨。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孫詒讓、孫啟治(2001)。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高鴻縉(1992)。中國字例。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高亨、董治安(1997)。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陳新雄(19990000)。古音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裘錫圭(1992)。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汪中文(1999)。西周冊命金文所見官制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劉向(1985)。戰國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1976)。侯馬盟書。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李學勤(2013)。初識清華簡。中西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1991)。包山楚簡。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季旭昇、高佑仁(2017)。〈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讀本。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章太炎(1982)。國故論衡。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徐幹(1920)。中論。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許慎、段玉裁、李添富(2016)。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徐鍇(1987)。說文解字繫傳。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長孫無忌(1985)。唐律疏議‧名例一‧釋文。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顧野王(1983)。宋本玉篇。北京:中國社科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丁度(1985)。集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9.王應麟。漢書藝文志考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0.朱熹、蔣立甫(2001)。楚辭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高似孫(1968)。史略。臺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2.陳彭年(2001)。新校互註宋本廣韻。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3.劉恕(1987)。資治通鑒外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4.羅泌、羅苹(2001)。路史。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5.王筠(1983)。說文句讀。北京:中國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6.朱駿聲(1986)。說文通訓定聲。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7.朱駿聲、胡雙寶(2008)。六十四卦經解。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8.段玉裁、徐灝(2002)。說文解字注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9.周波(2012)。戰國時代各系文字間的用字差異性現象研究。北京:線裝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0.王國維(1971)。今本竹書紀年疏證。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1.周法高(1974)。金文詁林。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2.周鳳五(20160000)。朋齋學術文集‧戰國竹書卷。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3.季旭昇(2013)。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讀本。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4.邱燮友、周何、田博元(1993)。國學導讀。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5.段玉裁(2002)。詩經小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6.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2000)。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簡本(夏商周書‧研究報告)。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7.梁啟雄(1936)。荀子柬釋。上海:上海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8.單育辰(2015)。郭店《尊德義》《成之聞之》《六德》三篇整理與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9.黃懷信、張懋鎔、田旭東、李學勤(2014)。逸周書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0.楊振紅、鄔文玲(2016)。簡帛研究二〇一六春夏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1.裘錫圭(2012)。裘錫圭學術文集1:甲骨文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2.裘錫圭(2012)。裘錫圭學術文集2:簡牘帛書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3.裘錫圭(2012)。裘錫圭學術文集3:金文及其他古文字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4.裘錫圭(2012)。裘錫圭學術文集.第四卷.語言文字與古文獻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5.裘錫圭(2012)。裘錫圭學術文集5:古代歷史、思想、民俗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6.裘錫圭(2012)。裘錫圭學術文集6:雜著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7.鄒芙都(2017)。商周青銅器與先秦史研究論叢。北京: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8.錢鍾書(2000)。宋詩選註。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9.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630300)。灃西發掘報告:1955-1957年陕西長安縣灃西鄕考古發掘資料。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0.劉雨、盧岩(2002)。近出殷周金文集錄。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1.班固、顏師古(1964)。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2.陳夢家(2006)。中國文字學。北京市: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3.王先慎、鍾哲(1998)。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4.湖北省博物館(1989)。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5.裘錫圭(2013)。文字學概要。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6.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李學勤、黃德寬(2010)。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中西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7.董蓮池(2011)。新金文編。作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8.李守奎、賈連翔、馬楠(2012)。包山楚墓文字全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9.黃懷信(1992)。《逸周書》源流考辨。西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0.蘇建洲、吳雯雯、賴怡璇(2013)。清華二《繫年》集解。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1.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1985)。銀雀山漢墓竹簡。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2.李學勤、《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2000)。尚書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3.季旭昇(2005)。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讀本。萬卷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4.馬承源(2002)。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5.劉信芳(2003)。包山楚簡解詁。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6.何晏、皇侃(1937)。論語集解義疏。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7.管子、黎翔鳳、梁運華(2004)。管子校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8.顧頡剛、劉起釪(2005)。尚書校釋譯論。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9.王國維(1959)。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0.鍾柏生、陳昭容、黃銘崇、袁國華(2006)。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彙編。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1.何樹環(20070900)。西周錫命銘文新研。臺北: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2.唐蘭、唐復年(1986)。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徵。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3.唐蘭(1995)。唐蘭先生金文論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4.陳夢家(2004)。西周銅器斷代。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5.毛亨、馬瑞辰(1989)。毛詩傳箋通釋。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6.王先謙、吳格(1987)。詩三家義集疏。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7.徐在國(2013)。上博楚簡文字聲系。安徽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8.楊寶成(2002)。殷墟文化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9.李守奎(2003)。楚文字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0.陳偉(2009)。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十四種)。經濟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1.季旭昇(2014)。說文新證。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2.王利器(2000)。文子疏義。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3.荊門市博物館(1998)。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4.錢大昕(1983)。十駕齋養新錄。上海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5.蕭統、李善(1977)。文選。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6.黃懷信(2006)。逸周書校補注譯。三秦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7.王先謙、莊子、沈嘯寰(1987)。莊子集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8.劉熙、畢沅、王先謙、祝敏徹、孫玉文(2008)。釋名疏證補。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9.馬承源(1988)。商周青銅器銘文選。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0.左丘明、楊伯峻(1981)。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1.徐元誥(2002)。國語集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2.范曄、李賢(1973)。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3.脫脫(1977)。宋史。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4.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2003)。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5.李學勤、齊文心、艾蘭(1999)。瑞典斯德哥爾摩遠東古物博物館藏甲骨文字。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6.朱鳳瀚(2009)。中國青銅器綜論。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7.劉安、高誘、何寧(1998)。淮南子集釋。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8.梁紹壬、莊葳(1982)。兩般秋雨盦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9.許慎、段玉裁(1999)。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0.呂不韋、高誘、許維遹、梁運華(2009)。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1.荀況、楊倞、王先謙、沈嘯寰、王星賢(1988)。荀子集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2.王充、黃暉、劉盼遂(1990)。論衡校釋:附劉盼遂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3.老聃、朱謙之(1984)。老子校釋。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4.孟軻、焦循、沈文倬(1987)。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5.鄭玄、孔穎達、龔抗雲、王文錦、李學勤(2000)。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6.陸德明、黃焯(1983)。經典釋文。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7.王弼、孔穎達、盧光明、李申、呂紹綱(2000)。周易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8.孫希旦、沈嘯寰、戴聖、王星賢(1989)。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單篇論文
1.(20150408)。清華簡第五冊整理報告補正,https://www.ctwx.tsinghua.edu.cn/info/1081/2214.htm。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清源。傳抄古文疏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徐芷儀(1968)。金文編考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劍。早期古文字「一形多用」綜論資料長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蘇建州(20090726)。荊門左塚楚墓漆梮字詞考釋四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安(20110426)。「助」字 補說,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477。  new window
3.裘錫圭(20090602)。是「恆先」還是「極先」?,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8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劍(20030109)。上博簡《容成氏》的拼合與編連問題小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大西克也(20100421)。上博六《平王》兩篇故事中的幾個問題,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1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蘇建洲(20080101)。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7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劍(20030108)。上博簡《子羔》、《從政》篇的拼合與編連問題小議,http://www.jianbo.org/Wssf/2003/chenjian01.htm。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劍(20080205)。金文字詞零釋四則,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3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裘錫圭(20081215)。釋古文字中的有些「悤」字和从「悤」、从「兇」之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何琳儀(20020117)。滬簡詩論選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徐在國(20030114)。上博竹書(二)文字雜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偉(20030317)。《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零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董珊(20050220)。讀《上博藏戰國楚竹書(四)》雜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蘇建洲(20150418)。《封許之命》研讀札記,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50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黃懷信(20110314)。清華簡《皇門》校讀,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4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程燕(20150410)。清華五劄記,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187。  new window
17.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出土文獻研究工作室(20150417)。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伍)》書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陳劍(20150414)。《清華簡(伍)》與舊說互證兩則,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4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羅小華(20500726)。也說望山簡中的「彤幵」。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汪亞洲(20110923)。清華簡〈皇門〉集釋,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6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子居(20150716)。清華簡《封許之命》解析,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cetrp/6831/2015/20150716121655713431246/20150716121655713431246_.html。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子居(20160703)。先秦文獻分期分域研究之二實詞篇(一)--《書》系、《雅》、《頌》部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子居(20150428)。清華簡〈厚父〉解析,http://www.ctwx.tsinghua.edu.cn/publish/cetrp/6831/2015/20150428171432545304531/20150428171432545304531_.html。  new window
24.王坤鵬(20150626)。簡論清華簡〈厚父〉的相關問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王寧(20150521)。再說《封許之命》的「呂丁」與《世俘》的「呂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王寧(20150430)。清華簡五〈厚父〉之「厚父」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王寧(20150428)。讀《封許之命》散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付強(20150412)。《封許之命》推測兩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付強(20151126)。由清華簡《封許之命》看周初分器的標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付強(20150412)。〈厚父〉與大盂鼎銘文的「湛」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付強(20150414)。《封許之命》與史牆盤的「允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付強(20150414)。《封許之命》與青銅監的自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付強(20150410)。據清華簡〈厚父〉釋金文中的「康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石小力(20150412)。清華簡(伍)《封許之命》所載「朱旃」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石小力(20150412)。清華簡(伍)《封許之命》「鉤、膺」補說。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何有祖(20051215)。包山楚簡試釋九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何有祖(20070709)。讀《上博六》札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何有祖(20150412)。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五)》箚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吳雪飛(20150417)。清華簡(五)《封許之命》「戚章爾慮」句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吳鎮烽(20140622)。晉公盤與晉公(??)銘文對讀,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29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呂廟軍(20150502)。泰山學術論壇:「清華簡與儒家經典專題」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宋華強(20061230)。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李天虹(20060124)。釋《容成氏》中的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李衛(20041201)。楚國青銅器精品--蟠龍紋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李學勤(20140718)。清華簡又發現珍貴的〈尚書〉佚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李學勤(20140905)。清華簡再現《尚書》佚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李學勤(20051230)。絳縣橫北村大墓與(崩阝)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孟蓬生(20150421)。釋清華簡〈封許之命的「彖」字〉--兼論「彖」字的古韻歸部,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5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季旭昇(20030521)。上博二小議(三):魯邦大旱、發命不夜,http://www.bamboosilk.org/Wssf/2003/jixusheng03.htm。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林志鵬(20070818)。戰國楚竹書《彭祖》考論(一)--兼論《漢志》「小說家」之成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金宇祥(20160116)。談清華伍〈命訓〉與左塚漆棋局的耕字,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7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金宇祥(20150805)。《清華五‧封許之命》的「鬯」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馬文增(20150512)。清華簡〈厚父〉新釋、簡注、白話譯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馬文增(20150509)。清華簡〈厚父〉為「太甲」與「伊尹」之對話實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曹方向(20150411)。讀清華簡〈厚父〉短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20150409)。《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伍)成果發佈會在京召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許文獻(20170525)。清華《封許之命》簡2从(??)疑例續說。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郭永秉(20091003)。釋上博藏西周寓鼎銘文中的「羹」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陳偉(20150411)。讀《清華竹簡(伍)》箚記(三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陳偉武(20090721)。荊門左塚楚墓漆梮文字釋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陳劍(20170505)。簡談對金文「蔑懋」問題的一些新認識,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30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單育辰(20150422)。佔畢隨錄之十八。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富祥(20150428)。〈厚父〉簡1「朕」字臆說,http://www.bsm.org.cn/?chujian/6393.html。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出土文獻研究工作室(20150412)。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伍)》書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出土文獻研究工作室(20150413)。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伍)》書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黃國輝(20150430)。清華簡《厚父》補釋一則,http://www.bsm.org.cn/?chujian/6395.html。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黃國輝(20150427)。清華簡《厚父》補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黃錦前(20120601)。有兒簋釋讀及相關問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楊坤(20150528)。再說《梁惠王下》孟子引《書》出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楊坤(20150410)。跋清華竹書〈厚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楊明明(20100910)。釋毛公鼎「庸有聞」及相關問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楊家剛(20150105)。追述先王與夏殷之鑒:清華竹簡《厚父》與《尚書》篇目之比較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楊錫全(20100510)。出土文獻重文用法新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楊朝明(20100408)。《逸周書》「周訓」與儒家的人性學說--從《逸周書‧度訓》等篇到郭店楚簡《性自命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與聞(20140521)。李學勤先生在簡帛研究中心作學術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劉洪濤(20100409)。說「爭」、「靜」是「耕」的本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劉剛(20081230)。說僕及其相關諸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劉偉浠(20160510)。《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五)》疑難字詞集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蔡一峰(20150414)。讀清華伍《命訓》札記二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蕭旭(20110110)。清華竹簡《皇門》校補,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路珍伊(20150710)。試說《封許之命》的「武王司明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蘇建洲(20170520)。談清華七《越公其事》簡三的幾個字,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30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李學勤(2008)。戰國時代的秦國銅器。李學勤早期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斯鵬(2008)。唐叔虞方鼎銘文新解。古文字學論稿。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學勤(1999)。戎生編鐘論釋。保利藏金。廣州市:嶺南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劍(2013)。上博竹書〈周易〉異文選釋(六則)。戰國竹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朱鳳瀚(2011)。簡論與西周年代學有關的幾件銅器。新出金文與西周歷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周鳳五(2004)。郭店《性自命出》「怒欲盈而毋暴」說。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蔡哲茂(2004)。甲骨文字考釋兩則。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嘉凌(2003)。〈昔者君老〉譯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讀本。臺北市:萬卷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劍(2007)。釋西周金文中的「厷」字。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線裝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學勤(1990)。論多友鼎的時代及意義。新出青銅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孫機(2001)。商周的「弓形器」。中國古輿服論叢。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學勤(2011)。釋「釮」為四分之一。三代文明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林澐(1998)。關於青銅弓形器的若干問題。林澐學術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家浩(2002)。包山266號簡所記木器研究。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裘錫圭(2004)。釋郭店《緇衣》「出言有丨,黎民所(言丨)」--兼說「丨」為「針」之初文。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講。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吳曉筠(2013)。君子蠻音:鑾鈴在周文化中的意義與轉化。金玉交輝--商周考古、藝術與文化論文集。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于省吾(2001)。釋「魯」。古文字諸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于省吾(1979)。釋厷。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王國維(1993)。流沙墜簡‧屯戍叢殘考釋。流沙墜簡。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王瑜楨(2013)。談古文字中老旁與(方人)旁的訛混現象。孔壁遺文論集。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宋建忠(2006)。山西絳縣橫水西周墓地。2005中國重要考古發現。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李運富(2008)。楚簡「(??)」字及相關諸字考辨。漢字漢語論稿。北京:學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李學勤(2005)。亢鼎賜品試說。中國古代文明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李學勤(2009)。〈詩論〉說〈宛丘〉等七篇釋義。中國古代文明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李學勤(1992)。[逸周書源流考辨]序。逸周書源流考辨。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沈培(2001)。說郭店楚簡中的「肆」。語言。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屈萬里(1984)。尚書文侯之命的著成時代。書傭論學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林清源(2015)。《上博九‧陳公治兵》通釋。古文字與古代史。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林清源(2017)。楚簡「陶」字考釋。戰國文字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上海:上海: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中西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彬澐(1998)。再論掛繮勾。林澐學術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徐中舒(1998)。(??)氏編鐘考釋。歷史論文選輯。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馬承源(1999)。戎生鐘銘文的討論。保利藏金。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張光裕(20040000)。出土古文字材料與經典詮釋。文獻及語言知識與經典詮釋的關係。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郭沫若(1961)。由壽縣蔡器論到蔡墓的年代。文史論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陳劍(2013)。上博竹書《仲弓》篇新編釋文。戰國竹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裘錫圭(2008)。(??)公盨銘文考釋。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裘錫圭(1992)。釋「(??)」、「(??)」。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聞一多(1982)。周易義證類纂。聞一多全集‧古典新義。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蔡一峰(2016)。清華五字詞零釋四則。簡帛研究二〇一六春夏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蔡運章(1993)。釋(耳糸)。甲骨金文與古史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鄧佩玲(2014)。歷代經學家對《詩經》所見語助詞「不」、「無」的訓釋--兼談《詩經》與金文的「遐不」、「不遐」。承繼與拓新:漢語語言文字學研究。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錢大昕(2016)。焦山鼎銘。嘉定錢大昕全集。南京:鳳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王國維(2003)。殷周制度論。觀堂集林(外二種)。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王志平(2004)。上博簡(二)劄記。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劉釗(2004)。包山楚簡文字考釋。出土簡帛文字叢考。臺北:臺灣古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