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關係理性”與真實的“共同體”
書刊名:中國社會科學
作者:賀來
作者(外文):He, Lai
出版日期:2015
卷期:2015(6)
頁次:22-44+205-206
主題關鍵詞:關係理性為他人的主體性共同體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80
  • 點閱點閱:8
"主觀理性"與"共同感"的矛盾是現代性深層的"二律背反"。現代性的這一深層困境要求哲學對"理性"觀念進行深入反省與重建。新型理性既不能是以抽象"共同體"為根據的"客觀理性",也不能是以抽象"個體"為根據的"主觀理性",而應該是超越二者的"關系理性"。以"關系理性"為基本原則,確立"為他人的主體性"觀念,為克服"主觀理性"與"共同感"的矛盾奠定了基本的思想前提。哲學對"關系理性"的自覺,既是人的自我理解的深化,也是對哲學的思想任務和價值關懷的一次重新設定。對于中哲、西哲、馬哲來說,在推動個人自由個性發展的同時,促進人們之間的聯合,在此基礎上追求真實的"共同體",應成為其自覺的哲學意識和價值眷注。這構成了中哲、西哲、馬哲對話與融合的重要生長點。
期刊論文
1.賀來(2009)。論馬克思哲學與形而上學的深層關係--"形而上學"的終結與"形上維度"的拯救。哲學研究,2009(10),3-9+1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高清海(2002)。中國傳統哲學的思維特質及其價值。中國社會科學,2002(1),52-55+2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Gould, Carol C.、王學虎(2009)。馬克思的社會本體論:馬克思社會實在理論中的個性和共同體。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齊格蒙特.鮑曼、歐陽景根(2007)。共同體。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威廉‧萊斯、岳長齡、李建華(1993)。自然的控制。重慶:重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Rorty, Richard、徐文瑞(2003)。偶然、反諷與團結。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麥金太爾、龔群、戴揚毅(1995)。德性之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伯恩斯坦、郭小平、康興平、趙仁芳、李懷林(1992)。超越客觀主義與相對主義。北京:光明日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Wittgenstein, Ludwig Josef Johann、湯潮、范光棣(1992)。哲學研究。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Plato、郭斌和、張竹明(1997)。理想國。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Hegel, G. W. F.、賀麟、王太慶(1996)。哲學史講演錄。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Hegel, Georg Wilhelm Friedrich、范揚、張企泰(1961)。法哲學原理。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Durkheim, Émile、渠東(2000)。社會分工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Marx, Karl、Engels, Friedrich(200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Tönnies, Ferdinand、林榮遠(1999)。共同體與社會:純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Habermas, Jürgen、曹衛東(2004)。現代性的哲學話語。南京:譯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馬丁.海德格爾、陳嘉映、王慶節、熊偉(1999)。存在與時間。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哈貝馬斯、洪佩郁(1994)。行動的合理性和社會合理化。交往行動理論。重慶:重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200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Nozick, Robert、姚大志(2008)。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多爾邁、萬俊人(1992)。主體性的黃昏。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Williams, Raymond、劉建基(2005)。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199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林安梧(19960000)。儒學與中國傳統社會之哲學省察:以「血緣性縱貫軸」為核心的理解與詮釋。臺北:幼獅。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Hegel, Georg Wilhelm Friedrich、賀麟、王玖興(1979)。精神現象學。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Honneth, Axel、胡繼華(2005)。為承認而鬥爭。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Marx, Karl、Engels, Friedrich、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20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馬克思.舍勒、劉小楓、羅悌倫、林克、曹衞東(1997)。價值的顛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哈貝馬斯(1988)。哈貝馬斯的商談倫理學。哈貝馬斯的商談倫理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