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西漢前期政治思想的轉變及其發展–從黃老思想向獨尊儒術的演變
作者:李昱東
作者(外文):Yu-Tung Lee
校院名稱: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所
指導教授:王明蓀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6
主題關鍵詞:儒家黃老政治思想ConfucianismHuang LaoPolitical Ideolog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3)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59
本論文主要探討西漢前期從黃老思想向獨尊儒術的轉變過程,西漢的道家與儒家所呈現的風貌,已非原創時期的面目,這是自春秋戰國以來,各家思想互相激盪,互相涵蘊所鎔鑄的性格,展現了向更高層次整合的趨勢,這是儒道兩家「因應時勢」所做的轉變。黃老道家首先得志於文、景兩朝,而後漢武接受董仲舒之議,獨尊儒術,藉推尊官學而擴張皇權,遂有「陽儒陰法」的舉措,儒學趁機躍上政治檯面,成為統治國家的主流文化思想。
第一章
從先秦王權的發端與茁壯,探討名教思想的濫觴,蓋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貫穿中國歷史兩千多年,其產生的社會原因,實根源於中國特有的宗法血緣文化和與其相適應的自然經濟,及農業大國的特殊環境,因此,儒家的尊君思想,成了名教的濫觴,而戰國時代,基於天下大一統的需要,君主專制的學說,更為實際政治推波助瀾,終於形成法家尊君卑臣的理論,在漢代儒法結合之後,更成了名教的核心。背離了原始儒家君君、臣臣的相對主張,塑造了往後君主臣客的歷史地位。
第二章
探討從道法向儒法轉變的歷史背景;就中國古代諸子百家而論,其目的都在救國淑世,故其核心思想皆務為治者也,黃老新道家之興起,乃「以道生法」改造原始道家,為法治覓得形而上的依據,遂成戰國中末期的一大學派,也為道家的治國用世開創了契機,在漢初終於成就了黃老治術,奠定了漢朝強盛的基礎,但因為種種缺陷,和內外機緣的喪失,不得不讓位於儒家,而董仲舒所推崇的公羊春秋,畢竟是儒法相摻,並挾以陰陽的學說,雖適應了大一統的需要,獲得武帝的獨尊,但已非原儒的本來面貌。
第三章
先秦之所謂「道」,涵義甚廣,亦包含君人南面之術,故君道之理論,由來久遠,本章即討論漢代君道思想的轉變與君權的開展,黃老道家為了適應春秋、戰國以來從禮治向法治的轉變,不得不改造原始道家的理論,而以道全法,將法、禮、刑,重新鎔鑄為新的君權理論,視養生與治國為一體,主張君道深藏周密,而在實際運作上力求知時知變與因任和刑名,文景兩帝的君道實踐是最好的典範,從此,皇帝制度成為中國人可以接受的理想,遠離了秦代的夢魘。後來雖有漢武復古更化的新皇權,近乎踵武秦皇,但漢初迥異秦政的表現,始終予漢人一線之期望。而昭宣之後,終於完成王霸並用的君道思想,且為後世所遵循。
第四章
探討武帝因尊官學而崇儒所建立的名教思想,由純儒逐漸走向禮法整合的道路,其中包含儒學的法家化,和法律的儒家化,而儒家的三綱五常則成為法律的指導原則,至於法家的反智與愚民,也滲入名教之中,儒法的整合,藉著經學入仕,使五經成為新的帝王學,士人變成了新官僚集團,名教思想本來即與傳統的宗法血緣組織互相適應,具有非常強靱的社會基礎,如今又透過依禮施行法令,重新塑造封建法制,在思想傳播與施行政法之間,充分地體現了禮法合一。使政治與社會再度凝結為一體。
第五章
討論從無為的經濟向中央集權的經濟轉化的過程,黃老道家對經濟思想缺少強大的創造性,主要的是繼承了原始道家回歸自然經濟與放任自理的經濟思想,這對漢初凋敝的社會確實起了復甦的作用,但在面對匈奴戰爭時所產生的財政危機,和土地兼併的問題時,顯得手足無措。這就授予法家興利之臣崛起的機會,桑弘羊遂在武帝充份信任之下,行重本禁末的政策,而以鹽、鐵專賣和酒榷酤做為其經濟集權中央的核心,配以平準均輸的施行,壟斷全國的工商財政,從此,政治集權才有了經濟集權做為其基礎,這才是名符其實的專制主義。自此之後,國營專賣制度就成為歷代封建王朝的主要經濟制度。
本文結論,是站在皇權專制的制高點論述中央集權體制的經濟基礎,和思想統制的必要性,不但政治要大一統,連學術也要大一統,學術的大一統,實為思想的封閉和窄化,而名教之尊與經典政治的推行,則相輔相成,成就了道統與政統的密切結合,最終形成政教合一的新體制。這是中國兩千年來的皇朝典範,這種政治、經濟、文化結構,即使歷經改朝換代,也可立即再生和重建,形成了超穩定的結構,但也妨礙了歷史的進步,這是中國始終停滯不前的根因。
徵引暨參考書目
一、中文
(一)傳統文獻
1 . 毛 亨(漢)傳,鄭 玄(漢)箋,孔穎達(唐)疏,《詩經注疏》(阮刻《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第12刷。
2 . 孔安國(漢)傳,孔穎達等(唐)疏,《尚書注疏》(阮刻《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第12刷。
3 . 公羊壽(漢)傳,何 休(漢)解詁,徐 彥(唐)疏,顏師古(唐)注,《春秋公羊傳注疏》(阮刻《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第12刷。
4 . 王鳴盛(清)撰,《十七史商榷》(點校本),臺北:大化書局,1977年。
5 . 王應麟(宋)撰,孫通海點校,《困學紀聞》,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6 . 王雲五主編,陳鼓應註譯,《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10月,三次修訂版第3刷。
7 . 尹 文(周)撰,王愷鑾校正,《尹文子校正》收錄於《民國叢書》第五編之9,上海:上海書店,據商務印書館1934年版影印。
8 . 左丘明(周)傳,杜 預(晉)注,孔穎達(唐)疏,《春秋左傳注疏》(阮刻《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第12刷。
9 . 左丘明(周)作,韋 昭等注,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校點,《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5年5月第3刷。
10. 司馬遷(漢)撰,楊家駱主編,《史記》(新校本),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第8版。
11. 白居易(唐)撰,顧學頡校點,《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12. 朱謙之撰,《老子校釋》,收錄於《老子釋譯》,臺北:里仁書局,1983年1月。
13. 朱右曾(清)撰,《逸周書集訓校釋》收在楊家駱主編,劉雅農總校,世界文庫《四部刋要》史學叢書,第二集第一冊,臺北:世界書局,1957年。
14. 何 晏(魏)注,邢 昺(宋)疏,《論語注疏》(阮刻《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第12刷。
15. 呂不韋(周)編,高 誘(漢)註,《呂氏春秋》,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元月第3版。
16. 李廣柏注譯,李振興校閱,《新譯明夷待訪錄》,臺北:三民書局,1995年4月。
17. 房玄齡(唐)等撰,楊家駱主編,《晉書》(新校本),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18. 來知德(明),《周易集註》(新校慈恩本),臺北:夏學社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6年11月。
19. 范 曄(劉宋)撰,李 賢(唐)等注,楊家駱主編,《後漢書》(新校本),臺北:鼎文書局,1987年,第5版。
20. 皇甫謐(晉)撰,《帝王世紀》,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5年。
21. 班 固(漢)撰,楊家駱主編,《漢書》(新校本),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第6版。
22. 袁 宏(晉)撰,王雲五主編,《後漢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10 月,臺1版。
23. 馬端臨(元)撰,《文獻通考》,臺北:新興書局,1963年10月。
24. 徐天麟(宋)撰,《西漢會要》,臺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1978年11月。
25. 荀 悅(漢)撰,王雲五主編,《漢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11月,臺2版。
26. 荀 卿(周)撰,王先謙(清)集解,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6年2月,北京第3刷。
27. 桓 寬(漢)撰,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6年9月,北京第2刷。
28. 高 亨撰,《老子正詁》,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71年9月。
29. 孫詒讓(清)撰,《墨子閒詁》,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30. 常 璩(晉)撰,《華陽國志》,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5年。
31. 許 慎(漢)撰,段玉裁(清)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11月,增修版。
32. 陸 賈(漢)撰,王利器校注,《新語校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7年10月,北京第3刷。
33. 陸九淵(宋)撰,《象山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59年。
34. 陳奇猷校注,《韓非子集釋》,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3月,第1版。
35. 陳鼓應註譯,《黃帝四經今註今譯——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舘,1995年6月,初版第1刷。
36. 郭慶藩(清)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臺北:天工書局印行,1989年9月出版。
37. 慎 到(周)撰,嚴一萍選輯,守山閣叢書,《慎子》,臺北:藝文印書舘,1968年。
38. 賈 誼(漢)撰,閻振益、鐘夏校注,《新書校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00年7月,北京第1刷。
39. 董仲舒(漢)撰,王 灝(清)輯,嚴一萍選,《董子文集》,收錄於《畿輔叢書》(據光緒定州王氏謙德堂刊本影印,國立臺灣大學裝訂本),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66年。
40. 楊寶忠撰,《論衡校箋》,上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
41. 趙 岐(漢)注,孫 奭(宋)疏,《孟子注疏》(阮刻《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第12刷。
42. 趙 翼(清)撰,《廿二史劄記》,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
43. 鄭 玄(漢)注,孔穎達(唐)疏,《禮記注疏》(阮刻《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第12刷。
44. 鄭 玄(漢)注,賈公彥(唐)疏,《周禮注疏》(阮刻《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第12 刷。
45. 鄭成海撰,《老子河上公注斠理》,臺北:中華書局出版,1971年5月。
46. 劉 向(漢)集錄,《戰國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5年9月,第4刷。
47. 劉文典撰,馮 逸、喬 華點校,《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9年5月,北京第1刷。
48. 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04年6月,第1刷。
49. 黎靖德(宋)類編,《朱子語類》,濟南:山東友誼書社出版,1993年12月。
50. 蔣禮鴻撰,《商君書錐指》,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01年8月,北京第3刷。
51. 蔡 沈(宋)、黃 倫(宋)撰,《書經集傳》,香港:東亞書局,1974年。
52. 韓 愈(唐)撰,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臺北縣:漢京文化出版社,1983年初版。
53. 譚嗣同(清)撰,蔡尚思、方 行編,《譚嗣同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1版第3刷。
54. 羅根澤編著,《古史辯》第六冊收錄於《民國叢書》第四編之69,上海:上海書店,據開明書店1938年版影印。
55. 蘇 輿(清)撰,鍾 哲點校,《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02年8月,北京第3刷。
56. 嚴一萍編,《帛書竹簡》,臺北:藝文印書舘,1976年3月。
57. 顧頡剛編著,《古史辯》第五冊收錄於《民國叢書》第四編之68,上海:上海書店,據樸社1935年版影印。


(二)專書
1. 丁原明,《黃老學論綱》,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年9月。
2. 丁禎彥、吾敬東著,《春秋戰國時期觀念與思維方式變革》,長沙:湖南出版社,1993年1月,第1版第1刷。
3. 王國維(清)著,《觀堂集林》,臺北:河洛圖書出版,1975年3月。
4. 王慶光,《荀子與戰國黃老思想的辯證關係》,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8月初版。new window
5. 王 博,《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1月初版。
6. 王玉波,《歷史上的家長制》,臺北新店:谷風出版社,1988年6月。
7. 王葆玹,《西漢經學源流》,臺北:東大圖書公司發行,1994年6月。
8. 王葆玹:《道教文化研究.第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9. 王健文,《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台北:
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95年6月
10. 左言東編著,《中國政治制度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
11. 本田成之,《中國經學史》,臺北:廣文書局,1979年5月。
12. 白 奚,《稷下學研究——中國古代的思想自由與百家爭鳴》,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9月,北京第1版。
13. 司修武,《黃老學說與漢初政治平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6月初版。new window
14. 朱誠如主編,《中國皇帝制度》,武漢:武漢出版社,1998年4月,第2刷。
15. 朱日耀主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88年4月第1版1刷。
16. 牟宗三,《歷史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8月9版(臺7版)。new window
17.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義》,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版。
18. 余明光,《黃帝四經與黃老思想》,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
19.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11月初版第6刷。
20.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9年4月初版第21刷。
21. 李亞農,《李亞農史論集》下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
22.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臺北新店:谷風出版社,1987年9月再版。
23. 李澤厚,《己卯五說》,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9年。
24. 李源澄,《秦漢史》,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68年。
25. 李景明,《中國儒學史.秦漢卷》,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
26. 李 申,《中國儒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
27. 李玉潔主編,《中國早期國家性質》,臺北:雲龍出版社,2003年2月。
28. 李劍農著,《先秦兩漢經濟史稿》,臺北:華世出版社,1981年12月,臺初版。
29. 冷德熙,《超越神話——緯書政治神話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出版,1996年5月,北京第1刷。
30. 邢義田,《秦漢史論稿》,臺北:東大圖書公司出版,三民書局總經銷,1987年。new window
31. 杜正勝,《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3月。new window
32. 呂思勉,《中國制度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
33. 呂思勉,《秦漢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1刷。
34. 吳 光,《黃老之學通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6月,第1版第1刷。
35. 吳興明,《 謀智.聖智.知智》,上海:三聯書店上海分店,1995年。
36. 吳 慧,《桑弘羊研究》,濟南:山東齊魯書社,1981年。
37. 吳福助著,《睡虎地秦簡論考》,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7月。
38. 吳雁南、秦學頎、李禹階主編,《中國經學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39. 吳文璋,《巫師傳統和儒家的深層結構——以先秦到西漢的儒家為研究對象》,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1年6月,修定版。new window
40. 林聰舜,《西漢前期思想與法家的關係》,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4月第1刷。new window
41. 林安梧,《儒學與中國傳統社會之哲學省察——以「血緣性縱貫軸」為核心的理解與詮釋》,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4月初版。new window
42. 林劍鳴,《秦漢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43.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4月,第1版第1刷。
44. 金觀濤、劉青峰著,《興盛與危機——論中國封建社會的超穩定結構》,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89年11月初版。
45. 周金聲,《中國經濟思想史》,臺北:周金聲著作發行所,1965年7月
46. 胡孚琛、呂錫琛著《道家通論——道家道教仙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1月
47. 胡家聰,《稷下爭鳴與黃老新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
48. 胡如雷,《中國封建社會形態研究》,臺北新店:谷風出版社,1987年11月。
49. 胡楚生,《老莊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10月,初版2刷。
50. 胡寄窗,《中國經濟思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51. 姚蒸民,《韓非子通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3月。
52. 侯外廬等著,《中國思想通史.第一卷——古代思想》,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9月。
53. 侯外廬等著,《中國思想通史.第二卷——兩漢思想》,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9月。
54. 侯外廬,《中國古代社會史論》,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出版。
55. 侯外廬,《中國封建社會史論》,臺北新店:谷風出版社,1988年6月,臺1版。
56. 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
57. 俞榮根,《儒言治世——儒學治國之術》,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
58.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臺北:大林出版社,1980年12月。
59. 孫廣德,《政治神話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初版。
60. 孫廣德、朱浤源編著,賀凌虛等校閱,《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印行.1997年1月初版。
61. 馬伯煌,《中國經濟政策思想史》,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
62.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一——周秦漢政治社會結構之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3月,7版(臺6版)。
63.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二》(增訂本),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年6月初版。
64.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三》,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9月初版。
65. 徐復觀著,蕭欣義編,《儒家政治思想與民主自由人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9月。
66.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版。
67. 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博士性格的演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68. 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北京:北京科學出版社,1960年。
69. 徐大同等編著,《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
70.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年。
71. 唐慶增,《中國經濟思想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3年。
72. 章太炎著,《國故論衡.三卷》,臺北:廣文出版社,1967年11月版。
73. 章學誠(清)著,《文史通義》,臺北:史學出版社,1974年4月。
74. 梁啟超,《飲冰室全集》,臺南:莊家出版社,世一書局總經銷,1982年5月再版。
75. 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2年6月,臺3版。
76. 梁玉繩(清)著,《史記志疑》,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0年7月。
77. 郭梨華,《王弼之自然與名教》,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new window
78. 許凌雲、許強著,《中國儒學通論》,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
79. 張運華,《先秦兩漢道家思想研究》,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1刷。
80. 張國華編著,《中國法律思想史新編》,臺北:揚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7月。
81. 張 純、王曉波,《韓非思想的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3月第2刷。new window
82. 張舜徽,《周秦道論發微》,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9月初版。
83. 張光直,《中國青銅器時代.第二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new window
84. 張榮明,《權力的謊言——中國傳統的政治宗教》,臺北:星定石文化,2001年5月。
85. 張端穗,《西漢公羊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3月。new window
86. 張傳璽著,《秦漢問題研究》(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第1刷。
87. 陳麗桂,《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2月初版1刷。
88. 陳麗桂,《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聯經出版社,1991年4月初版。new window
89.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論文集》,臺北:九思出版社,1977年。
90.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1993年8月。
91. 陳鼓應,《老莊新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1年3月。new window
92. 陳 明,《中古士族現象研究——儒學的歷史文化功能初探》,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3月初版。
93. 陳玉屏,《西漢前期的政壇》,成都:成都出版社,1996年1月。
94. 陳光中、沈國峰,《中國古代司法制度》,北京:群眾出版社,1984年。
95. 陳茂同,《歷代職官沿革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3月。
96. 童書業,《中國手工業商業發展史》,臺北:木鐸出版社,1986年9月。
97. 曾繁康,《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71年8月再版。
98. 費孝通編著,《費孝通選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5月。
99. 賀凌虛,《西漢政治思想論集》,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88年。
100. 黃俊傑主編,《天道與人道》,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11月初版。
101.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二》,臺北:中央研究院,1977年。new window
102. 黃漢光,《黃老之學析論》,臺北:鵝湖出版社,2000年5月初版。new window
103. 黃宗智,《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104. 黃肇基,《漢代公羊學災異理論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5月。
105. 黃朴民,《董仲舒與新儒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7月。
106. 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10月。
107. 傅偉勛,《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北京:三聯書店,1989年。
108. 傅筑夫,《中國經濟史論叢》,臺北新店:谷風出版社,1987年12月。
109.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
110.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三卷》,臺北:三民書局,1981年1月。
111.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一卷——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11月。
112. 葉經柱,《孟子之民本主義》,臺北:正中書局,1990年。
113. 楊 陽,《王權的圖騰化——政教合一與中國社會》,臺北:星定石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6月初版。
114.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1版。
115. 楊儒賓,《先秦道家「道」的觀念的發展》,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7年6月。
116. 楊向奎,《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117. 楊鶴皋主編,吳博文整理,《中國法律思想史》,臺北:漢興書局,1993年10月初版1刷。
118. 廖伯源,《秦漢史論叢》,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年5月,初版1刷。new window
119. 熊鐵基,《秦漢新道家略論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120. 蒙文通,《蒙文通文集.第一卷——古學甄微》,成都:巴蜀書社,1987年。
121. 趙 靖,《中國古代經濟思想史講話》,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2月。
122. 趙吉惠著,《中國先秦思想史》,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8月,第1刷。
123. 蔡澤華,《先秦諸子經濟思想述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6月。
124.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new window
125. 蔡為熞,《老子的智慧》,臺北:國家出版社,1992年9月初版。
126. 劉澤華主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7年3月,第3刷。
127. 劉澤華,《中國政治思想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128. 劉黎明、 紅玉,《春秋之謎》,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第2刷。
129. 劉述先,《文化與哲學的探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130. 劉增貴主編,《法制與禮俗》,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2年6月。
131. 鄭學檬主編,《中國賦役制度史》,福州:廈門大學出版,1994年第1版。
132. 鄭 琳著,《老子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3月。
133. 魯凡之,《東方專制主義論——亞細亞生產模式研究》,臺北:南方叢書出版社,1987年8月初版。
134. 蔣 慶著,《公羊學引論——儒家的政治智慧與歷史信仰》,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第1刷。
135. 閻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136. 錢 穆,《秦漢史》,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5年。
137. 錢 穆,《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舘發行,國立編譯館出版,1983年。
138. 錢 穆,《先秦諸子繫年》,臺北:三民書局,1981年3月。
139. 錢 穆,《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78年7月臺再版。
140. 錢公博,《中國經濟發展史》,臺北:文景出版社,1984年10月。
141.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收錄於《蕭公權全集》之四,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初版。
142. 蕭公權,《迹園文錄》收錄於《蕭公權全集》之九,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年。
143. 戴君仁,戴靜山先生遺著編輯委員會編,《戴靜山先生全集》,臺北:戴顧志鵷出版,1980年。
144. 謝天佑,《秦漢經濟政策與經濟思想史稿——兼評自然經濟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第1刷。
145. 謝維揚著,《中國早期國家》,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1刷new window
146. 韓復智等編著,《秦漢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6年8月初版。
147. 韓 星著,陳 明主編,《儒法整合——秦漢政治文化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1月。
148. 韓國磐,《中國古代法制史研究》,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北京第2刷。
149. 魏元珪著,國立編譯館主編,《老子思想體係探索》,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8月。
150. 薩孟武,《儒家政論衍義》,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2年6月。
151.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9月。new window
152. 顧頡剛,《漢代學術史略——博士官》,臺北:天山書局,1985年。
153. 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經濟思想史研究室著,陳正炎主編,《秦漢經濟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7月,第1版北京第1刷。
154. 白川靜著,加地伸行、范月嬌合譯,《中國古代文化》,臺北:文津出版社,1983年。
155. 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6,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1月第5刷。
156. 加藤繁,華世譯叢,《中國經濟史考證》卷一,台北:華世出版社,1981年9月新5 版。
157.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史》第一冊,北京:人民出版, 1996年4月北京第15刷。
158. Denis Twitchett, Michael Loewe編,韓復智主譯,《劍橋中國史》第一冊,秦漢篇(譯自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臺北:南天書局,1996年1月初版1刷。
159. Frazer, James George(弗雷澤)著,汪培基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訮究》,臺北:久大出版,桂冠圖書經銷,1994年3月。
160. K.A.莫基切夫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編譯室譯,《政治學說史》,重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年版。


(三)期刋論文
1. 丁原明,<楚學與漢初黃老之學>,《文史哲》,1992年第4期。
2. 丁文宏、蔡友和,<老子「無為」思想探索>,《安徽大學學報》第23卷(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5月第3期。
3. 王 暉,<殷商為神本時代說>,《殷都學刊》,2000年第2期。
4. 王文舉,<平準制度古今談>,《價格月刋》,1994年第6期。
5. 王文舉,<平準法——平抑農產品價格的好方法>,《農業現代化研究》,第15卷,1994年9月第5期。
6. 王子今,<西漢均輸制度新議>,《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2期。
7. 王子今,<秦漢時期的私營運輸業>,《中國史研究》,1989年第1期。
8. 王 博,<老子與夏族文化>,《哲學研究》,1989年第1期。
9. 王 博,<論《黃帝四經》產生的地域>,收錄於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1993年8月)。
10. 王 紅,<試析中國古代小農經濟封閉性的原因>,《陰山學刋》(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3期。
11. 王俊南,<鄉舉里選——漢代文官察舉制度之探討>,《復興崗論文集》,1992年6月。
12. 王霄燕、陳凱,<中國封建法制儒家化原因初探>,《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4期。
13. 王 青,<災異與禮儀——西漢中後期的思想學術特點>,收在陳 明、朱漢民主編《原道》第七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1刷)。
14. 王奇偉,<論商代的神權政治——兼論商代的國家政體>,《殷都學刋》,1998年第3期。
15. 田 靜,<秦亡與漢初的黃老政治>,收在王慎行主編《人文雜誌》,1994年第3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6. 田啟霖,<從黃老之學到小國寡民>,《哈爾濱師專學報》,1995年第4期。
17. 石世奇,<中國經濟學說輝煌的過去與燦爛的未來>,收在程民選主編《經濟學家》,1995年2月。
18. 朱本源,<洪範——中國古代文明的活的靈魂>,《陝西師範大學學報》第23卷(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3月第1期。
19. 朱曉鵬,<老子的無為思想三辨>,《河北大學學報》第25卷(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6月第3期。
20. 朱 永,<重本抑末思想研究>,《河南師範大學學報》第26卷(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6期。
21. 亦 捷,<西漢均輸官確有經商職能>,《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3期。
22. 江丹林,<從唯物史觀看中國社會的停滯性及其根源>,《復旦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2期。
23. 牟鍾鑒,<道家學說與流派述要>,載於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輯,(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8月)。
24. 全漢昇,<中古自然經濟>,收在氏著《中國經濟史研究》,(香港:新亞研究所,1991年1月)。new window
25. 邢義田,<奉天承運——皇帝制度>,收在鄭欽仁主編《立國的宏規》,(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4月第2刷)
26. 杜正勝,<形體、精氣與魂魄——中國傳統對「人」認識的形成>,《新史學》,第2卷,1991年第3期。new window
27. 呂喜琳,<試論中國歷代君主專制制度的歷史作用>,《陰山學刊》(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2期。
28. 沈剛伯,<從古代禮,刑的運用探討法家的來歷>,《大陸雜誌》,第47卷,1973年第2期。new window
29. 吳顯慶,<論馬王堆四種黃老帛書中的政治辯証法思想>,《黑龍江社會科學》,2001年第3期。
30. 吳秋紅,<論漢律中的禮法融合>,《高等函授學報》第13卷(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期。
31. 吳 毅,<超穩定結構導致中國封建社會發展遲滯>,《咸陽師專學報》第10卷(綜合雙月刋文科版),1995年第5期。
32. 李伏明,<儒法合流與儒學的歷史地位新探>,《井岡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哲學社會科學),2000年11月第3期。
33. 李宗桂,<論董仲舒對封建制度文化的整合>,《學術研究》,1994年第1期。
34. 李紹強,<中國封建社會工商管理思想的變遷>,《東岳論叢》,第21卷,2000年第3期。
35. 李交發,<儒法兩家經濟立法思想與中國古代經濟法制>,《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
36. 邵金凱,<黃老術與漢文帝治國新論>,《徐州師範大學學報》第28卷(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
37. 林甘泉,<論秦漢封建專制主義的經濟基礎>,收在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編,《秦漢史論叢》第二輯,(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第1版1刷)。
38. 孟彭興,<論早熟封建商品經濟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浙江財經學院財政系學報》,1992年。
39. 周家峰,<論儒家思想對我國封建司法的影響>,《前沿》,1996年第4期。
40. 周舜南,<對漢武帝經濟改革的再認識>,《湘潭師範學院學報》,第15卷,1994年2月第1期。
41. 洪 煜,<戰國秦漢時期的小農經濟>,《史學月刋》,1994年第5期。
42. 范志軍,<西漢商品經濟的發展與封建土地私有化進程>,《許昌師專學報》,2002年第3期。
43. 段秋關,<中國古代法律及法律觀略析——兼與梁治平同志商榷>,《中國社會科學》,1989年第5期。
44. 姜廣輝,<中國經學思想史.第一卷.前言>,收在氏主編《中國經學思想史.第一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1刷)。
45. 馬 珺,<法家法治原則與儒法合流>,《河南省法政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1年第2期。
46. 晁福林,<試論商代的王權與神權>,《社會科學戰線》,1984第4期。
47. 栗 勁、王占通,<略論奴隸社會的禮與法>,《中國社會科學》,1985年第5期。
48. 孫順華,<”獨尊儒術”與儒學傳播形態的轉變>,《東方論壇》,2002年第2期。
49. 孫順華,<中國古代專制政體下的傳播控制特微>,《聊城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3期。
50. 梁治平,<「法」辨>,《中國社會科學》,1986年第4期。
51. 張增田,<《黃老帛書》之刑德關系諸說辨>,《管子學刊》,2002年第3期。
52. 張 耕,<試論中國法的起源及其特點>,收在曾憲義、鄭定編著《中國法律制度史通覽》,(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7年)。
53. 張金光,<試論秦自商鞅變法後的土地制度>,收在華世出版社編輯部編《中國社會經濟史參考文獻》,(臺北:華世出版社,1984年10月初版)。
54. 張 強,<西漢帝王與帝王之學及經學之關係>,《淮陰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2月。
55. 盛奇秀,<禮法兼治與德刑並用>,《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3年10月第5期。
56. 陳其人,<馬克斯主義發展經濟之理論>,《復旦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3期。
57. 陳世陔,<秦漢國家經濟思想的演變>,《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5 期。
58. 馮曉宏,<中國古代經濟控制論反思>,《淮陰工業專科學校學報》,1999年3月。
59. 華有根,<西漢的禮法結合及其在中國法律史上的地位>,《復旦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6期。
60. 賀自昭,<五倫觀念的新檢討>,收在賀 麟著《文化與人生》〔《民國叢書》第二編之43〕,(上海:上海商務印書局,據1947年商務印書館版影印)。
61. 游 翔,<《史記.平準書》《漢書.食貨志》比較三題>,《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9年第1期。
62. 屠承先,<《鹽鐵論》中的環境思想及其對當代的啟示>,《杭州大學學報》,第28卷,1998年10月第4期。
63. 傅允生,<老子經濟觀述評>,《浙江財經學院財政系學報》,1992年。
64. 楊升南,<商代的王權和對王權的神化>,《中國史研究(京)》,1997年4月。
65. 葛榮晉,<論「無為」思想的學派性>,《齊魯學刊》,2001年第1期,(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66. 雷海宗,<皇帝制度之成立>,收在韓復智主編《中國通史論文選輯》上,(臺北:南天書局,1990年9月第2版2刷)。
67. 鄒永賢,<官方哲學地位對儒學發展的影響及其啟示>,《廈門大學學報》(社會版),1998年第3期。
68. 趙 沛,<漢武帝時期的經學與政治>,《山東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雙月刋),2002年2月。
69. 齊明山,<中國歷代王朝的行政大法——簡析《尚書.洪範》>,《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0年第4期。
70. 齊 濤,<論漢武帝的鹽業政策>,《鹽業史研究》,1994年第2期。
71. 劉長林、胡煥湘,<《管子》心學與生命的自我超越>,《中國文化月刊》,1993年11月第165期。
72. 劉漢東,<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集權思想>,《廣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3期。
73. 劉漢東,<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集權思想和早期的獨尊儒術>,《廣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3期。
74. 劉斯翰,<漢代經濟政治原論>,《學術研究》,1996年第11期。
75. 劉良群,<從鹽鐵官營看西漢的專賣制度及其流幣>,《贛南師範學院學報》,1994年第3期。
76. 劉修明,<經緯與西漢王朝>,《中國哲學》第九輯,(北京:三聯書店,1983年)。
77. 鄧文鋒,<武帝時代黃老之學的興衰>,《學術論衡》(社會科學論壇),2001年4月。
78. 魯新山,<西漢前期黃老思想與儒家學說的興衰浮沉>,《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4期。
79. 鄭建萍,<黃老思想及其對漢初治道之影響>,《陝西師範大學學報》第26卷(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9月第3期。
80. 慶 明,<鑄刑鼎辨證>,《法學研究》,1985年第3期。
81. 蕭萐父,<道家、隱者、思想異端>,《江西社會科學》,1990年6期。
82. 鍾興瑜,<中國封建社會自然經濟的層次結構>,《貴州社會科學》,1994年第6期。
83. 薛忠義、李曉穎,<中國歷史上的長期專制——人治統治的特徵與根源探析>,《遼寧大學學報》第30卷(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7月第4期。
84. 薛振愷,<試論漢武帝的斂財政策>,《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4期。
85. 聶秀娥,<論儒家思想對中國封建法律的影響>,《雲南師範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學報》,第27卷,1995年10月第5期。
86. 韓復智,<兩漢經濟問題的癥結>,收在氏編《中國通史論文選集》上,(臺北:南天書局,1990年9月2版2刷)。new window
87. 羅良年,<王道與霸道>,《重慶教育學報》,第15卷,2002年3月第2期。
88. 顧頡剛,<「周公制禮」的傳說和《周官》一書的出現>,《文史》第六輯,1954年。
89. 欒成顯,<家族制度與中國古代社會經濟>,《北京社會科學》,2001年第1期。
90. 西嶋定生著,<中國古代統一國家的特質——皇帝統治之出現>,收在杜正勝編《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臺北:華世出版社,1979年11月)。
91. Schwart Benjamin(斯威茲)撰,段昌國、劉紉尼、張永堂譯,<中國的階層結構及其意識形態>,收在中國思想研究委員會編《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76年9月)。


(四)學位論文
1. 邱秀春,<白虎通義與東漢經學的發展>,臺北新莊: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new window
2. 金善珠,<秦律的形成與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所博士論文,1991年。new window
3. 洪進業,<西漢初年的黃老及其盛衰的考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4. 唐兆君,<白虎通禮制思想研究>,臺北新莊: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5. 張意文,<兩漢名教思想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6. 郭應哲,<戰國至漢初黃老學說的政治思想>,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new window
7. 陳政揚,<孟子與莊子「內聖外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8. 黃文興,<儒家倫理與皇帝制度的精神>,臺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9. 鄒紀萬,<兩漢土地問題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10. 賴慶鴻,<董仲舒政治思想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1980年。new window
11. 鍾宗憲,<黃帝傳說的研究——黃帝神話傳說之嬗變與有關黃帝學術源流問題之辨正>,臺北新莊: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new window

二、西文
1. 淺野裕一,《黃老道の成立と展開》,東京都:創文社刊行,1962年11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