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代春秋公羊學之研究
作者:王玉華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Yu-hua Wang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陳福濱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1
主題關鍵詞:春秋公羊學大一統存三統張三世異內外大同書太平世改革變易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1
清代春秋公羊學之研究
1研究動機及目的
(1)以傳統經學回應清代所面臨多重問題之挑戰
清朝中國面臨多國且多方面的挑戰,公羊學者意識到其遭遇「世變日亟」的困窘,及面臨「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呼籲清朝君臣應及時變法,改革圖強以因應時變,春秋公羊思想富含變易進化的氣息,充具改革批判之精神,遂成為清代士人因應其時代問題,努力變法以圖強的救亡之方。本文之研究主要肇因於清末之中國面對西方列強軍事、經濟、社會、政治、文化多重之衝擊,士人努力想從傳統之思想中尋覓出因應解決之道:1.藉由春秋公羊學豐富之政治意涵,提供學者批判時政之論據。2.藉其歷史變易進化之觀點,適時為清末之現代化求新變革運動建立理論的基礎。3.藉由規劃理想的大同世界,使世人懷抱王道仁政實現之願景。期待從歷史的殷鑑中學習治世之道,效法孔子撥正世道之苦心,藉由春秋公羊思想以經世。期望藉由春秋公羊思想之研究,提供諸多問題之答案,並據此參酌古今,尋思吾人立身行事的典範,進一步憂懷國事,關注黎民蒼生,得以兼善天下。
(2)以經議政展現儒家倫理批判之精神
公羊學為傳統思想批判性倫理之展現,應用孔子《春秋》撥亂之法,標舉仁義禮法之道德史觀,對史事人物提出評判,建立世人立身行事的準則,要求君王躬行仁政,指向儒家王道仁政之理想,本文首要研究目的,即是培養士人議論時政之批判精神,將道德與實際政務結合,賦予政治倫理性批判之堅實基礎。
(3)強調變革進化之思想因時而改革
春秋公羊學強調變革進化之精神,提供改革變法者理論的基礎,配合《易經》「窮變通久」的思想,因應現世不斷變化之事實,引用春秋公羊學之變易進化精神,呼籲當權者適時改革,藉此革除積弊,變法圖強,藉此解決清末多方的困境,應變而改革,提供有心衛國者除弊的救方,此為研究春秋公羊思想之第二目的。
(4)自由詮解轉化思想以鼓動時代風潮
《公羊傳》闡發《春秋》的微言大義,富含自由詮解的特性,能配合其時代的問題,適時提出相應的救弊之道。每於朝代中衰時成為批評時政,抨擊當權者的利器,亦能因應各種困境,提出相應的解救之方,其自由詮解的特性賦予公羊學者成功轉化其思想以應時的優勢,能夠勇於變革進化,鼓動時代之風潮,成為研究春秋公羊思想的第三目的。
2研究方法及範域
(1)以清代對政治事務發揮深遠影響之公羊學者為研究核心
有別於一般逐一論述各家思想的方式,本文運用「異內外義例與大一統思想」、「三統義例與三世思想」及「與民主政治思想的關係」統括清代重要公羊學家之思想,發揮其道德評議事物之批判性倫理精神。清代之公羊學「貫經術、政事、文章於一」,故而本文之研究方法為模式化、義例的應用與文獻法之研究,藉此突顯清代公羊學的特色及歷史定位,將公羊學政治性、歷史性、詮解性及文化性的特質發揮於對現實問題的解答,並當作傳統經學對清季諸多挑戰的回應,更為日後的民主革命運動奠定良好的變革基礎,效法孔子撥亂之志,實現王道仁政之理想。
(2)研究範域限定為以春秋公羊學撥正世道之經世學者
本文著眼於關心實際政務,提倡變革思想的清代公羊學家:莊存與利用公羊學的尊君思想尊奉王室,劉逢祿獎掖龔魏,擴大公羊學之勢力,龔自珍呼籲清朝自改革以應變,魏源提倡君王變革以利民,參與實際政務之推行,康有為與梁啟超推動變法維新,施行君主立憲之改良制度,並將公羊學三世思想運用於大同世界之描模,提供世人理想的遠景。至於其他的清代公羊學家之思想則不一一加以論述,只針對上述清代因應變革之經世學者的論點加以闡釋,不著重學者對《公羊傳》文義之發揮,而是注重春秋公羊思想如何對現實問題提出相應的解答,故而限定研究的範域為發揮春秋公羊思想以營救世道的經世學者。努力學習因應世變的救濟之方,瞭解傳統經學對西方文化挑戰的回應,勉懷自己承繼孔子經世濟民之職志,作為吾人立身行事的準則。
3論文架構
第一章春秋公羊學之義旨及漢儒之闡釋
釐清春秋公羊學之義旨及漢儒所確立的思想體系為研究清代春秋公羊學奠定基礎。
第一節春秋公羊學之義旨,本節以道德史觀及王道仁政理想為春秋公羊學之要義,秉承孔子議論時政之批判精神,以仁義禮法批駁史事人物,抒發其道德之史觀,並藉此勾勒理想的王道仁政社會,以仁義禮法規範時君施行仁政,實現聖王仁德之治。
孔子以倫理道德作歷史的評判標準,其本質即為「仁」,其實踐即為「禮」,使「道德史觀」的真義得到彰顯。孔子以「禮」為評判史事的「道德史觀」遂衍生出「王道仁政」的理想要求。孔子希望吾人之行為舉措皆依「禮」而行,也即是要求人之行動必合乎「仁」之本質,故希望君王能行仁政,以仁德教化人民,回復堯舜的王道之治,此為《春秋》以禮為評判標準之道德史觀真精神之所在。
第二節漢儒對春秋公羊學的闡釋,清代公羊思想的再興是以董、何二人的思想為基礎,配合其時代的問題加以衍生發揮,本節以「大一統及受命改制」,「三世論及三統說」,「天人感應譴告災異」三點,統整董仲舒春秋公羊學與政治的關係。亦以何休《春秋公羊解詁》確立三科九旨的意旨,由「大一統說之發揮」、「三科九旨思想」、「雜染讖緯迷信思想」三點論述其春秋公羊學之思想藉此瞭解清代春秋公羊學之源由。
第二章春秋公羊學與清代春秋公羊學的再興
以「褒貶筆法與經權思想」及「天人之際與古今之變」深化春秋公羊學之思想,於清朝中衰之際援引春秋公羊思想以經世。
第一節春秋公羊學的褒貶筆法與經權思想,其褒貶筆法之論述為公羊學批判精神之呈顯,孔子作《春秋》是「據亂而作」,藉此提醒後世聖王治世之要領,孔子遂藉褒貶筆法以振興天下,以仁義道德之準據裁奪史事。藉1.揭示孔子為素王,2.以禮為依據,3.揭櫫親親尊賢王道仁政之理想以論述春秋公羊學之褒貶大義。其經權思想為春秋公羊學之要點,儒家思想雖有常經常道以處世行事,仍須有隨時更化變易的權宜之道以因應世事之變化。經是包含天地,通論古今,無時不然,無地可易的恆常之道,權是因應現實方便施行的便宜之計。藉1.儒家的經權思想瞭解經權的要義。並透過2.行權考量的重點及條件及3.行權之精神及原則剖析春秋公羊學之經權思想。
第二節春秋公羊學的天人之際與古今之變,天人之際指天人之關係,涉及春秋公羊學之天道思想,以1.公羊學承襲孔子之天道觀詮解春秋公羊學之天道思想,將仁與性與天道融合為一,實現上天所賦予人的天命駿德,達成天人溝通的境界。2.天人相感以道德聯結天人詮解公羊學的天人之際,強調天人關係的道德意涵,以道德性的仁轉化天概念,形成宗教與道德之連結謂「天生德於予」要人法天、知天、畏天命,再加上漢代陰陽五行思想的盛行,遂有君王受命改制之說及陰陽災異思想的產生。
第三節清代春秋公羊學的再興,實由於考據訓詁造成思想之疲病,及清朝中衰後亟須變法思想以救弊而來。並汲取兩漢公羊思想的精華藉以建構其經世濟民之思想:1.援經議政的經世學風,2.歷史變易的改革思想,3.結合時代問題的詮解,都以《春秋》經義為依歸,以公羊學闡發之「大一統」、「通三統」、「張三世」等義理而經世致用。
第三章清代春秋公羊學異內外義例與大一統思想
清代春秋公羊學者以文化之華夷觀替清朝政權合法化,並藉大一統思想尊奉王室,統一政教,並以開放之態度效法西方,勇於改革。
第一節清代春秋公羊學異內外義例對清朝政權的正名,莊存與、劉逢祿等清代公羊學復興者,以公羊學之文化華夷觀為清朝之政權正名,特別論述「內外」之思想,運用「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之觀念,將清朝之統治合法化。
第二節清代春秋公羊學大一統思想尊奉王室的特色,春秋公羊學以其大一統及尊王思想鞏固封建之統治,並以文化之華夷觀撥正滿族之政權,更藉大一統之天地常經,古今通誼,統一天下之政教,因此,滿清君王禮遇莊存與等公羊經師,即是著眼於春秋公羊學尊奉王室之特色,欲藉其尊王之大一統思想維繫其政權。首先申明春秋公羊學之大一統及尊王思想之意義,對於政治之統一,王權之獨尊,深意何在。繼之說明清代之公羊學者如何應用公羊學大一統及尊王思想以尊奉王室。
第三節清代春秋公羊學面對西方的態度,公羊學者富於改革變法之思想,勇於尋求因應時勢的救亡藥方,更以文化之高低以分辨華夷,去除傳統天朝一統之尊大心態,虛心學習西方之優點以求自強,並且富有自由解釋之精神,因此,能靈活運用其思想,將中國與西方之體制作一融合,去除進化變革之阻力,使國人易於接受西方思想,促進中國之現代化,故清代公羊學者以其開放的態度學習西方,在中國邁向現代化的歷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本節分兩點論述清代公羊學者面對西方之態度,一為師法西學以求自強;另一為運用三世進化思想融合中西制度,說明清代公羊學者之救亡藥方。
第四章清代春秋公羊學存三統義例與張三世思想
藉存三統義例及張三世思想發揮清代公羊學者經世之理念。
第一節清代春秋公羊學的經世學風,春秋公羊學經世濟民學風的展現是援經議政的批判精神,以及春秋經文中獨特的褒貶筆法。龔自珍、魏源等目賭清衰之世的先進學者,便是援引春秋公羊的經句以闡發變法圖強的精神,後起之康、梁等維新之世亦是藉《春秋》以經世,於西方勢力強行侵凌中國之際,提出救亡之道。今分兩點說明清代公羊學者之經世學風:其一為承襲孔子撥亂起治之志以經世;另一為清代公羊學者實際政務之推衍。
第二節清代春秋公羊學存三統義例的運用,先釐清存三統思想之原義,其是源於夏、商、周三代改制之史實衍生出朝代興衰替換之制度變革依據,藉此得出新王「受命改制」以統一天下之政教,施行政治及思想之統一大業。本節先說明三統思想之原義,再論述清代公羊學者對存三統義例之應用。
第三節清代春秋公羊學張三世變化的歷史思想,由於張三世思想在清朝特殊的政治環境中,面對西方思潮的挑戰,為清末之儒者引用傳統經學思想以因應世界局勢之轉變,其地位高於「三統」及「內外」等公羊學之義例,成為清代公羊學者論述之重心,故本節先闡述張三世思想之精義,繼而說明清代公羊學者對張三世思想之應用,以見張三世思想在清末世局紛亂中所發揮的撥亂效用。
第五章清代春秋公羊學與民主政治思想的關係
公羊學是以援經議政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這種議政的批判精神正是民主思想的濫觴。
第一節春秋公羊學對戊戌變法的影響,春秋公羊學對戊戌變法的影響主要是提供其變法的依據及理論的基礎,以《新學偽經考》動搖封建政體所依據的古文經學之權威,並以《孔子改制考》宣揚變法改革之理念。
第二節君主立憲與民主革命的爭辯,康有為是戊戌變法的主角,主張今文經學,闡發經文的微言大義,章太炎則精研古文經學,長於文字訓詁,章太炎早期同情戊戌變法的維新志士,晚期卻贊同革命,批評維新派不知世勢,因此,兩者展開了君主立憲與民主革命的爭辯,藉此窺見康、梁改良思想之軟弱。
第三節大同理想藍圖的規劃,康有為揉合春秋公羊學三世思想及《禮記.禮運》大同的學說,再加上他遊歷西方各國的考察,形成其世界大同的思想,《大同書》及《實理公法全書》乃是其理想大同世界的藍本,藉此追溯孔子濟世之心,企望實現人人平等公同,幸福美滿的太平生活。
第四節清代春秋公羊學的特色及歷史定位,以1.豐富的政治意涵,2.改革進化的時代氣息,3.詮解的自由性,4.開放的文化觀念論述清代春秋公羊學的特色。並將清代春秋公羊學定位於1.傳統經學對現世問題之最後回應,繼之以春秋公羊學鼓動變革進化之風潮,倡議變法,抨擊時政,重視人民之權益,成為2.民主政治之先聲,藉此激發世人關懷時政,鼓舞世人參與政務,逐步實現民主自由之理想政制。
4研究心得
(一)春秋公羊學富政治意涵為後世經世治國之典範
公羊學為孔子撥亂之法,為後世公羊學者取法為治世之楷模。因其富含豐厚之政治意涵,清朝中葉以後,世變日亟,公羊學者便引用公羊學之思想以議論時政,希望透過《春秋》義理而「撥亂世反之正」,去除政治的積弊。
公羊學是一套利用史筆褒貶所闡發的政治思想模式,公羊學者發揮孔子以史筆批駁人物之精神,不僅藉此形成其獨特的道德史觀,更運用公羊學之義例建構理想的王道仁政社會,使孔子成為替漢世及無數後世聖王制作撥亂之法的素王。《春秋》正名分概念,提出新王受命改制以顯示其政權之正統性,建立天命授予君主改制之政治理念,影響清代公羊學者藉受命改制以強調變法改革之必要性。
清代之公羊學者利用「大一統」思想尊奉王室,使君王藉政教之統一達到「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之盛境,則能免除文網之桎梏,而受到君王之青睞,因此,莊存與等清代公羊學先師遂將重心放在「內外」之闡釋上,使漢化之滿人合法治理中國,並藉「大一統」思想統一政教,治理天下。
清代公羊學者將清朝盛行的訓詁考據論學風氣,轉為援經議政的論政學風,發揮孔子以來儒者所倡導的經世濟民胸懷,以安定天下,救濟百姓為己任。清朝中衰之後,龔自珍、魏源等先見之士,取法公羊學之改制變法精神,呼籲君王及時變法,自改革以因應世變,提出經營世道之諸多建議,即是受到孔子以《春秋》撥亂起治之影響,特別富有改革進化之思想,從公羊學中汲取變法的精神,希望透過改制變法來援救時勢,效法西方以富強。
(二)春秋公羊學具改革進化思想為清季變法革命之依據
清朝中衰之後,援引經學以議政,提醒君王若不急思振作「亂亦竟不遠矣!」將公羊學新王受命改制之思想,及三統遞換之史實應用於變法改革上,呼籲變法改制以順應時變,革除積弊,變法圖強,其所展現的是有別於古文經學家的傳統保守態度,而呈現積極改革,與時俱進的時代氣息,激起一股呼籲變革,追求進化的前進動力。冀望世人運用公羊思想,使人類之文明與時俱進,藉由因時,因革損益之思想,在舊有的文化基礎中創立更完美的文明,使人類不斷享受日新又新,進步創化的美滿生活。
公羊學於新王即位之初即強調君王應頒行正朔,統一政教藉此施行政治及思想的統一,因此,公羊學者得出君王改制之原則為通三統或存三統,因革損益舊有的體制而制定合宜的新制度,其本身便富含改革之思想。而且,此種改革是在舊有的體制中斟酌損益,備存三代之禮儀法式,尊重前王之後代,在體制中作改革,為漸進的改良風氣之肇因,因此,康、梁等維新人士執著於進化不可躐等的觀念,一方面是受三世進化觀點影響,另一方面則是受到通三統改制之影響,立基於舊有優良的禮制法式中,努力制作出適合當世的新制度。針對清朝中葉以後愈來愈嚴重的內憂外患,唯有積極改革才能因應時勢的變化,公羊學改制之思想正符合當時積極求變求治的救亡志士之需求,從改制變法中呼籲「變革以經世」,強調改制變法的重要性,並呈顯時代不斷變易,人類亦須努力變革以順應時勢,跟隨時代前進的腳步,效法《易經》「窮變通久」的精神,不斷創新創發,日日精益求進。
改革進化是每個時代的課題,改革的步驟是三世進化之思想,將理想的王道仁政社會寓託於未來,描模一個理想的政治社會,以待後人實現,是改革變法理想的一種寄託,因此,本文以康有為之大同理想藍圖作結,目的即是將這場未完成的革命,其創發革新的精神繼續留予後人承襲。世界大同,天下太平是人類共同的夢想,現實世界雖然佈滿荊棘,但美麗的遠景卻促使人履仆履起,不斷懷抱著希望,努力創造更完滿的未來,這是富有改革進化氣息的公羊學者留給後世的珍貴遺產,我們也當效法公羊學者變革進化之精神,引領時代不斷奮發創新。
(三)詮解的自由性賦予公羊學者應世之救方
公羊學闡發《春秋》之微言大義,其詮解較能自由發揮,不受經文辭句過多的匡限,因而呈顯出詮解的自由性。 莊存與等清朝公羊先師利用公羊學以文化為分別的華夷觀替清朝之統治正名,更藉公羊學大一統之思想,統一政教,鞏固封建君王的統治。
龔自珍則將史書與經學結合認為「六經皆史」,提出以史學來經世的思想,士人應以賓師自任,以存史為己責,不專為一朝一代而存史,應為萬世萬代備存足茲參酌的禮樂法式,留待後王取法。故龔自珍遂將公羊學之研究轉向論政之依據,藉此批評時政,將公羊學三世思想繁複化,用以解說古今之政治情勢,並以三世解說人才流失之問題,提醒專制君王,若不勵精圖治,則政治昏亂,人才流落於鄉野,山野之民不久即將奮起抗暴,龔自珍所承襲的公羊思想,完全展現在對時代問題的詮解上,無論人才問題、歷史變易的事實或賓師之法,都是以自由的方式闡發其思想,而不執著於《春秋》經文字句的詁訓,為清朝中葉世變日亟後,公羊學者反對章句訓詁之學對士人思想之桎梏,而以《春秋》大義批時論政,展現儒者關懷民生,救濟天下之曠遠懷抱,為經世學風之鼓動者。
魏源更將公羊學經世之思想配合實際政務之推動,實施鹽務、河運等之改革,更首先倡導效法西方富強之道「師夷長技以治夷」,瞭解西方之優長,熟悉夷情以治之,切莫閉關自守,封閉視聽而妄言治夷,大力著作介紹西方地理民俗,廣開中國人之見聞,呼籲向西方學習以圖強,尋求變革治世之道。龔、魏二人都是自由詮解公羊思想,因而得出變革救亡,以經史濟世救民的經世精神,就因為公羊學富含自由詮解的特性,才能在古文經學長期之箝制下,為士人之思想鬆綁,恢復士人以經世為己任的偉大志向。
康有為指新學偽經湮滅孔子思想之真義,因此,必須加以釐清,又指出孔子作《春秋》是為後世制作撥亂之法,後世聖王亦應效法孔子撥亂反正之精神而制作,維新變法當能解救國家的危難,將升平之世導向太平。康有為不僅以公羊學之思想為變法之依據,更將〈禮運〉大同思想與公羊三世思想結合,為世界規劃理想的大同藍圖。
(四)開放的文化觀念促使中國與世界各國共躋於大同
公羊學區分華夷的觀點為中國思想之一大特色,其不以種族血統為分辨標準,而將文化的高低視為華夷最大的分別,一方面泯除華夷僵化的區別,而有所進退,另一方面藉文化融合華夷各族,以文德感化夷狄,共同趨向平等公同的太平理想境地。清朝的公羊學者懂得運用公羊學之文化華夷觀,替清朝之政權正名,更應用公羊學「大一統」之理論,以政治及教化統一天下,鞏固清朝之統治權柄,清朝榮盛之政治逐漸消解漢人之疑懼,直到清朝中衰以後,才又面臨西方勢力的入侵,重新開啟內外問題的討論。嚴復《論事變之亟》,康有為《變則通通則久論》,梁啟超《變法通議》等文章,一一提出中國正面臨莫大之變革,應變之計唯有師法西學,改革變法以自強。早在清朝中葉,龔自珍、魏源等先見之士已提出變革濟世之道,呼籲清朝君臣變革以因應時勢的變化,清末之公羊學者認識到西方學術政治之優長,秉持其開放寬容的文化觀念,去除中西不同種族的歧見,運用文化之華夷觀,提出效法西學的正確態度,努力學習西方之優點,改革中國之弊政,學習科技及憲政體制之新知,使中國能與西方各國齊躋於國際社會之列。因此,公羊學開放的文化觀念是清朝「師夷長技以制夷」、「效法西學」之理論根據,一切援引文化之優劣高低為評判標準,始能使中國長期居於中原文化之優勢,妄自尊大之優越感,在面對西方強勢文化之侵襲時,能有一番調整及因應之道。公羊學之文化華夷觀正顯現「有所進退」的特色,藉著禮樂文化之高低,無論華夷都能勉力修為,躬行仁義以符合華夏文化之標準。清朝面對西方興盛之文化,亦應從文化之觀點及時學習西方之新進文化,改革弊政,變法圖強,如此,終能由據亂而至升平,最後達到天下太平,平等公同之大同世界,不分種族,不分國家,全體人類共享和平安樂之生活。
(五)春秋公羊學撥亂反正為傳統經學對世變的最後回應
「素王立法」、「撥亂反正」、「為後世制作」乃是公羊學者援以議政,以公羊學經世之展現,成為傳統經學因應西方列強入侵的救亡之方,清代的公羊學者不採全盤西化的方式,而是從經學中汲取聖王賢人治世之方以救濟天下,春秋公羊學以仁義禮法重建失序的現世,揭櫫聖人撥亂反正之法以濟世,將孔子王道仁政的理想透過史筆之批判而呈顯,宗文王之法度,回復禮樂榮盛之治,強調新王繼起必改制變法以應變,存三統禮法之優長而因革損益,配合三世進化之法則使文明趨於鼎盛,最後達致太平大同之理想,無異是西學東漸後,傳統經學對西方文化的一大回應。歷史證明經學對中國政治社會的影響無比深遠,不僅古老的中國靠經學以繩當世,在世變日亟的現代社會亦能發揮指導引領的作用,繼續帶領中國邁向未來的世紀。
(六)春秋公羊學倡議變法為民主政治之先聲
清代公羊學者提倡改革變法,呼籲效法西方憲政之體制,實行君主立憲,從事改良之革政,可視為民主政治之先聲。龔自珍、魏源等人首先注重平民之權益,痛揭腐敗官吏對人民之殘害,抨擊時事,以經論政,埋下民主革命的火花,康有為倡議變法,建言「建議院,通下情,變成法」,強調人人平等,互助共利,亟求世界各國共躋於大同,更為革命事業打好基礎,因此,清代之公羊學者成為中國民主革命之先驅,對革命風潮之成形居功厥偉,清末中國面臨巨大的轉變,內外紛擾不斷,世人望治求變之心日切,適值公羊學倡議變革進化之思想,配合西方民主自由之風潮,中國要面對清末國際局勢之轉化亦當以民為主,施行憲政,還政於變法之君,繼而將國家之主權歸還於人民,公羊學者以其文化之華夷觀,接納西方進步的議會政治及憲政理想,也意識到人民自主自由之權利,從希求封建君王改制變法之呼籲,突顯人民不獨尊一朝一君之思想,將合法的統治權柄賦予為民求變求利之君,因此,清代之公羊學者能於西方文化入侵之際,援引傳統經學中變易進化之思想,以與世界各國共同邁向民主憲政之路,以寬容的態度接納西方民主之思想,施行維新變法之事業。
春秋褒貶筆法不僅誅亂臣殺賊子,更表達儒者對仁政的希求,而近代民主之風強調主權在民,亦是一種仁政德治之展現,因此之故,清代公羊學乃中國民主思想之先聲,藉此激發世人關懷時政,鼓舞世人參與政務,逐步實現民主自由之理想政制。
公羊學值中國面對西方嚴酷的軍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
等多方面的挑戰之際,乃是士人唯一能從傳統思想中援引以解決現世困境及問題的救方,正因為公羊學者提倡變法改革之精神,承襲孔子撥亂之志以營救世道,形成清末一股求變求新的變革風潮,不僅推動戊戌變法維新運動,壯烈失敗後又繼續鼓吹變法思想,希望有朝一日能達到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境地,因此之故,在春秋公羊學逐漸為世人所淡忘之際,重新研究其思想內涵及改革進化之精神,當能為現代社會所享受的民主成果註記重要的標誌,也藉此瞭解中國士人如何在國家危亡之際,努力援引傳統的經學,希望對各方的挑戰作出有力的回應,其奮發的改革精神當成為後人所學習效法的方向,其批判意識的覺醒亦是士人應該永遠銘記於心,孜孜矻矻,不斷努力實踐的目標,只要國人時時學習春秋公羊學改革進化之思想,記取春秋道德批判的史鑑精神,相信我們的國家及社會,一定能達於太平之盛世,使各國朝著理想的大同世界邁進。
最後以四點總結清代春秋公羊思想之義旨:1.解救考據訓詁之疲病,以經世之思想提振士人之士氣使其憂懷國事,關注民生,承繼孔子撥正世道之志。2.以文化之華夷觀予清朝政權合法之依據,排除滿漢之對立,藉大一統思想尊奉王室,護衛清朝之政權。3.鼓動變革風潮,於清朝中衰之際提出倫理之批判,希望藉此改革舊弊,於衰亡之初提供變法圖強之呼籲,實施政務之改革及變法之大業。
4.清末西方勢力入侵之時,能以開放之胸襟接納西方思想,學習西方之優長以因應世變,靈活運用三世進化之義結合各國之政治制度,倡議施行君主立憲,實施初步之民主。
參 考 書 目
壹、原典、專書
(一)
1.莊存與著《春秋正辭》,載《皇清經解》第二冊,上海:上海書店影印本,1999年12月影印。
2.劉逢祿著《公羊何氏解詁箋》,載《皇清經解》第七冊,上海:上海書店影印本,1999年12月影印。
3.劉逢祿著《春秋公羊何氏釋例》,載《皇清經解》第七冊,上海:上海書店影印本,1999年12月影印。
4.劉逢祿著《公羊春秋何氏解詁箋敘》,載《皇清經解》第七冊,上海:上海書店影印本,1999年12月影印。
5.劉逢祿著《春秋公羊何氏釋例目錄敘》,載《皇清經解》第七冊,上海:上海書店影印本,1999年12月影印。
6.孔廣森著《春秋公羊通義》,載《皇清經解》第四冊,上海:上海書店影印本,1999年12月影印。
7.孔廣森著《春秋公羊經傳通義敘》,載《皇清經解》第四冊,上海:上海書店影印本,1999年12月影印。
8.龔自珍著《龔自珍全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9月臺景印初版。
9.龔自珍著《定盦文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1月初版。
10.魏源著《魏源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7月初版。
11.魏源著《海國圖誌》,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1月初版。
12.康有為著《孔子改制考》,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9月初版。
13.康有為著《春秋董氏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1月初版。
14.康有為著《新學偽經考》,中國近代學術名著叢書,香港:三聯書店1998年7月初版。
15.康有為著《大同書》,台北:龍田出版社,1979年12月初版。
16.康有為著《康有為大同論兩種》,中國近代學術名著叢書,香港:三聯書店1998年7月初版。
17.康有為著《孟子微》,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1月台一版。
18.李耀仙主編,廖平著,《廖平選集》,成都:巴蜀書社1998年7月初版。
19.梁啟超著《飲冰室文集》,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8年初版。
20.譚嗣同著《譚嗣同全集》,台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1月出版。
21.陳立著《公羊義疏》,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初版。
22.章炳麟著《訄書》,中國近代學術名著叢書,香港:三聯書店1998年7月初版。
(二)
1.董仲舒著《春秋繁露》,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4年5月台四版。
2.何休著《春秋公羊傳解詁》,台北:新興書局,1992年6月初版。
3 杜預注《春秋經傳集解》,相臺岳氏本,台北:新興書局,1992
年6月初版。
4.徐彥著《公羊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11,1997年8
月第三刷。
5.阮元審定十三經注疏《春秋公羊傳》,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
年8月第三刷。
6.楊家駱主編《公羊注疏及補正》,台北:世界書局,1981年6月
第三版。
7.司馬遷著《史記》,台北:洪氏出版社,1978年初版。
8.班固著《漢書》,台北:洪氏出版社,1975年9月第三版。
9.班固著《後漢書》,台北:洪業書局有限公司,1984年1月再版。
10.朱熹著《四書集註》,台北:世界書局,1999年12月影印。
11.王引之著《經義述聞》,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初版。
12.皮錫瑞著《經學歷史》,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9月初版。
13.阮元審定十三經注疏《論語》,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第三刷。
14.阮元審定十三經注疏《孟子》,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第三刷。
15.屈萬里著《詩經詮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5月初版。new window
貳、一般參考書目(依姓氏筆劃為序)
1.丁守和主編《中國近代啟蒙思潮》,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11月初版。
2.孔祥吉著《康有為變法奏議研究》,遼寧:教育出版社,1988年初版。
3.王茂、蔣國保、余秉頤、陶清著《清代哲學》,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11月初版。
4.王葆玹著《今古文經學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11月初版。
5.王樾著《譚嗣同變法思想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0年8月初版。
6.本田成之著《中國經學史》,台北:廣文書局,1980年7月再版。
7.任劍濤著《倫理政治研究-從早期儒學視角的理論透視》,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年3月初版。
8.安井小太郎等著《經學史》,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6年10月初版。
9.朱維錚著《求索真文明-晚清學術史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初版。
10.朱獻廷著《尚書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1月初版。
11.牟宗三著《歷史哲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8年5月第五版。new window
12.艾爾曼著《經學、政治和宗教-中華帝國晚期常州今文學派研究》,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初版。
13.余英時著《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7月第五版。
14.吳方著《末世蒼茫》,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有限公司,1993年8月初版。
15.吳瓊恩著《儒家政治思想與中國政治現代化-其內在結構關係及轉化發展》,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5年2月初版。
16.李杜著《中國古代天道思想論》,台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9月初版。new window
17.李宗侗著〈史官制度-附論對傳統的尊重〉,《中國史學史論文選集》冊一,台北:華世出版社1979年10月第二版。new window
18.李威熊著《董仲舒與西漢學術》,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6月初版。
19.李景明著,《中國儒學史‧秦漢卷》,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初版。
20.李新霖著《春秋公羊傳要義》,台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5月初版。new window
21.汪榮祖著《康章合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5月初版。
22.汪榮祖譯,蕭公權著《康有為思想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5月初版。new window
23.周桂鈿著《董學探微》,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1月初版。
24.周紹賢著《孔孟要義》,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9年6月初版。new window
25.周陽山、楊肅獻等編《晚清思想》,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1970年初版。
26.房德鄰著《儒學的危機與嬗變-康有為與近代儒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1月初版。
27.易新鼎著《梁啟超和中國學術思想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4月初版。
28.金耀基等著《中國現代化的歷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1983年11月第四版。new window
29.金耀基等著《中國現代化與知識份子》,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1984年11月第十一版。
30.金耀基著《從傳統到現代》,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1982年4月增訂八版。
31.侯外廬著《近代中國思想學說史》,北京:生活書店,1999年12月影印。
32.洪業著《洪業論學集》,台北:明文出版社,1982年7月初版。
33.胡楚生著《清代學術史研究續編》,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4年12月初版。
34.苗潤田著《中國儒學史-明清卷》,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初版。
35.孫文光著《龔自珍》,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6月初版。
36.孫春在著《清末的公羊思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10月初版。new window
37.徐復觀著《中國經學史的基礎》,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年5月初版。new window
38.馬宗霍著《中國經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11月臺一版。
39.張壽安著《龔自珍學術思想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4月初版。
40.張錫勤著《中國近代思想史》,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3月初版。
41.張錫勤著《戊戌思潮論稿》,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初版。
42.張灝著《烈士精神與批判意識-譚嗣同思想的分析》,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5月初版。
43.張灝著《梁啟超與中國思想的過渡(1890-1907) 》,江蘇: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初版。
44.梁啟超著《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3月初版。new window
45.梁啟超著《清代學術概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1月臺二版。new window
46.許政雄著《清末民權思想的發展與歧異》,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2月初版。
47.郭廷以著《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0年初版。
48.陳文豪著《廖平經學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2月初版。
49.陳君聰著《現代化先鋒-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8月初版。
50.陳其泰著《清代公羊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4月初版。
51.陳柱《公羊家哲學》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0年6月臺一版。
52.陳慧道著《康有為《大同書》研究》,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2月初版。
53.陸寶千著《中國歷代思想家》(四一)「龔自珍」,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8月第三版。
54.陸寶千著《清代思想史》,台北:廣文書局,1978年初版。
55.傅佩榮著《儒道天論發微》,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10月初版。
56.傅佩榮著《儒家哲學新論》,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7月初版。new window
57.湯志鈞著《改良與革命的中國情懷-康有為與章太炎》,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6月台灣初版。
58.湯志鈞編《康有為政論集》〔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2月初版。
59.湯志鈞著《近代經學與政治》,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8月初版。
60.湯志鈞編著《戊戌變法人物傳稿》〔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4月初版。
61.焦潤明著《救亡求存-清末維新潮》,遼寧: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初版。
62.黃肇基著《漢代公羊學災異理論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5月初版。
63.楊幼炯著《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10月臺六版。
64.楊克己編《康有為‧梁啟超師生合譜》,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台一版。
65.董金裕編撰《忠臣孝子的悲願-明夷待訪錄》,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2月17日第四版。
66.臧世俊著《康有為大同思想研究》,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初版。
67.蒙文通著《中國哲學思想探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10月初版。
68.蒙文通著《蒙文通文集〔第三卷〕-經史抉原》,成都:巴蜀書社,1995年9月初版。
69.劉逸生注《龔自珍己亥雜詩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8月初版。
70.蔣貴麟編《康南海先生遺著彙刊》,台北:宏業書局,1976年初版。
71.蔣慶著《公羊學引論》,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6月初版。
72.翦伯贊等編《戊戌變法》,上海:神州國光社,1953年初版。
73.錢穆著《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11月台十一版。
74.錢穆著《兩漢經學今古文評議》,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9月臺三版。
75.錢穆著《秦漢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10月第五版。
76.龍應台、朱維錚編注,龔自珍、康有為、梁啟超等著,《未完成的革命-戊戌百年紀》,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11月初版。
77.薛化元著《晚清「中體西用」思想論》,台北:弘文館出版社,1987年3月初版。
78.鄺柏林著《康有為的哲學思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年5月初版。
79.羅光著《中外歷史哲學之比較研究》,台北:中央出版社,1982年12月初版。new window
80.羅光著《歷史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5月初版。
參、論文期刊
(一)論文
王孺松撰《董仲舒的天道觀》,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68年6月。
李匡郎撰《春秋大義研究-道德史觀之探討》,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年6月。
3.李妍承撰《董仲舒春秋學之研究》,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6月。
4.張廣慶撰《劉逢祿及其春秋公羊學研究》,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6月。
5.陳福濱撰〈晚清現代化運動與思想轉化之研究〉,中國文化的反思與展望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94年6
月。
(二)期刊
1.朱東潤撰〈公羊探故〉,學原第一卷第十期。
2.杜鋼百撰〈公羊穀梁為卜商或孔商訛傳異名考〉,武漢大學文哲季刊第三卷第一號。
3.李澤厚撰〈論康有為的大同書〉,文史哲雜誌社,1955:二。
4.李新霖撰〈公羊新周故宋說〉,復興崗學報第三十四期。
5.周予同撰〈緯書與經今古文學〉,民鐸雜誌第七卷第二期。
6.周何撰〈公羊摘例〉,靜宜文理學院學報第五期。
7.林義正撰〈春秋公羊傳思想中的經權問題〉,文史哲學報第三十八期,1980年12月。
8.吳康撰〈晚清今文經學及其代表康有為之思想〉,孔孟學報十一期。
9.吳康撰〈晚清今文經學代表康有為之改制大同思想〉,孔孟學報十二期。
10.高明、周何撰〈春秋研究〉,孔孟月刊第十九卷第十一期。new window
11.徐高阮撰〈戊戌後的康有為-思想的研究大綱〉,大陸雜誌42:7。
12.張永雋撰〈春秋大一統述義〉,哲學與文化第三卷第七期。
13.張永雋撰〈談春秋公羊家之天人之際與古今之辨(辨字疑是應為變字)〉,哲學與文化月刊第十六期。
14.梅思平撰〈論公羊傳與公羊學〉,民鐸雜誌第六卷第三號。
15.陳槃撰〈春秋公羊傳辨義〉,學術季刊第五卷第二期。
16.陸寶千撰〈清代公羊學之演變〉,廣文月刊第一卷第四、五期。
17.劉異撰〈孟子春秋說微〉,武漢大學文哲季刊第四卷第三號。
18.蕭公權撰〈理想與現實-康有為的社會思想:在兩個世界中探
路〉,再生雜誌7:5。
19.賴炎元撰〈董仲舒與何休公羊學之比較〉,南洋大學學報第三期。
20.蘇雲峰撰〈康有為主持下的萬木草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三期。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