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兩漢哲學中宇宙論思想之研究
作者:吳志鴻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陳福濱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3
主題關鍵詞:宇宙宇宙論天人合一的宇宙論系統化宇宙論兩漢宇宙論有機宇宙論宇宙發生論宇宙結構論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4) 專書(4)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9
本論文以兩漢的哲學中,對於宇宙論思想的探討,包括董仲舒、淮南子、揚雄、王充等思想家為主。分別就宇宙論中的,宇宙發生論與宇宙結構論等思想,做分析與探究。並且討論兩漢的系統化與有機體的宇宙論模型,說明兩漢天人合一宇宙論思想,指出三大系統宇宙論思想:天道系統、科學系統、符號系統等。然而兩漢思潮的讖緯之學也與宇宙論思想相互結合,傳統的易學同時也受影想,形成象數易學。所以本稐文最後統整與歸納出兩漢宇宙思想的特色:(一)、宇宙思想理論的系統化、(二)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三)、哲學科學的相輔相成。(四)、宇宙論思想與神祕之術的結合等觀點,並且總結提出宇宙論思想的未來展望。希冀能透過論文的討論與探究,可以整體且客觀的窺探兩漢宇宙論思想的全貌。
一、原典部分:
1、《詩經》,台北:十三經注疏,國立編輯館主編,新文豐出版社,
2001年6月。
2、《尚書》,台北:十三經注疏,國立編輯館主編,新文豐出版社,
2001年6月。
3、《易經》,台北:十三經注疏,國立編輯館主編,新文豐出版社,
2001年6月。
4、《禮記》,台北:十三經注疏,國立編輯館主編,新文豐出版社,2001年6月。
5、《左傳》,台北:十三經注疏,國立編輯館主編,新文豐出版社,2001年6月。
6、《國語》,台北:九思出版社,1978年1月。
7、老 子:《道德經》,台北:世一書局,1962年4月。
8、莊 周:《莊子》,台北:莊家出版社,1974年6月。
9、荀 況:《荀子》,台北:世界書局,2000年12月。
10、管 仲:《管子》,台北:國立編譯館,2002年2月。
11、墨 翟:《墨子》,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2年2月。
12、呂不韋:《呂氏春秋》,台北:世界書局,1954年11月。
13、陸 賈:《新語》,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4月。
14、賈 誼:《新書》,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7月。
15、董仲舒:《春秋繁露》,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9月。
16、劉 安:《淮南子》,台北:世界書局,1955年11月。
17、嚴 遵:《老子道德指歸論》,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
18、《黃帝內經》,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年9月。
19、桓 寬:《鹽鐵論》,台北:世界書局,1959年6月。
20、揚 雄撰、〔晉〕李 軌注:《法言》,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3年12月。
21、揚 雄:《太玄經》,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3年12月。
22、王 充:《論衡》,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5月。
23、班 固:《白虎通疏證》,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12月。
24、孟 喜:《周易章句》,台北:藝文印書館四部分類書集成,1970年。
25、京 房:《京氏易傳》,台北:四部叢刊正編,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8月。
26、鄭 玄注:《易緯》,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
27、李 昉等:《太平御覽》,台北:新興出版社,1959年1月。
28、于 吉:《太平經合校》,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7月。
29、桓 譚:《譚子新論》,台北:世界書局,1963年10月。
30、王 符:《潛夫論》,台北:鼎文書局,1977年11月。
31、荀 悅:《申鑑》,台北:世界書局,1975年6月。
32、馬 總:《意林》(仲長統:《昌言》),台北:四部叢刊正編,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5年9月。
33、徐 幹:《中論》,台北:牧童出版社,1979年4月。
34、魏 徵:《群書治要》(崔寔:《政論》,仲長統:《昌言》),台北:四部叢刊正編,
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9月。
二、書籍部分:
1、司馬遷:《史記》,台北:成偉出版社,1975年6月。
2、班 固:《漢書》,台北:世界書局,1971年9月。
3、范 瞱:《後漢書》,台北:世界書局,1963年9月。
4、王 弼:《老子道德經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10月。
5、唐 晏:《兩漢三國學案》,台北:仰哲出版社,1987年11月。
6、皮錫瑞:《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2月。
7、嚴可均:《全漢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10月。
8、王更生:《賈誼》,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2月。
9、韋政通:《董仲舒》,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10月。
10、王孺松:《董仲舒天道觀》,台北:教育文物出版社,1985年。new window
11、李威熊:《董仲舒與西漢學術》,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
12、周桂鈿:《董學探微》,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1月。
13、周桂鈿:《董仲舒評傳》,西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1月。
14、黃朴民:《董仲舒與新儒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7月。
15、賴慶鴻:《董仲舒政治思想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4月。new window
16、華友根:《董仲舒思想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92年3月。
17、李 增:《淮南子哲學思想研究》,台北:洪葉文化事葉有限公司,1997年10月。
18、李 增:《淮南子思想之研究論文集》,台北:華正出版社,1985年4月。
19、李 增:《淮南子》,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7月。
20、陳德和:《淮南子的哲學》,台北:南華管理學院出版社,1999年2月。
21、楊有禮:《新道鴻烈:《淮南子》與中國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8月。
22、陳福濱:《揚雄》,台北:東大圖股份有限書公司,1993年,3月。
23、藍秀隆:《揚子法言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4月。
24、鄭萬耕:《揚雄及其太玄》,台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9月。
25、林麗雪:《王充》,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9月。
26、陳 拱:《王充思想評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6月。
27、黃國安:《王充思想之形成及其論衡》,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28、陳正雄:《王充學術思想述評》,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12月。
29、李維武:《王充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
30、李偉泰:《漢初學術及王充論衡述論稿》,台北:長安出版社,1985年5月。
31、鐘肇鵬、周桂鈿:《桓譚、王充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11月。
32、祝瑞開:《兩漢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6月。
33、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二,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年6月。
34、陳福濱:《兩漢儒家思想及其內在轉化》,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94年10月。
35、袁濟喜:《兩漢精神世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3月。
36、高懷民:《兩漢易學史》,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83年2月。
37、曾春海:《兩漢魏晉哲學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月。new window
38、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12月。
39、王 鐵:《漢代學術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12月。
40、顧頡剛:《漢代學術史略》,台北:東方出版社,1996年3月。
41、顧頡剛等:《古史辨》,台北:明倫出版社,1987年11月。
42、龔鵬程:《漢代思潮》,台北:南華大學出版社,1999年8月。
43、周紹賢:《漢代哲學》,台北:中華書局,1983年8月。
44、周桂鈿:《秦漢思想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45、徐州師院漢文化研究所:《漢文化研究論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8
月。
46、梁滿倉:《漢唐間政治與文化探索》,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
47、王 甦等:《漢朔閏考》,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9年8月。
48、熊傳薪:《漢朝、漢朝、漢文化》,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9年9月。
49、黃肇基:《漢代公羊學災異理論研究》,台北:文津書局,1998年5月。
50、閻沁恆:《漢代民意的形成與其對政治之影響》,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4
年8月。
51、楊樹達:《漢代婚喪禮俗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
52、那 薇:《漢代道家的政治思想和直覺體悟》,濟南:齊魯書社,1992年1月。
53、李漢三:《先秦兩漢之陰陽五行學說》,台北:鐘鼎文化出版公司,1967年5月。
54、國立政治大學主編:《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
年10月。
55、鄺芷人:《陰陽五行及其體系》,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12月。new window
56、蕭登福:《讖緯與道教》,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6月。new window
57、黃復山:《東漢讖緯學新探》,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2月。new window
58、鐘肇鵬:《讖緯論略》,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9月。
59、鄭 均:《讖緯考述》,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
60、趙載光:《中國古代自然哲學與科學思想》,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
61、金祖孟:《中國古宇宙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9月。
62、李 申:《中國古代哲學和自然科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1月。
63、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9月。
64、郭金彬:《中國傳統科學思想史論》,台北:知識出版社,1983年8月。
65、何 萍:《中國傳統科學方法論的嬗變》,台北:淑馨出版社,1995年2月。
66、錢偉長:《中國歷史上的科學發明》,北京:理藝出版社,1992年9月。
67、劉君燦:《中國科技史采風錄》,台北:唐山書局,1991年。
68、華覺明:《中華科技五千年》,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
69、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台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4月。
70、唐 華:《中國宇宙論》,台北:集文書局,1979年5月。
71、方立天:《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展史》(上)、(下),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new window
年4月。
72、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
73、任繼俞:《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2月。
74、陳美東:《簡明中國科學技術史話》,台北:明文書局,1992年1月。
75、李約瑟(Joseph Needham)著、陳立夫等譯:《中國之科學與文明》,台北:臺灣商務
印書館,1975年1月。
76、韓 琦:《中國科學技術的西傳及其影響》,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
77、朱亞宗、王新榮:《中國古代科學與文化》,湖南: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1992年10
月。
78、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卷二,台北:三民書局,1980年1月。
79、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下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80、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上中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2月。
81、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一~五冊),台北:明文書局,1984年2月。
82、薄樹人:《中國天文學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5月。
83、鄭文光:《中國天文學源流》,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3月。
84、馮 時:《古代天文考古錄》,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
85、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年10月。
86、周桂鈿:《中國歷代思想史》(二)(秦漢卷),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月。
87、山田慶兒:《古代東亞哲學與科技文化》,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
88、楊向奎:《哲學與科學―《自然哲學》續篇》,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年8月。
89、呂應鐘:《宇宙科學與生命哲學》,台北,天工出版社,1997年9月。
90、貝克爾(Boker,R.H.):《宇宙觀之發展》,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1月。
91、肖 巍:《宇宙的觀念》,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12月。
92、李 震:《宇宙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4月。
93、曾霄容:《宇宙論─ 現實存在論》,台北:青文出版社,1974年9月。
94、卡爾•沙根(Carl Sagan)、蘇義穠 譯:《宇宙的奧秘》,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年
8月。
95、保羅(Paul Halpen)、黃啟明 譯,《宇宙的結構》,台北:寰宇出版社,1998年1月。
96、【法】休伯•特里夫斯(Reeves H.)、蘇文平譯:《宇宙演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年4月。
97、【德】恩斯特•海克爾(Haeckel E.)、鄭開琪等譯:《宇宙之謎》,上海:上海譯文出版
社,2002年9月。
98、廖維藩:《自然哲學與社會哲學》,台北:蓀齋學術論衡叢編,1965年12月。
99、【英】R.G.柯林武德 著、吳國盛、柯映紅 譯:《自然的觀念》,台北:華夏出版社,
2000年9月。
100、金尚年:《自然哲學的演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6月。
101、金吾倫:《自然觀與科學觀》,台北:水牛出版社,1991年4月。
102、臺灣哲學學會主編:《科學哲學與科學史》,台北:桂冠出版社,2000年3月。
103、劉大椿:《科學哲學通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8月。
104、方東美:《科學哲學與人生》,台北:虹橋書店,1965年9月。
105、李國豪、張貞聞、曹玉欽:《中國科技史探索―Explorations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北京:新華出版社,1986年12月。
106、【英】W.C.丹尼爾 著、李珩等譯:《科學史及其哲學和宗教的關係》,廣西:廣西師
範大學,2001年6月。
107、謝松齡:《天人象:陰陽五行學說史導論》,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89年。
108、呂理政:《天、人、社會─試論中國傳統的宇宙認知模型》,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
研究所,1990年3月。
109、張周天:《宇宙人生與中國文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9年2月。
110、黃樸民:《天人合一──董仲舒與漢代儒學思想》,湖南:岳麓書社,1999年3月。
111、楊慧傑:《天人關係論》,台北:水牛出版社,1981年1月。
112、羅 光:《羅光全書》冊22之1〈哲學概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年8月。
113、羅 光:《羅光全書》冊7〈中國哲學思想史•兩漢南北朝篇〉,台北:台灣學生書
局,1996年8月。
114、唐君毅:《唐君毅全書》卷14〈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一)〉,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1年9月
115、吳 康:《哲學大綱》,台北:臺灣商務印書局,1992年11月。
116、江曉原:《天學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117、江曉原:《天學真原》,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9月
118、Sten Oderwald 著、洪家輝譯:《天文咖啡館》,台北:寰宇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
年6月。
三、期刊論文:
1、王 青:〈「太玄」研究〉,《漢學研究》:第19卷1期,2001年6月,頁77-102。
2、王邦雄:〈<淮南子的哲學>王序〉,《鵝湖》:第24卷4期,1998年10月,頁25-26。new window
3、王保頂:〈儒學文化視野中的災異觀及其意義─以漢代為例〉,《孔孟月刊》:第35卷4new window
期,1996年12月,頁22-30。
4、江乾益:〈陰陽家之思想及其對漢代經學之影響〉,《文史學報(中興大學)》:第23期,new window
1993年3月,頁15-41。
5、朱書萱:〈淮南子「道」之形象思維〉,《中國學術年刊》:第19期,1998年3月,new window
頁177-195。
6、朱守亮:〈研讀「呂氏春秋」應有之認知〉,《東吳中文學報》:第1期,1995年5月,new window
頁53-78。
7、朱伯崑:〈易學與中國傳統科技思維〉,《哲學雜誌》:第16期,1996年4月,頁4- 17。
8、沈清松:〈郭店竹簡「老子」的道論與宇宙論─相關文本的解讀與比較〉,《哲學與文化》:new window
第26卷4期,1999年4月,頁298-316。
9、車行健:〈論鄭玄對「禮記.月令」的考辨〉,《東華人文學報》:第1期,1999年7月,new window
頁183-196。
10、吳一舟:〈中國哲學的宇宙論與人生論〉,《中原文獻》:第25卷4期,1993年10月,new window
頁3-29。
11、吳福相:〈呂氏春秋之人生哲學〉,《中國工商學報》:第15期,1993年12月,頁69-
97。
12、吳 亞:〈「呂氏春秋」中的農業科學〉,《書和人》:第671期,1991年5月,頁1- 2。
13、李 增:〈淮南子道德論〉,《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63期,1991年9月,頁43-67。
14、李建民:〈馬王堆的數術世界〉,《歷史月刊》:第87期,1995年4月,頁61-66。new window
15、孤 帆:〈董仲舒的哲學思想〉,《中正學刊》:第22期,1998年11月,頁55-79。
16、曾漢塘:〈試論王充「氣」的觀念─從宇宙論的角度談起〉,《文史哲學報》:第45期,new window
1996年12月,頁115-134。
17、曾漢塘:〈試論王充「氣」的觀念〉,《宗教哲學》:第3卷3期,1997年7月,頁101-new window
116。
18、曾怡菁:〈解讀董仲舒天人感應思想〉,《史學會刊(師大)》:第41期,1997年6月,頁
54-59。
19、段致成:〈「太平經」中的建除學說〉,《鵝湖》:第25卷5期,1999年11月,頁24-36。new window
20、胡順萍:〈董仲舒之宇宙論─天與氣、陰陽五行彼此之關係〉,《輔大中研所學刊》:第new window
4期,1995年3月,頁1-17。
21、戚偉堂:〈哲學論(上) ─宇宙論〉,《中國文化月刊》:第143期,1991年9月,頁91-103。
22、張建群:〈「太平經」與漢代儒、法思想關係研究〉,《孔孟月刊》:第35卷11期,1997new window
年7月,頁34-41。
23、張德文:〈董仲舒的「天人關係」模式及其思維方式〉,《中國文化月刊》:第239期,
2000年2月,頁20-31。
24、周行之:〈今本「禮記.月令」必出於「呂氏春秋」〉,《成大中文學報》:第3期,1995new window
年5月,頁161-169。
25、周德良:〈論漢儒災異論─以董仲舒、「白虎通」為中心之察考(下)〉,《鵝湖》:第25
卷6期,1999年12月,頁45-54。
26、高慧蓮、蘇明洲:〈科學的本質與科學哲學觀的演進〉,《屏師科學教育》:第12期,
2000年9月,頁3-13。
27、高麗珍:〈「南子」神話與古代地理知識的探討--「共工」與「女媧」神話的地理涵義〉,
《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第1期,1993年7月,頁119-159。
28、俞曉群:〈數術學對哲學與科學史研究的意義〉,《科學史通訊》:第16期,1997年12new window
月,頁29-34。
29、許信昌:〈秦簡日書數術的探討〉,《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27期,1995年9月,new window
頁15-112。
30、莊雅州:〈呂氏春秋之曆法〉,《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2卷1期,1991年10月,頁
1-21。
31、莊雅州:〈中國傳統科技文化研究的省思〉,《文訊月刊》:第93期,1996年9月,頁52-53。
32、陳福濱:〈「太玄經」與「易經」的比較--論「數」與「變化」〉,《哲學與文化》:第21卷8期,1994年8月,頁674-679。new window
33、陳福濱:〈先秦兩漢儒家思想內在轉化之研究〉,《哲學與文化》:第21卷9期,1994new window
年9月,頁813-822。
34、陳福濱:〈「白虎通義」的倫理價值觀及其現代意義〉,《哲學論集》:第28期,1995年new window
5月,頁15-31。
35、陳福濱:〈陰陽五行與「黃帝內經」〉,《哲學與文化》:第24卷10期,1997年10月,new window
頁920-929、1008-1009。
36、陳文烟:〈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中「天」「人」意涵〉,《輔大中研所學刊》:第7
期,1997年6月,頁168-183。
37、陳鼓應:〈從「呂氏春秋」到「淮南子」論道家在秦漢哲學史上的地位〉,《文史哲學
報》:第52期,2000年6月,頁41-91。
38、陳廣忠:〈嚴遵「老子指歸」的思想特色〉,《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9期,2000年
9月,頁245-268。
39、陳廣忠:〈「淮南子」--黃老道學的集大成〉,《鵝湖》:第25卷10期,2000年4月,new window
頁12-23。
40、陳麗桂:〈「呂氏春秋」的黃老思想〉,《中國學術年刊》:第13期,1992年4月,new window
頁75-112。
41、陳麗桂:〈淮南子的黃老思想〉,《中國學術年刊》:第14期,1993年3月,頁113-new window
160。
42、陳麗桂:〈從「太平經」看道教對黃老理論的附會與轉化〉,《中國學術年刊》:第16new window
期,1995年3月,頁27-52。
43、陳麗桂:〈從天道觀看董仲舒融合陰陽與儒學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國學術年刊》:第new window
18期,1997年3月,頁17-30。
44、陳麗桂:〈先秦漢初思想的終結者--淮南子〉,《國文天地》:第14卷11期,1999年new window
4月,頁11-13。
45、陳兆珍:〈試論「淮南子」中的天地人之道〉,《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5期,2000
年3月,頁109-128。
46、陳德和:〈<淮南子的哲學>自序〉,《鵝湖》:第24卷2期,1998年10月,頁27。new window
47、陳德和:〈試論「淮南子」道家思想的類屬--以徐復觀之觀點為中心的展開〉,《鵝湖》:new window
第22卷7期,1997年1月,頁26-33。
48、陳德和:〈淮南道家與黃老道家的對比性考察--「淮南子」性格的再標定〉,《鵝湖》:new window
第25卷2期,1999年8月,頁16-27。
49、楊美莉:〈漢代表現「氣」之形態的玉器─漢代玉器研究札記之四〉,《故宮文物月刊》:new window
第17卷11期,2000年2月,頁88-101。
50、劉慧珍:〈鄭玄易數說的宇宙論意義〉,《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第7期,
1997年10月,頁283-305。
51、劉昭民:〈呂氏春秋中的天文氣象學識〉,《科學月刊》:第32卷10期,2001年10月,
頁892-895。
52、劉殿爵:〈「呂氏春秋」與鄒衍的五行說〉,《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期,1994年3
月,頁85-119。
53、趙定理:〈醫道數術與古天文(上)〉,《中華易學》:第17卷10期,1996年12月,頁
38- 41。
54、趙定理:〈醫道數術與古天文(下)〉,《中華易學》:第17卷11期,1997年1月,頁
42-45。
55、趙雅博:〈董仲舒對天與道和天道天教及神鬼的思想〉,《哲學與文化》:第19卷3期,new window
1992年3月,頁202-212。
56、潘朝陽:〈「中心─四方」空間形式及其宇宙結構〉,《國立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地理
研究報告》:第23期,1995年3月,頁83-107。
57、盧文信:〈西漢天人思想於天文學中的體現與影響─依(漢書•天文志)立論〉,《輔大
中文研所學刊》:第8期,1998年9月,頁121-143。
58、黃漢光:〈徐復觀的呂氏春秋學〉,《鵝湖》:第20卷1期,1994年7月,頁29-34。new window
59、孫長祥:〈「淮南子」中的自然思想與環保理念〉,《哲學與文化》:第25卷9期,1998new window
年9月,頁824-835。
60、胡楚生:〈釋「淮南子」中「道」的意義與「道」的效用〉,《文史學報 (中興大學) 》:
第27期,1997年6月,頁1-12。
61、簡松興:〈「淮南子」的整體和諧說--試析「淮南子」「和」、「天和」、「太和」之意〉,
《輔大中研所學刊》:第5期,1995年9月,頁93-104。
62、溫 韌:〈「淮南子」的天地演化說〉,《中國文化月刊》:第186期,1995年4月,頁
42-52。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