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黃帝內經》氣化宇宙論思想研究
作者:李韶堯
作者(外文):Lee,Shao-Yao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陳福濱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8
主題關鍵詞:《黃帝內經》 氣 氣化 宇宙論 陰陽五行 精氣 元氣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39
《內經》氣化宇宙論思想,總體來說是兩漢宇宙論思想中的一個側面。一方面,它具有兩漢宇宙論思想的共同風貌;另一方面,《內經》承襲並發展了先秦時期的氣化與宇宙生成之相關思想,並結合前人的醫療養生經驗,建構其具有自身特色的氣化宇宙論體系。《內經》是一部中醫典籍,其所關切者乃在人之「寶命全形」,而人生活在自然界中,故又必然涉及自然界運化與人體生命活動關係的問題。《內經》與同時期受黃老學影響下成書的《呂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等有所不同,即在於「因循為用」的目的不同;《呂》書等以治國為主要目的,《內經》則置重點在「人」,建構了人體臟象、經絡等「小宇宙系統」,藉氣化理論的推演,而與天地萬物運化的「大宇宙系統」相互聯結。
兩漢時期是中國宇宙論思想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其氣化宇宙論思想所建構的宇宙圖式,深植於中國文化的心理結構層面,其影響力歷經兩千年而不殆。《內經》以氣化宇宙論思想為框架所建構的理論體系,在中國歷史上發生深遠的影響;其實用面向所展現的價值,更是至今仍受到中西方醫學界的高度重視。
在傳統西方「主客二分」及「人類中心主義」思維主導下,人類過分強調改造自然的面向,肆意宰制自然、消耗自然資源。同時,科技進步所塑造的高度物質文明,非但未給人類帶來幸福美麗的前景,在眼前已觸發了愈益嚴重的生態浩劫。近數十年以來,西方人士開始反思現代文明及其背後的哲學價值思維,以尋求解決人類所面臨的生存危機之道;有部分的西方思想家、科學家甚而轉向古老的東方文明中去尋找靈感與智慧。值此之際,現代科學的方法論也逐漸注重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及技術科學的整合,整體統一的思維成為科技發展的新趨勢。這種科技發展的新思維與《內經》的整體觀極為類似,也因而突顯出《內經》氣化宇宙論思想的現代意義與價值。
《內經》氣化宇宙論所提出的論點,是古人長期生活中的經驗累積和觀察結果,從而總結出來一套律則和推算方法,這是一份珍貴的智慧遺產,其歷史意義是肯定的。然而,氣化宇宙論畢竟受到歷史背景的條件限制,早期的人類不可能完全認識到自然全貌,以直觀的經驗結論也相對無法完全正確,更不能達到現今科學所見之細緻。因此,探討《內經》氣化宇宙論思想,必須了解到,《內經》的理論體系在漫長歷史歲月中未被淘汰,而且仍然受到今人之重視,它是事實;而該思想素樸本質所導致的不足,亦是事實。如何運用現代科學知識、方法,對於《內經》氣化宇宙論思想作更多的研究,使古人的寶貴遺產與今人的科學文明相互結合,共同為人類的醫療保健作出貢獻,才是探研《內經》氣化宇宙論思想的真正價值所在。
值此全球暖化危機日益嚴重的當前,生物全息、宇宙全息的概念被提出並受到廣泛的重視與討論,再一次應證中國古人在《內經》中所展現的智慧。企盼藉本論文的研究,更彰顯《內經》氣化宇宙論思想的現代意義,並藉此再次提醒吾人認識人與大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並提昇吾人尊重大自然、愛護大自然的意識。
Abstract : The Han Dynasties was engulfed in tbe epistemological atmosphere of the cosmological framework, while Confucianism turned from the doctrine of mind and human nature to the question of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heaven and people, and Taoist claims were transformed into the doctrine of Huang-Lao.
Against such a background, Huang Di Nei Jing compiled the results of the ancient theories and practice about medicine and regtmen, constructing its theoretical frame- work based on the doctrine of Huang-Lao.
Carryingon the cosmology of Qi of the ancient China, Huang Di Nei Jing constru- cted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ople and nature based on the corres- pondence between the heaven and people through the method of image-establishing analogy, fusing human bodies and the nature into one organic unity in the medical dialects.
The ancient Chinese cosmology of Qi has been not only internalized as part of the traditional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people but also externalized as the foundation on which to construct the cosmology of life.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built up by the cosmology of qi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both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and medical methodology.
Interms of history, they do possess the existential value and function.Yet, limited by its own natur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smology of qi is not unli- miunlimited in terms of manners and range.
一、經、史部文獻(依作者年代先後列序)
1.春秋‧晏嬰:《晏子春秋》,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
2.漢‧司馬遷:《史記》,台北:成偉出版社,1975年。
3.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新校漢書集注》,台北:世界書局,1972年。
4.漢•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台北:中華書局。(無出版日期)
5.漢‧京房:《京氏易傳》,台北:四部叢刊正編,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6.漢‧鄭玄注,常秉義編:《易緯》,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
7.漢‧孟喜:《周易章句》,台北:藝文印書館四部分類書集成,1970年。
8.漢‧許慎:《說文》,台北,台灣藝文印書館,1966年。
9.三國.韋昭注:《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10.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
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11.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注疏》,台北:
藝文印書館,1989年。
12.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台灣:鼎文書局,1997年。
13.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台北:廣文書局,1972年。
14.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台北:明倫出版社,1975二版。
15.宋‧朱熹撰,陳伯行集解:《四書集注》,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
16.宋‧朱熹:《周易參同契考異》,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天津:天津古籍出
版社,1989年。
17.宋‧朱熹:《易本義》,台北:萬象書局,1997年。
18.宋‧朱熹:《易經集注》,台北:新陸書局,1966年。
19.宋‧羅泌:《路史》,台北:中華書局,1983年。
20.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台北:漢京文化公司,1980年。
21..清‧阮元注:《毛詩》,《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22.清‧阮元注:《尚書》,《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23.清‧阮元注:《周易》,《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24.清‧阮元注:《論語》,《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25.清‧阮元注:《禮記》,《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26.清‧阮元注:《左傳》,《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二、子、集部文獻(依朝代先後列序)
1.老子:《老子》,《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
2.墨子:《墨子》,《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
3.莊子:《莊子》,《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
4.荀子:《荀子》,《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
5.管子:《管子》,《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
6.列子:《列子》,《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
7.秦‧呂不韋:《呂氏春秋》,《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
8.漢‧陸賈:《新語》,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
9.漢‧賈誼:《新書》,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10.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11.漢‧桓寬:《鹽鐵論》,台北:世界書局,1959年。
12.漢‧嚴遵:《老子道德指歸論》,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13.漢‧揚雄撰,司馬光注:《太玄經》,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1966年。
14.漢‧揚雄撰,晉‧李軌注:《法言》,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3年。
15.漢‧王充:《王充論衡》,台北:鼎文書局,2001年。
16.漢‧張仲景著,清‧吳謙等編纂:《醫宗金鑑傷寒論》,台北:集文書局,2003年。
17.漢‧班固:《白虎通疏證》,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18.漢‧高誘:《淮南子注》,台北:世界書局,1978年七版。
19.魏‧王弼注:《老子》,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80年九版。
20.晉‧郭象注,成玄英疏,郭慶籓集釋:《莊子集釋》,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1980年。
21.晉‧郭象注:《莊子》,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8年。
22.晉‧皇甫謐:《鍼久甲乙經》,影印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第733冊,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23.晉‧王叔和:《脈經》,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8年。
24.晉‧葛洪:《抱樸子內篇》,《道藏要籍選刊》第五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
25.晉‧葛洪撰,王雲五主編:《抱朴子內外篇》,台北:臺灣商務社,1965年。
26.唐‧尹知章注,清‧戴望校正:《管子》,台北:世界書局,1990年。
27.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台北:新銳出版社,1994年。
28.唐•玄奘譯:《瑜伽師地論》,台北:華藏佛教視聽圖書館,1981年。
29.唐‧惠能,楊曾文校:《敦煌新本六祖壇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30.唐‧楊倞注:《荀子》,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
31.宋‧邵雍:《皇極經世書》,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88年。
32.宋•張載:《張子全書》,《四庫全書》文淵閣本,台北:商務印書館,1985年。
33.宋‧程頤、程灝:《二程全書》,台北:中華書局,1969年。
34.宋‧李昉等:《太平御覽》,台北,新興出版社,1959年。
35.宋‧朱熹:《周易參同契考異》,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年二刷。
36.宋‧朱熹:《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37.宋‧俞琰:《周易參同契發揮》,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年二刷。
38.金‧閻明廣:《子午流注針經》,上海: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1986年。
39.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台南:世一文化事業公司,2000年。
40.明•白雲觀長春真人編纂:《正統道藏》,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5年。
41.明‧繆西雍:《神農本草經疏》,台北:臺灣商務印書局。(無出版日期)
42.清•黃宗羲:《明儒學案》,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43.清•黃宗羲:《宋元學案》,台北:中華書局,1986年。
44.清•王夫之注:《張子正蒙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
45.清‧王夫之:《莊子解》,台北:廣文書局,1964年。
46.清‧龔自珍:《龔自珍全集》(第一輯),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47.清‧戴震:《戴震文集》,台北:華正出版社,1974年。
48.清‧江筆花:《筆花醫鏡》,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70年。
49.清•方以智撰,侯外廬主編:《方以智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50.清•方以智撰,王雲五主編:《物理小識》,卷一,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51.清‧紀昀編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局,1986年。
三、《黃帝內經》注本(依朝代先後列序)
1.隋‧楊上善注,蕭延平校正:《黃帝內經太素》,台南:王家出版社,1995年。
2.隋‧楊上善注、楊明濟補注:《黃帝內經太素補注》,漢口:漢口餘生印刷社,1935年。
3.唐‧王冰注,宋‧林億、高保衡等校正:《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台北:文光圖書公司,1992年。
4.唐‧王冰注:《黃帝內經素問附靈樞》,台北:文光圖書公司,1970年再版。
宋‧史崧校正并音釋:《靈樞經》,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5.明‧馬蒔注,田代華等點校:《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微》,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年。
6.明‧馬蒔注,王洪圖、李硯青點校:《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年。
7.明‧吳崑注,孫國中、方向紅點校:《黃帝內經素問吳注》,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
8.明‧張介賓:《類經圖翼》,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年。
9.明‧張介賓:《張氏類經‧張氏類經圖翼》,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6年。
10.明‧張介賓著,郭教禮主編:《類經評注》,西安:陝西科學技術研究院,1996年。
11.明‧張介賓:《意釋黃帝內經運氣》,日本:筑地書館,1973年。
12.明‧張介賓:《仲景全書》,宋趙刻本,台北:集文書局,1983年。
13.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台南:世一文化事業公司,2000年。
14.明‧李念莪原輯,張瑞璋編校:《內經知要》,台北:立得出版社,1994年。
15.明‧汪機:《續素問鈔》,收錄《汪石山醫書八種》,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年點校本。
16.清‧張志聰集注:《黃帝內經集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
17.清‧張志聰集注:《黃帝內經素問集註》,台南:王家出版社,1996年。
18.清‧張志聰集注:《黃帝內經靈樞集註》,台北:牛頓出版社,1990年。
19.清‧張琦注,王洪圖點校:《素問釋義》(據道光十年刻本),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8年。
20.清‧高世宗:《黃帝內經素問直解》,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2
年鉛印本。
21.清‧陳念祖:《靈樞素問節要淺注》,收錄《陳修園醫書十五種》,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年校注本。
22.清‧黃元御:《素靈微蘊》,收入孫洽熙編:《黃元御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年。
23.俞 樾:《讀書餘錄‧素問篇》,收錄裘慶元輯:《三三醫書‧第二集》,杭州:三三醫社,1924年。
24.劉衡如:《靈樞經》(劉衡如校勘本),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4年。
25.張善忱:《內經針灸類方語釋》,山東: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年。
26.郭靄春:《黃帝內經素問校注》,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年。
27.王琦等:《素問今釋》,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
28.梁運通:《黃帝內經類析》,內蒙古: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
29.李今庸:《新編黃帝內經綱目》,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年。
30.張繼有等編審:《黃帝內經素問吳注評釋》,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8年。
31.王洪圖:《黃帝內經素問》,北京:中外文化出版公司春秋出版社,1988年。
32.于 鬯:《香草續校書‧內經素問》,收錄陸拯:《近代中醫珍本集‧醫經分冊》,上海: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年。
33.沈祖綿:《讀素問臆斷》,收錄陸拯:《近代中醫珍本集‧醫經分冊》,上海: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年。
34.胡 澍:《內經素問校義》,收錄陸拯:《近代中醫珍本集‧醫經分冊》,上海: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年。
35.孫詒讓:《素問王冰注校》,收錄陸拯:《近代中醫珍本集‧醫經分冊》,上海: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年。
36.顧觀光:《素問校勘記》、《靈樞校勘記》,收錄陸拯:《近代中醫珍本集‧醫經分冊》,上海: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年。
37.陳太曦、莊宏達編:《黃帝內經素問新解》,台北:中國醫藥研究所,1995年。
38.楊維傑編譯:《黃帝內經太素研究》,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年。
39.徐大椿:《內經詮釋》,《徐靈胎醫學全書》,收錄劉洋:《明清名醫全書大成》
北京:中國中醫藥,1999年。
40.陳九如編:《黃帝內經今義》,台北:正中書局,1999年。
41.楊維傑:《黃帝內經靈樞譯解》,台北:志遠書局,1999年。
42.李玉清等:《滑壽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年。
43.山東中醫學院等:《黃帝內經素問校釋》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年。
44.河北醫學院:《靈樞經校釋》,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年。
45.丹波元堅:《素問紹識》,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6年。
46.丹波元簡:《素問識》、《靈樞識》,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59年。
47.小曾戶丈夫:《意釋黃帝內經素問》,日本:筑地書館,1971年。
48.小曾戶丈夫:《意釋黃帝內經靈樞》,日本:筑地書館,1972年。
49.小寺敏子:《和訓黃帝內經素問》,日本:東洋醫學研究會,1988年。
50.小寺敏子:《和訓黃帝內經靈樞》,日本:東洋醫學研究會,1990年。
四、《黃帝內經》研究專書(按姓氏筆劃列序)
1.王琦主編:《黃帝內經專題研究》,山東: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年。
2.王玉川:《運氣探秘》,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年。
3.王洪圖:《黃帝內經研究大成》,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年。
4.王洪圖主編:《內經》,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年。
5.王慶憲、梁曉珍:《醫學聖典--黃帝內經與中國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
6.王慶其、周國琪主編:《黃帝內經專題研究》,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2002年。
7.方藥中、許家松:《黃帝內經素問‧運氣七篇講解》,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年。
8.余金城:《運氣學說》,台北:華聯出版社,1986年。
9.任繼愈:《中醫理論研究資料選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7年。
10.任應秋主編:《內經研究論叢--從方法論看內經藏象學說的形成與實質》,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
11.邢玉瑞:《黃帝內經理論與方法論》,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年。
12.林政宏:《黃帝內經一學就通》,台北:智林出版社,2005。
13.周春才、韓亞洲:《黃帝內經》,台北:先智出版社,2000年。
14.徐振村:《內經五運六氣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年。
15.徐芹庭:《細說黃帝內經》,台北:聖環圖書公司,2000年。
16.莊宏達:《內經新解•陰陽五行人形臟象篇--內經的解剖心理學》,台北:志遠書局,2000年。
17.程士德主編:《內經》,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年。
18.惲樹玉:《群經見智錄》,收錄《中醫珍本集成》,成都:巴蜀書社,1989年。
19.楊力:《中醫運氣學》,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20.傅維康等:《黃帝內經》,四川:巴蜀書社,1996年。
21.傅維康、吳鴻洲:《黃帝內經導讀》,四川:巴蜀書社,1988年。
22.陶功定:《黃帝內經告訴了我們什麼?》,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5年。
23.雷順群:《內經多學科研究》,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年。
24.劉長林:《內經的哲學和中醫學的方法》,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年。
25.龍伯堅:《黃帝內經概要》,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年。
五、相關著作(按姓氏筆劃列序)
1.丁原植:《郭店竹簡老子釋析與研究》,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8年。new window
2.丁原明:《黃老學論綱》,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年。
3.王臣瑞:《知識論‧心靈與存有》,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
4.王叔岷:《莊子校詮》,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4年。
5.王卡點校:《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6.王更生:《賈誼》,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7.王孺松:《董仲舒天道觀》,台北:教育文物出版社,1985年。new window
8.王 鐵:《漢代學術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
9.王甦等:《漢朔閏考》,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9年。
10.王存臻、嚴春友:《宇宙統一科學》,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年。
11.王 明:《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12.王明:《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三刷。
13.王習加、吳建勛:《統一論》,深圳:海天出版社,1992年。
14.方東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87年四版。
15.方東美:《華嚴宗哲學》,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81年。
16.方東美:《中國人生哲學概要》,台北:先知出版社,1976年。
17.方立天:《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展史》,台北:洪葉文化公司,1995年。new window
18.任繼俞:《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19.任應秋主編:《內經研究論叢•從方法論看內經藏象學說的形成與實質》,武20.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
21.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年。
22.多紀元胤:《中國醫籍考》,收入《皇漢醫學叢書》第三、四冊,上海: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1993年。
23.朱伯昆:《易學哲學史》(第一卷),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年。
24.呂應鐘:《宇宙科學與生命哲學》,台北:天工出版社,1997年。
25.呂理政:《天、人、社會--試論中國傳統的宇宙認知模型》,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90年。
26.肖 巍:《宇宙的觀念》,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27.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三民書局,2000年二版。
28.李伯聰:《扁鵲與扁鵲學派研究》,陝西:陝西科技出版社,1990年。
29.李 震:《哲學的宇宙觀》,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4年再版。
30.李威熊:《董仲舒與西漢學術》,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
31.李增著,傅偉勳、韋政通主編:《淮南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
32.李 增:《淮南子哲學思想研究》,台北:洪葉文化公司,1997年。
33.李維武:《王充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34.李偉泰:《漢初學術及王充論衡述論稿》,台北:長安出版社,1985年。
35.李漢三:《先秦兩漢之陰陽五行學說》,台北:鐘鼎文化出版公司,1967年。
36.李存山:《中國氣論探源與發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37.李開濟:《禪學與生活》,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0年,
38.李玉清等:《滑壽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年。
39.李 零:《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硏究》,北京:中華書局。(無出版日期)
40.吳 康:《哲學大綱》,台北:臺灣商務印書局,1992年。
41.吳 光:《黃老之學通論》,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0年。
42.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43.那 薇:《漢代道家的政治思想和直覺體悟》,濟南:齊魯書社,1992年。
44.何裕民、張曄:《走出巫術叢林的中醫》,上海:文匯出版社,1994年。
45.季鍾樸:《現代中醫生理學基礎》,北京:學苑出版社,1991年。
46.孟慶雲:《中醫理論淵藪》,四川:重慶出版社,1997年。
47.況世訥:《中醫系統論與系統工程學》,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年。
48.邱德文主編:《中醫方法學概論》,雲南:貴州科技出版社,1993年。
49.林麗雪:《抱朴子內外篇思想析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年。
50.林麗雪:《王充》,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51.周桂鈿:《董學探微》,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52.周桂鈿:《董仲舒評傳》,西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
53.周紹賢:《漢代哲學》,台北:中華書局,1983年。
54.周桂鈿:《秦漢思想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55.周桂鈿:《中國歷代思想史》(秦漢卷),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56.周鈿桂:《釋「天人合一」》,濟南:山東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57.周世輔:《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98年修訂八版。
58.周一謀譯注:《馬王堆漢墓出土房中養生著作釋譯》,香港:海峰出版社,199年第二版。
59.金祖孟:《中國古宇宙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
60.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61金吾倫:《自然觀與科學觀》,台北:水牛圖書出版公司,1991年。
62.屈萬里:《詩經釋義》,台北:華岡出版部,1974年。new window
63.屈萬里:《尚書集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new window
64.胡劍北等:《中醫時間醫學》,安徽: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年。
65.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
66.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台北:台灣商務書局,1999年。
67.徐漢昌:《管子思想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new window
68.徐世昌編:《清儒學案》,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
69.范子燁主編:《道學十三經》,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01年。
70.馬伯英:《中學醫學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71.馬王堆漢墓整理小組編:《經法》,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年。
72.馬持盈註:《史記今註》,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73.唐君毅:《唐君毅全書》卷1 4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74.唐君毅:《哲學概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
75.唐 晏:《兩漢三國學案》,台北:仰哲出版社,1987年。
76.唐 華:《中國宇宙論》,台北:集文書局,1979年。
77.高流水、林桓森譯注:《慎子、尹文子、公孫龍子》,台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
78.郭教禮主編:《類經評注》,西安:陝西科學技術研究院,1996年。
79.郭金彬:《中國傳統科學思想史論》,台北:知識出版社,1983年。
80.郭增建、秦保燕:《災害物理學》,陝西,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年。
81.孫福喜:《鶡冠子研究》,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82.袁濟喜:《兩漢精神世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
83..許昇峰、賴東淵:《中醫學概論》,台北:華杏出版社,2005年。
84.高懷民:《兩漢易學史》,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83年。
85.華友根:《董伸舒思想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92年。
86.祝瑞開:《兩漢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87.黃暉:《論衡校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無出版日期)
88.陳福濱:《晚明理學思想通論》,台北:環球書局,1983年。
89.陳福濱:《揚雄》,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
90.陳福濱:《兩漢儒家思想及其內在轉化》,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94年。
91.陳 拱:《王充思想評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92.陳正雄:《王充學術思想述評》,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93.陳德和:《淮南子的哲學》,台北:台北南華管理學院出版社,1999年。
94.陳麗桂:《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台北:聯經出版社,1991年,new window
95.陳麗桂:《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96.陳麗桂校注:《新編淮南子》,台北:國立編譯館,2002年。
97.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書局,1983年。
98.陳鼓應:《黃帝四經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99.陳鼓應:《管子四篇譯》,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
100.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上海:學林出版社,1990年。
101.張其成:《易學與中醫》,北京:中國書店,2003年。
102.張周天:《宇宙人生與中國文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9年。
103.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台北:藍燈文化公司,1992年。
104.張岱年:《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範疇要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年。
105.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
106.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氣》,台北:漢興書局,1994年。
107.張立文:《中國哲學邏輯結構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108.張運華:《先秦兩漢道家思想研究》,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
109.張國棟、李致森編:《宇宙中的地球》,科學普及出版社,1987年。
110.曾春海:《易經哲學的宇宙與人生》,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111.曾春海:《兩漢魏晉哲學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new window
112.曾春海等:《中國哲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5年。
113.曾霄容:《宇宙論--現實存在論》,台北:青文出版社,1974年再版。
114.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80年。
115.嵇文甫:《嵇文甫文集》,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116.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117.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118.湯孝純:《管子述評》,台北:東大圖書,1995年。
119.黃朴民:《董仲舒與新儒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120.黃復山:《東漢讖緯學新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年。new window
121.黃肇基:《漢代公羊學災異理論研究》,台北:文津書局,1998年。
122.黃國安:《王充思想之形成及其論衡》,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123.黃樸民:《天人合一:董仲舒與漢代儒學思想》,湖南:岳麓書社,1999年。
124.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
125.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new window
126.楊慧傑:《天人關係論》,台北:水牛出版社,1981年。
127.楊有禮:《新道鴻烈:淮南子與中國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128.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年。
129.楊學鵬:《陰陽五行--破譯、詮釋、激活》,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年。
130.楊伯峻注:《列子集釋》,收入《新編諸子集成》,台北:中華書局,1979年。
131.楊士毅:《懷德海哲學入門--超越現代與後現代》,台北:揚智文化公司,2001年。
132.趙中偉:《萬物之宗--兩漢道家形上思維研究》,台北:洪葉文化公司,2004年。
133.薛公忱編:《中醫文化溯源》,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年。
134.嚴春友:《文化全息論》,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1年。
135.顧頡剛:《漢代學術史略》,台北:東方出版社,1996年。
136.顧頡剛等:《古史辨》,第五冊,藍燈文化公司,1987年。
137.賴慶鴻:《董伸舒政治思想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new window
138.蔣人傑編:《說文解字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139.熊傳薪:《漢朝、漢朝、漢文化》,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9年。
140.鄺芷人:《陰陽五行及其體系》,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new window
141.鄭文光:《中國天文學源流》,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0年。
142.鄭 均:《讖緯考述》,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
143.鄭萬耕:《揚雄及其太玄》,台北:藍燈文化公司,1992年。
144.薄樹人:《中國天文學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145.蕭登福:《讖緯與道教》,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new window
146.蕭漢明、郭東升:《周易參同契研究》,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
147.謝松齡:《天人象:陰陽五行學說史導論》,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89年。
148.藍秀隆:《揚子法言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
149.羅 光:《中國哲學思想史》,台北:先知出版社,1975年。
150.羅 光:《羅光全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年。
151.羅根澤:《管子探源》,台北:里人出版社,1981年。
152.羅熾:《方以智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153.饒宗頤:《老子想爾注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154.鄢 良:《人身小天地--中國象數醫學源流》,台北:明文書局,1994年。
155.謝松齡:《天人象:陰陽五行學說史導論》,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89年。
156.鄔昆如:《形上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4年。
157.劉崇余:《臟腑陰陽等現代研究與中醫藥調治》,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00年。
158.劉長林:《中國系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159.劉長林:《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台北:正中書局,1996年。
160.劉精誠:《中國道教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161.劉文典撰、殷光熹校:《淮南鴻烈集解》,安徽大學出版社、雲南大學出版社,
1998年。
162.劉殿爵、陳方正:《申子、尸子、慎子逐字索引》,香港:商務印書館,2000年。
163.蘇 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164.錢學森:《論人體科學》,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89年。
165.嚴春友:《文化全息論》,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1年。
166.龔鵬程:《漢代思潮》,台北:南華大學出版社,1999年。
167.北京大學西方哲學史教研室編譯:《西方哲學原著選讀》,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年。
168.小野澤精一、山井涌、福永司光等著,李慶譯:《气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169.上田義文著,陳一標譯:《大乘佛教思想》,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2年。
170.巴洛(John D.Barrow)著,葉李華譯:《大霹靂》,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
171.貝克爾(Boker RH. ):《宇宙觀之發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
172.亞里斯多德(Aristoteles):《論生成和消滅》,台北:慧明文化出版社,2002年。
173.卡爾‧沙根(Carl Sagan)著,蘇義穠譯:《宇宙的奧秘》,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年。
174.休伯‧待里夫斯(Reeves H. ) 著,蘇文平譯:《宇宙演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175.恩斯特‧海克爾(Haeckel E. ) 著,鄭開琪等譯:《宇宙之謎》,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
176.史提‧歐德沃(Sten Oderwald)撰,洪家輝譯《天文咖啡館》,台北:寰宇出版公司,1999年。
177.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著,陳羽綸、孫瑞禾譯:《實用主義:一些舊思想方法的新名稱》,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
178.保羅(Paul Halpen)著,黃啟明譯:《宇宙的結構》,台北:寰宇出版社,1998年。
179.查•斯普雷納克(C.Spretnak)、弗•卡普拉(F.Capra)著,陳靖明譯:《綠色政治》,台北:南方出版,1989年。
180.普里高津(I. Prigogine):《從混沌到有序人與自然的新對話》,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
181.普雷斯頓(Richard Preston)著,楊玉齡譯:《試管中的惡魔--瘟疫、瘟役、瘟意》,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2004年。
182.奧•貝塔朗菲(Ludeig von Bertalanffy)著,吳曉江譯:《生命問題--現代生物思想評價》,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183.阿爾伯特•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敬畏生命》,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184.Zeller: Outlinesof The History of Greek Philosophy. London , 1963.
185.Joseph•Needmam: Science andCivilization in Chi , vol. 2 , Cambrid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6.
六、期刊論文(按姓氏筆劃列序)
1.丁原植:〈精氣說與精神、精誠兩觀念的起源〉,《中國哲學》第7期,1998年。
2.王瑞來:〈《黃帝內經素問》版本源流考〉,《國家圖書館館刊》第1期,1997年6月。new window
3.王 青:〈「太玄」研究〉,《漢學研究》第19卷1期,2001年6月。
4.王邦雄:〈淮南子的哲學‧王序〉,《鵝湖》第24卷4期,1998年10月。new window
5.王保頂:〈儒學文化視野中的災異觀及其意義--以漢代為例〉,《孔盂月刊》第35卷4期,1996年12月。new window
6.王鳳熙、林秀貞:〈中醫氣的本質與現代醫學的聯繫〉,《河北中醫》第11卷第6期,1989年。
7.王志紅:〈五行類比的邏輯結構〉,《雲南中醫學院學報》第19卷第4期,1996年。
8.王薌斌:〈中醫藥免疫的雙向調節及其機制探討〉,《福建中醫學院學報》第8卷第2期,1998年。
9.王米渠:〈試談中醫陰陽人格體質學說〉,《四川中醫》第6期,1988年6月。
10.方曉陽、梅軍、馬樹田:〈陰陽均衡模型試探〉,《安徽中醫學院學報》第20卷第6期,2001年5月。
11.江乾益:〈陰陽家之思想及其對漢代經學之影響〉,《文史學報(中興大學)》第23期,1993年3月。new window
12.朱書萱:〈淮南子「道」之形象思維〉,《中國學術年刊》第19期,1998年3月。new window
13.朱守亮:〈研讀「呂氏春秋」應有之認知〉,《東吳中文學報》第1期,1995年5月。new window
14.朱世增:〈《黃帝內經》的醫學物候學理論與臨床應用〉,《上海中醫藥雜誌》第39卷12期,2005年12月。
15.谷峰、李波、吳美蘭:〈《素問•上古天真論》老年養生思想及其現實意義〉,《中華中醫藥學刊》第23卷8期,2005年8月。
16.牟重行、王彩萍:〈中國歷史上的「瘴氣」考釋〉,《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38期,2003年5月。new window
17.牟鍾鑑:〈呂氏春秋與淮南子的比較分析--兼論秦漢之際的學術思潮〉,收於《哲學研究》第1期,1984年。
18.沈清松:〈郭店竹簡「老子」的齡與宇宙論--相關文本的解讀與比較〉,《哲學與文化》第26卷4期,1999年4月。new window
19.吳福相:〈呂氏春秋之人生哲學〉,《中國工商學報》第15期,1993年12月。
20.吳志鴻:〈概論兩漢以後至宋明前氣論思想之發展與影響〉,《哲學與文化》第33卷8期,2006年8月。new window
21.吳一舟:〈中國哲學的宇宙論與人生論〉,《中原文獻》第25卷4期,1993年10月。new window
22.車行健:〈論鄭玄對「禮記‧月令」的考辨〉,《東華人文學報》第1期,1999年7月。new window
23.車 離:〈天人關係論與《黃帝內經》〉,《中華醫史雜誌》第17卷第2期,1987年4月。
24.車 離:〈《黃帝內經》和中醫學中的陰陽學說與對立統一規律〉,《學習與探索》第1期,1997年1月。
25.李宗桂:〈論淮南子與春秋繁露思想同異〉,收於《中國哲學史研究》第4期,1989年10月。
26.李家彥:〈《太平經》的元氣論〉,《中國哲學史研究》第2期,1984年2月。
27.李漢三:〈陰陽五行對於兩漢醫學的影響(上)(下)〉,《大陸雜誌》第30卷第1、2期,1996年1、2月。
28.李 增:〈張載「氣」之研究〉,《哲學論集》第16期,1992年1月。
29.李 增:〈論河上公注老之氣化宇宙觀特色〉,收於《哲學與文化月刊》第30卷9期, 2003年9月。
30.李豐楙:〈老子《想爾注》的形成與其道教思想〉,《東方宗教研究》第1期,1999年10月。
31.李學勤:〈《管子•心術》等篇的再考察〉,《管子學報》第1期,1991年。
32.李學勤:〈再論楚文化的傳流〉,收入《李學勤集》,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
33.李鐵君:〈黃帝內經素問的色彩醫療〉,《琉璃光養生世界》,2003年11月。
34.李建民:〈馬王堆的數術世界〉,《歷史月刊》第87期,1995年4月。new window
35.李金林:〈陰陽相關性的泛系模型〉,《西北民族學院學報》第23卷第1期,2002年。
36.李國彰:〈中醫穩態觀與穩態學說〉,《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第17卷第6期,1994年。
37.杜保瑞:〈《河上公注老》的哲學體系之方法論問題檢討(上)〉,《哲學與文化月刊》第29卷第5期, 2002年5月。
38.杜保瑞:〈董仲舒的政治哲學與宇宙論進路的儒學建構〉,《哲學與文化月刊》第30卷第9期,2003年9月。new window
39.杜寶元:〈《鶡冠子》研究〉,收入《中國歷史文獻研究集刊》第5集,長沙:岳麓書社,1985年。
40.汪惠娟:〈方以智氣火一體思想管窺〉,《哲學與文化》第33卷8期,2006年8月。new window
41.沈培的〈申論殷墟甲骨文「氣」字的虛詞用法〉,收於《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第三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42.林功錚:〈國外對「氣」本質的探討〉,《中醫藥國外資料摘譯》第3期,1981年3月。。
43.花美君:〈骨髓細胞DNA合成率與腎時節律關係的實驗研究〉,《遼寧中醫雜誌》,1985年11月。
44.周立升:〈《周易參同契》的月體納甲學〉,《周易研究》第4期,2000年。
45.周立升:〈《周易參同契》的丹道易學〉,《周易研究》第1期,2002年。
46.周國鈞:〈《內經》哲學思想探討〉,《中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3期,1986年。
47.周行之:〈今本「禮記•月令」必出於「呂氏春秋」〉,《成大中文學報》第3期,1995年5月。new window
48.周德良:〈論漢儒災異論--以董仲舒、「白虎通」為中心之察考(下)〉,《鵝湖》第25卷6期,1999年12月。new window
49.周西伯:〈黃帝「內經」之醫學中心思想〉,《中央月刊》第12卷第10期,1980年8月。
50.周安方:〈試論《內經》中的生物鐘思想〉,收入王琦主編:《黃帝內經專題研究》,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年。
51.俞曉群:〈數術學對哲學與科學史研究的意義〉,《科學史史通訊》第16期,,1997年12月。new window
52.侯南隆:〈《黃帝內經》與悲傷諮商〉,《諮商與輔導》第188期,2001年8月。
53.孤 帆:〈董仲舒的哲學思想〉,《中正學刊》第22期,1998年11月。
54.柴瑞震:〈陰陽學說是《黃帝內經》的基礎理論核心〉,《中醫藥學刊》第23卷第8期,2005年8月。
55.夏亦嗣、陳可冀、苗陽:〈高血壓病患者晝夜節律與陰陽證型關係研究〉,《中醫雜誌》第39期,1998年5月。
56.孫廣仁:〈古代哲學的氣化學說與中醫學的氣化理論〉,《浙江中醫學院學報》,2001年5月。
57.孫廣仁:〈論「氣分陰陽」對中醫學氣學理論的影響〉,《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第2卷第1期,2001年。
58.祝世訥:〈再論陰平陽秘不等於陰陽平衡〉,《山東中醫學院學報》第20卷第2期,1996年。
59.戚偉堂:〈哲學論(上) --宇宙論〉,《中國文化月刊》第143期,1991年9月。
60.張家焌:〈老子道德經之超越觀〉,《哲學論集》第15期,1982年7月。new window
61.張德文:〈董仲舒「天人合一」摸式及其思維方式〉,《中國文化月刊》第239期,2000年2月。.
62.張建群:〈「太平經J與漢代儒、法思想關係研究〉,《孔孟月刊》第35卷11期,1997年7月。new window
63.張其成:〈生命的「二體三用」模型〉,《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第20卷第1期,1997年。
64.莊雅州:〈呂氏春秋之曆法〉,《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2卷1期,1991年10月。
65.況世訥:〈再論陰平陽秘不等於陰陽平衡〉,《山東中醫學院學報》第20期,1996年2月。
66.胡 適:〈中國哲學裹的季厚精神與方法〉,《中國哲學思想論集》,台北:牧童出版社,1979年。
67.胡化凱:〈五行說--中國古代的符號體系〉,《自然辯證法通訊》第17卷第3期,1995年3月。
68.胡順萍:〈董仲舒之宇宙論--天與氣、陰陽五行彼此之關係〉,《輔大中研所學刊》第4期,1995年3月。new window
69.梁啟超:〈陰陽五行之來歷〉,《古史辨》第五冊,1987年。
70.梁宗華:〈道家哲學向宗教神學理論的切換--《老子想爾注》“道”論剖析〉,《哲學研究》第8期,1999年。
71.陳福濱:〈「太玄經」與「易經」的比較--論「數」與「變化」〉,《哲學與文化》第21卷8期,1994年8月。new window
72.陳福濱:〈先秦兩漢儒家思想內在轉化之研究〉,《哲學與文化》第21卷9期,1994年9月。new window
73.陳福濱:〈「白虎通義」的倫理價值觀及其現代意義〉,《哲學論集》第2 8期,1995年5月。new window
74.陳福濱:〈陰陽五行與「黃帝內經」〉,《哲學與文化》第2 4卷1 0期,1997年10月。new window
75.陳福濱:〈「老子指歸」中「道」思想之探究〉,《哲學與文化》第30卷9期,2003年9月。
76.陳福濱:〈《太平經》氣化論思想之探究〉,《哲學與文化》第33卷8期,2006年8月。
77.陳廣忠:〈嚴遵「老子指歸」的思想特色〉,《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9期,2000年9月。
78.陳廣忠:〈「淮南子」--黃老道學的集大成〉,《鵝湖》第25卷10期,2000年4月。new window
79.陳麗桂:〈「呂氏春秋」裏的黃老思想〉,《中國學術年刊》第13期,1992年4new window
月。
80.陳麗桂:〈淮南子裏的黃老思想〉,《中國學術年刊》第14期,1993年3月。new window
81.陳麗桂:〈從「太平經」看道教對黃老理論的附會與轉化〉,《中國學術年刊》第6期,1995年3月。new window
82.陳麗桂:〈從天道觀看董仲舒融合陰陽與儒學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國學術年刊》第18期,1997年3月。new window
83.陳麗桂:〈先秦漢初思想的終結者--淮南子〉,《國文天地》第14卷11期,1999年4月。new window
84.陳麗桂:〈先秦儒道的氣論與黃老之學〉,《哲學與文化》第33卷8期,2006年8月。new window
85.陳廣忠:〈「淮南子」- 黃老道學的集大成〉,《鵝湖》第25卷10期,2000年4月。new window
86.陳兆珍:〈試論「淮南子」中的天地人之道〉,《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5期,2003年3月。
87.陳德興:〈「黃帝內經」氣論的思想內涵〉,《哲學與文化》第28卷1期,2001年1月。new window
88.陳欽銘:〈《內經》撰述時代考釋〉,《中國醫藥學院年報》第6期,1975年。
89.陳文烟:〈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中「天」「人」意涵〉,《輔大中研所學刊》第7期,1997年6月。new window
90.陳鼓應:〈從「呂氏春秋」到「淮南子」論道家在秦漢哲學史上的地位〉,《文史哲學報》第52期,2000年6月。
91.陳鼓應:〈《管子》〈形勢〉〈宙合〉〈樞言〉〈水地〉諸篇的黃老思想〉,《漢學研究》第2 0卷第1期,2000年6月。
92.陳進國:〈試論《周易參同契》以「易」為核心的發展變化觀〉,收錄《周易研究》第4期,2001年。
93.陳文為:〈從生物能學探討中醫「氣」的實質〉,《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第17卷第2期,1994年。
94.陳孟麟:〈《墨辯》邏輯范疇三題議〉,《哲學研究》,1978年11月。
95.陳利國:〈對陰陽理論有關問題的討論〉,《浙江中醫學院學報》第24卷第2期,2000年。
96.陳德和:〈「淮南子」的哲學自序〉,《鵝湖》第24卷2期,1998年10月。new window
97.陳德和:〈淮南道家與黃老道家的對比性考察:「淮南子」性格再標定〉,《鵝湖月刊 ) 第290期,1999年8月。new window
98.陳友芝:〈運氣學說與杭州氣候〉,《浙江中醫雜誌》第5期,1980年。
99.陳克進:〈121例發熱患者的熱勢與旦慧、晝安、夕加、夜甚的關係〉,《湖北中醫雜誌》,1988年2月。
100.魚海東:〈「衛氣」實質探討〉,《實用中西醫結合雜誌》第2期,1989年2月。
101.傅佩榮:〈莊子天論研究〉,《哲學與文化》第12卷6期,1985年6 月。new window
102.郭洪濤:〈開闊視野,啟發思路--試論《老子》、《莊子》對《內經》的影響〉,《醫古文知識》,1994年。
103.曾春海:〈《管子》四篇與《韓非子》的道法論及對比研究〉,《輔仁學誌》第31期,2004年7月。
104.曾漢塘:〈試論王充「氣」的觀念--從宇宙論的角度談起〉,《文史哲學報》第45期,1996年12月。new window
105.曾漢塘:〈試論王充「氣」的觀念〉,《宗教哲學》第3卷3期,1997年7月。new window
106.曾怡菁:〈解讀董仲舒天人感應思想〉,《史學會刊(師大)》第41期,1997年6 月。
107.裘鍚圭:〈稷下道家精氣說研究〉,收錄《文史叢稿--上古思想、民俗與古文字學史》,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
108.楊儒賓:〈從「生氣通天」到「與天地同流」--晚周秦漢兩種轉變身體的思想〉,《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期,1994年3月。new window
109.楊學鵬:《陰陽五行--破譯、詮釋、激活》,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年。
110.趙中偉:〈道者,神明之原也:《黃帝四經》形上思維研究〉,《輔仁國文學報》,2003年10月。new window
111.趙中偉:〈乾元用九,乃見天則--《周易》「天」之思想的創造性詮釋〉,《哲學與文化》第34卷10期,2007年10月。new window
112.趙定理:〈醫道數術與古天文(上)〉,《中華易學》第17卷10期,1996年12月。
113.趙定理:〈醫盪術與古天文(下)〉,《中華易學》第17卷11期,1997年1月。
114.趙喜新:〈醫陰陽學說數學表達的探索〉,《中國醫學物理學雜誌》第14卷第3期,1997年。
115.趙嘉俊:〈運氣太過不及與天津氣象的印證〉,《浙江中醫雜誌》第3期,1981年。
116.趙季仁:〈全國中醫藥學術發展戰略研討會述要〉,《中國醫藥學報》第12卷第1期,1987年。
117.湯小京、申杰、林平:〈原發性肝癌病人的陰陽五態性格與MMPI的相關性〉,《河南中醫》第14卷第1期,1994年。
118.湯用彤:〈魏晉玄學和文學理論〉,《中國哲學史研究》第1期,1981年。
119.葉海煙:〈莊子哲學的「陰陽」概念〉,《哲學與文化》第352期,1985年6月。new window
120.葉海煙:〈論兩漢「大一統」觀念之哲學性:以董仲舒的新儒學為例〉,《宗教哲學》第30卷第9期,2003年9月。new window
121.溫長路、溫武兵:〈對中醫五行構式的橫向觀察與思考〉,《河南中醫》第20卷第1期,2000年。
122.潘朝陽:〈「中心一四方」空間形式及其宇宙結構〉,《國立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地理研究報告》第23期,1995年3月。new window
123.盧文信:〈西漢天人思想於天文學中的體現與影響--依《漢書‧天文志》立論〉,《輔大中文研所學刊》第8期,1998年9月。new window
124.劉慧珍:〈鄭玄易數說的宇宙論意義〉,《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第7期,1997年10月。
125.劉可勛:〈「氣」,宇宙模式的文化要義與中醫學〉,《中國醫藥學報》第13卷
第3期,1998年。
126.劉可勛:〈從數學模型看中醫五行藏象的系統特徵〉,《中醫研究》第6卷第1期,1993年。
127.劉長林、滕守堯:〈《太平經》精、氣、神「三合一」的養生思想〉,收錄《易學與養生》,瀋陽出版社,1997年5月。
128.劉長林:〈《內經》的五行學說與系統論〉,《社會科學輯五十一》第4期,1984年。
129.鄭萬耕:〈揚雄《太玄》中的宇宙形成論〉,《社會科學研究》第4期,1983年7月。
130.鄭萬耕:〈嚴君平哲學思想述略〉,《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第3期,1984年。
131.魏啟鵬:〈馬王堆古佚書的道家與醫家〉,收於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3輯,1993年。
132.龐樸:〈陰陽:道器之間〉,《道家文化研究) 第五輯,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
133.鐘肇鵬:〈《老子想爾注》及其思想〉,《世界宗教研究》第2期,1995年。
134.鐘肇鵬:〈論精氣神〉,《道家文化研究》第9輯,1996年。
135.顧明津、林姿里:〈「黃帝內經」中的氣象醫學思想初探〉,《中醫內科醫學雜》,2005年8月。
136.櫻井謙介著,李建民譯:〈《黃帝內經素問》王冰注中有關五臟之記載〉,《大陸雜誌》,2000年7月。
137.藪內清、湯川秀樹:〈中國科學的特點〉,《科學史譯叢》,1981年4月。
七、學位論文:
1.蔡璧名:〈身體與自然--以《黃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new window
2.王敏弘:〈《黃帝內經》有關神的研究〉,中國醫藥學院中國醫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
3.黃蕙棻:〈《內經》運氣醫學現代觀的研究〉,台灣大學中國醫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4.蕭進銘:〈《內經》認識論研究〉,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5.裘 正:〈《黃帝內經》五運六氣的探討〉,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6.林哲民:〈《黃帝內經》氣論身體觀之研究〉,輔仁大學哲研所碩士論文,1996年。
7.葉美玲:〈論《黃帝內經》中陰陽五行的運用〉,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8.黃國財:〈《黃帝內經》五運六氣學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9.陳德興:〈《黃帝內經》氣論思想之研究--兼論精、氣、神概念的關係〉,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new window
10.陳韻雯:〈《黃帝內經》系統思維與辨證醫道〉,東海大學哲研所碩士論文,2001年。
11.董家榮:〈黃帝內經養生思想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12.莊明仁:〈靈樞經水篇十二經水之研究〉,中國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13.呂枝:〈先秦道家與《黃帝內經》兩者相關養生思想之研究〉,中國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14.李韶堯:〈黃帝內經運氣學研究〉,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15.許玉娟:〈《素問•靈蘭秘典論》中十二官之探討〉,中國醫藥大學中國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16.羅金發:〈《黃帝內經》養生思想初探〉,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17.蘇瓊芬:〈《黃帝內經》研究--以倫理思想為主〉,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18.張仕麟:〈《黃帝內經》之生命倫理學〉,東海大學哲研所碩士論文,2005年。
19.趙憶祺:〈由《周易》與《黃帝內經》探討理象數術之養生及其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