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漢人社會動物神靈信仰與文化之研究
作者:高佩英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Kao, Pei-Ying
校院名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
指導教授:謝國興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動物崇拜動物神靈牛神馬神義犬虎爺獅崇拜金獅陣百足真人Worship for AnimalsBeliefs toward Animal DeitiesMaster buffaloMaster HorseMaster DogMaster TigerWorship for LionKin Shih JennMaster Centipede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8
漢人社會中強調「天人合一」的宇宙觀,與大自然產生和諧的相處模式,就是從遠古時期自然崇拜的信仰行為衍生出來的。現今民間信仰對象中,例如土地公、天公、地母等神明的概念,和遠古時期的自然崇拜仍具有一定程度的關聯性,只不過今日轉化成以人格形象產生出來,而台灣漢人社會的動物崇拜文化與動物神信仰也是在這樣的狀態中衍生出來的自然神群之一。
自然神群可說是最普遍存在且和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一種信仰對象,而自然神群中的動物神及動物崇拜更是與傳統漢人社會文化的發展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在台灣漢人社會中處處可見動物崇拜的痕跡,例如廟宇中的虎爺信仰、義犬公信仰,建築裝飾中的辟邪劍獅,生命禮俗中的十二生肖傳統等等。這些動物神及動物崇拜的出現與存在,顯示出台灣漢人與動物崇拜文化之間的密切關係,再加上動物神祇的祭祀不但豐富了台灣漢人社會的信仰元素,更可看出台灣漢人民間信仰活潑多元的生命特質。
在台灣漢人社會中對於動物的崇拜,對象非常廣泛,包括牛、馬、龍、狗、猴子、虎、貓、龜、蛇、豬等動物,甚至爬蟲類的蜈蚣,都是台灣漢人崇拜的對象,由於數量多且龐雜,故本文在選擇探討的對象時,先將人格神形象出現的動物神祇排除,例如齊天大聖孫悟空、天蓬元帥豬八戒和龍王、龍神等。接著選擇人們生活中具有重要貢獻或民間信仰中較常見、具有特殊性的幾種動物神來探討,包括有牛馬、義犬、老虎、獅子和蜈蚣等。文中主要分成上下兩篇,上篇為生活具象的動物神,主要探討的動物為牛馬和義犬。由於上述這三種動物對於傳統社會人們在生活上的幫助可說是缺一不可,故,本文將其置於同一篇進行討論。下篇為形象意象類的動物神,主要探討獅、虎和百足真人信仰,這三者相同之處在於民俗文化中所呈現的形象較為抽象,以形象和符號類的表徵出現在民俗和信仰文化中。相異之處則在於,虎和蜈蚣在文化意涵中屬較惡之物,人們在與其接觸過程中不是被老虎傷害就是被蜈蚣螫咬。然而中國不產獅,漢人社會也沒有獅害的問題,因此在動物的民俗文化中,可同時在獅子身上發現吉祥和辟邪意義在其中,屬漢人社會中的瑞獸。
隨著先民們從中國移墾到台灣的過程中,將動物崇拜的民俗文化以及相關動物神信仰的現象傳入台灣後,由於在台灣移墾社會中所面對的外在環境與生活型態上的轉變,動物神靈信仰與崇拜也出現在地化現象。除了虎爺、牛將軍等動物神在台灣已出現自成一廟主神的現象外,台灣南部地區更有具宗教性、神聖性的宗教性陣頭,除了動物神神像的供奉外,陣頭出陣前後相關的宗教性儀式在當地皆具有重要的祈福、避邪驅煞、驅瘟除疫等維護地方安寧的職責與功能,例如金獅陣、百足真人蜈蚣陣等,在台灣民間信仰的體系中,十分具有獨特性。
Chinese culture emphasizes on the concept of “harmony between heaven and humans”, which derives from ancient humans worshiping nature. Although the gods which people worship nowadays such as The Village Deity, the God, Mother of the Earth
look like human beings that are still related to ancient culture.
Nature gods can be seen to concepts that exist in the world and closely related to people’s lives. Among these gods of nature, animals gods especially have much to do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ety. We can see many animal gods being worshiped in Taiwan such as the Tiger God, the Dog God, sword-lion decorations in temples, and the twelve Chinese zodiac signs. This shows the close relation between Chinese people and the culture of worshiping animals. Furthermore, it not only enriches Chinese social culture in Taiwan but also let us see the variety of the essence of life.
The animal gods in Taiwanese culture include cows, horses, dragons,
dogs, monkeys, tigers, cats, turtles, snakes, pigs, and even insects such as centipedes. Since they are numerous and abundant, here we will exclude the gods of which have human being similarities such as the Monkey King, the Pig, the Dragon King, and instead choose ones which are more common, special and have important contribution such as cows, horses, dogs, tigers, lions, and centipedes.
There are two parts in total; the former mainly concentrates on cows, horses, and dogs, of which are gods that are seen to be as they actually are in the real world.
The above three animal gods are indispensable due to their help to the world. Therefore, here we will discuss them together.
The later talks about the animal gods that appear by imaginary such as lions, tigers, and centipedes. The part these three gods have in common is that they often present themselves in abstract images. The different part among these three is that tigers and centipedes are considered evil since people often are hurt or bitten by them. However, in China are no lions, so the idea of being attacked by them does not exis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lions can obtain meanings such as fortune and purification. Therefore, lions represent auspicious animals in Chinese
culture.
When ancestors moved from China to Taiwan, they also brought this culture to Taiwan with them. Therefore during the reclamation, worshiping animal and such religions had also been localized in Taiwan. Besides the Tiger God and the Cow General God, which are the main gods in their temples, there are also religious and sacred “Din Tao” rituals that consist of praying for fortune and getting rid of bad luck and plague, such as “Shih Jenn” and “Wu Kung Jenn” in south Taiwan. These rituals are unique in the Taiwanese religious belief system.
壹、專書
Ben Highmore著、周群英譯,《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公司,2005年3月。
Jack Goody,Religion and Ritual: The Definitional Problem,in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12),1960年。
Jeffrey C. Alexander, Steven Seidman編、吳潛誠總編校,台北:立緒文化公司,1997年9月。
中村生雄、三浦佑之編,《人と動物の日本史4–信仰のなかの動物たち》,東京:吉川弘文館,2009年4月。
(宋)李昉,《太平廣記》昆蟲七,民國上海進步書局石印本。
(宋)洪邁,《夷堅志》,台北:明文書局,1994年。
(明)徐春甫編集,《古今醫統大全》卷七十七,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8年。
(明)陳懋仁,《泉南雜志》,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明)謝肇淛,《五雜俎》,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
(東漢)班固,《漢書》,清刊本。
(南梁)慧皎,《高僧傳》,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版。
(南朝)陶弘景,《本草經集注》,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
(英)胡司德著,藍旭譯,《古代中國的動物與靈異》,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年3月。
(英)愛德華.泰勒,連樹聲譯,《原始文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
(英)詹.喬弗雷澤,《金枝》,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1998年。
(晉)杜預,(宋)林堯叟註釋,(唐)陸德明音義,(明)鍾惺,(明)孫鑛,(明)韓范《春秋左傳》〈昭公元年〉,清刊本。
(晉)陶潛,《搜神後記》,清末刊本。
(晉)葛洪撰、胡守為校譯,《神仙傳校譯》,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9月。
(清)余文儀編,《續修台灣府志》,乾隆39年刊行。
(清)姚瑩,《東槎紀略》,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
(清)張英、王士禎、王惔等人編撰,《御定淵鑑類函》,清康熙49年。
(清)陳文達,《臺灣縣志》,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印行,1958年。
(劉宋)范曄,《後漢書》,影印本。
中國福建省文化廳主編,《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8年,6月。
內政部民政司編,《全國寺廟名冊》,台北:內政部民政司。
片岡巖著、陳金田譯,《台灣風俗誌》,台北:眾文圖書公司,1994年5月。
王秋桂、李豐楙主編,《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第一輯,《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神仙部》(一),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11月。
王秋桂、李豐楙主編,《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第一輯,《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神仙部》(二),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11月。
王秋桂、李豐楙主編,《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第一輯,明‧無名氏編輯,《三教源流聖帝佛祖搜神大全》全一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11月。
王從仁,《虎/吉祥納福看瑞獸》,台北:世界書局,1995年12月。
台灣中華書局編輯部,《辭海》,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9年10月。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編校,《台南縣鄉土史料》,南投:省文獻會,2000年7月。
田哲益,《十二生肖與動物信仰》,台北:武陵,2002年。
伊能嘉矩著、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編譯,《台灣文化志》,台北:台灣書房,2013年11月。
休斯頓.史密士著、劉安雲譯,《人的宗教》,台北:立緒文化公司,1988年4月。
何星亮,《中國自然神與自然崇拜》,上海:三聯書店上海分店,1992年5月。
何星亮,《龍族的圖騰》,台北:中華書局,1993年8月。
何業恒,《中國虎與中國熊的歷史變遷》,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1月。
佚名,《山海經》,台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86年。
作者不詳,《爾雅‧釋獸》,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
吳明勳、洪瑩發,《台南王爺信仰與儀式》,台南:台南市文化局,2013年12月。
吳瀛濤,《台灣民俗》,台北:眾文圖書公司,1990年2月。
吳騰達,《台灣民間藝陣》,台中:晨星出版公司,2002年10月。
呂理政,《天、人、社會:試論中國傳統的宇宙認知模型》,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0年3月。
岑家梧,《圖騰藝術史》,台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8月。new window
李芝嵐,《中華石獅雕刻藝術》(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
李禧,《紫燕金魚室筆記》,中國廈門: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5年。
沈武義,《眾神聖傳續編》,中華南台道教學院,2003年5月。
阮昌銳,《植物動物與民俗》,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1999年9月。
阮昌銳,《歲時與神誕》,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1997年6月。
林雲、聶達,《民俗文化趣談–拜祭》,香港:萬里書店,2006年5月。
林德政主修,《新港奉天宮誌》,嘉義:財團法人新港奉天宮董事會,1993年8月。
林蔚文,《福建民間動物神靈信仰》,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年9月。
花松村主編,《台灣鄉土全誌》第六冊,台北:中一出版社,1996年5月。
邱奕松纂修,《朴子市志》,嘉義:朴子市公所,1998年2月。
邱淵惠,《台灣牛:影像‧歷史‧生活》,台北:遠流出版社,1997年1月。
金文男,《民俗文化趣談–壽誕》,香港:萬里書店,2004年8月。
施懿琳,《台閩文化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3年9月。
段凌平編著,《漳台民間信仰》,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年5月。
洪丕謨,《民俗文化趣談–福祿》,香港:萬里書店,2006年5月。
相良吉哉,《台南州祠廟名鑑》,台北:大通書局,2002。
凌志四主編,《台灣民俗大觀》,台北:大威出版社,1985年3月。
徐福全,《石門鄉志》,台北:石門鄉公所,1997年
殷偉編著,《文化生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9月。
財團法人大里市七將軍廟,《大里市七將軍廟2010農民曆》,2010年。
高丙中,《民俗文化與民俗生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9月。
高育仁等主修,《重修台灣省通志》,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4月。
高佩英,《台灣的虎爺信仰》,台北:遠足文化,2006年1月。
國分直一著、林懷卿譯,《台灣民俗學》,台南:莊家出版社,1980年10月。
張昀浚,《台灣奇譚:民間地理風水傳說》,台北:台灣書房,2008年2月。
張勝彥、吳文星、溫振華、戴寶村編著,《台灣開發史》,台北:空大,1996年1月。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93年4月再版
許仲琳原著,古典文藝學會編譯,《封神榜》,台北:華文網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2月。
許仲琳原著,雲龍生改編,《封神演義》,台南:世一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2月。
許金用編著,《台灣民俗文化彙編上冊》,台中:東展文化事業公司,1992年8月。
陳丁林,《南瀛藝陣誌》,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
陳正祥,《台灣土地利用》,台北:台大農業地理研究室,1950年。
陳彥仲、黃麗如著,《台灣的藝陣》,台北:遠足文化,2003年11月。
陳益源主編,《台灣虎爺信仰研究及其他》,台北:里仁書局,2017年4月。
陸傳傑,《裨海紀遊新注》,台北:大地地理,2001年4月。
彭友智,《道教諸神背後的真實故事》,台北:知青頻道出版公司,2013年7月。
彭友智,《關於道教的100個故事》,台北:宇柯文化出版公司,2008年12月。
彭維彬,《中國東南民間信仰的土著性》,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4月。
黃文博,《台灣民俗田野手冊.現場參與卷》,台北:台原出版社,1991年7月。
黃文博,《台灣民間信仰與儀式》,台北:常民文化出版,1997年11月。
黃文博,《台灣民間藝陣》,台北:常民文化出版社,2000年3月。
黃文博,《閒話人鬼神:台灣民俗閒話》,台北:台原出版社,1994年12月。
董芳苑,《台灣民間宗教信仰》,台北:長青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5月。
董芳苑,《探討台灣民間信仰》,台北:常民文化出版社,1996年3月。new window
鈴木一郎著、馮作民譯,《增訂台灣舊慣習俗信仰》,台北:眾文圖書公司,1989年,11月。
鈴木清一郎著,高賢治、馮作民編譯,《臺灣舊慣習俗信仰》,台北:眾文圖書公司,1978年5月。new window
福建省文化廳,《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8年。
蒲松齡,《聊齋志異》,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93年4月。
蓋國粱,《民俗文化趣談–節慶》,香港:萬里書店,2004年5月。
趙伯陶,《十二生肖面面觀》,濟南:齊魯書社,2000年11月。
喬繼堂,《中國崇拜物》,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
劉文三,《台灣宗教藝術》,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76年6月。
劉還月,《台灣民間信仰小百科‧迎神卷》,台北:台原出版社,1994年2月。
劉還月,《台灣民間信仰小百科‧廟祠卷》,台北:台原出版社,1994年2月。
增田福太郎著、黄有興譯,《臺灣宗教論集》,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年9月。
歐陽晶宜編,《八仙的故事》,台北:林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6月。
潘乃德著、黃道琳譯,《文化模式》,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76年8月。
鄭欽仁、李明仁編譯,《征服王朝論文集》,台北:稻鄉出版社,2002年8月。
蕭兵,《民俗文化趣談–避邪》,香港:萬里書店,2004年5月。
謝宗榮主編,《驅邪納福:辟邪文物與文化圖像》,宜蘭:傳藝中心,2004年5月。
簡榮聰,《中國虎文化》,台北:財團法人大路交通基金會,1999年1月。
魏‧王弼、韓康伯注,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1年6月。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年。
譚天錫等人編著,《普通動物學》,台北:環球書社,1974年11月。
謝宏昌、丘為君,〈五十三將軍忠義烈祠沿革碑〉《鹽水鎮志》,台南:台南縣鹽水鎮公所,1998年。

貳、期刊暨學位論文
石乙正,〈茄萣地區祭祀圈與武陣之研究〉,台南大體育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年。
何培夫,〈台南安平的民俗辟邪物〉,《驅邪納福:辟邪文物與文化圖像》,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4年5月。
吳明勳、洪瑩發,《王爺信仰與儀式》,台南:台南市文化局,2013年12月。
吳茂昆,〈曾文溪洪災與西港香蜈蚣陣〉,《台灣學通訊》,92期。台北:國立台灣圖書館,2016年3月。
吳騰達,〈高雄縣金獅陣調查研究〉,《高雄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傳藝中心,2006年12月。
李添春,〈臺灣的動物崇拜〉,《南瀛佛教》13卷 11期,台北:台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科內南瀛佛教會,1935年11月。
李玉燕,〈臺灣民間舞獅宗教儀式與表演藝術之研究—以台灣獅與醒獅為例〉,國立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2004年7月。
李佩儒,〈公塭仔溪埔寮蜈蚣陣〉,《台南文獻》第十輯,台南:台南市政府文化局,2016年12月。
李禎祥,〈七將軍的由來〉,《南投文獻》38期,1993年6月。
林政儒,〈曇花一現的臺灣馬產事業:臺灣總督府種馬牧場〉,《臺灣學通訊》,《台灣學通訊》,84期。台北:國立台灣圖書館,2014年11月。
卓克華,〈城隍信仰歷史演變之考察〉,《老城隍、新新竹,新竹都城煌廟建基二百五十週年城隍學術研討會》,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8年10月。
周政賢,〈刈香前鋒蜈蚣陣-台南五大香蜈蚣陣的觀察比較〉,《南瀛文獻》第五輯,台南:台南縣政府,2006年9月。
明勳、洪瑩發,《臺南王爺信仰與儀式》,台南:台南市政府文化局,2013年。
林文龍,〈台灣的狗神信仰〉,《台灣史蹟叢論》上冊,台北:國彰,1987年
林偉功,〈中國獅文化源流初探〉,《國父紀念館館刊》第7期,台北:國父紀念館,2001年。
洪資殷,〈保生大帝、土地公與西秦王爺之虎爺形態研究—以台南市、高雄市為例〉,高雄: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7月。
紀雅博,〈北港義民廟烈士簡史〉,《雲林文獻》35期,雲林:雲林縣文化局,1991年。
高佩英,〈台灣漢人虎爺信仰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7月。new window
高佩英,〈台灣廟前石獅及造型分析—以年代確定者為例1797-2003〉,《暨南史學》第十二號,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2009年7月。new window
高佩英,〈崇虎文化與西王母傳說關係之初探〉,《海峽兩岸東王公西王母信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台中技術學院應用中文系,2008年11月。
張志相,〈台灣烏溪流域「七將軍廟」源流考論〉,《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4期,台中: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2007年6月。
張義震,《雲林縣第三級古蹟北港義民廟修復工程工作報告書暨施工記錄》,雲林:雲林縣政府,2006年1月。
曹振峰,〈虎文化〉,《漢聲雜誌》110期,台北:漢聲雜誌社,1998年2月。
許蕙真,〈台灣獅文化的圖像分析〉,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許獻平,〈四六公小祠四十五義士加一狗〉,聯合報,1999年5月。
陳文忠,〈動物神信仰之研究-以台灣十八王公信仰為例〉,玄奘大學宗教所碩士論文,2010年。
陳瑜詩,〈蜈蚣閣在臺灣的發展〉,《臺灣學通訊》第92期,2016年3月。
陳怡真,〈貓狗樹石都上香─臺灣各地的奇神怪聖〉,《時報周刊》第223期,1982年
陳繡綿,〈台灣民間虎爺信仰之研究──以台北市廟宇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鹿草圓山宮管理委員會,《嘉義鹿草圓山宮開基王孫大使公沿革誌》
黃文博,《南瀛刈香誌》,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6月。
黃永煌,〈台南烏竹林金獅陣之研究〉,台南大體育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年。
黃偉強,〈竹仔港、麻豆寮仔、南平社仔金獅陣〉,《台南文獻》第十輯,台南:台南市政府文化局,2016年12月。
黃薏馨,〈共生與疏離—金門風獅爺與聚落之關係〉,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楊天厚、林麗寬〈金門風中嬌客-風獅爺〉,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4年。
劉懷仁,〈烏竹林金獅陣〉,《台南文獻》第十輯,台南:台南市政府文化局,2016年12月。
劉懷仁,〈溪南寮金獅陣〉,《台南文獻》第十輯,台南:台南市政府文化局,2016年12月。
蔡蕙頻,〈《臺灣日日新報》與《臺灣民報》中的藝閣〉,《臺灣學通訊》第92期,2016年。
賴建宏,〈東竹林牛犁歌陣〉,《台南文獻》第十輯,台南:台南市政府文化局,2016年12月。
謝宗榮,〈台灣辟邪劍獅研究〉,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謝宗榮,〈燒香求財神,公道在神明─財神的種類與祭祀習俗〉,《傳統藝術》26期,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3年1月。
簡榮聰,〈臺灣的狗崇拜〉,《台灣月刊》,2006年4月號電子報。
練美雪,〈新北市石門區乾華十八王公廟傳說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3年。
參、網路資料
內政部台灣宗教文化資產,https://www.taiwangods.com/html/Cultural/3_0011.aspx?i=84,2017.6.18
內政部全國宗教資訊網,https://religion.moi.gov.tw/,2017.6.18
金門迎城隍,http://tour.kinmen.gov.tw/412/CP.aspx?sn=597&n=10595,2017.5.25
安南鄉土文化工作室,http://water.tacocity.com.tw/centipede.htm,2017.5.10
安平劍獅,http://www.dsps.chc.edu.tw/tuling/anc2/0qrg1.htm,2017.6.25
台南溪南寮興安宮,http://www.xn--49s4c551l.tw/%E4%B8%BB%E7%A5%A0%E7%A5%9E%E6%98%8E/,2017.7.5
香情工作室—台南地區蜈蚣陣信仰巡禮—蜈蚣手札,
http://jiali.tacocity.com.tw/wugong.html,2017.7.5
高雄下茄萣金鑾宮,
http://www.kcjlg.org.tw/index.php?c=celebration&cmid=122,2017.6.22
Now News2011.02.18網路新聞,
https://www.nownews.com/news/20130821/558796,2017.6.1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http://ctext.org/wiki.pl?if=gb,2017.6.18。
肆、影音資料
邱志宏發行,《赫赫生威─虎爺》,台北:年代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中研院台史所發行,《入陣─陣頭儀式、造王船》,台北:中研院台史所,2017年2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