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末民初《詩經》學史論
作者:陳文采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en, Wen-Tsai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林慶彰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3
主題關鍵詞:清末民初詩經學辨偽學今古文之爭國粹派整理國故二重證據法古史辨The end of Ching Dynasty and the outse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hi Jing XueDiscern between what is true and falseThe conflict between Jing Wen Xue Pai and Ku Wen Xue PaiKuo Tsui PaiCompi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Dual evidencesDebate of ancient histo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1) 專書(2)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31
八O年代起由於《詩經》研究風氣的開展,更多研究焦點投向近、現代,其間累積了不少近、現代《詩經》學史料,另方面也促使在《詩經》研究議題與方法上的反省意識逐漸浮現。唯大部分的研究工作多限於一隅,且相較於二千年《詩經》學史的研究,「清末民初」的部分仍相對顯得薄弱。本論文從康有為的《毛詩》辨偽學,到傅斯年歷史語言學觀點的《詩經》研究,總共討論了五十五位學者,在一八八八至一九三八年的五十年間,所完成的一百三十餘種《詩經》研究著作,凡二十二萬字。主要的工作包括:文獻上的清理,和對這一斷代《詩經》學在學術意義及歷史意義上的探究。企圖梳理出清末民初《詩經》學的淵源、主要成績和影響,以呈現符合現代精神特質的《詩經》學史的陳述。
第一章清末今古文之爭與《詩經》研究的近代化:在清末今古文論爭下的《詩經》研究,最初的成果就是否定《毛序》的神聖性,創造直接涵泳經文的可能;再則「經本的真偽」與「方法的長短」,作為兩派對立的旗幟,正是雙方面對舊傳統的新思維。
本章從辨偽的角度,重新審視清末今文家的《詩經》學;並將章太炎、劉師培、黃節的《詩經》學著作,統整在「國粹派」的脈絡中陳述,以見出乾嘉古文《毛詩》學在清末的演變,是訓詁方法的系統化、《詩經》研究的史料化、和以《序》說為依歸的詩旨闡釋。並藉以對應今文家的《毛詩》辨偽工作,突出清末今古文之爭對《詩經》研究近代化的意義。
第二章「整理國故」運動與民初《詩經》學的發展:《詩經》議題在與「整理國故」相關的理論與實踐中,不斷被援引作為範例,主要是因為民初「整理國故」一派學者,基於相同的歷史關懷、文化意識和學術背景,企圖為舊的學術傳統找尋出路,而《詩經》正好提供了適切的素材,影響所及也促成《詩經》研究的新發展。
本章從《詩序》問題的討論、歌謠的《詩經》、《詩經》的通讀與概說三大範疇,剖析胡適、顧頡剛、陳延傑、鄭振鐸、俞平伯、朱自清、郭沫若、蔣善國、陳漱琴……等主要學者的論著,大抵可見三項積極性的成績:(1)是《毛詩》傳箋傳統的崩潰,及經典的史料化,進而達到還原《詩經》本來真面目的目的;(2)經書與民間文學的結合,特別是在找回《詩經》失落的文學性上,有所創獲;(3)在國學教育和經典整理普及化的思考下,實踐為《詩經》算總賬的工作,包括解決《詩經》通讀問題,和撰述便於自修的集說與概論。
第三章新材料的出現與《詩經》考證學的更新:民初由於材料意識的提高,和龜甲、鐘鼎彞器的大量出土,為《詩經》考證學的更新提供了適切的環境。主要著作的路向、觀點儘管各自不同,卻都是在國際漢學交流的氛圍下,結合新材料和實證科學方法論的成績。本章主要討論:(1)王國維二重證據法在《詩經》研究上的應用,包括:文字考釋和還原上古歷史兩大內容;(2)林義光、聞一多、于省吾等人,在《詩經》訓詁上的創發,以見古文字學在《詩經》古義考釋上的支援;(3)傅斯年「歷史語言學」《詩經》研究觀點的提出與運用,包括《詩經》本文的詮釋、《詩經》基礎課題的闡發,和以《詩經》為材料對三代歷史及思想的析論等三大內容。
經由上述的考察,約可歸納出:實證科學方法論對《詩經》研究中「經學」組成部份的分解、《詩經》文學性質的確認、以白話文為通譯媒介與《詩經》研究的普遍性發展,及從研究觀點的提出向專科《詩經》學的過渡等,四項清末民初《詩經》學的主要脈絡。
In the 1980’s many scholars began to research Shi-Jing and they focused on the studies done during modern times. During this period many historical records were collected and the result was the emergence of research topics and methods but most of these research as limited to one area. Compared to research Shi-Jing done 2000 years ago, the research done during the end of Ching Dynasty and at the outse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s relatively weak. The thesis starts from Kung Yao-Wei’s argument on Mao-Shi to Fu Shi-Nien’s historical and linguistic perspective on Shi-Jing. The thesis covers 55 scholars’ work dating from 1888 to 1938. During these 50 years there were more than 130 different studies done on Shi-Jing. This author’s thesis has 220,000 words, it discusses the compi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academic and historical meaning of the research during this period.
The first chapter talks about the conflict between Jing Wen Xue Pai and Ku Wen Xue Pai and modern research on Shi-Jing. The debate during the end of Ching Dynasty and its initial success was the denial of the sanctity of Mao Shi and created the possibility of reading the book from one’s perspective.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se two schools is the integrity of Shi-Jing (true copies or false ones) and its methods.
This chapter starts from discerning between what is true and false, and reviewing Jing Wen Xue Pai on Shi-Jing research work at the end of Ching Dynasty. The research work of Chang Tai-Yen, Liu Shi-Pei and Huang-Jay was put in a category of Kuo Tsui Pai which one can see the development of Mao Shi at the end of Ching Dynasty, the explanation of words is systematic, Shi-Jing is a source for historical research and use Mao Shi to interpret the book. Use the above results to discern Jing Wen Xue Pai’s work on Mao Shi.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compi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move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hi Jing Xue at the outse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research on Shi-Jing and the theory of compi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were continuously served as models and references.
At the outse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scholars of compi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were based on concern for historical accuracy, cultural awareness and academic background, they tried to find a new way for the old literature and Shi-Jing was the best material for them. The impact helped to pave the way for the research of Shi-Jing.
The chapter starts from the discussion of Shi Shiu, research Shi-J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lk songs and people in general can read of Shi-Jing. This chapter analyzes the literature written by scholars such as Hu-Shi, Ku Jie-Gang, Chen Yen-Jay, Cheng Cheng-Yi, Yi Ping-Bao, Ju Chih-Ching, Kuo Mo-Ruo, Chiang Shan-Kuo, Chen Su-Chin, etc.
One can see three positive rewards: (a) The collapse of Mao Shi, the book served as historical evidence and let Shi-Jing go back to its original purpose (b) mingle the classic books with local literature, especially in the area of literature which has long been forgotten (c)To settle all accounts of Shi-Jing which includes the study of Shi-Jing become popular and easy for people to study on their own.
The third chapter talks about archeological digs such as tortoise shells, bronze inscriptions that provide information for textual research of Shi-Jing. The direction and viewpoint of writing might be different but under international sinology exchange together with archeological digs and concrete evidence. The main discussion of this chapter:
(a) The application of Wang Kuo-Wei’s dual evidence in the research of Shi-Jing that includes the interpretation of words and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b) Lin Yi-Guang, Wen I-Duo, Yu Sing-Wu and other scholars, their contribution on the explanation of words, the ancient words support the explanation of Shi-Jing.
(c) Fu Sy-Nien’s study: He used historical and linguistic studies to interpret the content of Shi-Jing which includes the interpretation of Shi-Jing, the basic problems of Shi-Jing and use Shi-Jing as resource for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the Hsia Dynasty, the Shang Dynasty and the Chou Dynasty.
From the above observations my summary is:
Concret evidence collapse the Jing Xue in the research of Shi-Jing, the confirmation of Shi-Jing’s literature, use modern Chinese words to interprete and universal development of researching Shi-Jing and Shi Jing Xue become a professional study.
壹. 專書
.經學類
1、《詩經》研究著作
詩經研究 謝无量 上海:商務印書館 1923年
詩經之女性研究 謝晉青 上海:商務印書館 1923年
卷耳集 郭沫若 上海:泰東圖書局 1924年
詩經 繆天綬選注 上海:商務印書館 1926年
(新式標點)詩經 許嘯天整理 上海:群學社 1926年
(新注)詩經白話解 洪子良編纂 上海:中原書局 1926年
論詩六稿 張壽林 北平:文化學社 1929年
詩序解 陳延傑 上海:開明書店 1932年
詩辨妄一卷 附錄四種 (宋)鄭樵著 顧頡剛輯點 北平:樸社 1933年
毛詩引得──附標注經文 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編纂處編 北平:燕京大學圖書館 1934年
毛詩注疏引書引得 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編纂處編 北平:燕京大學圖書 1934年
(國語注解)詩經 江陰香 上海:廣益書局 1934年
三百篇研究 張壽林 天津:百成書店 1936年
詩旨纂辭 黃節 北平:北京大學鉛印本 1936年
詩經學纂要 徐英 上海:中華書局 1936年
讀詩四論 朱東潤 長沙:商務印書館 1940年
詩言志辨 朱自清 上海:開明書店 1947年
詩疑 附錄九種 (宋)王柏著 顧頡剛校點 北京:中華書局 1955年
詩經六論 張西堂 上海:商務印書館 1957年
詩經與周代社會研究 孫作云 北京:中華書局 1966年
詩經今論 何定生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68年
敦煌詩經卷子研究論文集 潘重規 香港:新亞研究所 1970年
詩經學 胡樸安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8年
康南海先生未刊遺稿──詩經說義 康有為著 蔣貴麟編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79年
三百篇演論 蔣善國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0年
詩經研究 黃振民 台北:正中書局 1981年
澤螺居詩經.楚辭新證 于省吾 北京:中華書局 1982年
詩經情詩今譯 陳漱琴 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1982年
詩經研究論集(一)(二) 林慶彰師編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982年;1987年
詩經詮釋 屈萬里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83年new window
詩三百篇探詁 朱東潤 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84年
詩經語言藝術 夏傳才 北京:語文出版社 1985年
毛詩訓詁研究 馮浩菲 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1985年
詩經學論叢 江磯編 台北:崧高出版社 1985年
詩經通解 林義光注解 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據民初本影印 1986年
詩經研究反思 趙沛霖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1987年
興的起源──歷史積澱與詩歌藝術 趙沛霖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7年
詩經語言研究 向熹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7年
詩經研究概觀 韓明安 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1988年
先秦儒家詩教思想研究 康曉成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8年
詩古微 (清)魏源著 何慎怡校點 湯志鈞審訂 長沙:嶽麓書社 1989年
詩經毛傳鄭箋辨異 文幸福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9年new window
詩書成詞考釋 姜昆武 濟南:齊魯書社 1989年
先秦儒家詩教研究 林耀潾 台北:天工書局 1990年new window
詩經的歷史公案 李家樹 台北:長安出版社 1990年
讀風偶識 (清)崔述 台北:學海書局 1992年
詩經研究史概要 夏傳才 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1993年
詩經名著評介(第二集) 趙制陽 台北:五南圖書有限公司 1993年
胡適詩經論著研究 王靜芳 嘉義:中正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 1994年
顧頡剛詩經樂歌文學史觀 江永川 嘉義:中正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 1994年
1993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中國詩經學會編 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1994年
詩經古義新證 季旭昇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5年
聞一多詩經學研究 侯美珍 台北:政治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 1995年
詩經的文化闡釋──中國詩歌的發生研究 葉舒憲 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6年
第二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中國詩經學會編 北京:語文出版 1996年
春秋詩話 (清)勞孝輿 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年
第三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中國詩經學會編 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 1998年
詩經名著評介(第三集) 趙制陽 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1999年
史記與詩經 陳桐生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年
詩經論略 許志剛 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 2000年
顧頡剛詮釋詩經的淵源及其意義之研究 胡幸玟 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0年
第四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中國詩經學會編 北京:學苑出版社 2000年
詩經的世界 白川靜著 杜正勝譯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2001年
詩經學史 洪湛侯 北京:中華書局 2002年
第五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中國詩經學會編 北京:學苑出版社 2002年
2、其他經學類著作
經子解題 呂思勉 上海:商務印書館 1926年
經典常談 朱自清 重慶:國民圖書出版社 1942年
餘杭章氏之經學 袁乃瑛 台北: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61年
新學偽經考 康有為 台北:世界書局 1979年
中國經學史 馬宗霍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9年
經學通論 皮錫瑞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0年
王國維之詩書學 洪國樑 台北:台灣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 1981年
經今古文學問題新論 黃彰健 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82年new window
劉申叔先生之經學 陳慶煌 台北:政治大學中研所博士論文 1982年new window
民初讀經問題初探(1912─1937) 林麗容 台北:師範大學史研所碩士論文 1985年
王國維之經史學 洪國樑 台北:台灣大學中研所博士論文 1987年new window
尚書源流及傳本 劉起釪 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 1987年
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 錢穆 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89年
清初群經辨偽學 林慶彰師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0年
反孔廢經運動之興起 陳美錦 台北:台灣大學史研所碩士論文 1991年
康有為經學述評 丁亞傑 中壢:中央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 1992年
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 林慶彰師編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2年
近代經學與政治 湯志鈞 北京:中華書局 1995年
經學史論集 湯志鈞 台北:大安出版社 1995年
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增訂本) 周予同著 朱維錚編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年
劉師培春秋左傳學研究 宋惠如 中壢:中央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 1996年
今古文經學新論 王葆玹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7年
乾嘉考據學研究 漆永祥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8年
尚書學在古史辨思潮中的新發展 林登昱 嘉義:中正大學中研所博士論文 1999年new window
清代經學史通論 吳雁南主編 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 2001年
.史學類
1、 史料
國故月刊 劉師培.陳漢章.馬敘倫等主編 北平:北京大學文科國故月刊社 1919年
北京大學國學門週刊 北大國學門編 上海:開明書店 1926年
翼教叢編 蘇輿編 收入沈雲龍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五、六輯 台北:文海出版社 1966年
北京大學國學季刊 北大國學門編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影印本 1967年
國粹學報(1─82) 國學保存會編 台北:文海出版社 1970年
國學月報彙刊第一、二集 述學社編 台北:文海出版社據1924年述學社本影印 1971年
新潮 新潮社編 台北:東方文化書局影印本 1972年
科學與人生觀 亞東圖書館編 台北:問學出版社 1977年
北京大學日刊 北大國學門編 北京:人民出版社影印本 1981年
新青年 青年雜誌社編 上海:上海書店影印本 1988年
國故學討論集(一、二、三集) 許嘯天輯 收入民國叢書初編第37、38冊 上海:上海書店據1927年群學社本影印 1991年
2、 傳記、年譜、日記
康南海自編年譜 康有為編 收入戊戌變法史料叢刊 神州國光社 1953年
岫廬八十自述 王雲五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67年
朱自清研究資料 朱金順編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81年
廖季平年譜 廖幼平編 成都:巴蜀書社 1985年
胡適日記 胡適 北京:中華書局 1985年
顧頡剛先生學述 劉起釪 北京:中華書局 1986年
三松堂自序 馮友蘭 台北:谷風出版社 1987年
胡適的日記(手稿本) 胡適 台北:遠流出版社 1989年
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 胡頌平編著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90年
清儒學記 張舜徽 濟南:齊魯書社 1991年
洪業傳 陳毓賢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92年
胡適評傳 章清 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1992年
郭沫若的史學生涯(1892─1913) 謝保成.葉桂生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2年
顧頡剛年譜 顧潮編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3年
清儒學案新編 楊向奎 濟南:齊魯書社 1994年
留學日記 胡適 海口:海南出版社 1994年
傅斯年 李泉.岳玉璽.馬亮寬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4年
劉師培評傳 方光華 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1996年
章太炎學術年譜 姚奠中.董國炎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6年
康有為評傳 董士偉 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1997年
歷劫終教志不灰──我的父親顧頡剛 顧潮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7年
張元濟評傳 張榮華 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1997年
清代樸學大師列傳 支偉成 湖南:岳麓書社 1998年
人類的祥瑞士人──呂思勉傳 張耕華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8年
王國維評傳 袁英光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
郭沫若學術思想評傳 謝保成 北京:北京圖書館 1999年
周作人傳 錢理群 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2001年
3、 學術思想史
近代中國思想學說史 侯外廬 上海:生活書店 1947年
孫詒讓研究 杭州大學語言文學研究室編 上海:中華書局 1963年
中國文化史 柳詒徵 台北:正中書局 1970年
中國古代哲學史 胡適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9年
中國民俗學發展史 王文寶 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 1987年
中國語言學史 王力 台北:谷風出版社 1987年
清代學術概論 梁啟超 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1989年new window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梁啟超 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1989年new window
五十年來的中國哲學 賀麟 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1989年
國語運動史綱 黎錦熙 上海:上海書店影印本 1990年
五四新文化的源流 陳萬雄 香港:三聯書店 1992年
中國現代思想史論集 李澤厚 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 1994年
中國近代史學發展敘論 馬金科.洪京陵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4年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錢穆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6年
中國近代思想史論 李澤厚 台北:三民書局 1996年
中國近代史學學術史 張豈之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6年
從嚴復到金岳霖──實證論與中國哲學 楊國榮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年
求索真文明──晚清學術史論 朱維錚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年
中國近百年文學理論批評史(1895─1990) 黃曼君主編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7年
國學概論 章太炎講 曹聚仁整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
國學概論 錢穆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8年
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適為中心 陳平原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8年
中國近代哲學的革命進程 馮契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
晚清民國的國學研究 桑兵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
4、 其他史學類著作
十批判書 郭沫若 上海:群益出版社 1948年
古史辨(1─7冊) 顧頡剛等編著 台北:明倫出版社 1970年
史學與傳統 余英時 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982年
顧頡剛與中國新史學 (美)施耐德(Laurence A Schneider)著 梅寅生譯 台北:華世出版社 1984年
章太炎的思想(1868─1919)及其對儒學傳統的衝擊 王汎森 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985年
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 余英時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87年
古史辨運動的興起 王汎森 台北:允晨文化公司 1987年
王國維學術研究論集 吳澤主編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87年
梁啟超史學論著三種(新史學.中國歷史研究法.清代學術概論) 梁啟超 香港:三聯書店 1988年new window
聞一多研究叢刊第一集 武漢大學聞一多研究室主編 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 1989年
紀念顧頡剛學術論文集 尹達等主編 成都:巴蜀書社 1990年
郭沫若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發展──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為中心的討論 潘光哲 台北:政治大學史研所碩士論文 1990年
疑古思想與現代中國史學的發展 彭明輝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1年
胡適叢論 周質平 台北:三民書局 1992年
儒學的危機與嬗變造──康有為與近代儒學 房德鄰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2年
國粹.國學.國魂──晚清國粹派文化思想研究 鄭師渠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2年
史料學派與現代中國史學之科學化 劉龍心 台北:政治大學史研所碩士論文 1992年
傳統文化研究(一)(二) 蘇州市傳統文化研究會主編 蘇州:古吳軒出版社 1992年
到民間去:1918─1937年的中國知識份子與民間文學運動 洪長泰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3年
顧頡剛的疑古史學 陳志明 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1993年
胡適與現代中國文化轉型 劉青峰編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1994年
秦漢的方士與儒生 顧頡剛 台北:里仁書局 1995年
清末民初國粹思想研究──以《國粹學報》為中心 蕭瓊瑤 新竹:清華大學史研所碩士論文 1995年
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 桑兵 北京:三聯書店 1995年
北京大學與五四運動 蕭超然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5年
古史新證──王國維最後的講義 王國維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1996年
蒿廬問學記 呂思勉.湯志鈞等著 北京:三聯書店 1996年
現代學術史上的胡適 耿雲志.聞黎明編 北京:三聯書店 1996年
整理國故運動之研究:以章太炎.胡適.顧頡剛為例 張中雲 台北: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6年
王國維對「京都學派」的影響 何培齊 台北:文化大學史研所碩士論文 1997年
民族主義與近代中國思想 羅志田 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98年
徐中舒歷史論文選輯 徐中舒 北京:中華書局 1998年
中國現代學術研究機構的興起──以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為中心的探討(1922─1927) 陳以愛 台北:政治大學歷史系 1999年
五四新論──「五四」八十週年紀念論文集 余英時等著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99年
國學與漢學──近代中外學界交往錄 桑兵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9年
中西文化交匯與王國維學術成就 周一平.沈茶英 上海:學林出版社 1999年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 郭沫若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年
五四運動與二十世紀的中國──北京大學紀念五四運動8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歐陽哲生.郝斌編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1年
.社會學類
吳歌甲集 顧頡剛搜錄 收入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第一輯 台北:東方文化圖書公司 1970年
歌謠與婦女 劉經庵 收入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第二輯 台北:東方文化圖書公司 1971年
商務印書館與新教育年譜 王雲五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3年
中國歌謠研究 朱自清 台北:盤庚出版社據1931年本影印 1978年
歌謠與詩 朱自清 收入中國地方歌謠集成6 台北:渤海堂文化公司 1989年
性別與中國 李小江.朱虹.董秀玉主編 香港:三聯書店 1994年
商務印書館一百年(1897─1997) 北京商務印書館編印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8年
王雲五與台灣商務印書館(1964─1979) 韓錦勤 台北:師範大學史研所碩士論文 1998年
維新派與近代報刊 徐松榮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8年
中國近代社會思潮(1840─1949) 吳雁南.馮祖貽.蘇中立.郭漢民主編 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年
北京大學與中國政治文化 (美)魏定熙(Tim Weston)著 金安平.張毅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8年
顧頡剛民俗學論集 顧頡剛著 錢小柏編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8年
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德)恩格斯著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大林著作編譯局譯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年
周作人民俗學論集 周作人著 吳平.邱明一編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9年
.文學類
1、 文集
劉禮部集 (清)劉逢祿 清刊本(台大文學院圖書館藏)
胡適文存 胡適 上海:亞東圖書館第十三版 1930年
太炎文錄續編 章太炎 台北:新興書局 1956年
岫廬論集 王雲五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65年
羅雪堂先生全集 羅振玉 台北:文華出版公司 1968年
崔東壁遺書 (清)崔述著 顧頡剛編纂 台北:河洛出版社 1975年
傅斯年全集 傅斯年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80年new window
書傭論學集 屈萬里 台北:台灣開明書店 1980年
金明館叢稿二編 陳寅恪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
王國維遺書 王國維 上海:古籍書店影印本 1983年
朱自清古典文學專集 朱自清 台北:宏業書局 1983年
蔡元培全集 蔡元培 北京:中華書局 1984年
論詩詞曲雜著 俞平伯 台北:長安出版社 1986年
沈兼士學術論文集 沈兼士 北京:中華書局 1986年
管錐編 錢鍾書 北京:中華書局 1986年
陸侃如古典文學論文集 陸侃如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
康有為全集 康有為著 姜義華.吳根樑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年
顧頡剛讀書筆記 顧頡剛著 顧洪編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90年
章氏叢書 章太炎 上海:上海書店 1992年
胡適學術文集(語言文字研究) 胡適著 姜義華主編 北京:中華書局 1993年
聞一多全集 聞一多著 孫黨伯.袁謇正主編 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4年
胡適早年文存 胡適著 周質平編 台北:遠流出版社 1995年
魯迅國學文選 弘征選編 長沙:岳麓書社 1999年
劉申叔遺書 劉師培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7年
王國維學術經典集 王國維著 于春松.孟彥弘主編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7年
俞平伯全集 俞平伯 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 1997年
胡適學術文集(中國文學史) 胡適著 姜義華主編 北京:中華書局 1998年
王國維學術隨筆(東山雜記.二牖軒隨錄.閱古漫錄) 王國維著 趙利棟輯校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0年
觀堂集林(外二種) 王國維著 彭林整理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年
2、 文論
詩學 黃節 台北:學海出版社 1974年
中國文學理論 劉若愚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81年
中國新文學的源流 周作人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4年
詮釋與創造 沈清松主編 台北: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 1995年
理解與解釋──詮釋學經典文選 洪漢鼎主編 北京:東方出版社 2001年
.文獻學類
引得說 洪業 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特刊第4冊 北平:燕京大學圖書館 1934年
三訂國學用書撰要 李笠 收入書目類編第94冊 台北:成文出版社 1978年
中國圖書文獻學論集 王國良.王秋桂合編 台北:明文書局 1986年
民國時期總書目 北京圖書館編 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1991年
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整理 北京:中華書局 1993年
經學研究論著目錄(1912─1987) 林慶彰師主編 台北:漢學研究中心 1994年
經學研究論著目錄(1988─1992) 林慶彰師主編 台北:漢學研究中心 1995年
胡適著譯繫年目錄 季維龍編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5年
二十世紀詩經文獻目錄 寇淑慧主編 北京:學苑出版社 2001年
貳. 單篇論文
.經學類
故書新評──宋朱熹的詩經集傳和詩序辯 傅斯年 新潮 1卷4期 1919年4月
討論詩經(于以)的兩封信 楊樹達 (上海)時事新報.學燈 1922年11月5日
關於詩經研究的重要書籍介紹 鄭振鐸 小說月報 14卷3期 1923年3月
詩經學史目錄說明書 白之藩 國學月報 1卷1期 1924年
詩經與楚辭 鄭振鐸 小說月報 15卷6期 1924年6月
一首歌謠整理研究的嘗試 董作賓 歌謠周刊 第63號 1924年10月12日
詩序作者考證 黃優仕 國學月報彙刊 第一集 1926年
姚際恆詩經通論述評 陳柱 東方雜誌 24卷7期 1927年4月
三百篇之「之」 黎錦熙 燕京學報 第6、8期 1929年;1930年
釋詩書之「誕」 吳世昌 燕京學報 第8期 1930年
詩序非衛宏所作說 黃節 清華中國文學月刊 1卷2期 1931年5月
周南新解 胡適 青年界 1卷4期 1931年6月
湯禱篇:古史新辨之一 東方雜誌 30卷1期 1932年
詩三百篇「言」字新解 吳世昌 燕京學報 第13期 1933年
詩經底史的研究 萬曼 文史 1卷2─3期 1934年6,8月
論學校讀經 傅斯年 獨立評論 第146號 1935年
詩序考原 李繁誾 勵學 4期 1935年6月
論詩序 蘇維嶽 國風月刊 7卷4期 1935年
詩經救亡論 徐英 安徽大學月刊 2卷7期 1935年
詩經式字說(附適之先生來書) 丁聲樹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本第4分 1936年new window
詩序作者考 李淼 國專月刊 5卷5期 1937年6月
釋詩經之于 吳世昌 燕京學報 21期 1937年
春秋時的男女關係與婚姻習慣 顧頡剛 學術 第4期 1940年5月
論以一部論語入詩 陳延傑 斯文 2卷21期 1942年
簡單地談談詩經 郭沫若 收入奴隸時代 上海:新文藝出版社 1952年
詩經「言」字辯解 何蟠飛 大陸雜誌 26卷5期 1963年
朱子詩序舊說敘錄 潘重規 新亞書院學術年刊 9期 1967年9月
兩宋之反對詩序運動及其影響 程元敏 中山學術文化集刊2期 1968年11月
與人論詩經言字書 楊樹達 收入積微居小學述林 台北:大通書局 1971年
六十年來之詩學 張學波 收入六十年來之國學第一冊 台北:正中書局 1972年
原興:兼論中國文學特質 陳世驤 收入中國現代文學批評選集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79年
晚清今文經學及其代表康有為之思想 吳康 收入經學研究論集 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1981年new window
二千年詩經研究的回顧 劉兆祐 幼獅學誌 17卷4期 1983年10月
詩經研究概況 張啟成 黔南民族師專學報 1985年第1期
建國以來詩經情詩研究概說 趙沛霖 中州學刊 1987年1期
「重章互足」與詩義詮釋 洪國樑 清華學報 新28卷2期 1988年6月
小議詩經注譯的幾個問題 李思樂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 1989年5期
詩經譯注四十年回顧 程俊英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 1989年5期
五四時期的民歌採集與詩經研究 吳鳴 收入五四文學與文化變遷 台北:學生書局 1990年
詩經學史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林慶彰師 收入中國文哲的回顧與展望論文集 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1992年
詩大序的文學理論與詩經解釋學的建立 林耀遴 孔孟學報 64期 1993年12月
台灣近四十年詩經研究概況 林慶彰師 收入1993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1994年
詩序存廢議 陳新雄 收入1993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1994年
經學概論 王國維遺著 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史學研究所整理 收入經學研究論叢 第二輯 中壢:聖環圖書有限公司 1994年
評聞一多詩經論著中的古文字運用 季旭昇 經學研究論叢第二輯 中壢:聖環圖書有限公司 1994年
詩經通論序 顧頡剛 收入姚際恆研究論集 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1996年
現代詩經學的發展與展望 夏傳才 中國文哲通訊 6卷4期=24期 1996年12月new window
詩經四大公案的現代進展 夏傳才 中國文哲通訊 7卷3期=27期 1997年9月new window
傅斯年性命古訓辨證之方法學意義 岑溢成 第二屆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 1996年
新學偽經考的辨偽方法及其問題 許華峰 第三屆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 1997年
民國初年的反詩序運動 林慶彰師 收入第三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 1998年
近代詩經研究觀點的剖析 季旭昇 收入第三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 1998年
蘇輿翼教叢編與晚清今古文之爭 丁亞傑 第四屆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 1998年
也說周頌──讀《觀堂集林.說周頌》 周錫馥 收入紀念王國維先生誕辰120周年學術論文集 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1999年
姚際恆與顧頡剛 林慶彰師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15期 1999年
顧頡剛疑古辨偽的思考與方法 陳文采 收入經學研究論叢第六輯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999年
二十世紀詩經研究史略 檀作文 天中學刊 15卷1期 2000年2月
歷史與倫理──古史辨詩經學的理論問題 郜積意 人文雜誌 2000年1期new window
台灣近五十年詩經學研究概述(1949─1998) 楊晉龍 漢學研究通訊 2卷3期 2001年
論俞平伯在詩經學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和功績 王以憲 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34卷3期 2001年8月
胡適詩經研究再評價──與夏傳才先生商榷 孫雪霞 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17卷4期 2001年
王國維「大毛公作《故訓》小毛公《傳》」說辨 宗靜航 收入新國學(三) 成都:巴蜀書社 2001年
黃節及其對三百篇詩旨的闡述 陳文采 收入經學研究論叢第九輯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2001年
出土文獻與詩經研究 楊朝明 收入詩經研究叢刊第二輯 北京:學苑出版社 2002年
《詩經說義》與《詩古微》──論康有為的《詩經》學(上)(下) 賀廣如 大陸雜誌 第104卷2─3期 2002年2─3月
論顧頡剛詩經研究的方法與貢獻 王以憲 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35卷2期 2002年5月
.史學類
嶺學源流 黃節 國粹學報 第4年3期(40期) 1908年
整理國故與新文學運動 鄭振鐸等著 小說月報 14卷1期 1923年
近日東方古言語學及史學上之發明與其結論 伯希和講詞 王國維譯 國學季刊 1卷1期 1923年
悼簡竹居先生 吳宓 大公報 1933年10月30日
詩學宗師黃節先生學述 吳宓 大公報 1935年1月27─28日
歷史語言研究所在學術上的貢獻 董作賓 大陸雜誌 2卷1期 1951年1月
太炎論學述 錢穆 收入中央研究院成立五十週年紀念論文集第二輯 台北:中央研究院 1978年
民國初年康有為之孔教運動 陸寶千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12期 1983年6月new window
陳延傑生平述略 史筆 文教資料 1986年6期
五四時期民俗文化學的興起──呈現於顧頡剛.董作賓諸故人之靈 鍾敬文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 1989年3期
晚清改良學者的民間文學見解 鍾敬文 收入紀念顧頡剛學術論文集 成都:巴蜀書社 1990年
顧頡剛與俞平伯二十年代的交誼 王煦華 新文學史料 1990年4期(總49期)
評胡適的提倡科學與整理國故 周質平 收入胡適與近代中國 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1991年
《國學季刊》述評 張越 史學史研究 1994年第1期
王國維與郭沫若在古史研究上之關係 周朝民 中國文化月刊 180期 1994年10月
從疑古到重建──傅斯年的史學革命及其與胡適.顧頡剛的關係 杜正勝 當代 116期 1995年12月
一個歷史學家和一個文學家的選擇──中國現代民俗運動中的周作人與顧頡剛 趙世瑜 史學理論研究 1996年4月
傅斯年對胡適文史觀念的影響 王汎森 漢學研究 14卷1期 1996年6月new window
傅斯年與中國近代實證史學 李泉 台大歷史學報 20期 1996年11月new window
什麼可以成為歷史證據──近代中國新舊史料觀點的衝突 王汎森 新史學 8卷2期 1997年6月new window
清季民初經學的邊緣化與史學的走向中心 羅志田 漢學研究 15卷2期 1997年new window
〈國學季刊發刊宣言〉:一份「新國學」的研究綱領 陳以愛 收入結網編 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98年
近代中國與漢學 (法)魏丕信著 劉和平.吳旻譯 收入法國漢學第三輯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1998年
史學的科學化:從顧頡剛到傅斯年 楊國榮 史林 第三期 1998年
《國學季刊》與中國史學近代化 張越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8年 第4期
王國維與傅斯年──以〈殷周制度論〉與〈夷夏東西說〉為主的討論 王汎森 收入紀念王國維先生誕辰120周年學術論文集 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1999年
國學保存會和清季國粹運動 王東杰 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9年第1期
近代中國學術的地緣與流派 桑兵 歷史研究 1999年3期
「整理國故」運動的普及化 陳以愛 收入五四運動八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政治大學文學院 1999年new window
論錢玄同思想──以錢玄同未刊日記為主所作的研究 楊天石 收入五四運動八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政治大學文學院 1999年new window
走向國學與史學的賽先生 羅志田 近代史研究 2000年第3期
「整理國故」與五四新文化 羅檢秋 教學與研究 2000年1期
《國粹學報》與古學復興 王東杰 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0年第5期
新出土資料的發現與疑古主義的走向 (日)谷中信一 著 張青松 譯 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 2001年1期
論錢玄同的疑古思想 劉貴福 史學理論研究 2001年第3期
郭沫若對顧頡剛和《古史辨》史學的科學批判 杜蒸民 史學研究 2002年1期
史料學派對中國歷史學成長的貢獻 榮頌安 史林 2002年2期
錢穆與中國古史考辨 李廷勇 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第28卷4期 2002年
.其他
擬編中國舊籍索引例講 何炳松 史地學報 3卷8期 1925年
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的引得 顧頡剛 圖書評論 1卷9期 1933年2月
索引漫談 喬衍琯師 書目季刊 2卷4期 1968年6月
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編纂處的引得叢刊 張錦郎 中央圖書館館刊 新17卷1期 1984年6月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